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资本(EC,Economic Capital,又称风险资本Capital at Risk,CaR)
什么是经济资本
......
经济资本是一个新显现的统计学的概念,是与“监管资本(RC,Regulatory Capital)”相对应的概念。经济资本从银行内部讲,应合理持有的资本。从银行所有者和治理者的角度讲,经济资本就是用来承受非预期损失和维持正常运营所需的资本。
经济资本是描述在适当的置信度水平上(如99%),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为了弥补银行的非预计损失(unexpected losses)所需要的资本。它是依据银行资产的风险程度的大小计算出来的。计算经济资本的前提是务必要对银行的风险执行模型化、量化。如此还能计算出各个业务部门或各个业务产品所需要的资本来。其实,当下比较广泛运用的计算市场风险的模型(VaR)所计算出来的资本就是经济资本的概念。经济资本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是指所“需要的”资本,“应当有”多少资本,并非是银行实实在在已经拥有的资本。
经济资本治理模式
经济资本治理(Economic Capital Management)是商业银行建立资本制衡机制,控制经济资本的合理、适度上涨,并提升资本回报率水平,有效减弱运营风险的一种全面治理,其实质就是全面控制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足够率还远远差于 8%的国际标准,资本回报率低,风险点较多。金融监管当局的严格监管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度的加速,对其风险控制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严重的事态,商业银行只有树立科学的成长观,遵循办商业银行的基本规律,构建经济资本约束下的理性发展模式,全面控制风险,达到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发展,才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有效路径。
引入全面风险治理理念是我国银行业的现实出路所在。银行是一个运营货币的高风险行业,往往略有不慎就有机会酿成大的风险,甚至把整个银行搞垮,从具有 200多年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到中行黑龙江分行10亿元资金被骗案以及山西太原7.28金融诈骗大案,均为由内部人士利用操作环节的漏洞而形成的。我国商业银行有着与其它股份制银行不同的特点,网点多,人士多,战线长,人士素质参差不齐,形成的风险点相对较多,所以更应当注重控制风险治理,要把风险治理与业务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从形成风险的种类看,首要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作为基层运营行,目前我们面对的风险首要是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一、要全面控制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形成首要受社会信用环境、借款人的信用观念、企业的盈利能力、财务情况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只要一个环节显现困难,就或许致使信用风险发生。所以,现代商业银行要依照经济资本治理的理性发展模式,合理控制信贷范围,优化信贷结构,调整信贷资金投放的行业和地区,进而高达控制风险的目的。在具体操作中,要把握好国家的经济政策,猜测好经济发展中潜在的周期性风险,投资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风险,国家宏观调控下形成的政策风险。要把增强贷后治理作为防范信用风险的着重,坚持“审慎、规范、稳健”的信贷治理理念,严格客户准入标准,狠抓新添贷款质量。特别是基层运营行,在信贷审批权上收以后,要把首要精力放到贷后治理上,建立独立的风险治理和控制组织体系,实施风险的全过程治理,促进风险治理的前置介入,增强前后台的协调运转,清晰治理职责,落实贷后治理制度,提升客户风险经理素质,使到期贷款赶紧收回,降低资产占用,提升资金回报率,减弱运营风险。
二、要全面控制操作风险。在目前加速金融改革的情形下,控制操作风险是各家银行工作的着重,它涉及到每个部门、每个环节、每个人士,具有不可猜测性。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生的案件事故,可以说都与操作风险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目前对各运营行来说,控制住了操作风险,就等于控制了60%的风险。在具体工作中,一是抓好会计基础治理,严格结算帐户治理,遵守结算纪律,配足配齐运营人士,以岗定责,推行会计委派制,发挥财会监管员和委派会计的双重监督作用。二是抓好各类规章制度的策划和落实,着重抓好信息电子化条件下的规章制度、组织流程和系统平台建设,突出对着重部门、着重环节、着重职位、着重时段的控制和防范,纠正违规操作,落实规章制度。三是加深审计监督,着重抓好查出困难整改的后续审计,狠抓整改效果。四是建立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依法决策,合规运营,加大检查和查处强度,严厉行风行纪,及时堵塞漏洞,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五是增强雇员能力素质培训,加强工作责任心,消解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六是增强实施力建设,建立实施文化,营造实施环境,培育实施能力。实施力是一种纪律,是一种文化,实施力加强了,各类制度就能够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控制住了风险,也就等于增长了效益。
