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期间的利率环境减弱到不能再低时,民众就会造成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滑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长多少货币,全将被民众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更改市场利率,致使货币政策失效。流动性陷阱的现代解释:流动性滞存首要包含:⑴、居民和企业的现金窖藏;⑵、银行的存差。银行的存差部分可以变为国债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国债部分可通过政府开支花出去,用于实体经济部门,而在中中央银行存款的部分则只能滞存于银行系统内。至于企业和居民的现金窖藏,则显著是流动性滞存。窖藏仍有其他形式,就是当银行存差过大时,银举动减轻存款利息负担,会减弱居民和企业在银行存款的利息率,更深一步取消存款利息,甚至对存款收费。在银行不是通过贷款,而是直接通过存款来获益的情形下,就相当于存款者通过银行来窖藏现金,这与租用银行保险箱相似。这时,银行成了吸收资金的“黑洞”。真正的流动性陷阱就显现了。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众一般是从利率向下调整刺激经济上涨的效果来认识流动性陷阱的。依照货币—经济上涨(包含负增)原理,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长货币提供量来更改利率。当货币提供量增长时(假定货币需求不变),资金的单价即利率就必然会下滑,而利率下滑可以刺激出口、国内投资和消费,自此动员整个经济的上涨。假使利率已经降到最低水准,此时中央银行靠增长货币提供量再减弱利率,民众也不会增长投资和消费,那么单靠货币政策就达不足刺激经济的目的,国民总开支水平已不再受利率向下调整的影响。经济专家把上述情况称为“流动性陷阱”。
依据凯恩斯的理论,民众对货币的需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构成。在流动性陷阱下,民众在低利率环境时仍愿意选择积蓄,而不愿投资和消费。此时,仅靠增长货币提供量就无法影响利率。假使当利率为零时,即使中央银行增长多少货币提供量,利率也不能降为负值,自此就必然显现流动性陷阱。另一面,当利率为零时,货币和债券利率均是零时,受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民众不愿意持有任何债券。在该种情形下,即使增长多少货币数量,也不能把民众手中的货币转换为债券,进而也就无法将债券的利率减弱到零利率下方。所以,靠增长货币提供量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就处在对经济不起作用状态。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的情形。在以利率为纵轴,货币量为横轴的平面座标图上,可以用货币需求曲线上与某一最低限度利率环境相对应的一段平行于横轴的曲线来描述流动性陷阱。显现该种情形,增长的货币提供量将完全被投机性货币需求吸收,不再会引起利率的下滑和投资的增长。这是英国经济专家J.M.凯恩斯首先提出的,但将其命名叫流动性陷阱的则是英国经济专家D.H.罗伯逊。凯恩斯觉得,民众对货币的需求,同期受交易动机、审慎动机和投机动机支配,就是说,它既是国民收入的函数,也是利率的函数。受于利率的未知性将产生债券价格升降,民众便有机会在持有债券和持有货币之间执行选择。当市场利率减弱(债券价格提升),且差于某种“安全水平”时,民众预期将来利率将上升(债券价格下挫),进而愿意多持有货币。反之,民众就会少持有货币而多买入债券。上述对持币动机及对货币需求的解释,事实上仍未多出古典学派的视野。不同的是,凯恩斯在此基础上更深一步表示了一种特殊的情形,即当利率降到某种水准时,则依据上述理由,灵活偏好或许变成差不多是绝对的;这就是说,当利率降到该水准时,因利息收入太低,故差不多每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债务票据。此时金融当局对于利率即无力再加控制。他觉得,金融当局对于市场利率,并没有总能随心所欲地加以调节;利率降到某一水平之后,任何措施都不再能使它下滑。该种无能为力的情况,恰如落入陷阱一样。流动性陷阱的存在,代表着运用货币手段来处理经济萧条困难或许是无效的。这一结论动摇了古典学派的理论根基。所以,环绕流动性陷阱困难,西方经济学界争论很大。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经济专家J.托宾在其早期论文中,曾运用若干资料证明了流动性陷阱的存在,并清晰得出货币政策不如财政政策有效的结论。但是,另两名美国经济专家M.布隆芬布雷纳和T.迈耶同样执行了实证研究,却得出流动性陷阱并没有存在的结论。货币主义代表人物M.弗里德曼则持某种折衷立场。一面,他否定有流动性陷阱存在;另一面,他又觉得市场利率不或许无限减弱,由于民众需要以货币来替代其余金融资产的广泛愿望会让利率的下滑有一个最低的限度。特点
从宏观向上瞧,一个国家的经济深陷流动性陷阱首要有三个特点:
(1)整个宏观经济深陷严重的萧条当中,需求严重不足,居民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为降低,失业情形严重,单凭市场的调节显得力不从心。(2)利率已经高达最低水准,名义利率环境大程度下滑,甚至为零或负利率,在极低的利率环境下,投资人对经济前景预期不好,消费者对将来持悲观立场,这致使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向下调整已经不能起步经济恢复,只能依靠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等手段来解脱经济的萧条。(3)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向无限大。表现
