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概念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看法、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的看法、社会理论和社会政治学说。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包含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以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员工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显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普遍运用,但内容承受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表明。
马克思主义概念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看法、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的看法、社会理论和社会政治学说。
理论思维形式和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形式是辩证唯物主义,其内容是有关无产阶级极其政党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系统理论科学。
科学划分
马克思主义其内容划分为二个部分:有关社会认识的部分---科学社会主义和有关社会实践的部分---科学共产主义。
K.马克思和F.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包含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以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员工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显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普遍运用,但内容承受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表明。 马克思主义造成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冲突激化和员工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首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另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期间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给予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尤其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造成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包含三个首要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首要特质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与各国员工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困难和显现的新情形执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持续发展的 。 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他们的继承者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策划了有关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他归纳了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成长使马克思主义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历史、社会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它首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们吸取G.W.F.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困难上的唯心看法,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看法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同期批判地继承法国资产阶级历史学家J.-N.-A.梯叶里、F.-A.-M.米涅等人的阶级斗争思想,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1841年柏林大学毕业后,在报刊上发表革命民主主义言论。从1842年10月到1843年3月担任《莱茵报》主编,尽力为劳苦大众申辩。他在实践中首次遇到要针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促使他去研究经济困难。恩格斯于1842年末到达英国后也注意研究政治经济学。他们从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专家亚当·斯密和D.李嘉图的著作中吸取劳动价值论而摈弃其掩盖资本家剥削的理论,发现余下价值剥削的秘密,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1842年起他们研究C.-H.de圣西门F.-M.-C.傅立叶和R.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从1843年起分别在英国、法国参与员工运动,通过亲身实践转向员工阶级态度,并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动揭露和对将来理想社会的天才预期中吸取合理原因而摈弃其唯心史观和空想部分,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造成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很大发展。英、法、德3国是其发源地。由于当时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达到产业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达从来没有过的水准。产业无产阶级已经由自在阶级开始向自为阶级转变。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员工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员工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资本主义冲突激化和员工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首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另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期间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给予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尤其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造成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他们按其社会地位来说,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按其哲学看法来说,原是唯心主义者;按其政治看法来说,原是民主主义者。大体上在1842~1844年间,他们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员工运动和科学研究,转变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从1844年起合著《神圣家庭》 《德意志意识形态》 ,并分别著有《英国员工阶级情况》、《哲学的贫困》等书,阐明无产阶级的新世界观。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首次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了系统的表述,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以后他们的毕生活动中,继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一词,是在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后,才被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代表而逐渐流行起来的。
