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规模内,从国际储备资产的演变来说,其组成及演变具有显著的时代特点。
一、金本位期间的国际储备
在一战以前的金本位期间,国际储备资产首要是黄金、英镑。19世纪初英国开始实施金本位制,立即,比利时、瑞士、德国、法国、日本和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实施了金本位制。各国货币当局随时按既定的金价向本国人和外国人用本国货币买卖黄金,用固定的汇率保持黄金与各国货币单位之间无制约的兑换,黄金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干预地在各国之间输入输出,发挥着国际支付最后手段的重要作用。到了19世纪后期,金币本位制已经在资本主义各国广泛采取。受于当时英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突出地位,它事实上是一个以英镑为中心,以黄金为基础的国际金本位制度。该种国际金本位制度连续了30年左右,到首次世界大战暴发时宣布解体。在金本位制度的全盛期间,黄金是各国最首要的国际储备资产,也是最重要的支付工具和储藏手段,英镑则是国际最首要的清算手段,黄金与英镑同期形成各国公认的国际储备。在金本位制下,黄金曾占各国国际储备资产的90%以上。
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储备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各国国际储备首要是黄金、英镑、美元、法郎等核心货币,其英中镑和美元的作用持续加强。首次世界大战后,典型的金本位制崩溃,各国建立起来的货币制度是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美国仍推行金本位制)。黄金作为国内流通货币的职能大大降低,但依然发挥着储备货币及世界货币的功能,因此黄金依然是国际储备的首要构成部分。国际储备中外汇储备渐渐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形成非典型性的多元化储备体系,不完全受单一货币统治。但受于该体系不系统、不健全,所以,严格地说是一种过渡性质的储备体系。当时,充当国际储备货币的有英镑、美元、法郎等,以英镑为主,但美元有逐渐取代英镑地位之势。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期间的国际储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建立了,美元获得了与黄金等同的地位,形成最首要的储备货币。这时的储备体系称为美元─黄金储备体系,其特点是其余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元处在核心地位。 在这个体系中,黄金仍是重要的国际储备资产,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后的一段期间,黄金占国际储备资产总量的70%,约为350亿美元或10亿盎司(按每盎司35美元计算)。此时黄金的作用首要是作为美元对外发行的预案金。伴随世界经济的成长,黄金作为国际清偿手段日益跟不上经济上涨的需要。黄金存量的年净增额一般仅能高达2%,而且相当多的部分被私人及工业消费,而世界贸易事实年上涨率一般能高达4%~5%,如此,增长国际清偿能力的首要渠道只能是增长美元的投放。战后的1948年,世界国际储备为478 亿美元,到1970年上涨到932亿美元,22年间年均上涨速度为3%。在各国国际储备中,黄金储备渐渐下滑,而美元在国际储备体系中的比例却渐渐胜过了黄金而形成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资产。在1970 年,世界储备中外汇储备占47.8%,而美元储备又占外汇储备的90%以上。所以,从总的向上瞧,这期间各国的外汇储备仍是美元独尊的一元化体系。
1970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立的特别提款权开始运用。一个国家拥有并运用特别提款权有三个目的:(1)换取外汇,满足国际支付的需要,处理美元作为支付手段的不足;(2)赎回由其余成员国持有本国货币的余额;(3)偿还本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借款。既然特别提款权被当做一种资产,计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账户中,可以用于交换别的国家的货币,近年来又逐渐形成了一部分低收入国家货币的定值标准;又受于成员国有义务供应自己的货币换回别国持有的特别提款权,它的可兑换性具有保证。所以特别提款权是一种国际货币,它是国际储备的一部分。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至欧元诞生前的国际储备
