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理论
正文
某些商品的单价与产能变动相互影响,引起规律性的循环变动的理论。1930年由美国的H.舒尔茨、荷兰的J.丁伯根和意大利的H.里奇各自独立提出。受于价格和产能的接连变动用图形表明犹如蛛网,1934年英国的N.卡尔多将该种理论命名叫蛛网理论。 蛛网理论是一种动态均衡分析。古典经济学理论觉得,假使供给量和价格的均衡被打破,经历竞争,均衡状态会自动复苏。蛛网理论却证明,依照古典经济学静态下完全竞争的如果,均衡一旦被打破,经济系统并没有一定自动复苏均衡。该种依据的如果是:①完全竞争,每个生产者都觉得目前的市场价格会继续下去,自己更改生产计划不会影响市场;②价格由供给量决定,供给量由上期的市场价格决定;③生产的商品不是耐用商品。这些如果显示,蛛网理论首要用于分析农产品。 蛛网理论的模型如图所示。图中P、Q、D、S、分别是价格、产能、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t为时间。依据上述模型,第一期间的单价P1由供给量Q1来决定;生产者按这个价格来决定他们在第二期间的产能Q2。Q2又决定了第二期间的单价P2。第三期间的产能Q3,由第二期间的单价P2来决定,依此类推。受于需求弹性、供给弹性不同,价格和供给量的改变可分三种情形:①当供给弹性差于需求弹性(即价格变动对供给量的影响差于对需求量的影响)时,价格和产能的波动将渐渐降低,经济状态趋于均衡,如图1所示。供给弹性差于需求弹性为“蛛网平稳条件”,蛛网向内缩减,称“收敛型蛛网”。②当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即价格对供给量的影响大于对需求量的影响)时,波动逐渐加重,越来越远离均衡点,无法复苏均衡,如图2所示。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为“蛛网不平稳条件”,蛛网为“发散型蛛网”。③当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时,波动将一直循环下去,即不会远离均衡点,也不会复苏均衡,如图3所示。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相等为“蛛网中立条件”,蛛网为“封闭型蛛网”。配图
有关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