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它首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们吸取G.W.F.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困难上的唯心看法,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看法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同期批判地继承法国资产阶级历史学家J.-N.-A.梯叶里、F.-A.-M.米涅等人的阶级斗争思想,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1841年柏林大学毕业后,在报刊上发表革命民主主义言论。从1842年10月到1843年3月担任《莱茵报》主编,尽力为劳苦大众申辩。他在实践中首次遇到要针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促使他去研究经济困难。恩格斯于1842年末到达英国后也注意研究政治经济学。他们从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专家亚当·斯密和D.李嘉图的著作中吸取劳动价值论而摈弃其掩盖资本家剥削的理论,发现余下价值剥削的秘密,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1842年起他们研究C.-H.de圣西门F.-M.-C.傅立叶和R.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从1843年起分别在英国、法国参与员工运动,通过亲身实践转向员工阶级态度,并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动揭露和对将来理想社会的天才预期中吸取合理原因而摈弃其唯心史观和空想部分,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首要构成部分
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首要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构成部分。这三个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首要特质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与各国员工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困难和显现的新情形执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持续发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他们的继承者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策划了有关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他归纳了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成长使马克思主义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历史、社会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马克思、恩格斯觉得: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改变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导致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民众的意识,民众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下方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有关一切运动最广泛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冲突。冲突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当中。民众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务必通过实践,人应当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冲突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持续的世代中处理。唯物史观觉得,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原因,两者的结合组成生产力。民众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适当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伴随生产力的更改而更改。民众首先务必吃、喝、住、穿,然后才可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自此造成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均为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民众的事业,民众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执行创造。个人在有记录以来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造出自己时代的伟大人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特别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特点是自由聘用劳动制,员工的劳活力形成商品。劳活力的价值是由保持和再生产劳活力而务必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马克思发现劳活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一天创造的价值同它每天的消耗全然不同。聘用员工每天除了弥补本身劳活力价值以外,还务必额外工作若干小时,马克思称之为余下劳动时间,余下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称之为余下价值。还对余下价值率、绝对余下价值、相对余下价值、余下价值的分解等等做出科学分析。马克思的余下价值学说揭示资本家剥削的秘密,形成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把社会产品按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余下价值3个部分,进而分析了资本主义达到价值和余下价值的深刻冲突。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冲突。日益暴露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马克思阐明资本主义积攒的一般规律,表示资本积攒必然产生社会两极分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更为尖锐。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高达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进而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让位于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观的发现,使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形成或许。余下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这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自身的性质。它是最直接又全面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斗争的行动科学。