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经济理论经济理论知识文章详细

通货区域优势理论

外汇网2021-06-20 21:06:26 126

通货区域优势理论简介

美国金融学家罗伯特·Z·阿利伯(Robert Z.Aliber)在1970年和1971年分别发表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多元通货世界中的跨国企业》两篇论文中,把对外直接投资看为资产在各个通货区域之间流动的一种货币现象,提出了“通货区域优势理论”。

阿利伯觉得,受于并没有存在一个完全自由的世界货币市场,因此货币市场是不完善的,而是存在若干通货区域。各种货币的地位强弱不同,币值的平稳性也各异。假使一个公司所在国的货币“坚挺”,这个公司的资产就会在金融市场上得到较高的单价,所以该公司具有货币区域的优势。以不同国家的货币定值的资产,其收益率各异。收益率的差别,既反应了汇率的可预期改变,也反应了对汇率改变不确定的弥补。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尽管瓦解了,但美元仍是国际储备货币,所以美元通货区的跨国公司拥有强币的优势。

通货区域优势理论的评价

依据通货区域优势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是与货币优势的改变趋势相相符的。阿利伯的这一理论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大差不差流向:最初是美国大批的对外直接投资,紧接着是德、日两国对外投资的扩张,然后在70年代到80年代初,显现欧洲跨国公司大批进入美国的情形。

但是,这一理论很难表明不同货币区域之间的双向投资现象,也很难解释弱币区仍有大批对外直接投资这一事实,更何况伴随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世界通货区日益趋于同质,独立的通货区已不复存在。

标签:

随机快审展示
加入快审,优先展示

加入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