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金融金融知识文章详细

墨西哥金融危机

外汇网2021-06-20 18:08:40 59

墨西哥金融危机墨西哥

墨西哥金融危机(Mexico financial crisis)

1994年12月到1995年3月,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震撼世界,危害极大,影响深远。

简述

墨西哥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12月19号深夜,墨西哥政府忽然对外宣称,本国货币比索贬值15%。这一决定在市场上引起极大恐惧。外国投资人疯狂抛售比索,抢购美元,比索汇率急剧下挫。12月20号汇率从最初的3.47比索兑换l美元跌向3.925比索兑换l美元,狂跌13%。21日再跌15.3%。伴随比索贬值,外国投资人大批撤走资金,墨西哥外汇储备在20日到21日两天锐减差不多40亿美元。墨西哥整个金融市场一片混乱。从20日到22日,短短的三天时间,墨西哥比索兑换美元的汇率价格就大跌了42.17%,这在现代金融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墨西哥吸收的外资,有70%左右是投机性的短时间证券投资。资本外流对于墨西哥股市如同釜底抽薪,墨西哥股市应声下挫。12月30号,墨西哥IPC指数跌6.26%。1995年1月10号更是狂跌11%。到3月3号,墨西哥股市IPC指数已跌向1500点,比1994年金融危机前最高位2881.17点已总计跌去了47.94%,股市下挫程度胜过了比索贬值的程度。

为了平稳墨西哥金融市场,墨西哥政府经历多方商量,推出了紧急经济拯救计划:赶紧将经常项目赤字压缩到可以正常支付的水准,快速复苏正常的经济活动和就业,将通胀降低到尽或许小的程度,向国际金融机构申请紧急贷款援助等。为帮助墨西哥政府渡过难关,降低外国投资人的损失,美国白宫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决定供应巨额贷款,支持墨西哥经济拯救计划,以平稳汇率、股市和投资人的信心。直到以美国为主的500亿美元的国际资本援助逐渐到位,墨西哥的金融动荡才于1995年上半年趋于平复。

暴发原因

墨西哥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

显而易见,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是比索贬值。而塞迪略政府之所以在上台后不久就诉诸贬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汇储备持续降低,无法继续支撑3.46比索兑1美元的汇率。那么,墨西哥为何会面对外汇储备不足的窘境呢?

萨利纳斯上台后,政府将汇率作为反通胀的工具(即把比索钉住美元)。以汇率钉住为核心的反通胀计划尽管在减弱通胀率方面是较为成功的,但是,受于本国货币贬值的程度差于通胀率的上升程度,币值高估在所难免,进而会降低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据预期,如用买入力平价计算,比索的币值高估了20%。另外,如此的反通胀计划还造成了消费热,扩大了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在进口急剧增长的同期,墨西哥的出口却上涨乏力。在1989—1994年阶段,出口上涨了2.7倍,而进口上涨了3.4倍。结果,1989年,墨西哥的经常项目逆差为41亿美元,1994年已扩大到289亿美元。从理论上表达,只要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能维持相应的盈余,那么经常项目即便显现较大的赤字,也并没有表明国民经济已面对危机。困难的核心是,使资本项目维持盈余的外资不该是投机性较强的短时间外国资本。而墨西哥用来弥补经常项目赤字的资本项目盈余却正是该种资本。80年代末,每年流入墨西哥的间接投资净额为50亿美元左右,而到1993年,该种外资的净流入量已差不多300亿美元。据预期,在1990—1994年,间接投资在流入墨西哥的外资总额中的比重达到2/3。

为了平稳外国投资人的信心,政府除了表明坚持比索不贬值以外,还用一种与美元挂钩的短时间债券取代一种与比索挂钩的短时间债券。结果,外国投资人大批出售与比索挂钩的短时间债券,买入与美元挂钩的短时间债券。在金融危机暴发前夜,墨西哥政府发行的短时间债券已达到300亿美元,其中1995年上半年到期的就有167.6亿美元,而外汇储备则只有数十亿美元。事实显示,墨西哥政府用与美元挂钩的短时间债券来平稳外国投资人信心的做法是不明智的。该种债券固然在短时期内高达了目的,使200多亿美元的短时间外资留在国内,但自此而来的风险更大,由于比索价值的下挫,不管其程度大小,全将减弱间接投资的利润,进而加重资本外流,也使短时间债市面对更大的动荡。所以,到1994年下半年,墨西哥政府已处在一种越来越被动的局势。一面,无法解脱对外国间接投资和短时间国债的依靠;另一面,这两种资金来源使墨西哥经济愈益脆弱,政府的回旋余地持续缩减,而金融投机者的影响力则连续增长。当政府宣称比索贬值后,金融投机者便大批抛售短时间国债。

所以说,外汇储备的降低、比索的贬值是墨西哥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而用投机性强、流动性大的短时间外国资本弥补重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则是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根源。