马克思、恩格斯觉得: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合乎规律的结果,推翻资本主义并达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通往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员工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阶级斗争必然要致使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是高达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按其成熟程度不同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低级阶段,各方面还存在旧社会的痕迹,实施的是等量劳动的交换;在高级阶段,伴随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上涨起来,那时将实施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社会会是如此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要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得到胜利并达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员工阶级务必构成与有产阶级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员工政党要有一个新的科学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它比其余无产阶级民众更善于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度和一般结果,始终表明着整个运动的利益,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共产党在为达到自己纲领的斗争中要实施正确的战略策略,要使全球无产者联合起来,要善于争取各种同盟者,善于同其余政党采取种种共同行动。马克思主义除了以上3个首要构成部分之外,还包含政治学、军事学、历史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内容。发展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首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球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成长供应锐利的武器。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一百多年来,它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获得巨大胜利,伴随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成长而持续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执行深刻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期,亲身参与和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指导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归纳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持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运用中务必同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具体事实相结合。列宁在世界历史进入帝国主义的时代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期间,各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亦在结合本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持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继续称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辨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史观。任何学科的成长都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何活动中都应该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只有如此,我们的社会才可更好更快的成长。与列宁主义的关系
在下面几个困难上列宁作了某种新贡献,向前发展了马克思的学说。第一,有关垄断资本主义困难,有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新阶段的困难。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础。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生活在垄断前的资本主义统治期间,即资本主义稳定进化并向世界“和平”扩展的期间。这个旧阶段是到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完结的,那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逝世了。显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条件,即受于资本主义新阶段代替了旧阶段、受于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即垄断阶段而造成的新条件,只能作一种推测。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稳定进化已经为资本主义的跳跃式的、剧变式的成长所代替,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均衡和冲突已经表现得特别厉害,在发展极不均衡的条件下,争夺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市场的斗争已经使周期性的从新瓜分世界和势力规模的周期性的帝国主义战争形成不可避免的了。列宁的功绩即列宁在这方面的新贡献,就在于他根据《资本论》的基本原理,对帝国主义作了一个有依据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表示它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揭露了它的溃疡以及它必然灭亡的条件。在这个分析的基础上造成了列宁的著名原理:在帝国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或许在个别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得到胜利。第二,有关无产阶级专政困难。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是用暴力推翻资本政权的方法,——这个基本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的。列宁在这方面的新贡献在于:(一)他利用巴黎公社和俄国革命的经验,发现了苏维埃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最好的国家形式;(二)他从无产阶级同盟者困难着眼,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公式,规定了无产阶级专政是领导者无产阶级和被领导者非无产阶级被剥削民众(农民等等)的阶级联盟的特殊形式;(三)他特别着重表示这个事实:无产阶级专政是阶级社会中民主的最高类型,是代表多数人(被剥削者)利益的无产阶级民主的形式,它和代表少数人(剥削者)利益的资本主义民主是完全相反的。列宁
第三,有关在无产阶级专政期间,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期间,在一个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包围的国家中顺遂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和方法困难。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无产阶级专政期间看作相当长的并充满革命搏斗和国内战争的期间,掌握政权的无产阶级在这个期间内采取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和组织上的种种必要措施,以便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社会、没有阶级的社会、没有国家的社会,来代替资本主义的旧社会。列宁是完完全全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些基本原理为依据的。列宁在这方面的新贡献在于:(一)他论证了在一个被帝国主义国家包围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中或许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只要这个国家不被周围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所扼杀;(二)他拟定了经济政策的具体办法(“新经济政策”),使握有经济命脉(工业、土地、运输业、银行等等)的无产阶级能运用这些具体办法把社会主义的工业同农业结合起来(“工业和农民经济的结合”),进而把整个国民经济引向社会主义;(三)他拟定了通过合作社把基本农民民众渐渐引上并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的具体办法,而合作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用来改造小农经济并以社会主义精神改造基本农民民众的最强有力的手段。