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经济经济知识文章详细

新贸易保护主义

外汇网2021-06-24 10:57:02 86

造成原因

新贸易保护主义高峰论坛及企业国际竞争力第四届年会

国际竞争加重

在世界化时代,市场经济制度逐渐演化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制度,而竞争是市场经济最首要的特质之一。当前,竞争已不再作为单纯的“手段”或“工具”存在,而逐渐演变形成主权国家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动机,形成达到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的重要手段。各国政府不仅在国际竞争中保护本身的产业与贸易利益,而且直接介入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一面,采取进口关税或出口补助等保护手段有助于改观本国企业的收益和市场地位;另一面,一旦外国企业或进口产品危及本国利益时,即便发达国家的政府也采取直接干预的手段。尤其是在“就业”已经渐渐演变为一种公共品的今天,由进口增长致使的失业困难已经具有了越来越突出的政治意义。当本国产业和劳工群体承受进口打击时,来自公众的呼声或其余政治阻力必然使政府看好于对这些领域实施保护,以排斥竞争的威胁。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成长

伴随跨国公司及其海外运营的成长,国际贸易的流向和贸易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持续提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成长一定程度上更改了国际贸易差额的分布。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分工和核算体系,以内部贸易中得到了较为平稳的收益,但却把各国账面上贸易差额的此消彼长以及自此导致的贸易摩擦甩给了各国政府。作为承接跨国公司产业转移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的亚洲地区制成品出口的快速上涨,使其对美国、欧盟维持了较大范围的贸易顺差,而美国和欧盟跨国公司在亚洲地区投资企业的出口已经形成美国和欧盟贸易逆差的重要构成部分。但发达国家处理贸易逆差的政策并没有首要针对这些大跨国公司,而是拿出口国开刀,以处理与这些国家的贸易争端为托词,推行新贸易保护主义。

国际贸易中双边主义与区域主义兴起

1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双边方面的“自由贸易协定”FTA的签订和实行形成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热点。据WTO统计,到1004年,向WTO正式通报的FTA已达106个,WTO成员中绝大部分参与了一个或多个FTA。FTA迅速发展的首要原因,一是原有FTA在促进贸易上涨、清除双边贸易壁垒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二是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改变致使了“双边主义”盛行。FTA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连锁反映,一国缔结了FTA后将对有关国家组成竞争阻力。当前,逐渐增多的国家和地区策划了FTA战略,参与FTA谈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升。同期,进入11世纪,世界规模内区域一体化进度大大加速。欧盟加速了扩员的脚步;北美自由贸易区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的联系;APEC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东亚地区在增强东盟内部合作的基础上,正积极探索新型东亚区域合作机制。据世界银行统计,截止1004年,世界已有174个国家(地区)起码参与了一个区域贸易协定(RTA),只有11个岛国(地区)没参与任何RTA。在多数情形下,FTA及区域一体化组织与WTO具有互补、互动的关系,但FTA以及区域贸易组织对非成员国的进口组成了阻碍,其中,一部分双边和区域安排带有显著的排他性保护色彩。

发展中大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持续提升

以中国、墨西哥、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为代表的成长中大国出口范围快速扩大,并逐渐形成世界制成品市场的重要提供者。特别在中低端工业品市场上,这些国家已经形成了适当的出口竞争力,并逐渐取代发达国家原有的市场份额。即使这些发展中大国出口的高速上涨仍未彻底更改国际贸易不均衡上涨的局势,但其出口实力的加强对国际贸易格局造成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发展中大国大批低价工业品进入欧元兑美元市场,对其国内有关产业产生了打击。为减轻自此形成的贸易逆差和各种国内冲突,发达国家利用其政治经济强权,增强了对这些发展中出口国的贸易制裁。同期,受于这些发展中大国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相近,彼此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近年来,这些发展中出口大国之间的贸易纠纷已形成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内容。

这些新冲突的显现显示世界化时代自由贸易与国家利益的对立与矛盾有机会在部分领域激化,这也正是在当今世界贸易自由化的主旋律中,新贸易保护主义依然演奏着不和谐音符的原因所在。

