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综合趣味金融文章详细

棘轮效应

外汇网2021-06-21 16:43:41 96

简述

棘轮效应棘轮效应

英文名称:棘轮效应:Ratcheting effect

定义: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往上调整,而难于朝下调整。特别是在短时间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该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以往的高峰收入。

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升增长消费,但不易于收入减弱而降低消费,以致造成有正截距的短时间消费函数。该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起源

棘轮效应凯恩斯

这一效应是经济专家杜森贝提出的。古典经济专家凯恩斯力争消费是可逆的,即绝对收入水平变动必然立刻引起消费水平的改变。针对这一看法,杜森贝觉得这事实上是不或许的,由于消费决策不或许是一种理想的计划,它还取决于消费习惯。该种消费习惯受很多原因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历经、个人历经的后果等。尤其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高达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棘轮效应可以用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一句著名的话来概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出自他写给儿子司马康的一封家书《训俭示康》中,除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著名论断,他还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光秉承清白家风,不喜奢侈浪费,倡导俭朴为美,他写此家书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不可沾染纨绔之气,维持俭朴清廉的家庭传统。

诚然,棘轮效应是出于人的一种本性,人生而有欲,“饥而欲食,寒而欲暧”,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人有了欲望就会千方百计地谋求满足。

从个人的角度谈棘轮效应

我们对于欲望既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纵,对于过分的及至贪得无厌的奢求,务必加以节制。假使对自己的欲望不加制约的话,过分地放纵奢侈,没能培养俭仆的生活习惯,必然会让自古“富然而三代”之说就成了必然,就必然显现“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的情形。

西方一部分成功企业家虽家境富有,但任然对子女要求极严,从不给孩子许多的零花钱,甚至寒暑假还让孩子四处打工。这些成功企业家并没有是苛求子女能为自己多赚一点钱,而是期望子女懂得每一分钱的来之不易,懂得俭仆和自立。

这一点在比尔·盖茨的身上体现尤为显著。微软公司的创立者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个人资产总额达460亿美元。但是他在巴黎接受当地媒体专访时称,将要把自己的巨额遗产返还给社会,用于慈善事业,而只给三个子女继承区区几百万美金。

比尔·盖茨的慈善事业始于1993年秋天。当时,他和后来形成他妻子的梅琳达等人到非洲旅行,当地人民的极其贫困激起盖茨心灵的震颤。盖茨感慨之余,建立了9400万美元的基金会。

2000年1月,盖茨将原本的两个基金会合并,构成了“比尔与梅琳达基金会”。这一基金会由父亲老盖茨统领,当前已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会,总额达到240亿美元。老盖茨说,他的退休生活其乐无穷。他多部分时间都用在“挥霍”儿子赚来的财富上,把这些钱拿来捐赠给世界多地的医疗和教育计划。

盖茨觉得,拥有很多不劳而获的财富,对于一个站在人生起跑点的子女来看并没有是件好事,他认为子女的人生和潜力应和出身的富贵和贫寒无关。比尔?盖茨称 ,他和妻子耳濡目染在健康、教育、研究等领域还存在着的很多不平等现象。所以,决定将自己的财产用于消除如此的不平等上。他还期望其余有钱人也能够将自己的财产回归社会、用于处理社会上存在的不平等。

从社会的角度业谈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棘轮效应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不能放任棘轮效应任意发挥作用,无制约地利用资源来满足人类无尽的欲望。有一名作家曾经把那些过分运用资源的人类个体比作癌细胞――

“我们常以为癌细胞是不健康的细胞,其实不然,癌细胞是最健康、最有动力的,别的细胞尽管会分裂,但分裂会有止境。癌细胞的分裂永远不会停止。持续的分裂需要养分,但是人的养分有限,癌细胞的持续分裂最后将其它正常细胞的养分吸获得一乾二净。

由于太健康,所以我们吃得多。由于有钱,所以我们消耗掉大批能源。可是,地球上就这么多资源,我们用得多,其它人类就倒霉了。

百分之八十的资源,由百分之二十的人类消耗掉。假使全球的人都像我们如此地吃远洋的鱼,全地球海里的鱼只够我们吃一天。假使,全球的人都像我们一样地享受,地球上的资源能撑多久?”