社会经济原因

墨西哥金融危机货币贬值

墨西哥金融危机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归纳于下方三点:

①金融市场放开过急,对外资依靠程度过高。

墨西哥通过金融放开和激励外资流入,1992-1994年每年流入的外资达到250亿-350亿美元。而外贸出口仍未明显上涨,外贸进口占GDP的比重则从1987年的9.4%增到1993年的31%,结果产生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赤字在230亿美元的高水准徘徊,致使整个墨西哥经济过分依靠外资。

②政局不稳冲击了投资人信心。

1994年下半年,墨西哥农民武装暴动接连持续,执政的革命制度党总统候选人科洛西奥和总书记鲁伊斯先后遇刺身亡,执政党内部以及执政党与反对党之间争权斗争十分激烈。政局不稳冲击了外国投资人的信心,进入墨西哥的外资开始降低,撤资日益增多。墨西哥必须动用外汇储备来填充巨额的外贸赤字,产生外汇储备从1994年10月末的170亿美元降到12月21号的60亿美元,不足两个月降幅达65%。

③忽略了汇市和股市的联动性,金融政策顾此失彼。

墨西哥政府宣称货币贬值的本意在于阻止资金外流,激励出口,压抑进口,以改观本国的国际收支情况。但在社会经济不平稳的情形下,极易导致通胀,也使投资于股市的外国资本因比索贬值蒙受损失,进而致使股市下跃。股市下挫倒过来又加重墨西哥货币贬值,致使这场危机愈演愈烈。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影响

墨西哥金融危机股市下挫

墨西哥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也造成打击作用。受于阿根廷、巴西、智利等其余拉美国家经济结构与墨西哥类似,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债务沉重、贸易逆差、币值高估等经济困难,墨西哥金融危机暴发一马当先受影响的是这些国家。受于外国投资人害怕墨西哥金融危机扩展到全拉美国家,纷纷抛售这些国家的股票,导致拉美国股市市猛跌。在墨货币危机发生的当天,拉美国家的股票指数同墨股票指数一起下跌。其中巴西股票指数下滑11.8%,阿根廷下滑5.0%,智利下滑3.4%。1995年1月10号股价指数与1月初对比,巴西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的证券交易所分别下挫9.8%和9.1%,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证券交易所下挫15%,秘鲁利马证券交易所下挫8.42%,智利证券交易所下挫3.8%。同期拉美国家发行的各种债券价格也显现大跌。在股市大跌中,投资人从阿根廷抽走资金16亿美元,从巴西抽走资金12.26亿美元,相当于外资在巴西投资总额的10%,整个拉美证券市场损失89亿美元。

受墨西哥金融危机影响,1995年1月欧洲股市指数下挫1%,远东指数下挫6.5%,世界股市指数下滑1.7%。作为墨西哥邻国的美国承受重大打击,美国在墨的200亿美元股票就损失了70亿美元,加之比索贬值,损失差不多100亿美元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教训

墨西哥金融危机对亚洲的影响

作为“新兴市场时代”显现后的首次大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给民众留下了深刻的教训,除务必维持国家政局平稳外,下面两条也是值得吸取的教训。

首先,要正确把握达到金融自由化的进展。墨西哥的金融自由化进度起码在下方两个方面加快了金融危机的形成和暴发:

(1)银行私有化后,受于政府没有及时建立起正规的信贷监督机构,银行向私人非金融企业供应的信贷大批增长。1988年,该种银行信贷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0%,1994年已提升到40%以上。坏账的比重也持续上升。

(2)1989年取消资本管制后,包含投机性短时间资本以内的外资大批涌入墨西哥,仅在1990—1993年就有910亿美元,占同期流入拉美地区外资总额的一半以上。这些外资在弥补经常项目赤字的同期,也提升了比索的币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墨西哥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使经常项目赤字更难得到控制。所以,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运转尚不完善、对国际资本的流动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协调机制的情形下,低收入国家务必慎重对待金融自由化,适当控制金融自由化进度的进展。

其次,务必慎重对待经常项目赤字。萨利纳斯政府始终觉得,只要墨西哥有能力吸引外国资本,经常项目赤字不论多大,都不会造成风险。它还觉得,假使外资流入量降低,国内投资就会跟随萎缩,进口也会降低,经常项目赤字就自但是然地下滑。所以,萨利纳斯政府对经常项目赤字持一种听之任之、顺其发展的立场。但是,事实证明这是不正确的。由于:

第一,大批外资的流入有机会提升本国货币的币值。

第二,只有在外资被用于生产性目的时,资本流入量的降低才可影响国内投资的范围,从而高达压缩进口的目的,使经常项目情况得到改观。

第三,在墨西哥,大批外资被用于进口消费品(包含奢侈性消费品)。消费的性质决定了如此一个很难逆转的趋势:尽管用于进口消费品的外资降低了,但其余形式的资金会取而代之。所以,外资流入量的降低并不是永远能够控制经常项目赤字。