形式特点

新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

无论是新,或老的贸易保护主义,其中心思想是:任何一项经济政策都或许会影响到一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因此不同社会阶层或利益集团对此会有不同的反映 ,但两相对比,新贸易保护主义起码在表现形式上更胜一筹,具有强制性强,对贸易各方影响大而直接,受约束规模广和表现形式多样 等特点。为便于理解,拟就首要的壁垒形式析述如下:

绿色壁垒

工业化进度的加速,人类日益面对像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有毒废物排放、物种灭绝、资源枯竭等生态环境方面的困难,引起了世人的严重关注。一部分工业发达国家以此为托词,凭其经济和技术的垄断地位,策划了一连串苛求的环保措施和好于低收入国家技术水平的环境质量标准,并以此作给市场准入的条件,对本国市场和工业形成保护,构筑一同绿色屏障, 首要形式有:

1)、绿色标志,又称绿标制度,或环境标志制度,是指国际间有资质的认证机构根据相关标准对商品执行认证并颁发标志和证书的一项制度。绿标图案多为天鹅、常绿树、天使、蒲公英等,富裕绿色寓意,欧元兑美元等国家多以立法形式对此加以规定。凡没有获得绿标的进口商品将承受数量和价格上的制约,而加贴了绿标的则被觉得是一种“环境质量信得过”的“绿色产品”。其认证标准是对包含资源利用、生产工艺及处理技术和产品循环利用、运用后处理等全过程的环境举动执行监管。涉及的产品多节能低耗品,清洁工艺品和低毒品等数以千种。绿标制度有助于民众环境意识的提升,价值观念的转变和防冶污染能力的加强。受于各国环境标准存有差异,发达国家更是凭其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策划了较高的环境标准,使低收入国家处在十分不利的地位,客观上为发达国家的市场设置了贸易壁垒,违背了公平贸易的基本准则。

2)、绿色包装。各种与环境要求不符的包装能对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很多发达国家纷纷通过立法对本国商品和进口商品的包装卫生和安全提出强制性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下方几方面的内容:①通过改进设计降低包装材料的运用以节约资源;②重复运用包装材料;③运用再生材料制作包装;④运用生物降解包装,使废弃包装在自然环境中迅速腐烂 。为此,一部分发达国家通过产业重组和资源的从新配置形成了新的产业链,满足了包装在环境保护上的要求,促进了经济的成长,而低收入国家因技术水平,价值观念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落后,而致使绿色包装形成其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绿色屏障。

3)、环境成本。新贸易保护主义者觉得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且应以国际环境标准为准执行计算。假使忽略环境质量或减弱环境标准,其出口产品事实上就具有了不公平的比较优势或环境补助,形成了对高环境标准生产产品的不公平竞争。低收入国家在出口贸易中未计算绿色成本,是在执行环境倾销。因此,应通过反倾销、反补助措施来均衡不同环境标准下的成本差异。很显著,这是经历精心设计和构筑的绿色壁垒 。

技术壁垒

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升,使各国的产品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日益科学与成熟,并助推经济向前发展,但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依其经济和技术优势而策划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以及自此而衍生的认证标准、评审程序和认证、认可制度等则名目繁多,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的主观性、目的性和苛刻性,对相关国家的产品和服务组成了技术阻碍,令其难有作为 。

1)、市场准入。市场准入首要体当下制订严格的,乃至苛刻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涉及产品的适用、健康、安全,或卫生等方面。从1994年至今,德国及其它发达国家陆续采取的印染制品含偶氮染料禁止令就对含中国以内的很多低收入国家和地区的纺织品、服装等轻工品的出口影响甚重,损失惨重。当前中国虽已攻克了此技术难关,但却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当前,已被相关国际组织和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普遍接受和认可的HACCP则清晰规定,食品包装须标明食品的营养成份,进而增长了食品制造商的成本,对缺乏技术面手段的食品事实上组成了禁止进口令,从而影响有关产品的贸易和生产。至于《蒙特利尔议定书》中相关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则对中国有关产品的出口造成严重的影响。另外,有的国家仍有很多涉及安全、健康项目的方面的审查,使进口品因季节需求的改变或失去商机,或无法进口,具有浓烈的国家意识的主观性、目的性、差异性和随意性。凡此种种,均对相关国家的出口贸易组成了严重的技术障碍,从而影响收支平衡,影响经济。

