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1
所谓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是指中央银行在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中,务必具有清晰的最终目标,采取有效的政策工具,选择具体的调控对象(或中间目标),运用合适的调控形式
所确定的最终目标(如经济上涨、国际收支平衡、减弱失业率、平稳物价等)。
采取的有效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
选择的具体调控对象(或中间目标,即联系最终目标和政策工具之间的金融目标,如货币供给量、利率环境等)。
运用的各种调控形式(如通过金融市场、计划手段、法律手段等)。
货币供给宏观调控的一般模式1
图:货币供给宏观调控的一般模式
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的类型1
1、直接型调控模式
图:货币供给的直接型调控模式
当一个国家对宏观经济采取直接管理体制时,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就只能是运用指标管理和行政命令的调控形式,通过强制性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来直接控制现金流通量和银行系统的贷款总量,以期来达到货币政策的最终月标。前苏联、东欧一部分国家以及我国在1979 年以前均采取过计划指标控制该种模式。
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都采取过该种模式。实践证明,该种模式是与高度集中型经济模式下以实物管理为主的直接控制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在该种体制下,中央银行在全国金融体系中处在主导地位,自此各家专业银行和其余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有根强的依附性。此种情形下运用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来控制货币供给量,在一般情形下均为可以收到预期效果的。由于指令性计划一旦策划,中央银行就运用行政手段来强制地贯彻实施。所以,只要中央银行不击穿计划,不增拨信贷资金,不迫加货币发行,那么,全国的货币提供量就不会击穿预定的指标。但是,伴随经济体制由计划型向市场型转轨的当今世界,该种直接型调控模式暴露的缺点越来越显著,它不利于充分维护广大基层银行的自主权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不利于充分发挥信贷、利率杠杆有效调节经济的作用;由于管理办法僵死,时而会产生经济的波动和决策的失误,而在处理困难的过程中又容易显现“一刀切”、“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等弊病。
2、间接型调控模式
图:货币供给的间接型调控模式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大多采取该种模式。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的客观要求,经济运行首要由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过渡已是历史的必然。
间接型调控的特点是:它所依存的经济体制是一种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务必有一个相当范围和发育健全的金融市场;中央银行在运用经济手段执行宏观调控的同期,并没有消除在特殊情形下利用行政手段执行直接控制的机会性;比较好地尊重微观金融主体的自主权;较好地起到压抑经济波动的缓冲作用。
两种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模式比较
:{|class=wikitable |||终极目标确定||中间目标||货币政策手段||调控形式 |- |间接型||预期性
指导性||间接控制货币提供量||通过准备金、利率、汇率等经济手段,富裕弹性||大批通过金融市场,少量通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作用面大 |- |直接型||指令性||直接控制货币供给量||计划指标管理,缺乏弹性||通过银行纵向管理,作用面小 |} 图:两种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模式比较3、过渡型调控模式
过渡型调控模式一般指由直接型向间接型过渡的模式。低收入国家一般采取该种模式。有些虽采取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但因其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金融市场不发达,加之财政、外汇赤字和严重的通胀等,仍有必要对经济采取一部分直接控制手段。
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已从传统的直接管理体制过渡到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相结合的双重管理体制。对于国民经济的运行,国家既运用经济手段,也运用计划行政手段。特别在宏观失控的情形下,采取一部分直接控制手段会收到较快的成效。但从长远看法看,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中央银行采取间接型金融宏观调控模式已是必然趋势。自此,中央银行对货币提供量的调控在宏观经济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也将愈来愈显著。
参考文献
AE.8F.E8.A7.82.E8.B0.83.E6.8E.A7.E6.A8.A1.E5.BC.8F">↑ 1.01.11.2 翟书斌.《金融学》第八章 货币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