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从银行或海外获得外汇借款后并没有是直接运用外汇资金,而是将外汇结汇给银行,获得人民币资金加以运用,该种现象称之为“贷款替代”。之所以称为贷款替代,是由于它与货币替代有紧密的联系。
我国学者姜波克和杨槐(1999)对货币替代的定义是“所谓货币替代,就是指一国居民因对本币的币值平稳失去信心,或本币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时发生的大范围货币兑换,进而外币在价值贮藏、交易媒介和计算标准等货币职能方面全部或部分地替代本币。”从货币替代的定义当中可以看出,外币替代本币实施货币的职能时,货币替代就发生。
贷款替代的实质就是外汇贷款替代人民币贷款,由于企业在申请外汇贷款之后,并没有是运用外汇资金,而是要运用人民币资金,但是企业并没有是直接去申请人民币贷款,而是申请外汇贷款,外汇贷款事实上挤占据人民币贷款,外币替代人民币具体从事信贷业务。
贷款替代的步骤
贷款替代发生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四步:
第一步,获得外汇贷款。国内企业可以从三个途径获得外汇贷款:从本国金融机构获得外汇贷款;从国内的外资银行获得外汇贷款;从国际金融市场借款。
第二步,办理结汇。在获得了外汇贷款之后,国内企业往往并没有是需要运用外汇资金,而是需要人民币资金。所以企业会通过各种渠道,将外汇资金结汇成人民币资金加以运用。尽管依据外汇管理相关规定,企业国内外汇贷款不允许结汇为人民币运用,但是一部分创汇企业采取“偷梁换柱”的手法,利用外汇贷款支付进口货款,同期将出口收入的外汇结汇成人民币,使一部分外汇贷款通过置换进入经常项目下结汇。
第三步,运用人民币资金。结汇后,得到了人民币资金,就可以在国内加以运用。
第四步,偿还外汇贷款。外汇贷款到期时,国内企业要筹措外汇资金,偿还银行的外汇贷款或海外借款,进而完成贷款替代的全部过程。
贷款替代形成的原因
1.本外币贷款利率存在差异。企业出于财务考虑,在外汇贷款利率高的时机借人民币贷款,在人民币贷款利率高的时机借外汇贷款而且结汇成人民币运用,外汇贷款对人民币贷款造成了替代效应。中央银行已于2001年9月21号放开外币贷款利率,所以2000年9月以后的外币贷款利率中央银行不再统一规定,而是由各商业银行自主决定。当前大部分银行采取Liobr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或HIBOR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加浮点方式作为外币贷款的报价方式。受于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从2001年至今接连13次降息,产生LIBOR持续下滑,而同期人民币六个月的短时间贷款基准利率为5.04%,顾虑到贷款利率浮动的下限10%,也还在4.5%以上.
受于人民币的利率好于美元利率,所以很多企业不申请人民币贷款,而是申请外汇贷款,然后将外汇结汇给银行,获得人民币资金加以运用,其实质是用外汇贷款替代人民币贷款,目的是为了减弱融资成本。在国际金融中也存在利用货币互换来减弱筹资成本的办法,所谓货币互换是指借款人有筹措某种货币的优势而恰恰不需要运用具有优势的货币时,两个借款者通过相互互换货币,就可以筹措到等值的期限相同但币种不同的资金。与货币互换相同之处,二者均为借一种货币但是却运用此外一种货币,而且都获得了减弱筹资成本的目的。与货币互换不同之处显现为:货币互换发生在两个借款人之间,而贷款替代只有一个借款人。
2.国内实施紧缩货币政策。当国内经济过热,货币当局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时,商业银行对本币贷款的发放趋于从紧。受于国内企业对人民币资金的需求从国内金融机构那里得不足满足,这时他们会转向国际金融市场或国内的外资银行。受于本国货币当局没有能力控制国际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以及对国内的外资银行的监管能力相对较弱,国际金融机构或外资银行会从盈利的角度满足对国内企业外汇贷款的需求,国内企业在得到外汇贷款之后,结汇给外汇银行,进而获得人民币资金加以运用,如此也致使贷款替代的发生。
3.本币具有增值预期。人民币的增值预期影响了企业的借款动机,在该种情形下,企业纷纷降低人民币负债,增长外汇负债;降低外汇资产,增长人民币资产。从2000年开始,银行的外汇贷款业务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外汇贷款额大程度增长,其中2003年度净增达274亿美元。金融机构的外汇存贷比(即外汇贷款/外汇存款)从2000年的66.5%,增到2004年的88.5%,2005年第一季度胜过90%,高达90.2%,大大胜过监管部门要求不胜过85%的规定。
