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治理(interest rate management)
利率治理简述
利率治理是中心银行对利率环境的调整和制约权限以及对利率政策实施情形的检查和监督。
发达国家的中心银行制度刚建立时,基本实施指导性利率治理,即中心银行通过再贴现率以及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的单价来引导和指导整个市场利率。商业银行和其余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由其自行决定。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打破了指导性利率治理的格局,开始实施指令性利率治理,对存款利率实施最高限额控制,贷款利率可在竞争中自由确定。受于经济事态和金融事态在40年后发生了很大改变,指令性利率治理显现了一部分弊病,因此,在70年代,西方一部分发达国家开始放弃指令性利率治理,又从新回到指导性利率治理体制。在低收入国家,利率治理具有强烈的指令性,受制约的利率种类比较多,对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均实施最高制约。对金融市场上除政府债券外的信用工具实施收益管制,但在经济起飞以后,指令性利率治理也同样显现了一部分困难,因此,在一部分国家如土耳其、印度尼西亚等先后放弃了利率限额管制,实施了以中心银行利率为中心的指导性利率治理体制。
中国利率治理权限和治理办法
我国的利率治理权首要汇聚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对利率巨大调整均由人民银行报请国务院准许,各级分行和专业银行没有变动利率的权力。
1979年以后,人民银行在利率治理上有所松动,首先,信托投资公司吸收和发放的存、贷款,其利率可以上下浮动20%,1982年,又授权各专业银行贷款利率可下方浮20%,其浮动程度和规模均由各专业银行总行把握。中国国内的外币贷款利率授权中国银行策划并发布。对集体经济组织的城乡信用合作社可以依据贷款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利润大小、偿还能力、信用好坏等适当上浮。
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心银行职能以后,除正常调整利率外,首要增强了利率治理,策划了一部分具体规定,1990年又作了补充,策划了利率治理暂行规定,更深一步清晰了治理权限。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依据国家利率政策,负责拟定相关利率治理的法规草案,策划利率治理基本规章,依据国务院决定或授权确定调整存款、贷款、同业拆借和债券利率及其浮动程度,领导各级分支机构的利率治理工作,协调、仲裁、处理金融机构的利率纠纷和违犯规定的举动。
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行首要是贯彻落实总行的利率政策,检查、监督、调查、分析本地区金融机构利率政策实施情形及存在的困难。
各专业银行可策划本系统内部的上存、借用、联行和同业往来以及行社往来利率,对本系统的利率工作执行监督、检查。
在清晰各自分工的情形下,对拒不依照规定实施的违规者也策划了处罚办法。
①对擅自减弱、提升或以变相形式减弱提升存款和债券利率的金融机构,辖区内中国人民银行按其少付或多付利息数额处以同额罚款。对少付利息的,责令其向存款方如数补付;对多付利息的,责令其将非法吸收的存款,专户、无息存入中国人民银行直至该存款到期。
②对擅自减弱、提升或以变相形式减弱、提升贷款利率的金融机构,辖区内中国人民银行按其少收或多收的利息处以同额罚款。多收利息后,责令其向借款方如数退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