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目标
1.确定被审计单位的应收账款能否真实;2.确定应收账款的余额能否正确;3.确定应收账款能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拥有;4.确定应收账款的可回收性;5.确定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的分类能否恰当;6.确定应收账款在会计报表上的披露能否恰当。审计程序
(1)获得或编制应收账款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数核对吻合。(2)分析应收账款账龄。(3)向债务人函证应收账款。(4)请被审计单位协助,在应收账款明细表中标出至审计时已收回的应收账款金额。(5)检查未经函证应收账款。(6)审查坏账的证实和处理。(7)检查有无不属于结算业务的债权。(8)检查应收账款能否已用于融资,并依据融资合同判定其属质押依旧卖出,其会计处理能否正确。(9)检查外币应收账款的折算。(10)分析应收账款明细账余额。(11)确定应收账款在资产负债中能否已恰当披露。注意困难
1、应收账款入账金额能否精准。依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在存在销售折扣与折让情形下,应收账款的入账金额应采取总价法。审查中要注意能否有按净价法入账的情形,以高达延迟纳税的目的,对此,审计人士应复核相关销售发票,看其与应收账款、主运营务收入等账户记录能否统一。2、“应收账款”有无与“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余应收款”等科目相混淆的现象。此种情形会产生核算不实、不精准。审计时,可按新会计准则规定的核算内容执行逐项核对。3、企业能否虚增应收账款以调节利润,夸大运营成果。此种情形首要是企业将未达到销售的产品做虚假销售,而将这部分“收入”通过“应收账款”科目挂账。审计时,应着重审查分析原始凭证及科目对应关系。4、利用“应收账款”科目转移资金。有些企业为了高达某种目的,有意将本企业资金或产成品(商品)以“销售”或“劳务”、“外借”等名义转移到外地某关系单位,然后通过该关系单位的配合将这部分资金、物资挪作他用或者私分。审计时,可发函询证,或检查销货发票、出库单等原始凭证。5、少提或多提坏账准备,人为调节利润。新会计准则规定,计提坏账准备的企业,年终按应收款余额的3‰~5‰的比例计提并计入“管理费用”科目。如此,有些企业为了调节利润就采取虚增、虚减应收账款余额或扩大、缩减计提比例等手法来多提或少提坏账准备。6、坏账损失的证实及其账务处理不符合准则规定。在事实工作中坏账损失的证实难度较大,情形比较复杂,这就给一部分企业弄虚作假、营私舞弊导致可乘之机。所以,务必对坏账损失的证实和处理严格审计,防止违纪现象的发生。审计时,应着重分析应收账款的账龄,查询债务单位能否有偿还能力,回收措施能否得力,核销坏账的凭证能否充分等。7、将已收到的应收账款不入账或延迟入账时间。将已收到的应收账款不入账或延迟入账时间,以高达挪作他用,甚至据为己有的目的。有的销售人士利用手中的权利和工作上的便利条件,周旋于本企业和外地客户之间,将收取的货款用于个人运营活动,或利用收款和入账的“时间差”将款项存入银行从中渔利。审计时,要经常向对方单位发函询证或派人核对,查明本单位应收账款能否与对方事实欠款金额相相符。假使不统一应更深一步查明原因。错弊形式
(一)应收账款入账金额不精准依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在存在销售折扣与折让情形下,应收账款的入账金额应采取总价法。审查中要注意能否有按净价法入账的情形,以高达延迟纳税恐会正常销售收转为运营外收入的目的,对此,查账人士应复核相关销货发票,看其与应收账款、主运营务收入等账户记录能否统一。(二)应收账款记录的内容不真实、不合理、不合法在事实工作中应收账款往往是些企业调节收入、营私舞弊的“调节器”,形成掩盖各种不正常运营的“防空洞”,如通过“应收账款”账户虚列收入,恐会未经准许的“应收票据”、“预付账款”等账户反应的内容反应在“应收账款”账户以高达多提坏账准备金的目的。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持有的未到期应收票据,假使有确凿证据显示不能够收回或收回的机会性不大时,应将其账面余额转入应收账款后,再按规定计提坏账准备;企业预付账款如有确凿证据显示其不符合预付账款性质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消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时,应将原计入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余应收款,并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除转入“其余应收款”科目的预付账款外,其余预付账款不能计提坏账准备。对此,查账人士应查阅“应收账款”账户的明细账及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假使属于虚列收入,则或许记账凭证未附记账联或未登明细账,同期,函证与被审单位有业务往来的单位,其“应付账款”账户的数额与被审单位“应收账款”的数额能否统一,假使是将反应在其余账户的业务反应在“应收账款”账户,可以查阅摘要内容,必要时再查阅该笔业务的原始凭证。