三、要用经济资本治理理念助推有效发展。治理与发展是一个互为影响的有机体,治理水平的提升一定能够促进运营效益的提升。经济资本治理不仅能够有效控制风险,更重要的是能够加速有效发展,它是目前商业银行比较先进的治理手段,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普遍应用,必将引起银行业新一次的效益上涨。一是用经济资本的杠杆作用来配置资源,能够有效提升全行资金的回报率,激励通过对各类业务价格的调整,促使金融资源欠发达地区吸收存款,积极上存,降低本地区信贷投放,上存的资金由各家商业银行的总行统一配置到效益好的优良客户。二是实施锁定存量,加深增量的考核办法,淡化了多年至今我国银行业推行的任务观念,能够有效挖掘运营潜力。但在考核上要突出在当地同业市场的改变,使运营行伴随市场份额的扩大配置相应的运营资源。三是转变业务上涨方式。彻底更改贷款是加速有效发展的唯一出路的错误思想,大力组织存款和发展中间业务,用经济资本治理的理念为产品定价,确定发展何种业务,应怎样发展,对达不足运营成本的亏损业务果断放弃,宁肯数字上不去、完不成上级行策划的计划,也不能盲目发展,要用理性的思路冷静地看待困难。
经济资本治理是个科学先进的治理方法,各行在具体实行过程中要把它与本身的行情结合起来,循序渐近地推行,对一部分困难要深入细致地研究,找出具体的应对办法,在实践中持续自我完善。
经济资本:风险治理的成长趋势
对保险机构所面对风险的评估首要以偿付能力为核心。偿付能力的监管模式可分为:欧盟体系和北美体系。
欧盟体系首要是通过确定法定最低偿付能力标准,要求保险公司的事实偿付能力或
偿付能力保证基金不得差于法定最低偿付能力。该体系的首要不足之处在于不能充分反应所有的风险,比如:资产风险、经营风险,以及最重要的风险——资产负债不匹配的风险,缺乏透明度,没有和业务所蕴涵的真正经济价值挂钩等。北美体系首要采取了风险资本方法(RBC),以保险公司的事实资本与风险资本的比率作为指标,通过指标值的变动,决定应采取的监管措施。尽管,该种方法运用了详尽的因子,比欧盟固定比例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该种方法本质上依旧一种因子法。也就是说,从以往的经验报告和平均意义来说,偿付能力要求是可行的;但是不能反应每项业务的特有风险,以及将来事态的成长改变。非凡是目前的RBC因子并没有反应当前流行的万能寿险等现代产品中隐含的保证和选择权的风险。
自此可见,仅仅以偿付能力作为风险治理的终极目标,显然不能全面反应保险公司或者集团面对的风险,也达不足监管机构保障被保险人利益的目的。所以,国际上很多大型保险、银行金融集团,为更好地治理金融企业运营中所面对的风险,正在探索研究并已经逐渐实行一种新的风险评估方法,即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全新的风险治理理念
经济资本是基于全部风险之上的资本,是一种虚拟的资本。经济资本是当代金融业高度发达和面对风险日趋复杂的客观现实下,开始注重内部资本治理,并显现了超越资本监管的要求而造成的全新风险治理理念。经济资本不仅能防范风险,而且能创造价值。经济资本是在给定的偿付能力标准下,在极端的市场、商业以及营运条件下,依然维持偿付能力以及业务正常运转所需要的资本。
经济资本的定义包含两个要点:一是衡量潜在的损失在极端的情形下(比如:一百年发生一次的事件)。二是衡量损失运用经济价值,而非账面价值。此外,经济资本的计算还要考虑特定的信用级别或者置信区间以及合理的时间跨度。
受于经济资本是针对公司面对的风险对公司市值盈余的影响,而要求保险公司持有的以维持适当的信用评级水平的资本,所以计算经济资本首先就是对风险的定量描述。保险公司或集团首要包含下方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保险风险、商业风险和经营风险等。
市场风险指因股市价格、利率、汇率等的变动而致使价值未预料到的,潜在损失的风险。所以,市场风险包含:权益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以及商品风险。利率风险是寿险公司的首要风险,它包含资产负债不匹配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金融工具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改变,影响金融工具的价值,进而给债权人或金融工具持有人导致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由三个部分构成:违约风险、信用差别风险和信用迁移风险。
保险风险指产品定价和预备金不能有效地覆盖因将来的索赔发生的频率、程度、时间以及退保等方面预期不准而产生的损失,保险风险包含:死亡率风险、退保率风险、发病率风险、年金死亡率风险、财产和无意中风险。保险风险经济资本计算方法是,它将风险因子的改变对市值预备金造成的影响数量化,马上将来的现金流贴现。如果风险因子的改变服从适当的分布。给定敏感性,各个独立的风险因子对市值预备金造成的影响就可以计算出来,然后再考虑各因子的波动性及因子间的有关性。
商业风险指在巨大危机过后,保险业务的将来收入不能覆盖将来的费用——不包含这些已经被其它种类风险所包含的费用和收入项目。商业风险是受于民众对将来或许发生的费用、已经存在的商业竞争(连续性)和将来如何从新定价的不确定而引起的结果与预期之间的偏差。商业风险经济资本以业务规划为基础,采取情景分析法计算。
经营风险指受于不充分的或者无效的内部流程、人士、系统等方面以及失利产生损失,或者由外部事件(比如:欺诈、电脑系统崩溃)产生损失的风险。经营风险量化方法大差不差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自上而下法适用于把集团看作一个整体,或者依照业务种类、产品种类等计算风险资本,自下而上法则依照单个业务流程计算出所需资本后,再加总计算出整个业务种类甚至整个集团所需的风险资本。
