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概念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看法、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的看法、社会理论和社会政治学说。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包含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以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员工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显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普遍运用,但内容承受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表明。
马克思主义概念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看法、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的看法、社会理论和社会政治学说。
理论思维形式和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形式是辩证唯物主义,其内容是有关无产阶级极其政党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系统理论科学。
科学划分
马克思主义其内容划分为二个部分:有关社会认识的部分---科学社会主义和有关社会实践的部分---科学共产主义。
K.马克思和F.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包含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以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员工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显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普遍运用,但内容承受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表明。 马克思主义造成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冲突激化和员工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首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另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期间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给予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尤其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造成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包含三个首要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首要特质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与各国员工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困难和显现的新情形执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持续发展的 。 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他们的继承者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策划了有关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他归纳了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成长使马克思主义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历史、社会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它首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们吸取G.W.F.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困难上的唯心看法,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看法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同期批判地继承法国资产阶级历史学家J.-N.-A.梯叶里、F.-A.-M.米涅等人的阶级斗争思想,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1841年柏林大学毕业后,在报刊上发表革命民主主义言论。从1842年10月到1843年3月担任《莱茵报》主编,尽力为劳苦大众申辩。他在实践中首次遇到要针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促使他去研究经济困难。恩格斯于1842年末到达英国后也注意研究政治经济学。他们从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专家亚当·斯密和D.李嘉图的著作中吸取劳动价值论而摈弃其掩盖资本家剥削的理论,发现余下价值剥削的秘密,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1842年起他们研究C.-H.de圣西门F.-M.-C.傅立叶和R.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从1843年起分别在英国、法国参与员工运动,通过亲身实践转向员工阶级态度,并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动揭露和对将来理想社会的天才预期中吸取合理原因而摈弃其唯心史观和空想部分,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造成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很大发展。英、法、德3国是其发源地。由于当时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达到产业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达从来没有过的水准。产业无产阶级已经由自在阶级开始向自为阶级转变。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员工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员工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资本主义冲突激化和员工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首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另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期间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给予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尤其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造成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他们按其社会地位来说,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按其哲学看法来说,原是唯心主义者;按其政治看法来说,原是民主主义者。大体上在1842~1844年间,他们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员工运动和科学研究,转变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从1844年起合著《神圣家庭》 《德意志意识形态》 ,并分别著有《英国员工阶级情况》、《哲学的贫困》等书,阐明无产阶级的新世界观。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首次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了系统的表述,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以后他们的毕生活动中,继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一词,是在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后,才被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代表而逐渐流行起来的。
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它首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们吸取G.W.F.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困难上的唯心看法,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看法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同期批判地继承法国资产阶级历史学家J.-N.-A.梯叶里、F.-A.-M.米涅等人的阶级斗争思想,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1841年柏林大学毕业后,在报刊上发表革命民主主义言论。从1842年10月到1843年3月担任《莱茵报》主编,尽力为劳苦大众申辩。他在实践中首次遇到要针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促使他去研究经济困难。恩格斯于1842年末到达英国后也注意研究政治经济学。他们从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专家亚当·斯密和D.李嘉图的著作中吸取劳动价值论而摈弃其掩盖资本家剥削的理论,发现余下价值剥削的秘密,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1842年起他们研究C.-H.de圣西门F.-M.-C.傅立叶和R.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从1843年起分别在英国、法国参与员工运动,通过亲身实践转向员工阶级态度,并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动揭露和对将来理想社会的天才预期中吸取合理原因而摈弃其唯心史观和空想部分,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首要构成部分