流动性陷阱的状况流动性陷阱在金融方面的第一个表现就是金融市场的代表性利率持续下滑,而且已经高达一个极低的水准。就货币市场来说,加权平均的拆借利率从今年1月份的2.06%下滑到8月份的1.45%。假使将超标准备金利率从中涤除,则事实的拆借利率只有0.46%,这同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货币市场的状况无甚差异。就债市来说,自去年6月份以来一直处在迅速上涨态势,这致使债券收益率处在极低的水准,期限稍短的国债收益率不仅差于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甚至还差于银行间拆借利率。比如,在9月20号的银行间市场中,待偿期为1.236年的04国债11的收益率只有1.3261%,待偿期为1.816年的05国债07的收益率仅为1.7432%。可以预期,伴随准备金利率的继续向下调整,金融市场的利率重心还会向下移。流动性陷阱在金融方面的第二个表现就是全部金融机构的存款以增速度的方式在上涨,这助推了广义货币提供量的迅速上升。从去年9月份开始,全部存款的月度同比增速持续上升,从不足16%上涨到今年8月份的18%强。从组成看,全部存款的迅速增长首要归因于占比高达一半左右的居民积蓄存款的改变。去年9月份居民积蓄存款的增速不足15%,今年8月份已经胜过了17%。受于存款是广义货币M2的首要组成,所以,同期M2也表现出增速上涨的态势,上涨速度由去年9月份的不足14%上升到今年8月份的17%强。流动性陷阱在实体经济中的状况是国内需求开始下跌。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开支组成中,投资和消费占比一直在95%以上,其中,投资需求占比、即资本形成率具有典型的顺周期特质,而消费占比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处在下滑态势。在1990到2000年的经济周期中,资本形成率从90年的35.2%一路上升到93年的43.5%,并在94和95年保持在40%以上的水准,此后即一路下滑到2000年的36.4%。2001年,伴随此次经济周期的起步,资本形成率又一次由不足39%上升到去年的差不多44%。今年,截止到8月份的投资累积同比增速任然高达27%强,但同去年上半年达到40%、甚到50%的增速对比,显然已经是强弩之末。假使更深一步考虑石原油价格格和其余原材料、生产资料价格的大程度升高,事实投资上涨率更是要低得多。形成原因
流动性陷阱的形成原因直观地看,在中国金融体系呈现银行主导的态势下,流动性陷阱的造成无非在于银行的资金来源过于充足,而资金运用则承受诸多原因的掣肘。可以目睹,银行业的贷款占存款比重从1995年差于100%之后,逐年下滑,今年8月份已经降到70%下方。也就是说,对于27万余亿元的存款来说,有8万亿元需要寻求出路。简言之,“钱”多得无处可用。“钱”多的第一个原因是对人民币增值的预期。依据新加坡市场非交割的人民币远期汇率(NDF)报价看,从1999年直到2002年10月份,市场一直预期人民币要贬值。伴随此次经济周期的起步渐渐明朗,汇率预期在2002年11月份发生了扭转。以三个月NDF为例,在2004年10月份以前,除少数时段,多部分时间的报价都在几百个基点的范畴。从04年11月份开始,增值预期忽然加强,在今年2到4月份略有减轻之后,报价都保持在1000、甚至靠近于2000基点的水准,即市场始终预期将来3个月的增值率在1%到3%之间。假使以1年和5年的NDF报价看,则预期的增值程度在5%到15%之间。与强烈的增值预期对比,人民币资产与美元资产的收益率却相差不多,甚至好于后者。就短时间流动性资产的收益来说,中国的银行间拆借利率只比美国联邦基金利率间低2%强;就中长期流动性资产的收益来说,中国的国债收益与美国的国债收益基本相同;就流动性较差的实体投资收益来说,中国的平均收益率起码保持在国内生产总值上涨率、即9%左右的水准,远好于美国。至于对中国房地产的投资,受于非居民买入住宅不受任何制约,受于投资房地产业的外资企业能够享承受与其余国外直接投资同样的税收优惠待遇,不仅收益率非常高,流动性也有保障。在该种情形下,无论是着眼于短时间的热钱,依旧着眼于中长期投资的国外资金,都自然将对人民币资产趋之若骛,进而致使外汇占款的迅速上升。受于外汇占款是基础货币投放的首要来源,在中央银行不完全对冲的情形下,广义货币必然跟随增长。“钱”多的第二个原因是居民总的的消费意向下滑、积蓄上升,而这同中国收入分配结构日趋不合理有着紧密的关系。从国际上通用的衡量收入分配结构的指标、即基尼系数看,中国在1994年就已经胜过了分配结构不合理的警界线,而且,还呈现日趋恶化的态势。在该种情形下,中、低收入群体尽管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但可支配收入相对降低;高收入群体即使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但收入上涨却较快。这就致使总的的消费倾向渐渐下滑,在统计上显现为国内消费需求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下跌。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最显著之处在于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以至于农村居民总的的消费占比下滑。可以目睹,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居民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在下滑,尽管城市居民消费占比在上升,但后者的上升程度很难抵偿前者的下滑程度。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同样体现于城镇家庭中,国家统计局城调队的报告表明,2003年城镇最高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问题户的10倍。从不同城镇家庭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看,问题户高达106%强,消费占比随收入增长逐次递减,直至最高收入户的不足67%。伴随经济周期的下探,中等收入和低收入群体还会面对工薪收入相对降低的局势。收入分配结构的该种改变将致使整个经济的消费倾向更深一步下滑。事实上,城市居民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0年来就一直处在微弱下滑的态势。“钱”无处可用的首要原因除了起因于目前经济周期下跌的影响之外,首要就在于投、融资体制改革远未完成。就前者来说,从2004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投资体制改革方案看,绝大部分项目任然要核准,而所谓“核准”,其与行政“审批”导致语境上的一块差异。这同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形成了显著对比:政府对民间投资的立场是:“你投资,他欢迎;你盈利,他收税;你犯法,他抓人;你破产,他同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