以上计算出的经济资本是由每个独立的商业部门的独立风险类别所决定的。受于最坏的情景不或许同期发生,顾虑到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类别之间的有关性,通过风险整合可以得到保险公司总体经济资本需求。正是受于存在风险的分散,所以,大大减弱了公司总体风险或者对可用资本的要求。资产市值和负债券市场值之差就是可用资本,保险公司或集团正是利用可用资本抵御各种风险,通过可用资本和经济资本两者的对比就可以得到公司的偿付能力能否足够以及足够程度。
经济资本:商业银行运营革命
风险与收益总是结伴而行。任何企业的运营活动在为本身导致丰盈收益的同期,也导致了或许招致巨额损失的风险因子。对于举债运营的商业银行来说,通过运营风险来获取收益如同“在钢丝上舞蹈”,一旦失去二者的平衡,或许跌得体无完肤。所以,商业银行自诞生之日起,就在持续探求战胜风险的技巧。但是,在同风险搏击的过程中,却持续有银行蒙受巨亏甚至倒闭,其中不乏大和银行、巴林银行如此的金融巨头,残酷的现实一度使民众对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能力造成了怀疑。
经济资本(EC,economic capital)理念的显现,无疑加强了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能力。经济资本这一概念最早起因为1978年美国信孚银行创造的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模型。
所谓经济资本,是指“银行决定持有用来支持其业务发展和抵御风险并为债权人供应‘目标清偿能力’的资本,在数量上与银行承受的非预期损失相对应”。
简单地说,经济资本是依据银行所承受的风险计算的最低资本需要,用以衡量和防御银行事实承受的、多出预计损失的那部分损失,是防止银行倒闭风险的最后防线。它是民众为了风险治理的需要而创造的一个虚拟的概念,并非是一个现实的财务概念,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直接反应出来,与监管视角的监管资本 (RC,regulation capital)和会计视角的账面资本(BC,book capital)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许多地将经济资本理解为一种风险治理的技术或工具,它的引入将从资本监管、绩效考评、风险控制和运营理念等方面激起商业银行运营治理的一场革命。
一、资本监管——从安全到效率商业银行作为运营风险的企业,其业务性质的非凡性决定了本身的脆弱性。由于银行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发生金融风险后对经济平稳的重大打击,各国金融监管机构都制订了一连串严格的监管标准,目的是为了保障商业银行运营活动的稳健性和安全性。
其中最闻名的当数国际巴塞尔委员会策划的商业银行资本足够率标准,即商业银行的监管资本持有量占本身风险加权资产(RWA,risk-weighted assets)总量的比重不差于8%。
但是,该种“一刀切”的硬性规定抹杀了银行之间的个性和差异,特别是在风险控制方面。客观上讲,监管资本并没有能完全代表银行事实吸收非预期损失的能力,而且监管规定不一定真实反应特定银行的风险特质。假如银行能够维持,则严格实施巴塞尔协议代表着资本配置过分;相反,假如,则维持8%的资本足够率代表着资本配置不足。对于那些优质的商业银行来说,8%的资本足够率要求显得过于保守,无异于束缚了其逐利空间,由于在其高效的风险监控系统下,无需 8%的资本足够率就能完全覆盖其风险暴露;相反,对于有些劣质的商业银行来说,受于风险监控系统运行的低效率,甚至连10%的资本足够率也或许无法有效覆盖风险头寸。
从这个角度来说,巴塞尔委员会所策划的资本足够率标准并没有能被冠之以“科学的标准”,它推崇安全至上,但却无法有效规避劣质银行的危机,反而使具有不错风险控制能力的优质银行在这一硬性约束条件下不能充分发挥其资本的效用。该种折中举动,实乃不得已而为之的作法。
经济资本用灵活和自由的理念体现出了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异质性。它是为承受风险暴露真正需要的资本,完全反应了银行本身的风险特质。
对那些优质银行来说,只需持有与其风险头寸相匹配的经济资本储备,其余余下资本完全可以腾出来执行业务扩张,进而提升自有资本的运转效率,攫取更大利润。
而劣质银行则可以通过增持资本或缩减业务去清除破产隐患,进而提升本身的安全性。在经济资本理念的指导下,监管部门真正应当做的是试图让商业银行依据本身的具体情形自行量体裁衣、达到所谓“自我监管”,把工作的着重放到如何保证商业银行把经济资本的理念落实到运营实践中去,并非是一厢情愿地策划“一刀切”的硬性标准,让银行去实施命令。
以经济资本理念,在强调对债权人负责的同期也兼顾了商业银行本身的效率,将安全性和盈利性结合起来,进而保证了资本得以最有效的运用以得到最佳的收益,并通过提升优质银行的效率而提升了整个银行体系的效率,通过增长劣质银行的安全性而加强了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性。
二、绩效考评——从数量到质量作为激励制度的基础,科学的绩效考评标准有利于提升整个银行的运转效率,而不合理的绩效考评标准往往受于无法有效识别效益源和损失源,会减弱整个银行系统的运转效率,甚至会产生“劣质部门驱逐优质部门”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绩效考评标准设计的科学与否,将直接关系着商业银行运营的安全性和长远性。
当前国内绝大部分银行计划的年度运营计划目标都以利润额和业务量为主,以利润和业务计划的事实完成情形作为绩效评价和考核结果,并以此执行等级排名和薪酬奖励。
在该种考评标准的驱使下,任何一个理性的信贷员全将毫不犹豫地扩大自己资产业务范围,企图利用业务量的增长来动员利润额的增长。由于依照责权发生制的会计原则,交易完成的同期利润和业务量就能体当下账面上,而不管日后这笔贷款是否收回。