2)、认证、认可制度。认证、认可是一种根据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对相关产品的符合性执行的认证或认可制度。与贸易政策不同,它需要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大量的社会基础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人文思想、法律制度等。认证、认可具有大量的适用性和机会的均等性,具有从更高的战略(非局部的)角度去审视经济的成长,故在助推社会进步,加强社会(含环保)意识,规范举动和达到可连续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此项政策所能导致的种种益处只能被那些处在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所享受。未经认证、认可的产品和服务将被排斥在市场之外,形成实际上的市场壁垒,因此,保护主义色彩更浓,保护程度也更深,对经济的影响也更具决定性,从而致使欠发达国家的产品更难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

贸易管理及其它

贸易管理是在新贸易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贸易政策理论,是基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政策分析,适用于发达国家对其战略性产业发展的保护,通过政府对贸易活动的干预,高达更改市场结构或环境,提升本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其中最广受关注的贸易理论有布兰德和斯潘赛提出的“战略性出口”政策和克鲁格曼提出的“保护性出口促进”战略 。政策力争多涉及自愿制约出口、补助、国家贸易垄断等。至于反倾销,意图就更显著了,具有很强的壁垒效应,是新贸易保护主义者极力力争的手段之一。另外,劳工标准、区域性协议、关税升级保护、灰色区域、制约性援助或边境税调整等措施也都有很浓烈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

首要表现

新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书籍

新贸易保护主义又被称为“超贸易保护主义”或“新重商主义”,其理论根据、政策手段、目标对象和实行效果都与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有着明显的区别。

1、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利用WTO规则,实施贸易保护

总的来说,在WTO规则的约束下,大部分国家都在向自由贸易的方向迈进,但受于现行多边贸易体制并不是无懈可击,因此保护主义总是千方百计从中寻求“合法”的生存土壤。WTO允许成员国利用其相关协议保护本国的利益,反击遭到的不公平待遇。这就为各国以“公平贸易”为口实实施贸易保护留下了空间。WTO规则并没有排斥各成员国的经济自主性,当前,保留本国经济自主性的要求不仅来自发达国家,而且还来自低收入国家。所以,采取与WTO不直接矛盾的各种保护措施,已形成经济世界化过程中贸易保护主义的广泛形态。

2、根据国内法履行国际条约

一般意义上讲,国际条约好于国内法。但现阶段受于各国对如何处理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缺乏统一标准,因此,如何对待已允诺的国际条约及其在国内的适用程度,各国仍存在一定差异。一部分国家只实施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国际条约,很多时候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条约之上。如依据美国贸易法案中的“301”条款,美国可以对来自国外的“不公平”和 “不合理”的贸易活动采取单边贸易制裁。近年来,为维护本国的贸易利益,美国多次起步或威胁起步该条款处理贸易纠纷,公开向WTO的相关规则考验,严重损害了WTO的权威性,并为其余国家处理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

3、利用区域贸易组织保护成员国利益

区域一体化组织具有的排他性特质被看为对成员国的一种贸易保护。通过“内外有别”的政策和集体谈判的方式,区域一体化协定在为成员国创造更有利贸易条件的同期,却往往对非成员组成了歧视。区域一体化组织具有的该种排他性特质,事实上起到了对成员国执行贸易保护的作用。

4、保护手段更趋多样化

首先,反倾销、反补助、保障措施等传统保护手段仍被频繁应用。其次,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等贸易壁垒花样翻新,应用规模愈加普遍。发达国家利用本身在环保和科技方面的优势,策划更高的环保、技术、商品和劳工标准,以降低低收入国家凭借低廉的劳活力成本而得到的出口竞争力。受于这些新型贸易保护手段具有不错的定向性、隐蔽性和灵活性,其中一部分技术和环保方面的要求以提高技术水平、维护消费者利益为出发点,甚至可以看为中性的贸易标准,加上WTO对这些贸易措施应用的制约并没有统一,因此,其保护效果更为突出,更深一步加重了世界规模内的贸易摩擦。

5、策划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

克鲁格曼等学者提出的战略贸易理论觉得,不论在促进本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方面,依旧在维护本国企业免受国外竞争对手的打击方面,都需要国家的贸易政策发挥作用,进而为国家通过干预贸易,提升和维护本国产业的战略地位给予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自此形成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体系。这一政策体系强调了国际贸易中的国家利益,政府通过确立战略性产业(首要是高技术产业),并对这些产业实施适当的保护和促进,使其在较短时期内形成国际竞争力。伴随国际竞争的加重,尤其是发达国家在高技术领域的较量持续升级,战略性贸易政策被逐渐增多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政府所接受,形成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核心政策。