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首要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构成部分。这三个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首要特质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与各国员工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困难和显现的新情形执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持续发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他们的继承者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策划了有关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他归纳了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成长使马克思主义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历史、社会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
发展
恩格斯
与列宁主义的关系
在下面几个困难上列宁作了某种新贡献,向前发展了马克思的学说。第一,有关垄断资本主义困难,有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新阶段的困难。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础。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生活在垄断前的资本主义统治期间,即资本主义稳定进化并向世界“和平”扩展的期间。这个旧阶段是到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完结的,那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逝世了。显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条件,即受于资本主义新阶段代替了旧阶段、受于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即垄断阶段而造成的新条件,只能作一种推测。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稳定进化已经为资本主义的跳跃式的、剧变式的成长所代替,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均衡和冲突已经表现得特别厉害,在发展极不均衡的条件下,争夺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市场的斗争已经使周期性的从新瓜分世界和势力规模的周期性的帝国主义战争形成不可避免的了。列宁的功绩即列宁在这方面的新贡献,就在于他根据《资本论》的基本原理,对帝国主义作了一个有依据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表示它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揭露了它的溃疡以及它必然灭亡的条件。在这个分析的基础上造成了列宁的著名原理:在帝国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或许在个别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得到胜利。第二,有关无产阶级专政困难。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是用暴力推翻资本政权的方法,——这个基本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的。列宁在这方面的新贡献在于:(一)他利用巴黎公社和俄国革命的经验,发现了苏维埃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最好的国家形式;(二)他从无产阶级同盟者困难着眼,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公式,规定了无产阶级专政是领导者无产阶级和被领导者非无产阶级被剥削民众(农民等等)的阶级联盟的特殊形式;(三)他特别着重表示这个事实:无产阶级专政是阶级社会中民主的最高类型,是代表多数人(被剥削者)利益的无产阶级民主的形式,它和代表少数人(剥削者)利益的资本主义民主是完全相反的。
列宁
西方马克思学
马克思主义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内,有两种不同的趋向:①依照黑格尔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的精神解释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被称作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②依照新实证主义、结构主义的精神解释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被称作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觉得,马克思主义渐渐不适应历史运动,并对非马克思主义得到的成就加以排斥,因此经常处在不理解员工阶级和其余阶级的改变发展的经验的危险当中。为了防止和克服该种危险,西方马克思主义断然反对教条主义,力争由每一代来从新发现、从新创造马克思主义。在“从新发现”和“从新创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趋向和流派,都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某个方面,而指责、否定其其他方面;都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对立起来,并依照自己的需要批评恩格斯和列宁阐述的某些原理。
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有影响的派别是法兰克福学派。它于1930年形成于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首要代表人物有M.霍克海默、H.马尔库塞、T.W.阿多诺和J.哈贝马斯。这一学派以“社会批判理论”著称。他们发挥青年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和异化理论,结合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其余一部分流派的理论,批判现代发达资本主义社将对人的奴役和人的异化,力争建立一个符合人的本性的,以自由为特质的社会制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其他重要派别是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该派造成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首要代表人物是梅洛-庞蒂和J.-P.萨特。该派觉得马克思主义忽略了具体的、个别的人,所以,他们要用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去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把人复苏到马克思主义中去。在他们看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均为扼杀人的自由,产生人的异化的社会制度,力争以革命的造反行动消灭异化,达到人的解放。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趋向和流派统一强调借用资产阶级思想的伟大成就,它们或者从现代西方哲学的某些流派那里系统借用概念、术语和范畴,或者从而用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某些思想去“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自此形成马克思主义同形形色色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的混合物。
