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国家预算(state budget),经法定程序准许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达到财政职能的基本手段,反应国家的施政方针和社会经济政策,规定政府活动的规模和方向。
预算一词从字面上理解是指在经济上预先盘算的意思。国家预算也称政府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财政是国家为了达到其职能的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执行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动,是国家配置资源的重要方式和调控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国家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有财才有政。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国家要保持其运行,要为社会供应公共服务,都务必有资金作保障。该种国家对资金的筹集、运用活动就是我们所说的财政。国家的该种分配活动要通过很多工具的运用才可达到。如国家通过税收工具向个人和企业单位无偿征收税款,以获得收入,通过策划各种支出标准和规程来保证财政资金的合理有序运用。国家的财政分配活动不能盲目执行,国家要从社会产品中收取多少,通过什么方式收取,收来的钱用在什么地方,怎么运用,高达什么效果,都务必事先做出估算,并经历法定程序给予证实。原则
国家预算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也就是策划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方针。即公开性、牢靠性、完整性、统一性和年度性。
(一)公开性。国家预算反应政府的活动规模、方向和政策,与全体公民的切身利益息息有关,所以国家预算及其实施情形务必采取一定形式公开,为人民所了解并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
(二)牢靠性。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务必运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充分的确的资料,并归纳出规律性,执行计算,不得假定。估算,更不能任意编造。
(三)完整性。该列为国家预算的一切财政收支都要列在预算中,不得打埋伏、造假帐、预算外另列预算。国家允许的预算外收支,也应在预算中有所反应。
(四)统一性。尽管一级政府设立一级预算,但所有地方预算连同中央预算一起共同构成统一的国家预算。所以要求设立统一的预算科目,每个科目都应按统一的口径、程序计算和填列
(五)年度性。政府务必依照法定预算年度编制国家预算,这一预算要反应全年的财政收支活动,同期不允许将不属于本年度财政收支的内容列为本年度的国家预算当中。
上述预算原则是就一般意义来说的,不是绝对的。一个国家的预算原则一般是根据预算自身的属性,并与本国的经济实践相结合,通过策划预算法来体现。造成和发展预算是国家财政发展到一定阶段适应增强财政管理和监督的需要而造成的。余下产品是财政造成的经济条件,国家则是财政造成的社会条件。奴隶制国家的显现,跟随也造成了财政收支活动,但当时的国家财政与王室收支没有严格分开;封建社会曾经显现过相似预算的财政管理制度,但受于封建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王室支用无度,横征暴敛,随心所欲,不受约束,国家财政管理很难形成统一的收支计划。封建社会末期,伴随资产阶级力量的强大,渐渐地要求制约封建帝皇的无限财政,监督国家财政收支。这场斗争最初汇聚在课税权上,随后渐渐发展到资金支配权,并最终要求取消封建贵族对财政的控制和享有的特权,要求国家财政收支应有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成长。这致使封建帝皇承认了资产阶级的部分权利,答应由政府每年策划一个国家财政收支文件,将财政收支作事先安排,向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议会数据,并由议会安排,向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议会数据,并由议会审批,以形成国家财政收支文件。类别名称
①单式预算:是指在预算年度内,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应,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单式预算简洁、清楚、全面、便于编制和审批,但只执行总额控制,不便于对不同性质的收支执行区别对待,分别管理。
②复式预算: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国家财政收支计划按经济性质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应,一般分为经费预算和资本预算。复式预算科学、严谨,便于政府对财政活动执行分析,有助于控制收支范围,并执行动态分析。
③增量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在以前财政年度的基础上,按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形加以调整后确定的一种预算方法。
④零基预算: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期为根据,不考虑以前的财政收支情况。
⑤总预算:假使从预算项目的分合来说,总预算就是政府财政收支的综合计划,它分列一般经费收支和各种特别收支项目的详细款项。
⑥分预算:假使从预算的部门分合来说,部门预算如国防预算、经济投资预算等就是分预算,各分预算的总览就是总预算。
⑦充分就业预算:政府依照凯恩斯主义财政思想设计的达到充分就业、减轻经济危机的一种政策措施,实际上是一种预算政策。
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根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以预算分项开支的安排方式的差别为根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我国的国家预算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条件下的清末宪政改良期间,参酌中西制度,从外国引进的。1889年6月11号,光绪皇帝接受变法,推行新政时,才真正提出“清理财政,筹办预算”;1907年颁布“清理财政章程”;‘1910年宣统皇帝又拟定“预算册式及例言”,同期发布了“统一国库章程”,并渐渐形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国家预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财政预算;1956年社会主义发行获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确立,社会主义的国家预算也跟随建立。性质