但是,账面利润的核算不但没有顾虑到权益资本的运用成本,更重要的是忽略了风险原因的存在。会计体系记录的信息属于交易导向,而非价值导向,依照责权发生制得出的账面利润并没有是银行实实在在可用于分配或再投资的资金,它仅仅是反应在账簿上的一个数学符号。
假如以这个符号作为考核标准,那么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风险头寸伴随业务范围的扩张快速积攒,利润虚增,一旦风险事件发生,就会致使运营利润账实不符,不良资产层出不穷。
显然,以账面利润额作为绩效考评标准的可行度是值得怀疑的。而经济资本理念所倡导的经济增长值(EVA,economic value added)和风险调整后的
资本收益率(RAROC,risk adjusted returnon capital)概念则可有效处理利润虚增的困难,同期能够对雇员的绩效给出更客观公正的评价。所谓EVA是指税后利润扣除经济资本成本后的净额,用公式表达为:
EVA=PAT-Re×EC
其中,PAT表明税后利润,Re表明期望收益率,Re×EC则可以看为经济资本的持有成本,也就是承受风险的代价。而RAROC体现的是剔出风险原因后的经济资本回报率,用公式表达为:
其中,PAT(profit after tax)表明税后利润,EL(expect loss)表明预期损失。EVA和RAROC同传统评价指标的最大区别,就是充分顾虑到了风险原因的影响和资本的成本,其核心原理是商业银行在评价其盈利情况时,务必考虑在盈利的同期承受了多大的风险,在计算EVA时应把风险原因归人减数,而在计算RAROC时应把风险原因并人分母,如此一来,提升绩效指标数值的手段就不单单取决于扩大被减数和分子,同期应充分考虑控制减数和分母的膨胀。
总体来看,以经济资本理念为核心的绩效评价系统通过引入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对收益执行调整,将各类原因分解到各部门和各产品,从机制上引导业务单位和业务人士统筹考虑收益与成本、市场与风险的关系,进而能够愈加科学合理地评判业务单位和业务人士的运营绩效,并施加相应的奖励或惩罚。
三、风险控制——从被动到主动风险控制对于负债运营的商业银行来看显得举足轻重,它是保障安全性的基石。不能有效地驾驭风险,盈利也就无从谈起。但是,从以往的业务实践来说,多数国内银行在强调业务发展的同期却忽略了对风险的关注和有效制衡,业务人士片面地追求业务量和账面利润的上涨,而并没有把风险原因作为着重考虑的对象,致使风险大批累积并形成了重大的不良资产包袱,致使风险控制工作极为被动,经常被风险牵着鼻子走,效率严重低下。
经济资本理念所诉求的是达到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动机的相容性,通过科学的绩效标准使当事人的举动动机不再是单一的利润标准或风险标准,而是二者的融合。如此做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将事后被动的风险处理工作提及事前来做,不是被动地去适应风险,而是主动地去选择风险。
经济资本理念下EVA指标和RAROC指标正好给予了该种选择工具。从绝对指标来说,假如EVA>0,则代表着开展此项业务为银行导致了正的附加价值,可以接受;反之,假如EVA<0,则应当放弃此项业务。同期,EVA的值应当是越大越好,对于A、B两项业务,假如EVAA>EVAB>0,则显然开展A业务比开展B业务更有利可图。
该种考虑在理论上的指导意义是,银行可以通过扩展EVA较高的业务范围同期削减EVA较低的业务范围来引导信贷资源从效益、质量和前景不乐观的领域中退出,以投向更有利可图的业务。
从相对指标向上瞧,RAROC把银行的收益与所承受的风险直接挂钩,将将来可预期的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直接对当期利润执行调整,同期顾虑到为缓释不可预期损失所占用的经济资本储备,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资本的运用效益。它的优越性在于使银行风险治理和业务发展的成果体现为一个简单的数值,使业务人士可以通过控制RAROC水平来建立一个高效的、自动运作的风险控制机制。
EVA和RAROC尝试将利润指标同风险指标统一起来,使业务人士在开展业务时既不能一味地追逐利润,也不能一味地规避风险,而是设法追求二者之间的某种平衡,以达到风险调整后的利润最大化。假如业务人士在业务实践中充分考虑风险原因而且以EVA和RAROC执行风险过滤、风险控制,那么在同风险的搏击过程中,商业银行就会变被动为主动。
四、运营理念——粗放到集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逐渐确立了“利润最大化”的运营理念,极大地助推了银行体系市场化改革:但是,从世界各国的实践结果来说,该种理念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利润最大化追求的是以会计分期和责权发生制为前提的账面利润,反应的是交易记录并非是价值记录。
其次,利润最大化没有充分考虑风险原因和资本成本,反应的银行运营业绩不真实、不完整。
最后,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客观上不能有效压抑企业的短时间举动,致使商业银举动追求利润而不顾风险。
经济资本理念所追求的是通过合理运营,充分考虑资本的成本价值和风险价值,在保证运营安全的基础上,力求银行本身价值高达最大。这里的“价值”不是体当下账簿上的数字符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财富,是以EVA形式体现的“超标利润”。
应当目睹,利润最大化的理念导致对经济效益浅层次的熟悉,存在适当的片面性,而经济资本理念所倡导的是通过资本的约束控制业务风险,并在此基础上用剔出风险成本后的经济增长值作为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载体。这既是经济资本治理的核心内容,也是银行治理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的是利润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的统一。
