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PeterLynch)美国人,生于1944年1月19号,是一名卓越的股票投资家和证券投资基金经理。当前他是富达公司的副主席,富达基金托管人董事会成员之一,现居波士顿。
简介

在彼得·林奇出任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人的13年间,麦哲伦基金管理的资产由2,000万美元成长到140亿美元,基金投资者胜过100万人,形成富达的旗舰基金,基金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2%。
彼得·林奇出生于1944年,1968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1969年进入富达管理研究公司(FidelityManagement&ResearchCompany)形成研究员,1977年形成麦哲伦(Magellan)基金的基金经理人;1990年5月主动辞去基金经理人的职务。阶段,麦哲伦基金管理的资产由2,000万美元成长到140亿美元,基金投资者胜过100万人,形成富达的旗舰基金,而且是当时世界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其投资绩效也名列第一。在彼得·林奇出任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人的13年间,基金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1977年投资者若投资1万美元在麦哲伦基金,到1990年可得到28万美元!
获得重大成就的彼得·林奇,被称为“第一理财家”、“首屈一指的基金管理者”、“投资界的超级巨星”。投资大师纽伯格觉得,巴菲特和林奇是现代社会最伟大的两名投资家。连同索罗斯一起,他想用“天才”这个词形容他们。但是,“假使让我选择谁是最完美无缺的,整体来说,我只会选彼得·林奇。他的人品可称第一;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在Wall Street是个‘神’级人物。仍有一点让我钦佩的是,他知道何时退出,回归家庭”。
成功秘决

彼得·林奇常说:“要投资于企业,而不要投机于股市。”在他看来,任何一个产业或板块,哪怕是所谓“夕阳产业”,都可以从中找出潜在的投资目标,甚至“女士的丝袜好过通讯卫星,汽车旅馆好过光纤光学”,只要公司潜质好,股票价格合理,就可以买。这相似于投资人曾经常挂在嘴边的那一句话:“没有好的股票,只有好的价位。”1982年彼得·林奇大举建仓艾科卡领导下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股票、80年代末重仓持有储贷行业股票均为非常成功的例子。
寻到一个好的公司,导致投资成功的一半;如何以合理的单价买进,是成功的另一半。彼得·林奇在评价股票的价值时,对资产评估和公司盈利能力评估两方面都很关注。资产评估在一个公司资产重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盈利能力评估首要度量企业将来获取收益的能力。期望收益愈高,公司价值就愈大,盈利能力的加强,即代表着公司股票价格具备在将来上升的机会性。
在彼得·林奇所运营的麦哲伦基金的1400种股票中,大差不差有4类股票:
1.是林奇期望能够收益200%-300%的成长股。2.是股价差于实值的价值股,林奇期望在股价上涨三分之一时就脱手。
3.是绩优股。如:公用事业、电讯、食品、广告公司的股票。这类股票带防御性,经得起经济不景气的冲击。
4.是特殊情形,如再生股。
彼得·林奇交易股票不靠市场预期,不迷信技术面,不交易期货期权交易,不做空头买卖,他成功的奥妙在于调查研究。多辛苦一点,你将令得到丰厚的报偿。看看林奇是怎样做调查研究的吧:在他从朋友罗期那里听到某玩具公司时,便决定亲自到某玩具商店看看。他询问顾客能否喜欢某玩具商店,差不多所有人都说他们是回头客。这使林奇敢肯定这家公司的生意做得不错,于是才果敢地买了该公司的股票。在他买进拉昆塔公司的股票以前,他在这家公司办的汽车旅馆里住了三夜。
除了该种走马观花式的调查,彼得·林奇还经常看公司的年度财务数据,从中关注几个核心的数字:销售利润率、市盈率、现金情况、债务结构、债务情况、股息以及股息的支付、帐面价值、现金流量、存货、上涨率、税后利润、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税后盈利,这些财会知识在一般的专业书上都有。也不必钻进一大堆财务报表中,了解一部分基本情形,敢肯定该公司有发展前途就充足了。但是彼得·林奇警示大家,不注意这些数字是不明智的,但是过分拘泥于数字分析,掉进数字陷阱里不能自拔也同样是愚味的,甚至是更危险的。他是一个实践家,并非是一个理论家,所以,他不太注意也不在意宏观原因的分析,也不看重所谓的技术面,而强调基础分析中对某一行业,某一公司做具体的分析,从中寻求能涨十倍的股票。这才是他成功的经验。
彼得·林奇总是在不停地寻求投资的可能。当一家公司有新产品或者运营额比去年好,或者某项政策对企业有利,他就会去买入这家企业的股票。假使总体趋势对某一行业有利,他不会像巴菲特那样只买好的,而是买一批能从中受益的公司的股票,可能是几家,也许会多达十几家。他不一定作深入的调研,就买下股票,然后待这些股票增值时再过滤最佳的公司保留下来,把其余的卖掉。而且林奇也不限于某类股票或行业,成长股,实值股可以,金融业,制造业也行。他要的是一个投资管理,以分散那些非系统风险,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高达期限收益的最大化。由于,他觉得假使投资集中于某种单一类型的股票,当这类股票价格暴涨以后,投资人如不卖掉,就会失去赚钱的可能。假使卖掉去投资自己不太熟悉的行业,往往又容易出困难,所以,林奇十分注意资产的灵活性和多元化,力争以投资管理来分散投资风险。
只要所投资的股票业绩优良,大可以持五年十年不变。他说:“我投资管理最好的公司往往是购股三五年才利润暴涨而不在三五个星期之后。”何时卖股票,他觉得有两种情形。一是公司业务从根本上恶化了。二是股价上升过高,胜过了盈利的上涨。这时卖掉它以后再买其他股票可以得到更高的收益率。
选股策略

