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管理管理知识文章详细

格思里的接近性条件作用说

外汇网2021-06-20 21:07:43 63
什么是格思里的靠近性条件作用说

埃德温·格思里(Edwin R.Guthrie)1935年的《学习心理学》提出了著名的靠近学习律:“刺激的某一组合,假使有某种动作伴随它显现,则当这一刺激组合又一次显现时,那种动作也会跟随发生。”在格思里看来,学习是一次性完成的,要么完全学会,要么完全学不会。

刺激:民众一般把它等同于整个刺激情境。而格思里觉得,在现实中,刺激情境是由时时刻刻在发生改变的大批刺激要素组成的。有机体在某一时刻导致对刺激情境中的某些刺激要素做出反映。所以,格思里的“刺激”概念特指“刺激要素”。

反映:一般指由一连串肌肉动作组成的动作复合体。而格思里对作为动作的反映与作为行动的反映作了区分。它的“反映”概念特指“动作反映”,即个别的肌肉动作,而非“行动反映”,即由一连串肌肉动作组成的动作复合体。

学习即是在刺激要素与肌肉动作之间形成的联结。

他觉得,假使有机体在某一刺激条件中作出了某一新的举动,那就表明有机体形成了一个新的联结,或者说发生了新的学习。至于有机体以后遇到相似刺激时,会作出哪一种反映,格思里觉得可以用靠近性原理来解释。也就是说,有机体在某种刺激条件下最后作出的反映,是他以后在遇到该种刺激时最有机会作出的反映。受于格思里把他的学习律建立在刺激一—反映联结的靠近上,所以它的学习理论被称为“靠近性条件作用说”。形成一种复杂行动的过程,或许是形成数千个细微的刺激一 —反映联结的过程。如此,格思里就处理了“一次性学习”与“学习渐进性”之间的冲突。

尽管格思里支持条件作用说,但他不赞同用加深论来解释条件作用的减退。他觉得,不能把减退看作仅仅是受于重复反映而未承受加深而引起的,而应当看作是联想性压抑的结果。减退仅仅是受于对以前的刺激形成了一种新的压抑性反映。

同样的原理也可用来分析遗忘现象。格思里觉得,遗忘是受于形成了压抑原有联结的新联结产生的。假定一个已建立的刺激一反映联结未被新的刺激一反映联结所取代,它就会无限期地连续下去。

格思里觉得,学习自身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过程,形成刺激一反映联结只需临时的靠近就充足了,无需求助于加深或奖励。他觉得,奖励自身并没有能起到增强举动的作用,奖励仅仅是急剧地更改了有机体在反映发生之后的整个刺激模式,进而保护了举动,使之不至于对相同的刺激形成新的联结。

对于惩罚的作用,格思里也用刺激情境的更改来解释。

格思里觉得,惩罚的着重不在于它引起的痛苦,而在于它使个体做出的举动;而且觉得,只有当惩罚满足如此两个条件时才可有效地减退某种举动:

第一,惩罚务必能引起与受惩罚的反映互不相容的反映,而该种不相容的反映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如狗挨打后的退缩反映与以前的追车反映是互不相容的。

第二,引起所需反映的刺激情境务必与引起受罚反映的刺激情境,具有一定数量的相同刺激要素,如引起狗退缩的情境和引起狗追车的情境都包含有“汽车”这一相同要素。

格思里提出,清除不良习惯的基本原则是:发现引起不良习惯的线索,并接着以同样的线索实行一种与之不同的反映。整体来说,有三种首要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阈限法,即极其迟缓地引人条件刺激,使它不至于引起相关的不良反映。比如,一匹马不愿意驮任何东西,可以先在马背上放一条轻羊毛毯,然后放上鞍子,再在鞍子上放些东西,渐渐增长重量,直到最后人骑上去。

第二种方法是疲劳法,即持续重复刺激线索,直到原本的不良习惯完全疲劳为止;然后再呈现那个线索,使它与新反映建立联结。比如,在驯服野马时,人可一直骑在即将面,让它发作,直到它放弃挣扎为止。

第三种方法是对抗性条件作用,即便相关的不良习惯同某一相冲突的良性反映配对。如一条狗习惯于追逐小鸡,那就把一只死鸡绑在狗的脖子上,在该种情形下,狗要解脱死鸡,就将对附近的小鸡做出强烈的逃避反映。