第四,有关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在任何人民革命中,在反对沙皇制度的革命中以及在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中的领导权困难。马克思和恩格斯给予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基本要点。列宁在这方面的新贡献,就在于他向前发展了这些要点,把它们扩展为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严整体系,扩展为无产阶级不仅在推翻沙皇制度和推翻资本主义的事业中,而且在无产阶级专政期间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都对城乡劳动民众实施领导的严整体系。大家知道,受于有列宁和列宁的党,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才在俄国得到了巧妙的运用。这也是俄国革命造成了无产阶级政权的原因。从前的情形一般是如此:在革命期间,员工在街垒里执行搏斗,他们流了血,推翻了旧制度,而政权却落到资产者的手里,然后资产者又来压迫和剥削员工。英国和法国的情形就是如此。德国的情形就是如此。我们俄国的情形却不同了。在我们这里,员工不仅仅是革命的突击力量。俄国无产阶级一面是革命的突击力量,同期还力求形成领导者,形成城乡所有被剥削民众的政治领导者,把他们团结在自己周围,使他们脱离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把资产阶级孤立起来。俄国无产阶级既然是被剥削民众的领导者,它执行斗争就是为了夺取政权并利用这个政权来谋取本身的利益,来反对资产阶级,来反对资本主义。正由于这样,俄国革命每一次强有力的发动,无论是在1905年10月或在1917年2月,都把员工代表苏维埃这个负有镇压资产阶级使命的新政权机构的萌芽搬上舞台,来对抗资产阶级议会这个负有镇压无产阶级使命的旧政权机构。在我们这里,资产阶级曾经两次企图复苏资产阶级议会,消灭苏维埃:一次是在1917年9月,即在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以前的预备议会(注:民主会议于1917年9月14—22日(公历9月27号—10月5号)在彼得格勒举办。会议是由工兵代表苏维埃全中俄央实施委员会和农民代表苏维埃实施委员会中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领袖们召集的。参与会议的有各社会主义政党、苏维埃、工会、地方自治局、工商业界和军队中的妥协派代表。会上造成了临时政府的谘议机关——预备议会(共和国临时议会)。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想利用它来制止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使俄国从苏维埃革命的道路转到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道路上去。有关民主会议,参看列宁《论执行伪造的英雄和布尔什维克的错误》和《政论家札记》(《列宁全集》。开会阶段;一次是在1918年1月,即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的立宪会议(注:立宪会议于1917年11—12月选举,1918年1月5号(公历18日)在彼得格勒召开。召开立宪会议是在反对沙皇专制的斗争中得到普遍传播的口号,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的纲领包含了这项要求。1917年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但布尔什维克党并没有简单地抛弃这个口号。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形式上把召开立宪会议作为它的首要任务,事实上却百般拖延,始终没有兑现。十月革命后,人民委员会于10月27号(公历11月9号)准许立宪会议选举日期。立宪会议选举是依照临时政府原来策划的条例执行的,其结果并没有反应当时真正的政治力量对比。但为了揭穿立宪会议的反革命实质,布尔什维克党仍决定召开立宪会议。会上,在立宪会议中占多数的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立宪民主党人婉拒承认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和平法令、土地法令以及有关政权转归苏维埃的会议,并婉拒讨论全中俄央实施委员会提出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布尔什维克党团当即退出了立宪会议,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也跟随退出。全中俄央实施委员会于1918年1月6号(公历19日)通过法令,解散了立宪会议。——第135、137、301、614页。)开会阶段,——而每一次都遭到了失利。为何呢?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已经深陷孤立,千百万劳动民众已经认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唯一领袖,而苏维埃已经经受过民众的检验和挑战,被民众看作是自己的员工政权了;对无产阶级来看,拿这个政权去换资产阶级议会就等于自杀。所以无怪乎资产阶级议会制度在我们这里行不通。正由于这样,革命在俄国就造成了无产阶级政权。这就是实施列宁有关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的结果。第五,有关民族殖民地困难。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分析爱尔兰、印度、中国、欧中各国、波兰、匈牙利等国的事件时,已给予了有关民族殖民地困难的基本的原则思想。列宁在自己的著作中就是以这些思想为基础的。列宁在这方面的新贡献在于:(一)他把这些思想集合形成一个有关帝国主义时代民族殖民地革命学说的严整体系;(二)他把民族殖民地困难和推翻帝国主义的困难联系起来;(三)他宣称民族殖民地困难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总体困难的一个构成部分。最后,有关无产阶级政党困难。马克思和恩格斯给予了有关党的基本要点,觉得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无产阶级没有党就不能得到自己的解放,就是说,既不能夺取政权,也不能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列宁在这方面的新贡献,就在于他适应帝国主义期间无产阶级斗争的新条件,向前发展了这些要点。他表示:(一)党是无产阶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好于无产阶级的其余各种组织形式(工会、合作社、国家组织),它的使命是综合和指导这些组织的工作;(二)无产阶级专政只有通过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指导力量的党才可达到;(三)无产阶级专政只有由一个党,由共产党来领导,才可形成完全的专政,共产党不和而且不应该和其余政党分掌领导;(四)假使党内没有铁的纪律,无产阶级专政所担负的镇压剥削者以及把阶级社会改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就不能达到。列宁在自己的著作里所作的新贡献大体上就是这样,他适应帝国主义期间无产阶级斗争的新条件,把马克思的学说具体化了并向前发展了。所以我们说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自此可见,决不能把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分割开来,更不能把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对立起来。在代表团提出的困难中还说到:“说列宁相信‘创造性的革命’,而马克思则比较看好于等候经济力最高度的成长,如此说能否正确?”我觉得如此说是完全不正确的。我觉得任何一种人民革命,只若是真正的人民革命,就是创造性的革命,由于它打破旧的制度而创造新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某些落后的国家中有时也发生一部分部落反对另一部分部落的儿戏似的“起义”,如此的所谓“革命”诚然是不会有丝毫创造性的。可是马克思主义者从来没有把该种儿戏似的“起义”看作革命。这里指的显然不是该种“起义”,而是发动被压迫阶级去反对压迫者阶级的民众性的人民革命。如此的革命不能不是创造性的革命。马克思和列宁正是力争如此的革命,而且导致力争如此的革命。同期很显著,如此的革命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发生的,它导致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具备了适当的有利条件时才可暴发。西方马克思学
马克思主义