当前来说,除少数一两家银行外,绝大部分的国内商业银行依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是业务范围总量或市场份额最大化为运营理念,这与现代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的运营理念要求相去甚远。
显然,经济资本理念的引入应当形成当前国内商业银行运营理念从利润向价值转变、运营模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的最好工具,对促使其依照风险收益匹配原则合理规划本身风险资产的上涨速度和范围,帮助其构建起价值最大化理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风险与收益是一对天生的共同体,商业银行在追求收益的同期永远无法解脱风险的追随,形象地说,“追求利润”和“控制风险”可以看作商业银行赖以行进的双腿。可惜在对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当中,多数国内银行的天平都倾向了后者,它们许多地专注于业务扩张,而对风险的过分积攒却视而不见,俨然失去了 “控制风险”这条腿,一条腿走路,显然是要摔跟头的,大和银行、巴林银行的前车之鉴就是最好的论据。
此外,在控制风险的手段上,多数银行缺失了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机制,致使“追求利润”与“控制风险”这两条腿步调失调,跌跌撞撞地前行,必然是举步维艰。
经济资本理念的引入无疑是一场革命,代表着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模式将由传统的业务驱使型转向风险驱使型,进而完成从粗放到集约的蜕变。
一言以蔽之,经济资本理念企图让商业银行用两条腿来走路,而且迈出和谐统一的步调,由于只有如此才可走得更稳、走得更快。
经济资本作用普遍
(一)经济资本在风险治理中的作用
首先,受于经济资本注重风险的模型化和定量计算,以严密的模型为依托,使风险计量更为审慎、周密,所以,经济资本提升风险治理的精密度。其次,经济资本直接反应保险公司或者集团的风险情况。它可以方便地执行分解、合并,清楚地表明各部门和各类业务的风险水平,加强风险防范的主动性;又一次,经济资本作为一种虚拟资本,当它在数量上靠近或胜过可用资本时,表明它的风险水平靠近或胜过其事实承受能力,这时要么通过一部分渠道增长事实资本,要么控制其风险承受举动。最后,经济资本参与业务战略规划。在策划战略规划时,不仅要考虑业务的成长,而且还要考虑业务发展与所面对的风险改变之间的关系,提升业务发展规划策划的科学性,助推保险公司或集团连续健康发展。
(二)经济资本在产品治理中的作用
在产品治理时,通过经济资本风险衡量,使不同产品的风险有了可比性,再通过产品的内嵌价值分析或者利润分析,就可以改观有效业务部分的价值,优化业务组合,使保险公司向价值治理方向迈进。此外,运用经济资本还可以愈加科学的对产品执行定价。
(三)经济资本在绩效评估中的作用
经济资本是科学的业绩衡量的首要要素之一。无论是股东评价保险公司业绩,依旧保险公司或集团内部的绩效考核,不仅要考虑运营收益自身,还要考虑这些成果是以何种风险为代价获得的。将这些风险转换为成本,再与所获得的收益比较,才可科学地衡量一种产品、一个单位、事业部的业绩表现,进而精确体现出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即,在经济资本分配的基础上,通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利润率指标对各部门和各类业务执行评价,既考察了其盈利能力,又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后面承受的风险。
(四)经济资本在资本治理中的作用
经济资本使资源优化配置。受于持有资本等同于抽走了业务发展资金,保险公司或集团务必精确计量风险和所需资本,以放出闲置资本,保证资本的最优配置,提升保险公司效益。经济资本治理体系可以依据对保险公司或集团内各业务部门的风险调整的绩效测量,在各部门间执行风险资本限额分配,并依据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对经济资本的分配执行动态调整,进而保证资源最优配置,提升盈利水平。
(五)经济资本在对外风险披露中的作用
通过对外信息披露,经济资本为分析专员、信用评级机构给予了更高的可行度。为投资人给予了决策分析的科学报告,更深一步提高了公司的价值。
综上所述,经济资本是在综合了风险治理最新的研究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一整套风险治理体系。它最早起因为银行对风险的治理,并在银行内部得到大量的运用,它的宗旨体现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模型法”的旨意。之后,受于金融混业的成长,经济资本的运用推广到保险业。当下,很多行业也开始利用经济资本的技术,描述、量化和治理公司所面对的风险。对保险公司或者保险集团来说,经济资本不仅能处理旧的偿付能力监管的困难,保证整个保险行业健康的成长;而且,保险公司或集团还可以运用经济资本,增强风险治理和资本治理,使资本分配更有效率,使绩效评估愈加合理和完善,致使保险产品的定价更为科学、优化产品价值治理。
经济资本治理要求应采取的对策
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本风险治理工具,经济资本治理已经形成国际银行业公认的最先进最核心最有效的运营治理手段。对农行来说,不管是从适应外部监管的角度来看,依旧从本身股份制改革、加速有效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推行经济资本治理都有巨大意义和积极作用。《中国农业银行经济资本治理暂行办法》(下方简称“暂行办法”),这是农行治理理念和业务运营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变。基层行如何适应这一转变,如何在经济资本治理模式下去做好工作,去持续发展,笔者觉得,应采取下方对策:
