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认识
什么叫出版?这是出版学研究中首先要接触的困难。对出版活动内涵的理解不同,对出版学知识体系构架的认识也就不同。所以,中外出版界都很重视对出版内涵的研究,并形成了不同的认识。日本学者觉得:“采取印刷术及其余机械的或化学的方法,对文稿、图画、相片等著作品执行复制,将其整理成各种出版物的形态,向大众颁布的一连串举动,统称为出版。”(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实用百科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7;150;161)英国学者觉得,出版是指“向公众供应用抄写、印刷或其余任何方法复制的书籍、地图、版画、相片、歌篇或其余作品”(注:林穗芳.清晰出版概念,增强出版学研究.出版发行研究,1990(6):14;23;15;20)。美国学者觉得:“出版——公众可获的,以印刷物或电子媒介为形式的出版物的预案和印刷、制作的过程。”(注:彭建炎.出版学概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8)1971年出版的《世界版权公约》等6条给出版所下的定义是:“可供阅读或者通过视觉可以感知的作品,以有形的形式加以复制,并把复制品向公众传播的举动。”(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实用百科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7;150;161)韩国学者觉得:出版是“以散布或发售为目的把文稿、文书或图画、乐谱之类印刷出来,使问世、刊行”(注:林穗芳.清晰出版概念,增强出版学研究.出版发行研究,1990(6):14;23;15;20)。
各国学者给出版所下的定义即使在文字上略有差别,但对出版活动本质特质的描述却十分靠近。各国学者都觉得出版活动的内涵由下方内容组成:①出版是将已有的作品形形成出版物的过程;②原始作品务必经历一个大批复制的过程,使其形成适当的载体形式,形成出版物;③通过一定方式使公众得到这些出版物,也是出版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代表性看法
与国外学者对出版活动内涵认识较为统一的情形对比,国内出版界对出版活动内涵的认识则有着较显著的差异。现将国内学者对出版内涵的几种代表性看法陈述如下:
看法一
“凡将文字、图画或其余符号印刷到纸上,或把它们印形成图书报刊的工作,都称为出版。”(注:赵晓恩.出版词典.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3;104~105)
看法二
“把著作物编印形成图书报刊的工作。”(注:辞海编委会.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094)
看法三
“把书刊、图画等编印出来。”(注:汉语大字典编委会.汉语大字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5)
看法四
“出版是表示版机构依据适当的方针和计划,选择、整理人类的思维成果和资料,通过出版生产赋予它们适当的物质形态,然后向社会传播。”(注:阙道隆、实用编辑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5)
看法五
出版是“指将作品编辑加工后,经历复制向公众发行”(注: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行条例.1991.6)。
看法六
“所谓出版,就是选择、整理著作物,通过一定生产方式将其复制在特定载体上,并以出版物的形态向社会传播的一连串举动。”(注:彭建炎.出版学概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9)
看法七
“通过出版生产的手段,把著作物编印成图书、期刊、杂志等印刷品,经历发行途径,把这些精神产品推向社会,提供读者,即为出版。”(注:严成荣,桑百安.图书发行词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12)
看法八
出版即“社会上各种作品,包含文稿、图片、信息、音响、录像制品等等原件,汇集到出版机构以后,经历审定、选择、编辑和加工,运用适当的物质载体,复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通过流通途径传播到全社会”(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实用百科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7;150;161)。出版活动内涵认识
国内对出版活动内涵认识的诸种看法,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
一类看法觉得出版活动首要是出版物的印刷工作,上述①②③种意见都属于此种类型。这类在我国出版界长期占主流地位的传统看法,是在我国出版发行实践活动长期按计划分工模式运转的条件下形成的,它将发行活动排斥于出版之外,缺乏出版内涵中最核心部分——出版目的的描述。很显然,这类看法对出版内涵的表述是不完整的。
另一类看法吸纳了国外出版界对出版内涵认识中的合理部分,并结合我国出版业非常重视编辑工作的特点,对出版活动内涵执行了较全面的描述,这些表述已与国际出版界对出版活动内涵的认识逐渐靠近。林穗芳在为《编辑实用百科全书》所撰写的相关词条中,提出了将作品转化为出版物要具备的四个条件:①经历编辑,具有适于阅读或吸取的内容;②具有适当的物质形式;③经历复制;④向公众发行,如卖出、出租等(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实用百科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7;150;161)。这可以看成是第二类看法对出版活动内涵理解的代表性描述。出版活动基本特质
一、
出版是对已有的作品执行深层次开发的社会活动。出版不是对原始信息执行开发,而是对现成的作品执行开发。接受原始信息,将其归纳成知识,形成知识产品的任务,已由作者完成,或者说已首要由作者完成,已有作品的形成过程属于作者劳动过程,不归属于出版活动。作家创作、画家写生、音乐家谱曲等,都不能算出版,就是这个道理。
二、
出版是对原作品执行编辑加工,使其具有适合读者消费的出版物内容的过程。出版过程虽不是知识信息的首要形成过程,却是一个对知识信息体系执行选择的过程,该种选择是依照适合读者消费的要求执行的,而且,还要依照同样的要求对所选定的作品里的知识信息执行整理、补充、完善,也就是通过编辑工作对原作品执行编辑加工。纸质货币不是出版物,纸币的印制不是出版活动,就是由于没有对原作品执行编辑加工,进而缺少供读者消费的知识信息内容的缘故。
三、
出版是对加工好的已有作品执行大批复制,使其具有能供读者消费的一定载体形式的过程。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对作品执行复制,均为使加工好的知识信息具有能供读者消费的载体形式的过程。只有经历大批复制,作品中所含的知识信息才可被大量的读者接受。档案工作也需要对原作品(文件)执行编写、整理,使分散的材料能编辑成一卷一卷的案卷,但档案工作不是出版,由于没有大批复制的过程。在商品社会,作品大批复制过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产过程。
四、
出版包含将出版物公之于众的过程。通过各种方式将大批复制的原作品普遍向读者传播,也是出版活动的重要内涵。从西方对“出版”这一词汇的演变来说,法语Publier和英语Publish均源自拉丁语Publiare,而拉丁语Publicare的本义却是“公之于众”。可见,在赋予“出版”的大量涵义中,“公之于众”的涵义更有着特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