从社会人文的角度来考察

存在着一个奇怪的悖论,那就是:尽管癌细胞无论对人体依旧社会都产生重大的负担,在我们的身边却到处充斥着一种尊崇“癌细胞”的文化,

那些如正常细胞一样执行次数有限的成长者,即便周围养分足够,仍会彼此联系,以决定能否自我制约。这些人被我们看为是一部分无能无为的“弱者”,而那些与此相对的所谓“强者”,却像癌细胞一样缺乏正常细胞具有的压抑机制,会不顾周遭环境,无止尽的扩张和成长。他们一有机会就会脱离原有的环境,移转到其它地方发展新天地,他们挥霍着人类社会多部分的资源营养,而且一有机会就会攻击那些对社会执行必要调整的活动。

如此的“强者”中,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对资源的重大浪费当中,却被尊为时代的英雄,最可悲的是,民众尊崇他们并没有是由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和付出,却是由于他们一掷千金的豪气、穷奢极侈的挥霍……

研究棘轮效应的负面作用,可以尽或许减弱我们这个世界上“癌细胞”的数量,使我们的社会愈加和谐,也愈加平稳地发展。

小心物价上涨棘轮效应

受于和民生息息有关,物价上涨特别是食品价格的上行引起逐渐增多的关注。有关政府部门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刺激生产和增长提供,以期平抑物价,相信食品价格会在不久的时期内回跌。

但是依然要小心食品价格上涨的"棘轮效应"。狭义的棘轮效应是指即便收入水平下滑,个人消费习惯也不会跟随下滑。即所谓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广义的棘轮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的不可逆性,就像前进中的"棘轮"一样很难扭转。

到时候或许显现的一个情形是,猪肉禽蛋等原材料价格下滑了,但是相应的制成品如牛肉拉面、肯德基、方便面以及饭店的单价不会相应地下滑。

这也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相相符,在居民的生活中,该种"能上不能下"的事件显现过多次,比如近期的一次是石原油价格格上涨,致使成品原油价格格大幅上涨,以及出租车打车价格的上行,广州增长了一元钱的特别附加费,北京则将每公里的单价从1.2元和1.6元统一为2元/公里。但是在之后的国际原油价格向下调整过程中,这些价格并没有相应向下调整。

事实上,维持适度的通货膨胀水平是一个经济体维持健康发展的标志,比如香港,经历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受于该种"棘轮效应",物价水平也上升到了一碗面几十元的水准。但是这并没有导致社会困难,原因是人均居民收入同样得到了惊人的上涨。

所以,更好的处理方法在于增长居民的收入,用疏导的方式来消解物价上涨的影响,对于居民来看,相对负担并没有增长,对于养殖户来看也有利可图。

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棘轮效应

一、引论

棘轮效应(ratchet effects)一词最初来自对苏联式计划经济制度的研究。在计划体制下,企业的年度生产指标依据上年的事实生产持续调整,好的状况反而自此承受惩罚(所以,聪明的经理用隐瞒生产量力来对付计划当局)。该种标准随业绩上升的趋向被称为“棘轮效应”。其实,该种现象广泛存在于经济、管理领域,诚然也存在于项目管理过程中。下面,我们首要研究一下软件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棘轮效应及其对策。

二、造成的原因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如何评价开发人士的业绩是一个非常棘手的困难。项目经理总是期望评价标准尽或许客观一部分,由于评价标准越客观,对开发人士的付出水平的推断越精准,激励效果越显著。受于软件项目开发自身的信息不对称性,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原因,项目经理对开发人士的评价标准是渐渐完善的。即一般情形下,项目经理是将开发人士以往的业绩作为评价标准,并以此策划新的工作计划。但是,开发人士的水准参差不齐,付出程度也高低不一。比如说,有一个开发人士能力水平高或付出工作,提早完成了项目经理分配给他的任务;而其他开发人士能力水平低或工作偷懒,结果没有按时完成任务。那么,项目经理有机会觉得前者的工作量小,需要提升工作量;后者的工作量大,需要降低工作量。这时,“棘轮效应”显现了:作为理性的高水平或付出工作的开发人士,是不会选择继续付出工作的,由于他们清楚,越付出项目经理评价他的业绩标准越高,本身利益损失越大。

