货币供给外生性理论(Exogenous 911.html">Money Supply Theories,Exogenous Supply Theories)
货币供给外生性理论简述
货币供给外生性指的是货币提供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其理由是,从本质向上瞧,现代货币制度是完全的信用货币制度,中央银行的资产运用决定负债范围,进而决定基础货币数量,只要中央银行在体制上具有充足的独立性,不受政治原因等的干扰,就等从源头上控制货币数量。
由美国货币学派代表人物M.弗里德曼提出的一种货币供给理论,觉得货币提供量首要是由经济体系以外的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给具有外生性,是外生变量。货币当局可以通过发行货币、规定存款—储备比率等手段来控制货币提供量。
弗里德曼的货币供给理论的论述
在弗里德曼的货币供给理论模型中,货币提供量的决定原因首要有:
①强力货币H(基础货币);
②存款—准备金比率D/R;
③存款—通货比率D/C。
在这三项决定原因中,强力货币反应货币当局的举动,存款—准备金比率反应商业银行的举动,存款—通货比率反应非银行部门的举动。其中,强力货币可由货币当局直接控制,商业银行从强力货币中吸收存款准备金及其所意向保有的超标准备金,非银行部门从强力货币中吸收通货以满足其货币需求,而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存款—通货比率则组成强力货币与货币提供量之间确定的函数关系。如此,假使假定存款— 准备金比率和存款—通货比率为一常数,或者它们的改变较为平稳,那么,货币提供量的变动将完全取决于强力货币的变动,而强力货币变动自身又处在货币当局的控制之下,因此货币当局可以通过控制强力货币来控制货币提供量,货币提供量可以说是由货币当局在经济货币体系以外决定的,是一个外生的可控的变量(见货币供给的理论模型)。
在弗里德曼的理论体系中,货币提供量系一外生的可控的变量这一结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他看来,经济波动即名义收入的变动取决于货币供给函数与货币需求函数的相互作用及其均衡情况。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货币需求函数在长期内是极为平稳的,名义收入的变动首要由货币提供量的变动而引起。而货币提供量的变动首要取决于一国的货币制度,可以由货币当局直接控制,进而是外生的,与经济活动相分离的。既然货币需求函数极为平稳而货币提供量又是外生的可控的,那么,货币提供量的变动就形成影响经济活动变动的根本原因,产出和价格波动只有通过货币提供量的变动来解释,货币当局完全可以通过控制货币提供量的变动来控制产出和价格的波动。
一部分西方经济专家觉得,弗里德曼该种外生的可控的货币供给有其局限性。在事实的货币供给过程中,除了强力货币可以由货币当局直接控制外,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存款—通货比率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部门的资产持故意愿,而该种资产持故意愿又首要决定于事实经济活动的涨落。比如,J.托宾表示,弗里德曼货币理论模型中的三个变量,即强力货币、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存款—通货比率之间事实上存在着交叉影响,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存款—通货比率往往伴随事实经济活动的涨落而变动,进而不能假定为一常数,它们的变动也是极不平稳的。就存款—通货比率的变动来说,事实经济活动的扩张往往会增长非银行部门对通货的需求,使存款—通货比率在经济活动高达顶峰以前便开始下滑,而事实经济活动的缩减则往往会致使通货由非银行部门向商业银行回流,进而使存款—通货比率在经济活动降到谷底以前便开始回升。可见,存款—通货比率与事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因果关联,二者往往反向变动,货币当局很难通过强力货币的变动将其纳入自己的政策意愿轨道。就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变动来说,商业银行的预案金系由法定准备金与超标准备金共同组成,超标准备金的多少首要取决于持有超标准备金的可能成本。在经济衰退期间,短时间利率趋于零,强力货币越多,商业银行持有超标准备金的意向就越强,强力货币与存款—准备金比率反向变动,中央银行很难通过控制强力货币来控制货币提供量。
对此,弗里德曼表示:他并没有否认事实经济活动对货币提供量决定的影响,但事实经济活动对货币提供量决定的影响远不如中央银行对货币提供量决定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表达,货币供给是外生的可控的这一结论依然成立。另外,在弗里德曼的理论体系中,货币提供量的定义是严格界定的,它专指(即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这个定义将货币资产与其余金融资产区别开来,强调了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区别,这就增强了他所提出的货币供给的外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