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经济学与动态经济学
正文
资产阶级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相对应的两个类别。前者研究什么是均衡状态及高达均衡状态所要求具备的条件,但不涉及高达均衡状态的过程或高达均衡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后者研究各经济变量随时间推动而持续发生的改变,探讨各经济变量调整的“时延”及其对经济体系变动的影响过程。 分析方法渊源运用静态和动态两种分析方法去研究社会经济困难,在经济学发展史上由来已久。比如,民众在D.李嘉图的著作中,既可目睹他在生产技术条件不变的假定下,研究商品价值和价格如何形成以及价格永远环绕着价值而升降的静态分析;也可目睹他有关伴随人口数据增加、农产品涨价,名义薪资上涨,而利润率势必趋于下滑的动态分析。J.S.密尔是第一个在经济学中区别静态和动态概念的经济专家。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中的若干应用》(1848)一书,就是区分为静态经济与动态经济两部分来加以论述的。 首先清晰提出要用静态与动态的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困难的,则是美国经济专家J.B.克拉克。他在《财富的分配》(1899)一书中提出,静态经济学所研究的是一个静态社会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在这个静态社会里,人口、生产技术、资本数量、生产组织和方法乃至消费者的欲望,都被如果为恒定不变,社会处在“静止状态”。他觉得,只有在这个既有完整的组织而又不受社会进步所干扰的静态社会里,一切经济范畴(如价值标准、薪资、利息、利润等),才是“自然的”或“标准的”。而动态经济学所研究的,则是现实社会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在现实社会里,一切事物和现象(如人类的欲望、人口、生产技术与设备、生产组织与方法、所生产的财富种类)都在持续改变。克拉克觉得,静态的社会导致一种假想,事实上并没有存在;动态的社会才是事实的社会。但他强调表示,在静态社会起作用的各种力量,不但在动态社会中起作用,而且是动态社会中最强大的力量;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价值范畴(如价格、薪资、利息等),事实上是一连串动态势力与静态势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在一个盛行着竞争的市场上,尽管总是由动态势力来决定各种价值范畴(如商品价值、薪资、利息等)的升降,但也总是由静态势力来驱使着各种价值范畴环绕着各自的“自然标准”而上下波动,进而使事实生活中的单价、薪资、利息经常比较靠近于各自的“自然标准”。 J.A.熊彼特更清晰规定,静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循环”,动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发展”。所谓“经济循环”,意指顺应原有基本条件变动而发生的经济过程,即接近均衡状态的一定周期。所谓“经济发展”,意指经济内部自发地执行“创新”而呈现的巨大变动。所以,发展不是循环运动,而是循环轨道的变更;发展不是趋向均衡状态的运动过程,而是均衡状态本身的移动。 缪达尔等人的静态和动态观瑞典经济专家G.缪达尔(1898~1987)、E.R.林达尔(1891~1960)、E.伦德堡(1907~ )等人把时间原因引进经济分析当中,利用时点与期间的分野,对静态理论和动态理论作了更深一步的区分。缪达尔在《货币均衡论》(1931)一书中觉得,传统经济理论所注重的均衡分析,往往导致研究一个时点上的均衡条件,但该种均衡导致一种临时的、静态的均衡,它将被各种变动所打破,而且会在另一时点上高达新的均衡。比如,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可以在某一时点上高达均衡,但供给和需求总是在持续地发生改变,任何改变全会引起价格的调整,然后又会在新的时点上高达临时的供求均衡。所以,从期间的角度看,均衡总是瞬间的或临时的,不平衡倒是经常的;均衡总是在时点上发生的,而期间则是两个时点之间的间隔,是一个持续发生变动的动态过程,或者说,是一连串的不平衡。他觉得,一个时点上的即时分析可以为更深一步执行动态分析供应必要的预案,但假使把全部分析停留在一个时点的静态均衡上,而忽视了期间的、过程的动态分析,那是很危险的。所以,即使瑞典学派承袭K.维克塞尔(1851~1926)的一般均衡分析,但他们努力于将它发展为一般动态均衡理论,也就是把时点的均衡分析发展为从一均衡到另一均衡的过程分析或期间分析。林达尔在其《货币与资本理论的研究》(1939)中提出,传统的静态分析也不是完全不研究变动困难,但该种变动却与时间原因无关而仅导致环绕着一个均衡点而执行的,或者说是同样经济过程的反复发生;而动态分析所研究的变动则是一定期间内的变动或发展,是均衡移动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各个均衡点之间的联系的分析。 缪达尔等人还提出事前的和事后的分析方法,把一部分经济变量(如收入、积蓄、投资、费用等)区分为事前预期、事后计算两类,强调预期(尤其是资本家的预期)对经济过程的决定性作用,这对于资产阶级动态经济分析的成长起了巨大作用。所谓事前预期是指分析期间开始时预期的量,是属于助推动态过程向前发展的预期困难;所谓事后计算,是指期间终结时已达到的量,是属于动态过程已达到的结果困难。据说,该种动态分析方法受于引进了时间原因,就能表明用静态分析方法所无法表明的某些现实经济过程。比如,J.M.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所提出的积蓄等于投资的原理,假使不考虑其间历经一个相互调整的时间间隔,便让人费解,以致西方经济学界曾长期为之争论不休。假使采取事前和事后的分析方法,便会目睹:积蓄与投资之间,在数额上虽相等,但并没有代表着处在均衡,由于在期间开始时存在着开支(消费或投资)时间滞缓或生产时间滞缓的现象,致使积蓄和投资不或许在任什么时候候均为均衡的;只有在经历一段时间,克服了各种滞缓现象之后,积蓄和投资才在某一时点高达均衡状态,所以,二者的均衡是事后的。林达尔正是在该种事前、事后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不仅提出动态经济理论可分为下方三个部分:①对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的研究,②对经济计划的研究,③对经济发展和上涨的研究;而且还建立动态序列模式,把经济动态过程划分为若干陆续的短期间,执行阶段分析。伦德堡在《经济扩展理论研究》(1937)中更深一步运用该种阶段分析法,具体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波动和经济上涨困难。 希克斯的静态和动态观英国经济专家J.R.希克斯(1904~ )


配图
有关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