三、造成的三个必要条件

棘轮效应棘轮效应

下面我们简要描述一下“棘轮效应”造成的三个必要条件。

第一,项目经理和开发人士的合作具有长期性。在临时性的小型软件项目组中,受于开发周期很短,工作量小,开发人士的付出程度或水平差异没有显著的区别,项目经理也没有开发人士以往的业绩作为参考来评价其当下的业绩。或者在大型软件项目中,受于不同的技术支持需要,项目组常常从不同部门借调人士加入(完成工作后借调人士回原部门)。这部分人士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他们以往的业绩也不为项目经理所了解。在相似的情形下,“棘轮效应”是不会发生的。

第二,项目经理和开发人士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棘轮效应”发生的核心在于项目经理对如何看待开发人士的业绩,缺乏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产生该种现象的原因核心又在于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项目经理想建立一个客观的评价业绩标准,但他不晓得开发人士各自的真实水平和付出程度;项目构成员清楚本身的能力和付出情况,但很难让项目经理相信他所拥有的能力水平和付出程度是所有成员中最大的(由于项目经理看好于相信自己的评价标准是客观公正的)。

第三,开发人士是“理性人”。所谓“理性人”,是指能充分理解本身利益所在,并能采取正确对策去最大化谋取本身利益的人。假使“理性人”的如果不成立,软件开发人士即便知道付出工作的后果是项目经理提升其业绩评价标准,他依然会继续付出工作。此时,不存在“棘轮效应”。

四、相应的对策

1.工时研究与标准化

我们可以在这里引入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工时研究与标准化。它不是简单地对每位开发人士完成一项任务做出时间上的统计,而是把一项任务分解成各种基本的步骤,并作试探,然后依据其合理性,从新执行安排,以谋求最佳开发方式。采取工时研究的好处是,通过任务的分解,去掉无用的步骤,可以对高水平的开发人士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每一个基本步骤执行观察,并记录下完成每个步骤所需的时间。在所记录的时间上,再加之不可避免的耽搁和停顿所需的百分比,所得到的时间就是完成这个基本步骤的标准时间。项目经理可以以此作为评价开发人士业绩的标准。有了这个标准,开发人士就不用担忧自己的付出得不足承认,“棘轮效应”也就不会发生了。诚然,受于软件开发自身所固有的特性,这个标准不或许是精确的,开发工具的选取、开发环境的好坏、业务需求的清晰与否、软件质量的高低,等等,都或许更改标准时间的结果。

2.增强项目经理与开发人士的沟通

增强项目经理与开发人士的沟通是克服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渠道。在缺乏信息的情形下,任何高明的项目经理都很难客观评价开发人士的业绩。我们建议,除了在开发实践中自发的交流,项目经理还应故意识地抽取一定时间,召集开发人士执行沟通,了解开发过程中的困难,策划下一步开发计划;开发人士应严格依照软件工程的要求,详细记录自己所做的每一步工作,达到开发过程文档化,并提交项目经理,使其能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做的工作。在沟通过程中应当注意:提升沟通的效率,只沟通必要的信息;消除个人之间的成见;改观沟通环境,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沟通之后,对沟通执行跟踪,了解实施情形。