这一期间国际储备的特点是:在美元为中心的前提下,国际储备货币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1971年8月,美国停止按法定固定价格向各国中央银行兑换黄金,实质上已经产生了黄金的非货币化。1974年7月,牙买加会议确立了浮动汇率合法化,美元与黄金脱钩,储备货币多元化,但其余储备货币均无法取代美元地位。牙买加会议后,世界进入了储备货币多元化时代。从法定意义向上瞧,黄金已经丧失了作为货币的基本职能。诚然,黄金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也就跟随江河日下。受于黄金作为货币有其历史的保持性,各国的官方和私人对黄金仍有较强的偏好,黄金作为价值实体,随时可转换形成对外支付手段,所以黄金依然具有适当的特殊商品的性质,作为国际储备的构成部分。
1971年黄金—美元本位制解体,但世界贸易的持续上涨,依然需要要以美元为首要国际结算货币,这就容忍了美国白宫可以经常维持一定程度内的经常项目赤字,加之浮动汇率制度,美国白宫就可以持续运用美元的增值与贬值手段,在处理国内经济冲突、扩大贸易赤字的过程中,接连持续地向世界供应过多的美元。再者,在进入浮动汇率时代后,经济上后来居上的国家和一部分低收入国家,基于货币不匹配和其余金融脆弱性的多方面原因,从本身和他国金融危机的教训中认识到拥有一定国际储备的重要性。所以迫不得已,持续地增持国际储备。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在世界外汇储备总额中所占比重下滑,德国马克和日元的比重稳健上升,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地位逐渐下滑,外汇储备跟随迈向多元化。到欧元诞生以前,充当外汇储备的首要货币有美元、德国马克、日元、英镑、法国法郎、瑞士法郎等。受于德国和日本经济实力的加强以及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具有优势,德国马克和日元的地位持续提升,在各国外汇储备总额中,德国马克所占的比重由1973年的7.1%提升到1990年的19.7%;日元所占的比重由1973年的0.1%提升到1990年的9.1%。英镑所占的比重由1973年的5.6%下滑到1977年的1.7%,后又有所提升,到1990年高达3.2%。瑞士法郎的比重在1973年只占1.4%,1980年提升到3.2%,后又有所下滑,1990年占1.5%。法国法郎的比重从1973年到1990年基本维持在1%到2.1%之间。
五、欧元问世以来的国际储备
1999年1月1号欧元诞生了,欧元以强大的欧盟为其政治经济支撑,对美元的主导地位提出考验,国际储备货币的竞争格局显现了两个明显的改变:(1)欧元的国际地位连续上升,美元国际地位相对下滑,欧元形成美元最首要的和最有力的竞争对手;(2)世界份额高度集中于欧元和美元两大货币,国际储备货币的竞争演化成典型的美元—欧元双头垄断竞争。
美元在同欧元的竞争中处在劣势,在美元与欧元竞争的十年间(1999~2009),仅只有2004年和2005年美元储备的增速稍快于欧元储备,而其余8年美元储备的增速都差于欧元储备。比如2002年,美元储备的环比增速为7.33%,欧元储备的环比增速达到到41.96%,美元储备的环比增速只有欧元储备环比增速的六分之一。1999~2009年欧元问世后十余年间世界储备的货币组成改变重大。其中,美元份额由1999年的71.01%下滑到2009年的62.14%,下滑了8.87个百分点,而欧元的比例由1999年的17.90%上升到2009年的27.37%,上升了9.4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美元“流失”的比例全部流入了欧元。
欧元问世以来世界官方外汇储备范围改变的三大特质:(1)连续扩张。世界官方外汇储备范围的增量和增速都维持了严格的正上涨,未显现以往经常目睹的周期性波动,呈现出明显的连续扩张特质。(2)迅速扩张。与1999年比较,2009年世界官方外汇储备范围扩大了3.54倍,年均增量高达6304.85亿美元,仅仅这一时间段内3年的年均增量之和就已经胜过以往50年累积的外汇储备存量,年均增速达到16.33%。从纵向比较,该种增速在世界官方外汇储备有记录以来还从来没有显现过;从横向比较,这一增速远好于同一时间段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约3%、世界贸易约6%的年均增速,也好于同一时间段世界外国直接投资(FDI)约12%的年均增速,所以,表明出迅速扩张的特质。(3)增速扩张。从增量考察,以1999年为基期,前5年(2000~2004)的年均增量为3932.82亿美元,以2004年为基期,后5年(2005~2009)的年均增量为8676.89亿美元,后5年的年均增量是前5年年均增量的两倍多。从增速考察,前5年的年均增速为16.04%,后5年的年均增速为16.62%,虽说差异不大,但后5年的年均增速依然稍快。无论是增量依旧增速,都表明出增速扩张的特质。
六、后危机期间的国际储备