一、积极学习经济资本治理的理念和知识。经济资本治理是国际银行业先进的治理工具,是落实资本足够率监管要求、增强商业银行内部资本治理和风险治理的重要治理手段。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伴随巴塞尔协议渐渐为世界各国政府所接受并形成对商业银行的核心监管标准,以及商业银行风险度量方法的成长和成熟,美国和欧洲的大银行陆续建立了经济资本治理体系。
从供给方面说,经济资本是银举动弥补风险应当保有的资本。从需求方面说,经济资本是银行业务风险造成的资本需求,通过对各类业务风险的计量来计算。依据巴塞尔资本协议,银行的业务风险包含三种,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为了维护银行体系的平稳和安全,银行务必要有足够的资本抵御这些风险,这是资本足够率监管的核心。从经济资本治理的角度,银行风险抵御能力能否充分的标志是事实有效监管资本能否等于或胜过经济资本,因此,银行经济资本治理的核心就是建立资本制衡机制,以资本约束风险资产的上涨,进而控制经济资本的上涨,有效控制银行的总的风险,使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维持协调平衡,保证资本足够率水平高达监管要求。对于基层行来看,雇员学历层次低,就拿我行来看,大专以上学历的雇员仅占30%,其中金融专业的只占20%,这20%的雇员在以往学习时,导致对巴塞尔资本协议有了初步的了解,而大部分雇员对上述经济资本治理的基本内涵十分生疏。所以,基层行当务之急是增强组织全员执行经济资本治理知识的学习,着重是《巴塞尔资本协议》、《暂行办法》和4月4号《中国城乡金融报》刊登的杨明生行长《实行经济资本治理,转变业务上涨模式》的文章,通过学习,在全行上下引入资本约束理念,在观念上接受该种新兴的治理工具和方式,逐渐适应资本约束机制。
二、在业务运营中,要清醒地熟悉实行经济资本治理的两项首要内容。基层行在具体业务运营中,如何体现经济资本治理的内在要求?从《暂行办法》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控制经济资本上涨和提升回报率是经济资本治理的两项首要内容。所以,基层行实施经济资本治理,就是要在业务运营中体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
控制经济资本上涨的方法有三个。一是制约资产上涨,或者压缩资产范围。对于我行来看,依照严格的资本约束,应该压缩资产范围,着重是清收不良资产,通过制约资产范围来控制经济资本上涨。二是调整资产结构,优化存量,降低存量资产的经济资本。简单来看,就是把现有资产中的高风险业务转化为低风险业务。比如说,收回一笔经济资本系数为8%的贷款,并用于发放一笔经济资本系数为4%的贷款,如此存量资产的经济资本降低了,结构也就优化了。三是合理配置经济资本增量,就是尽或许将经济资本配置到低风险业务上,也就是说将有限的经济资本配置到经济资本系数较低的业务上。这是经济资本治理的核心和根本。由于各类业务的风险不同,其经济资本需求也不同,显然在与等业务范围下,低风险业务资本需求就少。经济资本治理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提升经济资本回报率。经济资本回报率的计算公式为拨备后的运营利润与经济资本的比值。从公式向上瞧,要提升经济资本回报率,一面是放大分子,即增长拨备后运营利润;另一面是降低分母,即降低经济资本。对于基层行来看,要增长拨备后的运营利润,首要方式有增长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等各种收入,降低各种费用开支,付出减弱营运成本,并压缩不良贷款,降低模拟拨备。而要减弱经济资本占用,就是要优化增量,大力发展低风险业务,并改观存量,减弱现有资产中高风险业务比重,降低不良贷款,积极压缩固定资产等。从本质上表达,经济资本治理的实质就是风险控制,是建立了风险约束和经济资本回报率约束两个机制。
三、扎扎实实做好存款、清收和中间业务,才可持续适应经济资本治理的要求。农总行在坚持贯彻经济资本治理基本理念的前提下,依据事实设计了实行了路径和方法。经济资本治理体系首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经济资本分配制度,其核心是约束分支机构的范围扩张和风险增长,引导发展低风险业务,保证发展质量。一个是以经济增长值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其核心是加深约束机制,引导分支机构发展高回报率业务和中间业务。基层行在资金结构中资本占资金来源的比重很小,绝多部分资金来源靠存款,当前基层行的收益也首要靠上存利息。总行实行经济资本治理后,基层行应树立所运营的资本是有偿的理念,理智地运用经济资本,提升经济资本的利用效率,着重做好三项工作:
(一)毫不松懈、不遗余力地做好清收盘活工作。当前,我行不良贷款余额大,当下仍有劣变的态势,清收十分问题。在清收上一是突出“六大着重”:即次级、可疑类贷款;2000年至今发放新形成的不良贷款;近两年来新反应的不良贷款;内部责任贷款和违规贷款;到逾期个人贷款;有偿债能力或清收潜力的不良贷款大户。二是综合运用依法清收、责任清收、以资抵债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执行强力清收。三是要搞好维权,有效防止和冲击企业逃废债举动。
(二)始终如一地抓好存款业务,持续加强竞争能力。
