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需求原理
外汇网2021-06-19 17:28:36
58
相互需求原理的理论要点 第一,国际贸易条件,即用本国出口商品数量表明的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其水平高低取决于两方面原因:“其一,外国对本国商品需求的数量及其上涨同本国对外国商品需求的数量及其上涨之间的相对关系;其二,本国可以从服务于本国消费需求的国内商品生产中节省下来的资本数量”。因此,“在国际贸易中享有最为有利的贸易条件的国家正是那些外国对它们的商品有着最大需求,而它们自己对外国商品的需求最小的国家”。第二,一个国家向其余国家出口商品的意向取决于它所以能从外国得到的进口商品的数量。即:一国的出口范围随其国际贸易条件而改变。基于国际贸易条件由两国间的相互需求决定,在某一特定贸易条件下,一国愿意供应的出口商品的数量恰好等于其贸易伙伴国在与一贸易条件下所愿意买入的进口商品的数量,或一国的出口总额恰为它愿意支付的进口总额。也就是说,某一特定的贸易条件为贸易双方共同遵守。在如此的贸易条件下,两国的进口需求与出口供给两两对等,国际贸易处在均衡状态。第三,在双边贸易中,对对方出口商品的需求,以及贸易双方共同遵守的国际贸易条件,伴随由各国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等原因决定的对对方出口商品的需求力度的相对变动而发生改变。假使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甚于本国对外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外国的相对需求力度较大,本国的相对需求力度较小,则外国在与本国的竞争中就必须作出某些让步,本国就可以享有比较有利的国际贸易条件。具体说来,对对方出口商品的相对需求力度较小的国家,在贸易双方的相互竞争中占有较为有利的位置,最终决定的国际贸易条件比较靠近外国的国内交换比率,因此本国可以得到相对较大的贸易利益。简言之,贸易双方之间的相对需求力度决定着国际贸易条件的最终水平,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总利益在交易双方间的分割。 约翰·穆勒与相互需求原理 一、贸易条件 假使以Px和Pm分别表明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在多种商品的情形下,Px = ∑XiPi,Pm = ∑MjPj),则贸易条件指数可以表明为T = Px / Pm这里的T称为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假使T值上升,代表着每单位出口商品可以换回许多的进口商品,该种情形称为贸易条件改观,反之则称为贸易条件恶化。 二、国际交换比率的决定 两国等量投入的产能表中表明,同样单位的投入,德国比英国多生产10码亚麻布,所以德国生产亚麻布有优势,而两国在细棉布上同样投入得到相同的产出。但与生产亚麻布对比,英国生产细棉布的不利程度较小。于是依据比较优势原则,两国在这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分别形成专业化:英国专业化地生产细棉布并出口,德国专业化地生产亚麻布并出口。国际交换比率的区域:两国执行贸易时的交换比率肯定界于两国两种产品的国内交换比率之间,且不等于两国的国内交换比率。国际交换比率是由“国际需求方程式”决定的。交换比率取决于对方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两国对两种产品的进口需求决定了产品的(相对)价格。在国际贸易中,可以把出口看为对对方的供给,把进口看为本国的需求。穆勒将该种情形称为“相互需求”。商品的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双方的力量共同决定的,市场价格也会自行调整,以使供求相等。所以,商品的国际交换比率就是由两国相互的需求来决定,而且将确定在双方各自对对方产品的需求相等的水准上。这就是“相互需求原理”。国际交换比率除了取决于相互需求之外,还“取决于该国可以从国内消费用的本国商品的生产中抽出多少资本。外国对该国商品的需求较之该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愈大,以及该国为生产出口产品所能抽出的资本较之外国为生产该国需要的产品所能抽出的资本愈少,则交易条件就对该国愈有利,也就是说,该国用一定数量的本国商品,就可以换得较多的外国商品。”这里,穆勒谈及的其实就是我们上一章介绍过的可能成本的困难。 供应曲线与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 供应曲线(offer curve)也被译为提供条件曲线或者相互需求曲线,是在不同的国际交换比率或贸易条件下,一个国家愿意用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去交换一定数量的外国商品的点的连线。(一)贸易条件的改变一国出口同样数量单位的产品能换回许多的进口产品,显示贸易条件改观了,反之则恶化。(二)供应曲线的推导供应曲线的推导以纵轴为中心轴,转动坐标平面,将第二象限转动到第一象限的位置,就得到供应曲线。 相关需求的其余国际贸易理论 一、收入、偏好与国际贸易恩格尔法则。伴随民众的收入增长,生活水平的提升,增长的收入中用于食品(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将持续下滑,而奢侈品和耐用品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则会持续上升。对农产品等生活必需品来看,这个法则阐明的却是不幸的结果。偏好: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就不是比较利益,而是偏好的差异。二、代表性需求如果代表性需求如果(repsentative-demand hypothesis)是林德(Staffan Linder)提出的一种用需求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学说,也称“重叠需求贸易理论”。需求结构指的是一国对某种产品的需求的质量或者档次。比如在一个国家内,对汽车的需求就有不同的档次。需求结构的决定原因是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收入水平高的国家所需求的某种产品的档次就会高一部分。假定一个国家最初生产某种产品是为了满足国内的需求。一国的人均收入在一定期间内是相对平稳的,在这一收入水平下将对某种产品形成一种“代表性需求”,也就是一国对某种产品的平均需求档次。这一个档次的产品的需求量是最大的。在该种需求的助推下,生产这一档次产品的企业范围持续扩大,造成范围经济效应,在满足国内需求之余,还具备了出口能力,就或许与其余国家发生贸易。我们用图4-6来看明代表性需求如果阐述的国际贸易理论。图4 -6中,我们用横轴表明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记为Y,用纵轴表明产品档次,记为Q,用45o线OR表明人均收入水平与所需求的产品档次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以汽车该种产品为例。设汽车有六个档次,即从Q1到Q6。A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为YA,B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为YB。从图中可以看出,A国的人均收入好于B 国。受于收入较高,A国居民对汽车的需求就是从第二档(Q2)到第六档(Q6),如果第四档(Q4)汽车是A国居民的代表性需求。B国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其需求档次是从第一档(Q1)到第五档(Q5),它的代表性需求如果是第三档(Q3)。可以看出,A、B两国对该种产品的需求有重叠的部分,即 Q2~Q5。该种重叠需求组成了两国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A国在其代表性需求Q4上发展较快,具备了出口能力,同期B国对Q4又有需求,于是A国就向B国出口。同理,B国在其代表性需求Q3上发展也较快,而同期 A国对Q3也有需求,于是B国向A国出口第三档次的汽车。如此,同一种产品或者同一个产业内的贸易就由于两国存在重叠需求而发生了。代表性需求如果中特别要注意的是,两国之间对某种产品存在重叠需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而要显现足够支撑国际贸易的重叠需求,就要求两国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不能有太大的差异。所以,这个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工业国之间产业内发生的国际贸易。
标签:
随机快审展示
加入快审,优先展示
推荐文章
- 黑马在线:均线实战利器 7849 阅读
- 短线交易技术:外汇短线博弈精讲 3316 阅读
- MACD震荡指标入门与技巧 3449 阅读
- 黄金操盘高手实战交易技巧 3661 阅读
- 做精一张图 2608 阅读
热门文章
- 港币符号与美元符号的区别是什么啊? 20868 阅读
- 我国各大银行汇率为什么不一样啊? 9142 阅读
- 越南盾对人民币怎么算的?越南盾对人民币汇率换算方法是什么 8730 阅读
- 黑马在线:均线实战利器 7849 阅读
- 小白经济学 7433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