3.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尽管项目经理和开发人士之间长期合作关系是“棘轮效应”造成的必要条件之一,但该种长期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能弱化“棘轮效应”。在长期合作关系下,项目经理和开发人士都有充足的耐心来达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一面,依据大数定理,开发过程中的外生未知性可以刨去,项目经理可以相对精准地从观测到的信息中推断开发人士的付出水平和能力高低,开发人士不或许用偷懒的办法提升自己的利益;另一面,长期合作关系以保险的方式克服了项目经理和开发人士双方的风险,通过长期的合作,双方了解加强,项目经理不会坚持给付出工作或高水平的开发人士策划高标准(如此会冲击他们的积极性);而工作偷懒或低水平的开发人士也不或许永远滥竽充数。所以,在长期合作的项目组中,初期或许存在“棘轮效应”,但伴随时间的推动,“棘轮效应”将渐渐淡出。

4.采取有效的激励方法

清除“棘轮效应”的其他渠道是采取有效的激励方法,让所有开发人士都有积极性付出工作。莱瑟尔(Lazear,1979)证明,在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工龄薪资”制度可以遏制雇员的偷懒举动。直观地讲,在工作的早期阶段支付的薪资差于边际生产率,二者的差额等于一种“保证金”;当被发现偷懒时,偷懒者被开除,损失了保证金;所以,偷懒的成本增长,付出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当一个项目中所有的开发人士都付出工作时,所做出的成果分别反映了他们的真实情况,项目经理也比较容易从得到的这些信息中策划业绩评价标准。

5.引入相对业绩比较

其他办法是运用他人的业绩,使开发人士业绩评价标准的建立不仅依靠于自己而且依靠于其余开发人士的业绩。即引入“相对业绩比较”。通过比较开发人士相互之间的业绩,反映出一定程度的各自付出水平,为策划相应的业绩评价标准供应根据。注意,“相对业绩比较”只适用于开发人士业绩有关的情形,此时它可以刨去许多的不确定原因进而使项目经理对开发人士付出水平的分析更为精准,既减弱风险成本,又加深激励机制。在开发人士的业绩不有关时,参考价值不大,容易诱发项目经理的错误分析。

6.保证足够的统计量作为参考

在建立客观的业绩评价标准时,保证足够的统计量作为参考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它直接影响到标准的精准性。 报告的首要来源应当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一点一滴的积攒,并非是为策划标准临时杜撰的;其次也可以来自项目经理与开发人士之间的讨论归纳;以及借鉴其余相似项目的历史报告。做好统计的核心在于开发人士要有不错的软件工程意识,理解做报告统计的意义;项目经理要激励并时刻督促开发人士完成这项工作,同期增强检查。

7.强调项目的整体利益

前面我们所提及的对策,均为从“理性人”的角度考虑的。现实中,人仍有“道德”的一面,即所谓“道德人”。“道德人”是把项目的整体利益放在第一名的,即便明知付出工作会致使业绩评价标准提升的后果,只要对项目整体利益有益,他依然会付出工作。所以,在一个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项目经理要注重培养开发人士的团队意识,要树立整体利益好于一切的思想。假使所有的开发人士均为“道德人”,每个人都自觉付出工作,显然将是一个双赢的局势,不存在“棘轮效应”。

五、小结

在软件开发中,项目需求方与项目承包方、部门主管与项目经理、项目经理与软件维护人士等等,都存在着“棘轮效应”。我们应当依据软件开发中各个领域的特点,研究出相应地管理方法,弱化“棘轮效应”。我们前面所提及的七点对策,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国企亏损上千亿后面的“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经济专家谈棘轮效应

2006年3月25号的《经济参考报》发文说:国企亏损高达历史第二高峰,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显示,2005年国有企业亏损额高达1026亿元,同比上涨56.7%,涨幅同比上升49.1个百分点;亏损额靠近1998年巨亏时的水准,是有记录以来第二个亏损高峰,亏损额涨幅则刷新了差不多16年来最高。而从今年1到2月份报告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262亿元,好于去年同期。一句话:国企亏大了!