(三)应收账款回收期过长,周转速度过慢应收账款应当是变现能力最强的流动资产之一,所以,其回收期不能过长,否则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营活动。但在事实工作中存在着应收账款迟迟不能收回的情形。所以,查账人士应审查企业能否建立定期检查应收账款明细账和催收货款的制度,有无应收账款执行分析,对于账龄在1年以上的款项,查明其拖欠的原因,能否存在款项收回后某些人士通过不正值手段私分的情形。(四)对坏账损失的处理不合理《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只能采取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此外,证实企业坏账损失应按条件,不能随意将或许收回的应收账款证实为坏账损失,产生企业存在大批账外资产的现象。(五)坏账准备金的计提不正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坏账准备金的计提方法有3种,即销货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我国当前广泛采取的是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所以审查时要审查坏账准备的计提根据,即年底应收账款和其余应收款账户余额之和能否正确,计提比例能否正确,一般掌握在3‰—5‰;计提坏账准备时能否考虑了坏账准备账户的期末余额;审查计提坏账准备的会计处理能否正确。审计缺陷
1、企业“应收账款”的明细账余额也许不是由一笔业务造成的,而是在一个相对比较长的时间段内若干笔业务“累积”出来的。所以,简单的账龄划分或许不能反应应收账款事实发生的时间情形。2、当前的“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方法没有考虑销售合同中债务人付款时间的规定。事实工作中,被审计单位和债务人订立的销售合同(协议)或许规定债务人的付款期限比较长(1年以上甚至更长的付款期限),在合同到期以前,该销售合同中涉及的应收账款不存在任何困难。3、未将2年以上应收账款的诉讼时效作为审计关注的着重。中国民事诉讼法律规定,债权的有效保护期为2年,假使债权人无法供应有效证据证明债权的有效性,债权人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将不予受理。事实上,2年以上的债权就形成坏账损失。方法改进
内部审计人士开展应收账款审计工作时,除了运用审阅的方法检查被审计单位应收账款明细账的设置能否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运用计算、分析性复核的方法对应收账款余额情形、在流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执行评价外,依据上述应收账款的具体审计目标还可运用下方两种审计方法执行检查:1、计算分析法:以每一笔应收账款事实逾期时间为起点,计算、分析被逾期应收账款的账龄,计算各逾期阶段的应收账款占逾期应收账款总额的比重。在审计过程中,应将逾期阶段划分为:1年下方、1~2年、2年以上。采取复算的办法对坏账准备计提的正确性执行检查。2、“不良资产”认定法。内部审计人士将被审计单位应收账款认定为“不良资产”,比较精准的认定标准就是被审计单位与债务人订立的销售协议规定的债务人付款时间。在将应收账款认定为“不良资产”时,应采取逐笔认定法。运用函证方法执行应收账款的真实性检查,受于受审计时间和债务人配合程度的影响,回函率低、审计效率低。所以,内部审计人士在运用函证方法时,需要适当考虑函证方法运用受限的困难。另外,内部审计人士仍需着重关注已经全额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能否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备查登记,能否有收回,收回部分的账务处理能否符合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管理意见
确立管理应收账款的部门;对于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应该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对于有确凿证据显示的确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依据企业内部制度作为坏账损失,冲销提取的坏账损失。对应收账款实施辅助核算,建立应收账款核销制度。建立切实可行的对账制度;企业应依据业务量大小及时间等原因对应收账款定期执行核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章,作为有效的对账根据,如发生差错应及时处理;对应收账款执行信用管理。此外,审计人士应督促企业对本身的应收账款定期或者起码每年年终执行全面清查。参考资料
[1] 中华会计网校 http://www.chinaacc.com/new[2] 审计论文 http://www.studa.net/Audits/070214/11383321.html[3] 袁建国,《财务管理》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7[4] 200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