第四,即便外资被用于生产性目的,其流入量的降低也将对所投资的工程导致难以忽略的副作用。投资人或以更高的代价筹措其余形式的资金,或延迟工程的完工日期。世界银行首席经济专家S·爱德华兹觉得,经常项目赤字不应当长期胜过占GDP3%这一限度。而墨西哥在暴发金融危机以前,经常项目赤字已达29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8%。

墨西哥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实施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国政府有责任维持汇率平稳。中国的该种计划的可行性在于:首先,浮动汇率允许政府更灵活地控制汇率。其次,人民币不是完全可兑换的货币,中国政府仍维持对资本帐户强有力的控制。

通过1993年和1996年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在这四种风险业务上的投资占其总资产的比例的比较,我们发现,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每一种风险业务上的投资比例都胜过了10%,1993年与1996年在这四种业务上的投资比例都高达总资产的一半以上;而商业银行遵循保守性的原则,投资风险业务比较审慎,其在抵押品贷款和证券投资这两种业务上均未作投资,即便在不动产贷款与消费者贷款上的投资比例也远差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很显著,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资产远远好于商业银行的。所以,非银行金融机构遭受风险的机会性极大。

此外,受于政府管制松弛和非金融机构很难进入公司借贷业务,致使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承受力极低。当泰国中央银行于1995年中期开始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以压抑经济过热时,股票市场和不动产市场即将大受冲击。从1996年6月到1997年7月,泰国证券交易指数降幅胜过60%。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不动产和消费者贷款方面的坏帐急剧上升。它们所持有的证券大大贬值。此外,即使非金融机构80%的贷款是完全抵押的,但这些抵押品在一个下滑的经济体中价值很低。这些原因都使非金融机构在经济显现问题时即将深陷窘境,进而导致整个金融部门的危机。如何增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也是中国亟待处理的困难。

当前中国的金融体系存在防止金融危机的四道防线。

第一同防线是维持经常帐户的基本平衡。

第二道防线是继续吸引外国的直接投资,特别是在基础设施部门。

第三道防线是将国际储备维持在相对较高较安全的水准,比如1000亿到1500亿美元之间。

第四道防线是继续控制资本帐户,同期渐渐将资本市场对外放开。

假使上面四道防线中的任何一同被冲破,全会是一个危险信息。但是,有一点中国与墨西哥和泰国非常相像,即三国都存在一个潜在的危险:银行系统中有大批的呆帐。1995年末中国国有银行的总贷款为4万亿元,据保守预期其中有9000亿元是呆帐,约占国有银行总贷款的22.3%。低资本足够率和高不良贷款比率致使中国的银行系统异常脆弱。假使一个突发事件致使民众预期国有银行的资产流动性和偿债能力存在困难,银行挤兑就有机会发生。银行挤兑一旦发生,就会导致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率上升,人民币贬值,甚至银行系统崩溃。从这一点来说,即使该种情形发生的机会性很小,但银行系统脆弱的基本原因是存在的,潜在的威胁是现实的。

资本市场

墨西哥金融危机资本市场

从中国的实践来说资本市场的放开有一个顺序,或许最先是政府借款为主,接着是大批的外国直接投资,然后是外国金融机构来华设立机构,逐渐供应各种金融服务,再是有限度地允许证券组合投资,最后是一个有较高监管水平的高效资本市场的全面形成。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放开的资本市场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各国经验来说,逐渐放开资本市场成功的机会性大。日本、台湾、韩国等的金融放开相对其经济发展均为落后的(即使当时美国对它们的阻力很大),总体来看它们均为成功的。墨西哥、泰国和东南亚国家的金融放开即使速度迅速,但它们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有人说泰国的金融放开是吃亏依旧占据便宜,当前还说不清,理由是没有金融放开就没有泰国前一段的高速发展。该种看法有适当的道理,但我们不禁要问:有没有如此一条路,它可以使我们迈向可连续性发展的方向,而不发生如此大的危机?我们对金融监管一定要增强。金融放开要渐进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我们无法在一夜之间建立好金融监管体系。低收入国家对金融业的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低收入国家的金融机构的操作水平、内部监控水平的提升需要时间。一下子就把发达国家的银行、基金和其余金融机构放进来,政府不知如何去监管,也没有手段去监管,国内的金融机构只学洋人其表(现代金融工具、衍生工具),而不知洋人其里(内部监控系统、激励制度)。金融放开与金融监管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假使金融监管落后,就或许发生困难。

中国是一个大国,实施有弹性的汇率政策有助于相对独立地实行本国的货币政策,进而持续消解不均衡原因,防止困难的积攒和不良预期所或许造成的强烈振动。

有关词条

金融危机、资本市场、次贷危机

标签:

随机快审展示
加入快审,优先展示

加入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