那么庞大的国企,一年弄到头,结果依旧这个样子,看着都让人心里难受。从直接的原因看,产量过剩、缺乏核心竞争技术是国企亏损的重要原因:“缺乏核心竞争技术”的情形已经众所周知了,所以我国正拼命倡导“自主创新”;“产量过剩”体当下钢铁、电解铝等诸多投资过快上涨的行业,这个我们耳朵也听出老茧了;可是蒸蒸日上的汽车行业,当下也产量过剩了:3月25号《每日经济新闻》发文说,国务院已通知“刹车”汽车产业;假使不对投资执行制约,“十一五”末汽车产量可达2000万辆左右,比事实需求超出一倍还多——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天文数字!

国务院也真够累的。这只有形的手,不停地指挥着给那个提速,比如要加速“自主创新”;又不停地指挥着让那个刹车,比如汽车业就甭投资了。可奇怪的是,任你弄得如何的累,国企总像扶不起的阿斗,景况是“处处亏损处处损”,日子是“年年难过年年过”。多少资源被计划的手配置在国企上?比如银行的贷款,总是先去填埋国企的无底洞,到最后弄成了“坏账”,在某个角落坏坏地瞧着你,让你一点脾气也没有。

国企亏损,大抵是进入了“棘轮效应”的怪圈,弄不好就是“不归路”。“棘轮效应”是公共经济学的一个概念,最初就是对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研究的一个结果;在计划体制下,企业生产指标总是只上不下,就像“棘轮”一样,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广义的“棘轮效应”,就是经济活动中某种举动惯性趋势的不可逆。国企正在处处体现“棘轮效应”,比如很多国企管理层薪酬畸高,只升不降,而且越来越高;比如国企腐败案逐渐增多,只增不减,形成了“内鬼”们潇洒犯罪的“重灾区”;比如国企改制使国资哗哗流失如不装阀门的自来水,甚至好一点的国企海外上市也成了国资大流失的通道,“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就表示,“1993年到2005年大中型国有企业在海外上市过程中,涉及的国有资产流失预期不少于600亿美元”(3月8号《第一财经日报》)……从宏观方面看,国企亏损也已然进入“棘轮效应”状态,被“棘轮”咬住后,国企成了一路亏下去的宝贝疙瘩;而更可怕的是,作为宝贝疙瘩的“宝贝”状态也有了“棘轮效应”,不管亏损得如何让人柔肠寸断,也要一直“宝贝”下去不回头。

国企无效益,原因在体制。国企的本质,依旧“计划”二字,它是计划经济的产儿,即便用“宏观调控”四个字也很难取代“计划”二字的实质;一时发通知“提速”,一时发通知“刹车”,说穿了依旧“有形的手”所运用的手段;这样这般,国企即便始终处在垄断保护的安乐窝里,也没有被计划调控好的机会,很难解脱亏损的“棘轮效应”。其实,其余非国有企业同样面对着“产量过剩、缺核心技术”如此的困难,为何不见得亏损这么大?世界经济历史已经无情地证明了: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才是现代经济的繁荣引擎。

国企亏得不轻,如何才可翻身?我们究竟要拿亏损上千亿的国企怎么办?仅仅在中观微观方面折腾所谓的“改革”是没什么终极效果的,我们务必回归最简单的常识,那就是在宏观方面“坚持改革不动摇”,而且是“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不仅不动摇,还要大大加速脚步,让国企脱胎为真正的现代企业,否则,“棘轮效应”中的国企将永远让人郁闷下去。

远离“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棘轮效应对经济事态影响很大

“棘轮效应”一词最初来自对苏联式计划经济制度的研究。在计划体制下,企业的年度生产指标依据上年的事实生产持续调整,所以好的状况反而自此承受惩罚。该种期望或考核标准随业绩而上升的趋向被称为“棘轮效应”。

第一批试点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尘埃落定,从最后的结果反观整个过程,民众疑似可以感觉到一种趋势的存在,那就是尽或许多的送股和支付现金并在改革过程中持续修正的方案容易通过,而立场强硬的则相反。该种思维假使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续膨胀,则很有机会在市场上形成“棘轮效应”:绩差公司都送那么多,绩优公司应当送许多。但是,我们应当目睹该种“棘轮效应”的结果会是非常可怕的,它会扼杀“金牛类”公司而客观上支持了“瘦狗类”公司,进而整体上会减弱市场的投资质量、恶化投资环境。

