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技术指标往往是一部分具有特定意义的统计指标,所以它对行情的研判依旧具有很大重要的参考作用的。比如在大盘或个股的研判中,推崇一个自己建立的“单位量”的指标。那么,如何通过单位量分析股票市场行情?
在大盘分析中,成交量的确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技术指标中也有不少指标与成交量相关,如能量线(OBV)、容率比率(VR)、威廉变异离散量(WVAD)、聚散指标(A/D)、主力进出指标(MFI)等等,不胜枚举。但我认为这些指标在分析大盘时作用有限,远不如单位量指标来得实在。
该指标计算比较容易。先计算当天(或这周)价位变动的程度,然后用成交量移除以该程度就是单位成交量。它的统计意义就是每变动一个百分点的价位所花费的成交量。
我们知道,当价位滞涨时往往意味着下挫的到来。那么什么是滞涨?这是一个比较含糊的概念。可以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价格上涨迟缓,但如此解释过于片面,事实上在很多情形下价格即使上升幅度很小但并没有一定会下挫。
该种研判的片面性就在于研判者忽视了成交量这一重要原因。事实上升幅缩减以后的行情差不多完全取决于成交量,假使成交量不大甚至很小,价位继续会上涨,但反之成交量很大的话则下挫趋势形成。但困难仍在于它的相对性,如上涨一个百分点,20万股的成交量相对100万股的成交量来看就是很小。当下困难就转化为务必同期研判升幅和成交量两个原因,而单位量则恰好是兼顾两者的技术指标。
受于个股涉及一部分虚假的成交,所以相似指标依旧以大盘研判为主。
先看今年实例。4月18号,上海市场周单位量为37.14亿股,就是说上证指数每变动一个百分点成交了37.14亿股。
也许你对这个数字没有感觉,但假使把它做在软件里,再与以前的行情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这个指标值已经远大超过了去年“6·24”行情1700多点时27.86亿股的单位量指标值。所以大盘到顶下挫是值得理解的,由于“滞涨”。
那么,这个指标普通的情形如何呢?从今年1600多点下挫以来,差不多在15亿股下方,直到到底1307点以后从新开始迅速上升,到12月12号,当周单位量已经上升到23.86亿股,靠近去年“6·24”行情的峰量。“6·24”行情的位置是1700多点,当下还只有1470点,依照一般的规律,当下的点位抛盘应当远差于1700多点,所以单位量绝不应当这么大。特别应当引起注意的是一部分大盘股如浦发银行、邯郸钢铁、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行情异常,即使价位还远离“6·24”行情以来的高位,但单位量却在持续刷新高峰,要知道这些股票都不是庄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