当本币具有增值预期时,民众会有增长外汇负债的动机。由于可以在本币增值以前借入外汇,以较高的汇率兑换成本币;等到本币增值之后,就可以以较低的单价在外汇市场买回外汇,用以偿还外汇贷款,进而获得汇兑收益。
另外,外汇贷款管理制度的改革也对贷款替代造成了适当的影响。2003年1月1号开始实施《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实行国内外汇贷款外汇管理方式改革的通知》,将由债务人逐笔登记的外汇贷款改为由债权人定期登记,同期授权银行自行审核外汇贷款专户的开立、注销及贷款偿还,且将外汇贷款规模从出口押汇扩大到打包放款。外汇贷款管理方式的改革一面增长了商业银行外汇贷款的主动性,另一面受于简化了运转手续,也提升了企业借款的积极性,所以加大了贷款替代发生的概率。
贷款替代对经济的影响
贷款替代的好处首要在于可以减弱企业的融资成本。但是,贷款替代对经济也有很多负面影响:
1.增长一国的外债数量。当企业从海外借款时,产生一国的外债增长,短时间外债大批流入加重了国内外汇供过于求的冲突,使本国的短债率(短时间外债占外债总额的比率)提升,加大了人民币增值的阻力。将来一旦事态转变,外债流入减缓,就或许影响部分外债的偿还能力,有机会产生外债管理的失控,形成债务危机。从2001年起,我国短时间外债占外债总余额的比重接连4年胜过25%的国际警戒线,到2004年底,短时间外债占外债总余额的比重已上升到45.63%。
2.扰乱了国内金融秩序。对于国内银行来看,贷款替代发生的结果只然而使外汇资金“空转”一圈又回到银行。由于银行将外汇贷放给企业,企业并没有将这笔外汇资金加以运用,而是即将又结汇给银行,获得人民币资金,外汇从新又流回银行,事实的结果是外汇空转一圈,并没有作用于实体经济。但是从银行的账面记录来说,却是外汇贷款增长,外汇结汇量增长,表现出一种虚假繁荣的假象。
3.紧缩的货币政策失效。当国家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时,企业以贷款替代的方式,依然可以得到人民币资金加以运用,产生紧缩的货币政策失效。由于一国的货币当局控制本币贷款的能力较强,但是控制外币贷款的能力比较弱;控制本国银行的能力较强,而控制外资银行的能力较弱。在该种情形之下,企业可以从外资银行那里获得外汇贷款,然后结汇给银行,如此就变相地获得了人民币贷款。所以贷款替代的发生,有机会会让本国紧缩货币政策失效,货币紧而不缩,宏观经济失控。
应对贷款替代的措施
贷款替代的发生,一面表明企业理财意识增强,出于减弱融资成本的考虑,通过贷款替代的方式来减弱筹资成本,应当说是企业的理性举动;但是在另一面,贷款替代也会产生货币政策失效,短时间外债数量增长。所以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预防贷款替代,可以采取的措施包含:
1.缩减国内外利率差异。当本币贷款利率与外币贷款利率相差较大时,会导致贷款替代。所以防止本币贷款利率与外币贷款差别过大,是预防贷款替代发生的重要措施。这就要求人民币贷款利率应当与国际资金的利率环境维持统一,防止国内外利率显现较大的差异。
2.增强对结汇环节的管理。受于外商投资企业国际商业贷款可以结汇,外商投资企业以股东贷款方式为主的对外短时间借款上涨快速,2003年底达85.08亿美元,上涨52.97%,比上年上升5.74个百分点。尽管在2004年5月17号,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有关改进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项目结汇审核与外债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外汇指定银行依据企业的资金用途增强对资本项目外汇结汇的审核,但是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外债结汇的制约手段不多。结汇是贷款替代的重要一环,假使能够严格结汇管理,也能有效阻止贷款替代的发生。
3.增强对外债的管理。尽管我国对外债的管理已经纳入到外汇管理体制中来,但是对外债的管理依然存在着很多的漏洞,所以应当依据显现的新情形,及时对外债管理的方法加以改进,预防贷款替代的发生。
4.提升对外资银行的监管。以往我国对国内金融机构的监管程度要严于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实际上产生了外资银行的超国民待遇。在加入WTO以后,应当对外资银行采取国民待遇,将外资银行纳入到国内金融机构的统一监管体系当中,使货币政策平等地作用于本国金融机构与外资银行,如此就可以防止企业到外资银行申请外汇贷款然后到国内金融机构结汇获得人民币资金的情形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