为了防止上述不利于市场改革、有损于投资者利益的“棘轮效应”发生,诚然需要持续加深中介机构的职业分析能力。也就是说,中介机构需要持续提升本身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倡导科学的市场价值评估体系,从更公平的角度维护流通股东利益。

应当注意到,只有区别对待上市公司事实情形的对价方案才是防止“棘轮效应”显现的有效手段。从第一批试点公司的情形看,投资人疑似更喜欢得到股票对价,这反应出我国投资人的确具有了相当高的投资倾向。但是,采取送股的方式必然会稀释原来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跟随而来的是控制权的平稳性有机会承受威胁。

《国资委有关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中表示,在“国民经济基础性和支柱性行业中,要保证国有资本的控制力”,这代表着大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采取送股的对价支付渠道空间非常有限。同期这些公司的行业特质致使在国家信用保证下,公司的整体风险会最低,而任何控制权的转移只能导致公司运营的动荡并无助于业绩的提高。正是受于控制权的平稳、国家信用的保证,连续获利的行业特质更能彻底地得到体现。实际上,投资价值的保证对流通股东来说,相当于在低风险情形下得到了相对的高收益。所以,从投资的角度看,应当尽或许的维护控制权的平稳,强迫如此的公司高比例送股,无异于杀鸡取卵。

但这并没有是说要剥夺流通股东的对价获取权。非流通股东得到流通权的同期要给流通股东以相应的允诺,诸如减仓价格、时间、二级市场价格平稳机制等等。而且,非流通股东还要从技术上、制度上将允诺具体化、可操作化,保证不由于管理人士、当事人变更或突发事件的显现而使流通股东利益受损。

小心巨额不良贷款困难的“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棘轮效应关系民生

不良贷款困难已经形成妨碍金融深化、牵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心腹之患。历经年处置,依然有4.5万亿不良贷款亟待处置。这些不良贷款渗透在整个经济领域,形成原因复杂,集中沉淀了我国多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冲突和利益矛盾。

不良贷款困难的严重性,在于其衍生的“棘轮效应”。广义的“棘轮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种举动惯性趋势的不可逆性。就像前进中的“棘轮”一样很难扭转。我国不良贷款困难的“棘轮效应”正在通过复制、传导、波及、扩散、受染和挤出机制,自动地增大自己,转嫁最终损失。

复制效应。2000年我国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不良贷款余额为27439亿元。剥离13939亿元后,余额为13500亿元,但截至到2004初年按四级分类为16967亿元,增长了3467亿元;按五级分类则达到19880亿元,增长了6380亿元。自此可见,形成不良贷款的机制依然在惯性地催生不良贷款。这显示,国家采取剥离、注资、“双降”和一连串的监管措施及“道德劝告”的成效并没有显著。

传递效应。受于隔离自身不能形成抑止创造不良贷款后面“道德风险”的约束机制,创造不良贷款的机制快速传递到不良贷款剥离上。从2000年到2005年三次大范围的剥离都有趋同的特质:一是在呆滞类和可疑类中裹进事实呆账和事实损失类。财政部曾觉得2000年剥离的不良贷款可回收4000亿元,受于呆滞贷款中事实呆账达到3987亿元,仅此一项就形成非处置损失1156.1亿元,不良贷款初始评估确值的安排也跟随流于形式。随后的两次剥离,可疑类同样掺杂了大批的事实损失。二是从多层次的监管检查结果看,剥离前粗放处置,折分剥离、张冠李戴、擅自放出担保权、擅自出具破产意见、擅自豁免或打折、剥离阶段放弃维权弄、重要凭证缺失、伪造或销毁凭证等困难开始渐渐暴露出来。剥离过程中显现的这些困难,不仅产生非处置损失,而且稀释了国家投入巨额清算资金的实效,增长了处置难度。“棘轮效应”在剥离过程中传导的原因是连续的宽容政策致使没有清晰的“游戏规则”和彻查问责。