现代西方国家里一种反对列宁主义但又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显现于20世纪20年代与欧洲各国共产党内,最初是共产国际内部一种“左”倾思潮,在承受共产国际的批判后,在党外发展起来。创立者为匈牙利的卢卡奇·吉厄尔吉、德国的K.科尔施和意大利的A.葛兰西。这股思潮在开始时没有自称或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1955年,法国存在主义思想家M.梅洛-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一书中,强调西方马克思主义同列宁主义的对立,并把前者的传统追溯到G.卢卡奇在1923年发表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在这以后,民众就普遍地用这个概念称呼这一思潮。在60年代末期西方的新左派运动中,特别在1968年的法国“五月风暴”中,这一思潮曾被激进的青年学生和员工奉为反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等级制异化制度的思想武器。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各国一批左派知识分子,他们自称信仰马克思主义,但否定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阐释的权威性,力争对马克思主义作批判性的考察,从新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他们否定十月革命道路具有广泛意义,批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缺陷和弊病,力图依据现代西方社会发生的事实改变,在革命的战略和策略上,提出了同列宁主义相对立的见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企图把马克思主义和现代西方各种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集合起来,对马克思主义执行“补充”和“从新创造”,用来分析现代西方社会的新情形、新困难,探讨一条适合现代西方社会特点的达到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内,有两种不同的趋向:①依照黑格尔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的精神解释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被称作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②依照新实证主义、结构主义的精神解释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被称作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觉得,马克思主义渐渐不适应历史运动,并对非马克思主义得到的成就加以排斥,因此经常处在不理解员工阶级和其余阶级的改变发展的经验的危险当中。为了防止和克服该种危险,西方马克思主义断然反对教条主义,力争由每一代来从新发现、从新创造马克思主义。在“从新发现”和“从新创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趋向和流派,都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某个方面,而指责、否定其其他方面;都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对立起来,并依照自己的需要批评恩格斯和列宁阐述的某些原理。
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有影响的派别是法兰克福学派。它于1930年形成于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首要代表人物有M.霍克海默、H.马尔库塞、T.W.阿多诺和J.哈贝马斯。这一学派以“社会批判理论”著称。他们发挥青年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和异化理论,结合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其余一部分流派的理论,批判现代发达资本主义社将对人的奴役和人的异化,力争建立一个符合人的本性的,以自由为特质的社会制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其他重要派别是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该派造成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首要代表人物是梅洛-庞蒂和J.-P.萨特。该派觉得马克思主义忽略了具体的、个别的人,所以,他们要用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去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把人复苏到马克思主义中去。在他们看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均为扼杀人的自由,产生人的异化的社会制度,力争以革命的造反行动消灭异化,达到人的解放。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趋向和流派统一强调借用资产阶级思想的伟大成就,它们或者从现代西方哲学的某些流派那里系统借用概念、术语和范畴,或者从而用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某些思想去“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自此形成马克思主义同形形色色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的混合物。
也有人比如齐泽克,重视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即使他的看法也有错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趋向和流派,在分析研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显现的新情形和新现象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痼疾和困难,探索了西方革命的渠道,而且批评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和缺陷。但是,受于它们脱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没有能够为现代西方社会表示一条解脱资本主义、迈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首要著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 ;有关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哲学的贫困(1845年);聘用劳动与资本(1847年);有关自由贸易的演说(1848年);共产党宣言(1848年);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2年);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资本论(1867年);法兰西内战(1871年);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反杜林论(1878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事实情形相结合,进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数据《论新阶段》中表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导致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所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务必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依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形成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处理的困难。”
