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
什么是量化宽松
量化宽松是一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提升货币提供,可视之为“无中生有”创造出指定金额的货币,也被简化地形容为间接增印钞票。其操作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买入证券等,使银行在中央银行开设的结算户口内的资金增长,为银行体系导入新的流通性。
“量化宽松”中的“量化”指将令创造指定金额的货币,而“宽松”则指减低银行的资金阻力。中央银行利用凭空创造出来的钱在公开市场买入政府债券、借钱给接受存款机构、从银行买入资产等。这些全将引起政府债券收益率的下滑和银行同业隔夜利率的减弱,银行进而坐拥大批只能赚取极低利息的资产,中央银行期望银行会所以较愿意供应贷款以赚取回报,以纾缓市场的资金阻力。
当银根已经松动,或买入的资产将伴随通货膨胀而贬值(如国库债券)时,量化宽松会让货币倾向贬值。受于量化宽松有机会增长货币贬值的风险,政府一般在历经通缩时推出量化宽松的措施。而连续的量化宽松则会增长通货膨胀的风险。
量化宽松起源
量化宽松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经济学词汇,最早在2001年由日本中央银行提出——在2001年到2006年间,为了应对国内经济的连续下跌与投资衰退,日本中央银行在利率极低的情形下,通过大批连续买入公债以及长期债券的方式,向银行体系导入流动性,使利率始终保持在近于零的水准。通过对银行体系导入流动性,致使银行在较低的贷款利率下对外放贷,从而增长整个经济体系的货币供给,促进投资以及国民经济的复苏。这与正常情形下中央银行的利率杠杆调控完全不同。
在经济发展正常的情形下,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一般通过买入市场的短时间证券对利率执行微调,进而将利率调节至既定目标利率;而量化宽松则不然,其调控目标即锁定为长期的低利率,各国中央银行连续向银行系统导入流动性,向市场投增大量货币。即量化宽松下,中央银行对经济体实行的货币政策并不是是微调,而是开了一针猛药。
很多学者觉得,正是日本中央银行在当时果断的采取了量化宽松该种主动增长货币供给的措施,才使日本经济在2006年得以恢复。从此“量化宽松”作为中央银行遏制经济危机,刺激经济恢复的手段受尽关注。
[编辑]
量化宽松刺激贷款
在部分准备制下,银行维持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其余的资金可作贷款之用。从量化宽松的过程中增长的存款,银行可通过借贷,再创造出许多的货币提供,即存款倍数效应(deposit multiplication)。比如,如果存款准备金的要求是10%,量化宽松每创造$10,000,可造成的最终货币提供为$100,000。
量化宽松向本土银行同业市场供应足够流动资金,大大减弱借贷成本,最终期望所有借款人都能受惠,以支持整体经济运转。一般来看,量化宽松可支持整体经济,并“有助纾缓或遏抑经济扭转的影响。”
尽管被形容为“开机印钞票”,但量化宽松一般导致调整电脑帐目。一个国家要实施量化宽松,务必对其货币有控制权;所以,举例,欧元区个别国家不能单方面推出量化宽松政策。
量化宽松实例
当以减息来增长货币提供行不通的时机,中央银行便或许推出量化宽松措施;一般在利率靠近零的时机显现。其中,日本银行于2000年代初期实施量化宽松以对付通缩。针对2007年开始的环球金融危机,美国联邦储备的伯南克以量化宽松手段应付。英国也同样以量化宽松作为金融政策以减低金融危机的影响
下,货币当局才会采取该种极端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