从我行存款地区市场份额看,2006年3月末,存量份额占26%,上涨份额占10%,依据农行实施经济资本治理的思路“锁定存量,治理增量”这一要求,务必大力抓好存款。一是抓好营销,树立全员营销的指导思想,逐渐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差别化、适应市场发展趋势的营销体系。二是在营销对象上,对公业务要锁定资金密集型客户,着重是煤炭、耐材、建材等着重项目和企业。三是在客户维护上,依照“客户到人、目标到人、责任到人、考核到人”的要求,清晰维护责任,要定期走访客户,及时把握客户业务运营动态,及时了解客户金融需求,尽或许为客户供应便利。四是认真做好柜面规范化服务工作,达到无差距、无投诉、无缺陷的“三无”式信誉服务。
(三)付出拓展中间业务,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对运营效益的贡献度。
引入经济资本治理后,受于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不仅可以增长收入,而且不形成资产,不增长经济资本,所以对中间业务要加大考核强度,以此加速中间业务的成长。
四、加深全面风险意识,培养风险治理文化。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缓冲器,对银行的风险控制和稳健运营有着非凡的重要意义。我觉得,目前基层行风险治理面对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风险治理内容由信用风险向市场、操作、法律多种型转变;二是风险治理对象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治理组合转变。所以,基层行要着手培育一种融合现代化商业银行运营思想、风险治理理念、风险治理举动、风险道德标准和风险治理环境为一体的风险治理文化。
(一)健全风险治理制度。风险治理文化需要制度的支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风险治理存在很多未知性,只有在业务发展的各个环节,以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对其实行全程监控,才可筑起一同牢靠的“风险防火墙”。依据外部宏观经济和金融事态,结合本身发展情况,持续改进和完善信贷调查、审查、审批、出帐、贷后治理、保全等各个环节中的规章制度,才可保障银行业务连续稳健高效地发展。
(二)严厉信贷纪律,加深制度实施力。要杜绝不良资产的造成,首先要严厉信贷纪律,加深制度实施力,做到“令行禁止、违规必究”,对“令不行、禁不止、违不纠、教不改”的举动及责任人,严惩不怠;对越权审批或变相超授权举动,不管能否产生损失,要一追见底,严厉查处;对产生不良资产者,要果断查办,决不手软,在银行上下营造一种“讲诚信、讲规则、讲秩序、令行禁止”的氛围。
(三)改进风险治理考核体系。考核对运营具有非常重要和显著的引导作用,要加大资产质量考核的强度,真正体现“质量是立行之本”的运营理念,要建立一种对运营者 “既要看业绩、也要看规范治理”的评价体系,要注重利润,但还要看内控治理水平、风险防范能力、资产质量优劣,形成一种综合评价体系。要建立风险治理人士的激励机制,对优秀的风险治理人士,要使其收入水平有不错的提升,有更好的培养和发展机会。对漠视运营理念,举动随意的人士要执行相应的惩诫。
(四)增强业务培训,提升风险治理水平。风险治理理念、技术和经验,务必要让整个团队的每一名成员都去熟悉、去接受、去实施,如此才可真正保障资产质量的安全。基层行既要注重市场营销的培训,也要注重风险防范、风险识别方面的培训;既要注重平时的内控防范积攒与交流;也要通过定期不定期的例会和通报,持续表示工作中显现的困难。
总之,基层行要适应经济资本治理的要求,逐渐建立以资本金治理为核心的范围扩张自我约束机制,更深一步提升自我防范和治理风险能力,持续加强竞争能力,把农行打产生为符合现代化商业银行的大银行。
经济资本约束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国有商业银行 增强经济资本约束的现实意义
稳健运营、控制风险是商业银行发展的主旋律,是商业银行落实中心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国有商业银行务必高度关注资产风险的扩张,借鉴国际活跃银行先进做法,积极研究经济资本预算治理,切实把资产扩张和业务发展建立在经济资本约束基础之上,达到风险控制和运营效益的协调上涨。
所谓经济资本,是商业银举动抵御非预期损失而应当拥有的资本。从国际活跃银行的运行情形来说,经济资本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指标,它覆盖的规模上至董事会、高级治理层的战略目标,下接业务前台的各类日常决策,横跨各条业务线和各职能部门的运转。应当说,实行经济资本预算治理体现了现代商业银行风险治理的核心思想,是商业银行加深资本刚性约束,控制风险资产扩张的有效渠道。目前,商业银行实行经济资本预算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是达到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活跃银行风险治理做法并轨,逐渐迈向国际化大银行的前提和基础。经济资本预算治理是国际活跃银行的运营准则,也是它们实行风险治理的广泛做法。上个世纪90年代,花旗银行就开始探索建立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数理模型,步入了以经济资本来约束各种风险的新型上涨模式。我们要想在世界金融舞台立稳脚跟并没有断发展壮大,就务必借鉴国际活跃银行的先进做法,在风险治理理念、治理技术、治理手段方面渐渐并轨,持续提升本身风险抵御能力。
第二,实施经济资本预算治理,是国有商业银行贯彻实施新《巴塞尔协议》和《商业银行资本足够率治理办法》的需要。银行资本是抵御风险的基础。2003年底,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足够率平均仅为4.61%,大大差于《巴塞尔协议》8%的最低资本要求,更是远差于国外同业12.25%的水准。要在将来两年的时间里处理这一巨大棘手困难,既要积极以各种手段补充资本金,又要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实施经济资本预算治理,在各级行建立资本有偿运用机制,能够加深资本对资产业务和资产风险扩张的硬约束,促使各级行大力拓展低风险、高收益的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持续提升本身资本积攒能力。