应对措施

贸易壁垒,自古有之,对贸易的影响显而易见。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对比,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政治上的便利性,技术上的歧视性和事实效果的有效性等特点。目的在于激励出口,制约进口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外贸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居重要地位,但多地的经济因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或社会的等原因的相互作用而各具特点,由东向西,呈梯度发展态势 ,所以,需相应的机制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予以不同的产业必要的政策倾斜。就中国当前来说,农业是根本,需着重扶持与保护;汽车工业因其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 的关联性而对中国的将来发展具战略价值,需从市场的角度予以必要的扶持与保护;而高科技产业则事关中国将来的可连续发展,应基于将来发展的角度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必要的扶持与激励。针对中国的事实情形,提出政策建议如下:

1、加深理论研究,建有自我特色的壁垒体系

研究显示,发达国家针对低收入国家在产品出口中的致命弱点而提出的各种壁垒措施,即使从静态的角度向上瞧有失公允,但从动态的角度向上瞧则不失公平,由于它在规范贸易举动,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助推经济发展上有积极的作用,但低收入国家的困难是不仅无法从自己的致命弱点中解脱出来,反而更深一步加强了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靠。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有别于一般的成长中国家。在如何应对或利用贸易壁垒措施的困难上应有自己的特点。笔者觉得,①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深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利用其在人才,技术和信息上的优势,增强理论研究,力使自己的思想脉络与国际思潮维持统一;②及时归纳、归纳和提高以往50多年来中国在工业化进度中在控制管理方面所显现的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在同国际惯例相融的基础上,力使其上升到理论,并指导实践;③在清晰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资源,理清职责,分头把关,共同维护市场的经济秩序。

2、增强宏观调控,加深进出口企业的分类与指导

设立壁垒机制的目的有二,即“一是保证商品质量,促进商品出口;二是对特定商品的进口实施控制和变相控制,以高达国家的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 。不同商业背景的进出口企业对此会有不同的反映。如何使政策效用最大化是民众努力于壁垒体系建设的目标之一。针对中国的事实情形,在遵循贸易基本原则 的基础上,增强对进出口企业的分类与指导便有了现实的意义,有助于有关的职能部门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3、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增强对贸易规则技术创新体制的建设

新贸易保护主义即使其历史不长,但为各国政府所青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形式的多样性,手段的有效性和技术法规的合理性,其政策对经济福利损失的影响往往很难估量 。中国虽已初步地建立起了有自我特色的壁垒体系,但与发达国家对比,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差异性有待完善和提升,政策的艺术性有待增强,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则有待更深一步地提升。就中国当前来说,应着眼于将来,在尊重、理解和吸收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加速中国贸易规则技术创新体制的建设脚步。通过规则的持续创新,使不同的政策能有效地再加上,进而高达保持市场秩序之目的,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4、夯实认证、认可体系,力促国民经济健康、有序、迅速地发展

在经济世界化,贸易区域一体化的环境下,用技术性的共同语言 来保持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成了各国政府的必然选择。技术上的认证与认可在保持市场秩序,助推经济发展等方面有其独特的市场效应而受尽各国政府的青睐。它以产品的安全、卫生和健康为目标,涉及产品的认证(如,UL或CE)、标识的认可(如,绿色标志)、以及生产体系(ISO9000)或环境体系(ISO14000)的认证、认可几方面,具有很强的市场壁垒效应,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举足轻重。

