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判主力的成本,才有机会了解他的动机,才可在扑朔迷离的行情中适者生存。那么,如何通过均量线研判主力成本?
不少市场的大神把焦点聚集在均量线中,越来越对它的波动敏感。受于主举动是波段式操作,故中、小投资人因不察或不清,屡屡处在被动的局势而不主动的出击往往需借助该“击穿辅助讯号”。如此,有必要增长其透明度。
(一)均量线是一种反应一定期间内市场交易情况,即交投趋势的技术性指标
将一定期间内的成交量相加后平均,成交量的柱形图中形成的较为平滑的曲线,即均量线。一般以10作为采样天数。股价越向上走(下探),可以加高(缩短),采样天数有助于嗅出变量的“异味”。其要诀如下:
1.在上涨行情初期,均量线随股价持续攀高峰,表明市场热度的聚集过程;行情进入尾声时,即使股价再攀高峰,滚量线如已疲软,显示市场追涨跟进意向发生改变;股指持续跌出新低,而均量线也已雯平,仍有上升迹象,显示股价已经见底,乘机购入。
2.5日均量线在10日均量线以下连续告跌,且无拐头行情,提出警戒讯号:下跌趋势继续会继续。5日均量线在日均量线上方上升,表明继续会反复上涨。
1993年第一季度的“二纺机”即是典型93.1.18该股的5日均量线和10日均量线开始同步往上发散,股价虽有反复,但受于5日均量线和10日均量线都刷新高峰,显示该股热度已聚,正进入主升段,但到了30元区域,5日均量线显著疲软,“93.2.22”股价仍勉强刷新32.48元的高峰,但此时的5日均量线已在10日均量线下方运行,显示市场追涨意向不足,股价处在相对高点区域(这个价位也是迄今为止的天价)。
(二)一部分强劲股之所以能一涨再涨,和其主力收集筹码的成本有重要关系,而这些均逃然而均量线的扫描,由于它能反应出成本的高低和持仓量的大小。如其成本较高且持仓量暴涨,则不易出局,认识到这一点,在其成本价的1.1倍亦能适量“乘船”,如均量线和股价显著不匹配就要时刻防备主力的低成本而随时或许显现的兑付现象。
实证分析:1996年底及1997年初,为何有些股反弹强势,而大部分股“默默无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前者在1996年年终起步时的均量体现出主力的理论成本及持仓比例。比如深市“苏三山”,96.10.4均量线随股价刷新高峰,同期受于10日均量线的增速上升,显示主力在4元持仓量较大。96.12.25股价跌向4.20元后止跌,并随后显现了三个涨停板。
均量线反应的是市场交投的首要趋向,是市场的本质属性,当不少人夸夸其谈时,事实教育我们:只有打主动仗,才可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推崇内在气质――均量线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