也有人比如齐泽克,重视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即使他的看法也有错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趋向和流派,在分析研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显现的新情形和新现象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痼疾和困难,探索了西方革命的渠道,而且批评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和缺陷。但是,受于它们脱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没有能够为现代西方社会表示一条解脱资本主义、迈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首要著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 ;有关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哲学的贫困(1845年);聘用劳动与资本(1847年);有关自由贸易的演说(1848年);共产党宣言(1848年);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2年);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资本论(1867年);法兰西内战(1871年);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反杜林论(1878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事实情形相结合,进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数据《论新阶段》中表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导致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所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务必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依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形成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处理的困难。”
马克思主义为何要中国化呢?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如此一个看法:“员工没有祖国”,但是员工“自身依旧民族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1页)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自此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导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看,“这些原理的事实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8页)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迈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形成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务必回答和处理当时当地的事实困难。倒过来说,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事实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互为依托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力量源泉。其次,这也是归纳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巨大的基本困难上,大体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立场,一种是教条主义的立场,一种是实事求是的立场。教条主义立场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作语录,当作《圣经》,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只注意他们的具体结论,而忽略了引出结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没有目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很多看法,是依据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归纳而来的,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中国如此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社会,一定会犯“水土不服”的毛病。如此做,看上去取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但事实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困难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看上去思想无比革命,事实上思维十分保守。一旦采取该种思想来指导实践,很容易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导致严重的损失。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事求是的立场,用毛泽东的话讲就是用马列主义这根“矢”,去射中国革命实践这个“的”,理论科学,目标清晰,这才叫做“有的放矢”,用中国化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就会做到无往而不胜。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回顾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目睹,何时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本国化的原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一帆风顺;反之,何时我们违背了这一原则,形而上学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挫败。
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两次传承
马克思主义
那么当务之急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两次巨大的传承表明完全赞同:从马克思到列宁的传承以及从列宁到毛泽东的传承。这两次传承对原始的理论都有所发展和更改:从最先进的国家到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革命发生在错误的国家;革命的首要依靠力量也从员工变成了农民(贫农),等等。正如耶稣基督需要保罗的“背叛”以使基督教广为传播一样,马克思需要列宁的“背叛”来导致首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是原始理论本身的内在需求致使了该种“背叛”并使本身得以更深一步发展,理论从原始情境中剥离被运用到异国他乡,在那里原始理论务必从新改造发展——惟其这样,广泛性才得以诞生。
所以,对马克思主义的第二次巨大改造,也就是毛泽东对其的传承发展,是十分恰当的。假使谴责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成长改造,觉得其“缺乏理论根据”,视其为马克思标准的倒退(不难证明农民缺乏无产阶级的主观能动性),如此的结论就太草率了。然而分纠缠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这次改造发展如何天翻地覆,接受他的从新发展作为对马克思一主义的逻辑延伸或“事实应用”是有充分理论根据的(诚然一般都依靠于对阶级斗争的隐喻性的成长:“今天”首要的阶级斗争已不再是各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的斗争,而是已经转变成第三世界对第一世界,资产阶级国家对无产阶级国家的斗争),毛泽东在这方面成就重大:他的名字就代表了对数以亿计的默默无闻的第三世界的劳动者的政治动员,是他们的劳动创造了看不见的历史发展的“物质”和基础。
西方对于默默无闻的亚洲群众一旦觉醒后的前景的恐惧和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表述的对女性的恐惧一样,假使他们导致抗议自己的命运并允许我们帮助他们(通过大范围的人道主义援助)是值得接受的,但是假使他们直接获取权力就绝对不可以。那些总是乐于帮助贫困者和无产者反抗的(前提是该种反抗是彬彬有礼的)富裕同情心的自由派人员害怕的不正是这一点吗?
乔治·M.德鲁吉亚的《布迪厄在高加索的秘密崇拜者》一书讲述了来自阿布哈兹(Abkhazia)的穆萨·沙宁的故事。沙宁是这个动荡地区的大知识分子,曾经是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民主政治的改革家、穆斯林原教旨主义军事首领,也是受人尊敬的哲学教授,终其一生都维持着对皮埃尔·布迪厄思想的崇拜。有两种方法去理解这一点。一是因其带地域色彩的古怪而对之不屑一顾,以好意的嘲讽对待它:“多么奇怪的选择,布迪厄,天知道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子看中了布迪厄什么?”二是直接笃定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看看理论的影响多么普遍:从巴黎到车臣和阿布哈兹,每个知识分子都能谈论布迪厄的理论。”诚然,真正的理解方法是避免这两种选择,并把理论的广泛性看成是理论工作和斗争的结果。斗争并不是游离于理论之外:核心不导致沙宁务必十分付出挣脱当地思想文化的局限和牵绊,掌握布迪厄的思想学说,而是一个阿布哈兹的知识分子对布迪厄理论的应用也影响到了该理论自身的内容实质,将它应用到了不同的时空。列宁,在执行了必要的变更和适当的修正后,不也对马克思做了同样的事吗?毛泽东对列宁和斯大林理论的改进涉及员工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关系:列宁和斯大林都非常不信任农民阶级,他们觉得苏联政权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打掉农民的惰性,更改他们对土地的依靠,使其“无产阶级化”,进而彻底融入现代化的洪流。这和毛泽东形成了显著对比。毛泽东在对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困难》(1958年)一文的读书笔记中觉得,斯大林的看法差不多是完全错误的。最根本的错误是不相信农民。这一转变的理论和政治后果是重大的。
这就是“广泛性的具体化”运动。通过该种激进的“转变”,原始的理论务必在新的语境下创新发展。只有在该种移植中存活下来,它才可放之四海而皆准。当该种理论“以变异形态回归自我”(在异国他乡创新发展),其本质已发生了更改——但是该种转变并没有仅是对外部打击的反映,它依然是那个战胜资本主义的相同理论的固有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