后危机期间,世界经济的震荡复苏了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主宰地位,打断了欧元的上升。欧债危机差点致使欧元解体,美元又一次得势。经此一劫,欧元要从新得到前危机期间那样堪与美元一争高下的地位,尚需时日。
第三节 外汇储备与国际经济关系
外汇储备的分布与格局是世界经济的一面镜子,恰当地反应了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恰当地反应了各经济体之间的关系。
一、世界外汇储备格局
当今外汇储备格局可以概括为下方几个特质:首先,美元占主导储备货币地位。如前文所述,即使美元的地位承受诸多考验,但美元的储备地位仍是任何其余货币很难替代的。其次,发达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对储备货币的需求是不同的。发达国家的货币自身就是储备货币,而且其金融市场发达,可以随时筹集到国际支付需要的货币,因此发达国家从理论向上瞧,并没有需要维持外汇储备。而低收入国家,货币往往未达到可兑换,国际认可度较低,国内金融市场又欠发达,因此低收入国家需要维持适度的储备。最后,外汇储备分配格局在低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配和发展改变存在着严重的非对称性,突出地表当下下方方面。一是低收入国家外汇储备年涨幅大大好于工业化国家,约以年均15%的进展递增,2003 年末达19101.85 亿美元,是1990年的6.19 倍,而同期工业化国家只上涨2.06 倍。 二是低收入国家储备范围已靠近工业化国家的两倍,占所有外汇储备成员国外汇储备总量的比例由1990 年的36.6%剧增到2003 年的63.4%,而同期工业化国家所占比例则由1990 年的63.4%降到2003 年的36.6%,其比例刚好对调。三是即便在低收入国家内部,外汇储备的地区分布也存在严重不均衡,低收入国家的外汇储备首要汇聚在亚洲。
二、外汇储备格局与世界经济不均衡的关系
世界经济失衡是IMF 2005年提出的一个新的表述,意指美国的经常赤字快速上涨,相应地积攒了重大的债务,而包含日本和中国以内的亚洲国家、其余新兴市场国家,以及OPEC成员国等持有大批贸易盈余,相应地积攒了大批的外汇储备。
该种现象之所以引起世界的关注,首要是由于,当前该种情形下,经济相对不发达国家长期存在贸易顺差,发达国家长期存在贸易逆差,实际上产生前者在实物上“补助”后者并向其输出资本为特质的循环,反应的是一种不正常的均衡关系。其合理性固然应受质疑,其可连续性愈加让人担忧。一旦该种脆弱的循环断裂,世界经济将深陷危机当中。所以,处理世界经济失衡困难已经形成各首要经济体政策策划者的共识。
外汇储备的不均衡状态正是外汇储备体系、国际经济体系不均衡的反应,亦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国际经济体系的不均衡。归根见底,是各国产业基础以及自此产生的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的反应。这一点可以从国际收支的分配看出端倪,各新兴经济体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了向发达国家的贸易出口,创造了巨额的国际贸易顺差值。如中国,2008年的国际收支盈余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9.4%。而反观美国,国际贸易一直均为巨额的赤字,国际收支亦然。
从一定程度向上瞧,世界经济失衡更像是合谋,由于世界经济失衡是在一定阶段符合双方利益的。一是新兴国家、低收入国家持有高额外汇储备,根本上是受于新兴经济体为了发展本国经济,采取了在价值链低端融入国际分工的战略。在如此的分工下,低收入国家国际收支连续盈余,致使其外汇储备增速积攒。二是产业基础和国际分工也决定了其货币地位。在货币地位的对比中,新兴经济体地位显著较低,总的来说,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地位、主权评级等都差强人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认可度较低。因此,低收入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的能力较弱,这就决定了新兴经济体客观上需要许多的外汇储备以保持其日常国际经济交往,所以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出口创汇的需求更为强烈,这也倒过来加深了其对低端产业的依靠。而从理论上表达,发达国家可以持有较低储备。该种货币地位的对比更深一步锁定了国际分工的地位。三是从汇率制度角度看,一般来看,发达国家选择的汇率制度弹性较大,它们可以利用汇率自发调节国际收支的职能来适当降低外汇储备的数量。而低收入国家出于对国际贸易恶化和国内不可控通胀的担忧,加之外汇市场基础薄弱和其余金融市场不发达,长期以来很多低收入国家对浮动汇率制仍持怀疑立场,历史的惯性促使其选择了带有固定性质的盯住汇率制,因此储备的需求量较大。