马克思主义为何要中国化呢?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如此一个看法:“员工没有祖国”,但是员工“自身依旧民族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1页)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自此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导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看,“这些原理的事实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8页)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迈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形成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务必回答和处理当时当地的事实困难。倒过来说,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事实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互为依托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力量源泉。其次,这也是归纳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巨大的基本困难上,大体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立场,一种是教条主义的立场,一种是实事求是的立场。教条主义立场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作语录,当作《圣经》,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只注意他们的具体结论,而忽略了引出结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没有目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很多看法,是依据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归纳而来的,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中国如此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社会,一定会犯“水土不服”的毛病。如此做,看上去取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但事实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困难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看上去思想无比革命,事实上思维十分保守。一旦采取该种思想来指导实践,很容易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导致严重的损失。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事求是的立场,用毛泽东的话讲就是用马列主义这根“矢”,去射中国革命实践这个“的”,理论科学,目标清晰,这才叫做“有的放矢”,用中国化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就会做到无往而不胜。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回顾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目睹,何时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本国化的原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一帆风顺;反之,何时我们违背了这一原则,形而上学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挫败。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事实的科学品质所决定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看,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形成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两次传承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者遇到的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谋求资本主义倒台的时刻,而在马克思主义有记录以来事物的成长却偏离了方向,那么谁该对此负责:是后期的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更实证主义进化论的理解?是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是列宁?或是马克思本人在放弃了青年时代的人道主义后(正如一部分“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数十年前所宣布的那样)的晚期著作?务必抛开该种话题:这里没有反对派,资本主义的倒台从资本主义诞生的那天起就是注定了的。我的意思是,假使我们来检视马克思主义的成长史,我们务必承受全部责任,并非是心安理得地将其归罪于某个外来元凶来解释事物的不良发展轨迹。那么当务之急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两次巨大的传承表明完全赞同:从马克思到列宁的传承以及从列宁到毛泽东的传承。这两次传承对原始的理论都有所发展和更改:从最先进的国家到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革命发生在错误的国家;革命的首要依靠力量也从员工变成了农民(贫农),等等。正如耶稣基督需要保罗的“背叛”以使基督教广为传播一样,马克思需要列宁的“背叛”来导致首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是原始理论本身的内在需求致使了该种“背叛”并使本身得以更深一步发展,理论从原始情境中剥离被运用到异国他乡,在那里原始理论务必从新改造发展——惟其这样,广泛性才得以诞生。
所以,对马克思主义的第二次巨大改造,也就是毛泽东对其的传承发展,是十分恰当的。假使谴责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成长改造,觉得其“缺乏理论根据”,视其为马克思标准的倒退(不难证明农民缺乏无产阶级的主观能动性),如此的结论就太草率了。然而分纠缠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这次改造发展如何天翻地覆,接受他的从新发展作为对马克思一主义的逻辑延伸或“事实应用”是有充分理论根据的(诚然一般都依靠于对阶级斗争的隐喻性的成长:“今天”首要的阶级斗争已不再是各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的斗争,而是已经转变成第三世界对第一世界,资产阶级国家对无产阶级国家的斗争),毛泽东在这方面成就重大:他的名字就代表了对数以亿计的默默无闻的第三世界的劳动者的政治动员,是他们的劳动创造了看不见的历史发展的“物质”和基础。
西方对于默默无闻的亚洲群众一旦觉醒后的前景的恐惧和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表述的对女性的恐惧一样,假使他们导致抗议自己的命运并允许我们帮助他们(通过大范围的人道主义援助)是值得接受的,但是假使他们直接获取权力就绝对不可以。那些总是乐于帮助贫困者和无产者反抗的(前提是该种反抗是彬彬有礼的)富裕同情心的自由派人员害怕的不正是这一点吗?
乔治·M.德鲁吉亚的《布迪厄在高加索的秘密崇拜者》一书讲述了来自阿布哈兹(Abkhazia)的穆萨·沙宁的故事。沙宁是这个动荡地区的大知识分子,曾经是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民主政治的改革家、穆斯林原教旨主义军事首领,也是受人尊敬的哲学教授,终其一生都维持着对皮埃尔·布迪厄思想的崇拜。有两种方法去理解这一点。一是因其带地域色彩的古怪而对之不屑一顾,以好意的嘲讽对待它:“多么奇怪的选择,布迪厄,天知道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子看中了布迪厄什么?”二是直接笃定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看看理论的影响多么普遍:从巴黎到车臣和阿布哈兹,每个知识分子都能谈论布迪厄的理论。”诚然,真正的理解方法是避免这两种选择,并把理论的广泛性看成是理论工作和斗争的结果。斗争并不是游离于理论之外:核心不导致沙宁务必十分付出挣脱当地思想文化的局限和牵绊,掌握布迪厄的思想学说,而是一个阿布哈兹的知识分子对布迪厄理论的应用也影响到了该理论自身的内容实质,将它应用到了不同的时空。列宁,在执行了必要的变更和适当的修正后,不也对马克思做了同样的事吗?毛泽东对列宁和斯大林理论的改进涉及员工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关系:列宁和斯大林都非常不信任农民阶级,他们觉得苏联政权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打掉农民的惰性,更改他们对土地的依靠,使其“无产阶级化”,进而彻底融入现代化的洪流。这和毛泽东形成了显著对比。毛泽东在对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困难》(1958年)一文的读书笔记中觉得,斯大林的看法差不多是完全错误的。最根本的错误是不相信农民。这一转变的理论和政治后果是重大的。
这就是“广泛性的具体化”运动。通过该种激进的“转变”,原始的理论务必在新的语境下创新发展。只有在该种移植中存活下来,它才可放之四海而皆准。当该种理论“以变异形态回归自我”(在异国他乡创新发展),其本质已发生了更改——但是该种转变并没有仅是对外部打击的反映,它依然是那个战胜资本主义的相同理论的固有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