当前,中国的经济正处在转型期,正面对来自多方的阻力。这些阻力既有来自市场方面的,也有来自花样持续翻新贸易壁垒方面的,更有本身竞争力缺陷等方面的。针对中国的事实情形,笔者觉得,加深认证、认可体系的建设,夯实其基础是舒缓上述阻力,有效抵御外来风险,规范贸易举动,提升本身竞争力,保持经济秩序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保证中国经济安全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5、重视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市场运转,政府主导是中国市场壁垒体系建设的前提与保障,也是依照“核心的少数,次要的多数”之技术经济原理 而作出的必然选择。惟有有所为,才可有所不为,才可集中必要的优势资因为重要的少数,以最小的代价发挥最大的效用。当前,市场经济和对外放开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但现实的困难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尽管在市场壁垒体系建设方面,中国政府在遵循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已经,正在恐会会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在经济世界化、贸易一体化的环境下,只有政府的主导是不够的,仍需要相应的市场机制与之相配套,发挥政府、市场或政府与市场的梯度效应。无数的实践证明,政府与市场是互为而非独占的关系。惟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可达到政策壁垒效用的最大化,所以,时刻牢记英国著名经济专家凯恩斯的名句,即 “无论结果是好,依旧坏,政府的当务之急,不是要去做那些民众已经在做的事,而是要去做那些目前为止还根本不曾为民众付诸行动的事情 ”就显得很重要了。

影响意义

新贸易保护主义2007年《国际竞争力年度数据》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加大了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一定程度上致使了中国外贸发展外部环境的恶化。

首先,伴随中国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的持续扩大,中国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反补助、各种保障措施以及技术、环境、劳工等贸易壁垒的制约,涉案金额激增,国内企业蒙受了巨额损失,贸易摩擦进入了高发期。1995-1005年间,WTO成员向中国发起的反倾销、反补助、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调查高达716件。中国已接连10年形成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涉案损失每年达到300-400亿美元。当前,发达国家和低收入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摩擦有不同特点。发达国家更看好于运用技术壁垒。近年来,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频频执行知识产权调查(即337调查)。1996-1004年,美国对中国发起337调查36起,占美国337调查总数的13%。低收入国家则首要采取反倾销等传统手段。其中,印度、阿根廷、南非、土耳其等国家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数上涨较快。1995年至今,这4个国家共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178起,占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总数的41%。1005年,美国和欧盟对中国纺织品实行的特保措施使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高达了高峰。即使通过反复磋商谈判,最终中国采取主动配额临时平复了这场争端,但在配额时代终结的第一年,中国纺织品出口未能充分享承受纺织品自由贸易放出的市场空间,却仍要受主动配额的约束。贸易摩擦频发不仅使企业蒙受了巨额损失,而且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不利于中国出口的可连续上涨。

其次,伴随贸易摩擦持续加重,中国外部经济风险开始向宏观方面渗透。从中国与首要贸易伙伴的关系来说,美中贸易的巨额顺差已形成影响美中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原因。1005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高达了1141亿美元。美国由对中国产品实行贸易制裁开始向人民币汇率、对华投资、技术出口等领域全面施压;在欧盟政府对中国产品频繁设限的同期,当地企业与中国厂商的冲突显现了激化的趋势,“砸店”、“烧货”的事件时有发生,不仅危及中国厂商的正常运营和中国公民的人身安全,而且开始形成针对中国产品的“民间壁垒”;日中“政冷”的常态化对两国经贸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两国对东亚区域合作主导权的竞争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难度。伴随宏观方面利益矛盾的凸现,国际上“中国威胁论”泛滥,并开始由发达国家向低收入国家扩散,由贸易领域向经济、政治、军事领域扩散。

可见,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不利于中国外贸的长期、平稳发展,增长了中国经济运行的外部风险。将来5-10年,会是中国由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的核心期间。面对持续改变的国际环境,中国应加速外贸发展战略的调整。今后,中国应逐渐建立管理贸易政策体系。管理贸易政策兼有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两者的特点,突出了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力争国家采取法制化的政策手段管理对外贸易,并通过普遍参与双边和多边的国际经济合作,协调各国的经济贸易政策,加强本国在国际谈判中的博弈力量,维护、提升本国企业和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此基础上,立足科学发展观,加速外贸上涨方式转变,从重视开拓国际市场转为“内需”和“外需”共同拓展,从追求贸易顺差转为达到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同期,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等手段,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付出消解各种外部冲突和矛盾,为外经贸发展营造不错的国际环境。

有关词条

品牌联合

福特主义

货币替代

资本逃避

机会成本

市场预期

企业边界

实体经济

溢出效应

范围效应

品牌效应

财务分析

商品流通

外汇汇率

弥补贸易

财务控制

项目融资

阿罗悖论

破窗理论

服务蓝图

参考资料

(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工会财务会计百科全书》

标签:

随机快审展示
加入快审,优先展示

加入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