第三,经济资本预算治理,是国有商业银行以资本约束本身运营举动,反抗资产风险的有效手段。受传统运营治理思想的影响,盲目追求发展速度、拼命扩大业务范围、不计成本抢夺市场份额,是国有银行粗放发展模式的首要表现。但就在此时,资本积攒迟缓与资产高速上涨形成强烈反差,缺乏资本支撑的业务风险急剧增大,不良资产急剧升高,严重降低了可连续发展能力。2003年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资产率还在20%以上。利用经济资本预算治理,加深资本对风险资产上涨的约束,把业务发展建立在坚实的资本基础之上,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建立健全风险治理长效机制。
付出加深经济资本约束持续提升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笔者以为,要提升经济资本预算治理的成效,就务必从下方三个方面着重抓好落实:
切实转变运营思想,以科学的成长观改造传统的运营模式,达到质量、效益、速度、范围的和谐统一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务必自觉依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积极提高运营理念,建立健全以运营效益和风险控制能力为首要激励约束目标的成长机制,达到由粗放型迅速范围扩张模式向稳健、集约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
一面,要树立全面风险治理理念。新《巴塞尔协议》的三大支柱,资本约束、监管约束和市场纪律,是环绕提升商业银行全面风险控制能力提出来的。银监会成立以后,对商业银行资本足够率和信息披露作了严格规定。本身发展的事实,外部监管的要求,都要求国有商业银行树立全面的风险治理理念,实施全面、全员和全过程的风险治理,完善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各种风险识别、计量和控制手段,建立起全面风险治理长效机制。
另一面,要突出抓好经济资本约束。当前,受于客户违约给国有商业银行导致的信用风险,依然位居各种风险之首。就农业银行山东分行来说,2000—2003年,受于企业运营治理不善或者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等原因,发放贷款的不良率还在1.8%左右。这也是各家银行都广泛存在的困难。依据新《巴塞尔协议》规定,信用风险首要由第一支柱,也就是资本约束来防范。所以,务必把加深资本约束作为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治理的重中之重来抓,本着“目标清晰、立场果断、步骤稳妥、措施有力、先易后难、逐渐推动”的原则,加速实行经济资本预算治理,付出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建立健全以经济资本预算治理为核心的资本约束机制,果断控制住资产风险的扩张。
首先,要积极构建经济资本预算治理架构,以经济资本调节资产业务范围和发展速度。当前,部分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系数只顾虑到不同业务品种的风险权重,对区域、行业和客户资质差异缺乏统筹考虑。结合事实工作,笔者觉得,应当充分顾虑到业务品种、客户资质,以及客户所在行业、区域等各种原因,依据各种原因的风险权重,分别赋予不同经济资本系数,构建矩阵式的经济资本系数体系,以优化资源在着重业务品种、着重行业、着重客户和着重区域的配置。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级治理层可以依据本身的风险偏好和资产结构调整目标,调节各种系数,从而调整各种风险资产业务的成长速度,以及相应资源在各行各业、客户和区域之间的配置。
其次,要抓好配套措施的建设,付出提升经济资本预算治理成效。一是要建立科学的对分支机构的绩效评价机制。考核是商业银行业务运营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考核模式,就有什么样的业务发展模式。应转变片面注重当期运营利润的考核模式,强调稳健运营和风险防范,关注可连续发展,重构考核体系,建立以经济资本回报为核心的考核机制。二是要抓好各类资产损失预备的充分计提。资本足够率的计算是以预备金的充分计提为基础的。应当依照监管当局监管“四步曲”的要求,提升贷款分类的精准性,提足拨备,做实利润,稳健提升资本足够率。三是要增强风险衡量和资本配置手段的完善。新《巴塞尔协议》要求以计量的方法对各种风险执行精准评价。当前还缺乏计量模型和历史报告,所以,从当下开始就着手起步内部评级法工程,执行原始报告积攒。同期,加速报告信息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建设,为风险治理供应科技支撑。
第三,要更深一步增强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强度,从存量上压缩资产风险。
付出改观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足够情况,切实提升风险反抗能力。
一面,要通过国家政策支持,引入战略投资人等手段,建立健全外部资本补充机制。另一面,要加强本身资本积攒能力。通过精简机构、裁减冗员,降低费用开支,加强自我积攒能力,增长内源资本,充实核心资本。在付出发展低风险、高收益资产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同期,更深一步加大中间业务的成长速度,付出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