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年3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看法,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重大作用。
斯密说:一个劳动者,假使对于这职业(分工的结果,使扣针的制产生为一种专门职业)没有受过相当训练,又不知怎样运用这职业上的机械(使该种机械有发明的机会的,恐怕也是分工的结果),那末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要解决二十枚,诚然是决不或许了。但依照当下运营的方法,不但该种作业全部已经形成专门职业,而且该种职业分成若干部门,其中有大部分也同样形成专门职业。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解决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均为专门的职业。如此,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有些工厂,这十八种操作,分由十八个专门员工担任。固然,有时一人也兼任二三门。我见过一个该种小工厂,只雇用十个员工,所以在这一个工厂中,有几个员工担任二三种操作。象如此一个小工厂的员工,虽很穷困,他们的必要机械设备,虽很简陋,但他们假使勤勉付出,一日也能成针十二磅。从每磅中等针有四千枚计,这十个员工每日就可成针四万八千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四千八百枚。假使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末,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分工论,在当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分工可以提升效率,所以到20世纪初亨利·福特就把生产一辆车分成了8772个工时。分工论形成统治企业管理的首要模式。
劳动分工理论对于管理理论的成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后来的专业分工、管理职能分工、社会分工等理论,都与斯密的这一学说有着“血缘关系”。
斯密有句名言:“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期,你也可以得到你所要的东西。” 斯密觉得:民众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个人利益,正由于每个人都有利己主义,所以,每个人的利己主义又必然被其余人的利己主义所制约,这就致使每个人务必顾及他人的正值利益,自此而造成了社会利益,社会利益正是以个人利益为立脚点的。这就是所谓“经济人”看法,后来形成整个资本主义管理的理论基础。“葫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便是在该种理论基础上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