波及效应。通过剥离把形成巨额不良贷款责任实际上一笔勾销,导致的“豁免”惊喜,也激励了债务人转嫁债务危机的热情。债务人作为既得贷款受益人从中目睹了新的免责机会。从理论上表达,从1999年到2004年,企业和城镇居民的存款年均分别在以16.85%和13.78%的进展上涨,偿债不是没有相应的支持空间,但是剥离前后,通过各种手段逃废债的现象则掀起了从来没有过的高潮。据初步统计,2000年底,仅在工农中建交五行开户的改制企业62656户,经历金融债权管理机构认定的逃废债企业有32140户,占51.29%,逃废银行贷款本息1851亿元。

示范效应。创造不良贷款机构的治理模式是伴伴随不良贷款一同剥离的,当创造不良贷款银行的治理模式复制到处置不良资产机构时,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也必然就是处置不良资产显现困难的原因。国家审计署共抽查审计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5544亿元不良金融资产,共查处各种违规、不规范困难和案件线索金额715.49亿元,困难发生率为12.9%但抽查的资产金额仅占四家公司处置金额的67.70%,仅占不良资产现持有额的17.63%。抽查的规模有限,基本没有涉及不正值行政干涉、债务人违约逃废债、法律环境以及公司治理的深层次困难。

棘轮效应棘轮效应关系民生

——寻租效应。显现不良贷款 “棘轮效应”的活力源泉是由于其中隐含着一个潜在的“公理”——损失均为国家的,它原先就归无所属,所以,理性的经济人会积极地参与到“免费盛宴”中来,利用“游戏规则”缺陷寻租。剥离过程中的第一桶金寻租成功后,在既定政策引导下,不良贷款处置诉讼靠代理,尽职调查靠律师、资产转让靠拍卖行、定价靠评估现象事实上是对现行政策效果的折射。该种既增长处置成本,又孳生衍生风险的情形,在程序上是依法合规的。不仅这样,在“没有外资参与,中国的不良资产处置将不可想象”舆论诱导下,一部分外商的投机举动也显现出来。据初步统计,截止2003年底,资产管理公司总计转让给国外投资者825.27亿元不良资产,回收现金25.32亿元,其中向外资卖出回收10.7亿元;合作处置396.88亿元,已回收14.63亿元,平均回收率仅为3%。如此的处置结果是,整体回收率远远差于20%的平均水准。

挤出效应。巨额不良贷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指导政策的屡屡失误。处置不良贷款指导政策规定的时间期限和激励约束不当,同样是产生不良贷款回收率连续走跌和专业化处置赶紧结束的挤出效应。处置不良资产除了依靠企业内生的偿债能力外,仍需要有充足的市场吸收能力。从历年不良资产转让情形看,市场年均形成的吸收能力,与期望的回收率大相径庭。这是“愈加市场化”的必然结局。其结果是使不良愈加不良、专业化处置被加速挤出。由于在规定的处置期限内和考核机制的鞭策下,资产公司别无选择,只能赶紧把不良资产转让出手,可是,大批的债权转手到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后债权债务关系并没有了结,依然处在悬浮状态。

扩散效应。棘轮效应还加重了处置不良资产的边沿化倾向。在美国模式的影响下,原先是简单的债务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关系复杂化了。通过让渡利润空间转让资产,总的上并没有是提升了资产变现率,而是减弱了资产变现率,增长了国有资产的损失。国家审计署的现场审计已经揭示出:大批的不良资产虚假评估贬值,暗箱操作贬值、内外勾结贬值,低价回购贬值。转移到非专业化社会机构、企业、团体和个人手上的债权,再通过极不规范的方式转手牟利而且避开了处置监管,这不但无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重建,而且很大程度上给鲸吞国家利益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中国大范围的不良资产处置还刚刚拉开序幕,假使不能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不良贷款衍生的棘轮效应困难,当朝下调整的周期显现时,“棘轮效应”的累积能量就会损坏性地暴发。

标签:

随机快审展示
加入快审,优先展示

加入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