说起成长性股票,民众自然会联想起高科技公司的股票,20世纪90年代美国科技股曾经辉煌,有的美国公司甚至刷新了市盈率500倍的纪录,可见其股价的高企。彼得·林奇对高科技股票却退避三舍。其实在美国迈向后工业化时代的转型中,成长股比比皆是,服务业表现尤其出色。在林奇看来,餐饮连锁公司和零售公司通过全国扩张,能在10-15年内维持20%的年上涨速度,也就是3年可以翻1倍。他们不仅和高科技公司一样有高收益、迅速上涨,而且风险较小。为此他还发现了“72原则”,那就是年投资回报率除以72,等于资产翻1倍需要的年数。比如25%的投资回报率3年翻翻,15%则是5年。林奇觉得,抓住这些成长股的核心是,要确定该公司的扩张期能否走到头了,是否抓住“最后的可能”。
投资忠告

2.个别投资者的优势在于他没有时间阻力,可以仔细思考,等候最好机会。假使要他每星期或每个月都要买卖股票,他肯定会发疯的。
3.一般消息来源者所讲的与他事实知道的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对投资方向做出选择以前,一定深入了解并考察公司,做到有的放矢。
4.为了赚钱,我们可以如此如果,他敢买进必定是对他所目睹事物有信心。而一个面对内部人士大批收购阻力的公司很少会倒闭。
5.投资者不必坚持投资拥有神奇管理系统、并处在激烈竞争环境中顶尖公司的股票,只要选择运营成效还不错,股价低的股票,一样可以赚钱。
6.最恐怖的陷阱就是买到让人振奋却没有盈余的公司股票,以及便宜的统计数字。
7.在股市赔钱的原因之一,就是一开始就研究经济情形,这些看法直接把投资者引入死角。
8.买入股票的最佳时段是在股市崩溃或股价显现大跌时。
9.不相信理论、不靠市场预期、不靠技术面,靠信息灵通,靠调查研究。
10.尝试跟随市场节奏,你会发现自己总是在市场马上反转时退出市场,而在市场升见顶部时介入市场。民众会觉得碰到如此的事是由于自己不走运,事实上,这导致由于他们想入非非。没有人能够比市场精明,民众还觉得,在股市暴跌或回调时投资股票是很危险的。其实此时只有卖股才是危险的,他们忘记了其他危险,踏空的危险,即在股市飞涨的时机手中没有股票。
11.这个简单的道理,股票价格与公司赢利能力直接有关,经常被忽略,甚至老练的投资者也忽略而不见。观看行情接收器的人开始觉得股票价格有其本身的运动规律,他们跟随价格的涨落,研究交易模式,把价格波动绘成图形,在本应关注公司收益的时,他们却尝试理解市场在做什么。假使收益高,股价注定要涨,或许不会即将就涨,但终究会涨。而假使收益下滑,可以肯定股价一定会跌。
12.投资成功的核心之一:把注意力汇聚在公司上并非是股票上。
13.我不能说我有先见之明,知道股灾将要降临。市场过份高估,早已有潜在千点大跌的祸根,事后来说,这是多么显著。但我当时没有发现,我当时全部满仓,手边差不多没有现金;对市场周期的该种认识相当于对股东的背叛。
14.关注一定数量的企业,并把自己的交易制约在这些股票上面,是一种很好的策略。每买进一种股票,你应该对这个行业以及该公司在其中的地位有所了解,对它在经济萧条时的应对、影响收益的原因都要有所了解。
理财四不要

不要相信专家意见
分析师们不能预期到任何东西。尽管利率和股市之间的确存在着微妙的相互联系,我却不信谁能用金融规律来提早表明利率的改变方向。相信成功得来不易,而且从小培养下一代成功致富的观念的人,才是掌握命运、掌握财富,信奉智慧的人。不要相信数学分析
“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并非是一门科学”。对于那些承受呆板的数量分析训练的人,处处全将遇到不利原因,假使可以通过数学分析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股票的话,还不如用电脑算命。选择股票的决策不是通过数学作出的,你在股市上需要的全部数学知识是你上小学四年级就学会了的。不要相信投资天赋
在股票选择方面,没有世袭的技巧。即使很多人觉得别人生来就是股票投资者,而把自己的失利归咎为天生愚笨。我的成长历程表明,事实并不是这样。在我的摇篮上并没有吊着股票行情收录机,我长乳牙时也没有咬过股市交易记录单,这与民众所传贝利婴儿期间就会反弹足球的早慧截然相反。草根调查选股法则
投资程序

*负债比例≦25%
*现金及约当现金-长期负债>0*股价/每股自由现金流量0*股价÷每股自由现金流量<10*货成长率<营收成长率*(5年平均盈余成长率 股息率)/本益比≧2运用制约
*受于彼得·林奇在选股上,对股票的特性执行分类是必要的过程,如迟缓成长股、平稳成长股、循环股、迅速成长股、资产股、及起死回生股,其在财务上所注重的特点皆有不同,本System所选取的指标是彼得·林奇所提及有清晰标准的部份而非全部(有部份彼得·林奇有运用,但无清晰标准),此外,会员在运用时请尽量用同一类股做比较标准,以符合彼得·林奇的选股风格。著作

英文原版
*《BeatingtheStreet》作者:PeterLynch/JohnRothchildISBN:9780671891633[十名:0671891634]出版年:1993
参考
http://blog.sina.com.cn/s/reader_3daa6e6c0100873g.html
http://www.0086money.com/board,view,32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