不同性质的国家,其预算的性质不同。资本主义国家预算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手段,预算收入首要来自各阶层人民缴纳的税款收,预算开支首要用于军政费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财政计划,是国家为了达到政治经济任务,有计划地集中和分配一部分国民收入的重要工具,是国家经济政策的反应。中国有预算收入,尽管也首要采取税收形式,但各类税收首要是由社会主义经济缴纳的,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部积攒。中国的预算开支,首要用于社会主义建设,节减军政费用、腾出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以及社会福利事业,这是中国安排预算资金的一贯方针。体系
依据国家政权结构、行政区域划分和财政管理体制要求而确定的国家预算组织结构。我国的国家预算一般实施一级政权一级财政,每级财政都建立一级总预算。我国建国初期,国家财政分为中央、大行政区和省(市)三级财政。1953年大行政区由政权机构变为中央的派出机构,并于1954年大行政区由政权机构变为中央的派出机构,并于1954年撤消。同期,为适应地方工作发展的需要,逐渐建立起县、市级财政和民族自治地方财政。1954年到1985年,就全国来说,差不多划分为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市、自治县三级财政。1985年4月,国家决定县下方的乡、镇建立一级财政。
我国国家预算现设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自治州)、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镇)五级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构成。中央预算由中央各部门(含直属单位)的预算构成。地方预算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预算构成。地方各级总预算由本级政府预算和总览的下一级总预算构成;没有下一级预算的,总预算即指本级预算。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的预算构成。
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构成。单位预算是指列为部门预算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它单位的收支预算。六个特质
预期性
在编制预算时,要依据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计,预期能收取到多少收入,依据社会管理和发展的需要安排开支。当客观经济事态发生出人意料的改变,原来预计能获得的收入和计划的开支已不或许达到时,就要及时对预算执行调整。
法定性
国家预算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预算,一般意义上的预算由当事人自行决定即可,国家预算的编制和确定都务必依照适当的法律程序执行。一般情形下,均为由政府编制,由国家权力机关准许。政府编制的预算只能称草案,只有经历权力机关准许后,预算才得以成立。预算一经权力机关准许,即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实施机关务必照此实施,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更改。
完整性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一般地说,政府所有的收入和开支都务必纳入进来。我国受于历史的原因和管理的需要,当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政府收支没有纳入预算。
时段性
政府预算务必是将来一段期间内的计划,不能三天两头向权力机关报批。只要国家存续,就需要不停地执行收支活动,以保持其正常运作,达到其职能。但为了方便核算和管理,民众往往要设定一定的时段,该种时段一般以一年为界。该种时段在企业为会计年度,在国家预算上称为预算年度。预算年度的起讫时间各国不一,有的采取日历年度即从每年的1月 1日起到12月31号止,有的是从每年的4月1号起至第二年的3月31号止,有的是从每年的7月1号起至第二年的6月30号止。我国是采取的是日历年度。
公开性
受于国家预算的收入和开支都与人民民众的关系极为紧密,所以一般要求其公开透明。无论是权力机关的审查准许过程,依旧准许以后的预算,以及预算的实施情形都应该向社会公开。
责任性
政府对预算的实施负责,预算的实施结果务必向权力机关数据并得到权力机关的认可。作用
国家预算的作用首要体当下四个方面:
1.确定政府可得到的资源,有助于全面安排开支。通过预算的编制,事先执行预期,使我们能掌握一年内能筹集到多少收入,并依据财力的多少和开支的需要确定开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量人为出。如在 2004年预算中,全国预算收入安排了23570亿元,相应地安排开支26768亿元(赤字3198亿元)。
2.反应政府的活动规模和方向。预算上的一收一支,决不仅仅是数字的排列,它必然要反应在政府的各类活动上。从预算收入安排向上瞧,每一笔收入都务必落实到项目上,在某一个收入项目上征多少收入,减多少收入,能反应出政府的政策取向。如在2004年的预算中,确定减征农业税,就反应出国家要通过减轻种粮农户的负担来激励农民种粮的政策。从开支安排向上瞧,国家对哪些方面增长投入,反应出国家激励哪些方面的成长。如近些年来,国家每年都加大对教育、农业、科技的投入,就反应出国家重视农业、重视科教兴国的政策。
3.有助于人民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对预算的讨论决定和对预算实施的监督是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重要体现。预算草案编出后要送由人民代表构成的权力机关执行审查,经其准许后预算才可成立。假使预算草案不符合人民的意向,权力机关有权执行修改,有权不予准许。国家权力机关对预算的准许,实质上是对政府工作计划的准许,体现权力机关授权政府可以干哪些事。当预算经国家权力机关准许后,其实施还要承受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府在年度终了要向权力机关数据实施结果,权力机关对实施结果还要执行审查,并决定能否准许。