四是一部分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一个原因。发达国家第二产业大批海外转移之后,经济发展首要依靠第三产业,因此需要连续刺激国民消费。所以,很多国家实行的一连串宏观经济政策致使国内消费膨胀,从而导致对外贸易严重失衡。有专家表明,所谓世界经济失衡,同期就代表着参与世界经济的世界各国的国内经济都处在失衡状态。所以,纠正世界经济失衡便形成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共同任务。在目前世界经济失衡的格局中,中国对外贸易将维持长期顺差,外汇储备范围持续放大,国内积蓄大于国内投资,流动性相对过剩。这就决定了要纠正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不仅务必对经济结构执行深入的调整,而且需要全面调整发展战略。
假使将世界各经济体执行简化,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其特质是在产业结构中处在最高端;货币地位非常高,享有铸币税;实施浮动汇率制度;经常项目逆差;差不多不持有外汇。以中国为代表的成长中国家,其特质就是在产业结构中处在低端位置;货币差不多为盯住汇率;货币地位尽管在提高,但仍处在认可度较低状态;持有高额的经常项目顺差;持有高额外汇储备。
三、世界经济失衡的成长趋势及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就世界失衡的趋势来说,从中短时间看具有相对平稳性,从长期看,具有不可连续性。
从中短时间看,世界经济失衡的相对平稳性具有两个重要的支撑条件。一是包含中国以内的东亚高储备国家大批持有美国国债,保持了美国的低利率, 进而保持着美国国内消费和投资的活跃,从而产生积蓄不足和贸易逆差, 同期也产生了东亚国家的贸易顺差, 而东亚国家的贸易顺差又致使外汇储备积攒和外汇储备流入美国债市,继续保持美国的低利率,形成一个较为平稳的循环。二是美国在通过贸易逆差积攒外债的同期, 也对外输出资本。其积攒的外债以美元和国债该种无息与低息负债为主, 而输出的资本以直接投资该种高收益资产为主。这致使美国尽管上年显现了上万亿美元的对外净债务, 但是依然有巨额的对外净资本收益。因此从总的上来说, 美国尽管对外借钱, 但是不需要付利息, 甚至借钱的国家还要倒贴利息给美国。该种格局致使美国的对外债务没有自累积机制, 即债务利息不会加速美国的债务累积。三是首要经济体没有共同更改国际经济失衡的意向。实际上美国已把保有赤字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而低收入国家打破该种低端锁定难度较大。
从长期看,国际失衡具有内在的不平稳性和不可连续性,所以其更深一步演进是必然的,在演进过程中对外汇储备将令造成很大的影响。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可连续性,决定了目前世界国际收支情况的可连续性, 也决定了目前世界货币体系的可连续性。贸易逆差是经常项目逆差的一个首要构成部分, 而经常项目逆差显现为对外债务的累积。所以, 要考察贸易逆差能否可连续, 就要从对外债务的可连续性来考察。考察对外债务能否可连续, 事实上就是分析一个国家是否连续得到充足的外债。资本的流入意向决定了这一平稳的债务水平能否真正可连续。可见, 一个可连续的贸易逆差或债务水平起码需要具有两个条件:(1)债务处在平稳水平恐会收敛于某一个平稳水平;(2)资本有继续流入的意向。
从长期看,美国的贸易逆差和对外债务是不平稳的,而且也是不可连续的。即便假定美国的贸易逆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维持不变, 美国的对外债务也会继续升高, 如此美国需要逐渐增多的资本流入。此时, 即使美国的对外债务在技术上能达到平稳, 但是该种平稳能否可连续,还取决于资本的流入意向,以及贸易情况的更改。
美国金融危机让我们目睹了世界经济失衡为经济导致重要的风险隐患。自此导致的思考,或许开启发达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对世界经济失衡的更深一步思考。在适当的条件下,或许开启该种不均衡的调整脚步。那时,我们会目睹外汇储备的格局会发生更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应采取无为而治的立场,而是要积极谋求该种变动过程中的储备管理困难,如何执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考量,如何提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策略,尤其是中国外汇储备的战略决策,这即是本书的宗旨。受于外汇储备是当今国际储备中的主体,就金额来说,它胜过其余类型的储备,占绝对比重,因此在本书其余章节的讨论中,我们首要环绕外汇储备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