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经济
假日经济的本质见底是什么?张辉先生等在《假日经济现象的理论透视》(见《光明天报》经济版,2000年6月20号)一文中表示,假日经济的本质是旅行经济。其理由是,只有较长距离的移动消费才形成假日消费,其余的消费需求,并不是“新的”需求,充其量导致一般休息日消费需求的转移而已;较长距离的移动消费首要就是旅行。于是,他们力争,假日消费制度创新,就是要处理旅行供求之间的非均衡性困难。但是,依我看来,张先生等的看法是存在一定偏颇的,它并没有完全精准地把握假日经济的本质,以期来策划对付假日经济打击的因应之道,既不能完全处理假日经济导致的打击,又不利于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把假日经济看成是旅行经济,显然是只注意到困难的表象。不错,外出旅行是假日经济中最为亮丽的风景线之一。在今年五一长假阶段,出游人数达4000余万,旅行收入约180亿元。但是,应当注意,外出旅行,绝非假日盛筵中的唯一佳肴,甚至也不是其中的唯一大菜。张先生等把除“长距离”外的节假日消费消除在假日经济之外是偏颇的。觉得短距离消费导致消费转移并非是“新的”消费,既缺乏理论依据,又与事实不符。仅仅以购物为例,在今年5月的黄金周里,上海的139家大型商业企业的零售额差不多10亿元,比去年同期上涨42.6%。其余的大中城市也呈相似态势。能说那全部均为寻常买入力的转移吗?显然不能。在买入力加强,又有逐渐增多的闲暇时间的条件下,民众对物质和精神消费的追求和付出将愈来愈多。对精神享受的追求和付出中,尽管包含外出旅行,但决不仅仅导致旅行。困难的核心,是当前条件下,我们面对消费者全面高涨的、包含旅行消费需求以内的服务业的需求,既缺乏深刻的认识,更缺乏有效的应对办法。
从一个角度,我们也许能更清楚看清这一点。4000余万人的出游,看似多得不得了,但毕竟导致休假群体中的一小部分,许多的人并没有旅行(假使我们扣除寻常非假期旅行人数和张先生不把他们看成是假日消费者的那一部分短距离旅行者,张先生所谓的假日消费人数更少)。再说,我国即使幅员辽阔,但受于旅行资源的地域性、季节性等特点,加上具有同等消费能力的人群数量重大,在民众当前还不或许大批出国旅行的情形下,只能是千军万马涌向接待能力有限的旅行景点。这既不利于旅行部门提升服务质量,走内涵式的成长道路,也不利于旅行景点的资源保护和可连续发展。实际上,已经有不少假日旅行者在抱怨到处人满为患,甚至动摇了以后在节假日继续外出旅行的信心。
显然,把假日经济的本质看成是旅行经济,把开拓假日经济资源的措施仅仅放在旅行上,尽管还不能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但起码可以说是只抓住了一点而差于其余。
笔者并没有否认旅行经济是假日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也觉得我国的旅行业包含假日旅行市场依然需要更深一步发掘,也完全赞同张先生对发展旅行业,处理旅行业供求非均衡冲突所提出的对策建议。但同期,我觉得,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面对的首要任务,是珍视和引导这难得的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从供应服务业的有效供给方面多做工作。为此,我们可以也应当在旅行业之外的其余领域做文章。把我们的假日盛筵做得更丰富一部分,让消费者有许多的选择余地,进而愈加充分地、均匀地放出其假日经济的消费能力。
从追求温饱到谋求享受,是消费者伴随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做出的自然的选择。但是,我们也务必目睹,在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的需要后,仅仅把闲暇时间和多余金钱放在旅行和购物之上,毕竟不是消费者可以选择的全部,甚至可以说,当前的休闲热仅仅是走向追求生活质量的新阶段的开始。温饱之后,不只有享受可供追求,更有发展的需求和活力。为何我们仅仅把眼光盯在旅行和购物上?须知广大消费者对身体健康的向往、对精神生活的渴望、对本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对职业技能的谋求同样有着急切的要求。这些均为我们亟待大力开发的领域。以欧元兑美元发达国家为例,较长的假日里,旅行胜地固然游人暴涨,但也有很大多的人利用这一良机为自己、为子女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升而大把花钱。在为数大量的图书馆、博物馆里,在各种大学和社区所办的继续教育学院里,消费者或怀揣快餐,专注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或携妻带子,在充满知识与智慧的娱乐中度过欢快的假期。在发达国家的城市里,各种图书馆(包含一部分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为数大量,各具特色,形成市民乃至学生的第二课堂,让人流连忘返,百看不厌。每次造访,受益匪浅。这类场所,吸引的大多是附近居民,很少给假日的交通增添多大的负担。自此观之,我国的休闲产业,不仅要满足消费者旅行和购物等基本需求的需要,从长远来说,还要满足民众发展的愿望,丰富假日大餐的内容,真正把消费者在假日的各种消费需求挖掘出来并最大限度地加以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