4.有助于政府活动的有序执行。受于预算对政府一年要解决哪些事,做某件事要给多少钱都事先做出了安排,在新的年度开始后,征收部门按法律规定组织收入,财政部门按预算拨付资金,有关职能部门得到资金后按事先安排开展工作。如此就能有助于政府及其部门对所要干的事情能早作准备,按计划开展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性。结构形式
世界各国无论是联邦制国家依旧单一制国家,一般都实施分级管理,都设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履行职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行使职权,就需要有相应的财力作保证,就要设置相应的预算。
我国的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构成。地方预算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四级。中央预算由中央各部门预算构成,包含地方向中央上解的收人数额和中央对地方返还和补贴开支的数额。地方预算由本级政府各部门预算和所属的下级政府总预算构成。部门预算是反应一个部门全部收入和开支的预算,反应各部门为履行职责运用财政资金的情形。部门收入包含财政预算拨款、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事业收入、事业单位运营收入及其余收入;部门开支包含用以上收入计划的各类开支。部门预算的编制单位除了政府构成部门和政府各直属部门外,还包含其余与财政部门直接发生缴拨款关系的一级预算单位。
国家预算的形式是指预算收支表格的安排,有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之分。单式预算是将年度内的全部收入和开支在一个计划表格中加以反应和计算。复式预算是将一年的全部收支分几个独立的计划表格来反应。在我国,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应依照复式预算编制,复式预算分为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运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余预算。实践中我国曾编制过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经常性预算收入是各类税收收入和其余一般性收入;经常性预算开支是国家用于保持政府活动,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发展各类事业以及用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等方面的支出。建设性预算收入是经常性预算结余、专项建设性收入以及债务收入;建设性预算开支是用于各类经济建设的开支。受于预算管理中有些改革还没到位,实践中感觉到作用不大,后来就没有再编制复式预算。但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需要看,我国依旧应编制复式预算,今后的复式预算应由一般收支预算、国有资本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余预算组成。
我国当下提交全国人大审查准许的预算包含三类表格:(1)一般预算收支表。该表反应一般预算收支范围、收入来源和开支方向,包含上一预算年度全国预算收入实施情形表、中央预算收入实施情形表、地方预算收入实施情形表、全国预算开支实施情形表、中央预算开支实施情形表、地方预算开支实施情形表;新的预算年度的全国预算收入表、中央预算收入表、地方预算收入表、全国预算开支表、中央预算开支表、地方预算开支表。(2)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表。政府性基金收入是指依照国务院或财政部准许的项目和标准,向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征收、募集或以政府信誉建立的、由财政部门管理、具有特定用途的各种基金(资金、附加)收入。依照规定,政府性基金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全额上缴国库,先收后支,专款专用,并在预算上单独编列,自求平衡,结余结转下年继续运用。中央政府性基金首要包含电力建设基金、三峡工程建设基金、铁路建设基金、民航基建基金、港口建设费、市话初装费基金、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水利建设基金、外贸发展基金、碘盐基金、旅行发展基金、茧丝绸发展基金、供配电贴费、文化事业建设费、土地有偿基金、煤代油基金、邮政专项资金、适航基金、育林基金、农网还贷资金、国家电影事业发展资金、库区维护建设基金、烟草商业税后利润、南水北调工程基金、森林植被复苏费等。(3)相关附表。包含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补贴开支明细表、中央财政支农开支表、中央财政科技开支表、中央财政教育开支表、中央财政社会保障开支表、中央财政医疗卫生开支表。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体制是确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各级预算管理的职责权限和预算收支规模的一项根本制度,它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构成部分。财政管理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含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和财务管理体制等;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仅指预算管理体制。在事实工作中,讲财政体制时,一般是指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困难是各级政府之间的收支划分。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执行过多次改革,总的上是依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由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到逐渐实施多种形式的分级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是1994年起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分税制财政体制是在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依据各自的职权规模划分税源,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各自税收权限、税务机构和协调财政收支关系的一种制度。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行以分税制为核心内容的预算管理体制。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首要内容包含:
1.划分中央、地方的开支规模。中央财政首要承受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作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行宏观调控所必需的开支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开支。具体包含:国防费,武警经费,外交和援外开支,中央级行政管理费,中央统管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央直属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费,由中央财政计划的支农开支,由中央负担的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开支,以及中央本级负担的公检法开支和文化、教育、卫生、科学等各类事业费开支。地方财政首要承受本地区政权机关运作所需开支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开支。具体包含:地方行政管理费,公检法开支,部分武警经费,民兵事业费,地方统筹的基本建设投资,地方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新产品试制经费,支农开支,城市维护和建设经费,地方文化、教育、卫生等各类事业费,价格补助开支以及其余开支。
2.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将维护国家权益、实行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首要相关税、消费税、进口产品消费税和升值税、中央企业所得税等;将同经济发展直接有关的首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首要有升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等;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首要有运营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运营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长地方税收入。2002年国家对所得税划分执行了调整,从2003年起,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改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3.确定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依照 1993年地方事实收入以及税制改革和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情形,核定1993年中央从地方净上划的收入数额(即消费税+75%的升值税-中央下划收入)。 1993年中央净上划收入,全额返还地方,保证现有地方既得财力,并以此作为以后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基数。1994年后,税收返还额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全国升值税和消费税的平均上涨率的1:0.3系数确定,即上述两税全国平均每上涨1%,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上涨0.3%。如若 1994年以后净上划中央的收入达不足1993年基数,则相应扣减税收返还数额。
4.原体制中央补贴、地方上解以及相关结算事项的处理。为顺遂推行分税制改革,1994年实施分税制后,原体制分配格局临时不变,过渡一段时间再逐渐规范化。2002年国家对所得税划分执行了调整,从2003年起,所得税不再按归属划分,而改由中央和地方按一定比例分成。法律规定
我们这里所说的预算管理包含预算的编制、审查准许、实施和监督。我国相关预算管理的法律首要有宪法、地方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预算法、审计法、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增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等。我国宪法规定,国务院行使编制和实施国家预算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审查准许国家预算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审查准许预算调整方案和监督国家预算实施的职权。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和相关专门委员会在预算审查监督中的职责、审查方法和程序。预算法清晰了人大、政府、财政部门以及各相关部门、单位在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实施、决算审查中的职责、作用和操作程序。审计法规定了执行预算实施情形和决算审计的对象、内容以及职权和程序。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增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提出,要增强对中央预算的审查监督,并将相关人大执行预算审查监督的条文具体化,清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在预算审查监督工作中的具体职责、l王务和相关工作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