现代心理医治学家创造性地继承和运用格思里的上述思想和方法,提出了系统脱敏疗法,用来帮助病人克服不良情绪和举动阻碍。

格思里的靠近性条件作用说的理解

这条学习律不包含其余学习理论家所注重的加深或动机等变量,只强调学习即刺激与反映之间的联结。在他看来,当有机体对某种刺激做出某种反映时,便已充分高达了它们之间联结的力量。当该种刺激又一次显现时,就会又一次做出该种反映。所以,学习是一次性完成的。

这条学习律看上去有悖常理,且并没有容易理解。事实上,这是受于格思里对“刺激”与“反映”这两个术语作了与众不同的解释而引起的。为了便于理解他的学习理论,这里似有必要作些解释。

首先是对刺激的解释。民众一般把整个刺激情境看作是一种刺激。而格思里觉得,在现实中,刺激情境是由时时刻刻在发生改变的大批刺激要素组成的。实际上,有机体在某一时刻导致对刺激情境中的某些刺激要素做出反映。所以,格思里的“刺激”概念,等同于环境中影响感觉接受器的那些特质。

其次,格思里对作为动作(movement)的反映与作为行动(act)的反映作了区分。前者是指个别的肌肉动作;后者是指由一连串肌肉动作组成的动作复合体。在他看来,行动是无法如实逼真地描述的。行动发生在整体反映(a total response)当中,而整体反映是无限复杂的,同期又是与其它反映融合在一起的。所以,整体反映既没有名称,又无法描述(Guthrie,1942)。比如,投篮球不是一个单一的动作,而是由一系列肌肉动作构成的行动。格思里关心的是动作(即投篮时各种肌肉的动作)而不关心行动或行动的结果(即不关心整个投篮的过程和球能否投中)。格思里觉得,正是这些动作与各组刺激要素形成的联结,才是学习的真正内涵。换言之,学习即是在刺激要素与肌肉动作之间形成的联结。

自此,格思里更深一步觉得,只要有机体对一组刺激要素做出一个动作,便在它们之间形成了联结,学习也就完成了。学习是一种全或无(a11- Or-none)的联结。假使有机体接下去做出其他动作,那就表明有机体形成了一个新的联结,或者说发生了新的学习。如此,前一次的联结也就凋谢了。那么,有机体以后遇到相似刺激时,会做出哪一种反映呢?依据邻近的原理,有机体在某种刺激条件下最后做出的反映,是他以后遇到该种刺激时会做出什么反映的最佳预期者。受于格思里把他的学习律建立在刺激-反映联结的邻近上,也就是说,他觉得在学习中起最首要作用的机制是临时联系(tempora1 relatedness),即刺激与反映之间的紧密联系,所以被称为“邻近学习理论(contiguity theory of learning)”。

格思里全或无的学习概念,显然是与民众观察到的学习的渐进性相冲突的。由于很多技能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会熟能生巧。格思里对此的解释是:一种复杂的行动或技能,是由很多个别的动作组成的,这需要在多种动作与多种刺激要素之间形成联结。而且,虽说学习过程自身是简单的、确定的,但任何刺激情境是相当复杂的、不确定的,均为由很多伴随时间推动而持续改变的刺激要素组成的。因此,有机体需要持续形成新的、合适的联结,以清除或许已形成的不适当的联结。所以,形成一种复杂行动的过程,或许是形成数千个细微的刺激一反映联结的过程。如此,格思里就处理了“一次性学习”与“学习渐进性”之间的冲突。

为了表明他的这些基本看法,格思里与霍顿(Guthrie and Horton,1946)设计了一个特制的迷箱。迷箱前面是一块大玻璃,中间有一出口的小门,迷箱底板中央竖着一根小柱子。猫从迷箱后面的起点箱出发,经历一条通道进入迷箱。只要猫一碰到那根柱子,不管是怎么碰的,小门就立刻打开,猫就可以逃出迷箱。当小门开启时,一架照相机自动摄下了猫碰柱子的镜头。

实验的结果是让人惊讶的。那就是,猫在每次得到放出时的动作差不多是类似的。一只猫假使首次是咬柱子后逃出迷箱的,那它以后就一次又一次地咬柱子;另一只猫首次是倒退到柱子上时打开门的,那它以后就差不多一直是向柱子倒退以求逃出迷箱。有的猫用前爪,有的用后爪,但在学会逃脱的方式后,以后导致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基本相同的方法。换句话说,假使我们知道猫在第10次试图时逃脱的方式,就可以精准地预期到猫在第11次试图时将令做出什么动作。格思里觉得,猫逃脱的动作之所以一再重复,是由于这一动作使它逃离了迷箱,进而阻止了形成新的刺激一反映联结的机会性。猫的该种始终如一的反映方式,确认了格思里的学习律。

标签:

随机快审展示
加入快审,优先展示

加入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