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外汇市场上外汇率价格格的每天波动程度大差不差在0.8%到1.5%之间(即一至两分钱,用外汇市场的术语来看就是100点到200点),波动程度大时可高达5%以上 (即700点到1000点)。外汇市场上汇率经常性的大起大落表明了外汇市场的两大特质:
第一,风险很大;
第二,在外汇市场投资得到巨额利润的机会性存在。对于外汇市场经常显现的短时间强烈波动,经济学上称之为对信息的过分反映(overshooting)。
对于什么是外汇市场的过分反映,经济学界始终有争论,当前大差不差有下方三种解释。
第一,外汇的现货价格与外汇汇率的长期均衡价格发生偏离。民众经常在报纸上谈及,某种货币的“汇率当前是被高估的”,或者是某种货币“当前的汇率已远远差于它的合理价格”。这些话所指的就是该种现象。
外汇的现货价格过分地偏离外汇的长期均衡价格也可以由多种原因来解释,或许是现货价格太低或太高,也或许是长期的均衡价格被预期得太低或太高。从市场运行自身来说,在投机性资本不足够时(市场上交易量很少),或在外汇市场上投机性资本过分多的时机(市场交易过热),现货价格的波动胜过它的长期均衡价就不是一种很难理解的现象了。
第二,外汇的短时间均衡价格波动程度总是会胜过它长期的均衡价格波动程度。该种解释如果所有会影响外汇市场的原因全将对外汇的单价波动造成作用,但该种作用的生效在时间和途径上有差别,产生短时间均衡价偏离长期均衡价。
对于外汇的短时间均衡价格偏离长期均衡价格的现象,当前经济学界流行的解释是,当政府扩大货币提供量或减弱利率时,市场上物价并没有会即将上升,致使事实的货币提供量增长,外汇市场则快速反映,本国货币的汇率价格大程度下挫,使外汇的短时间均衡价过分地差于长期均衡价。而当物价在完全消化货币提供量上涨原因时会上升,事实的货币提供量会有所下滑,外汇的短时间均衡价也会渐渐复苏到与长期均衡价趋于统一。
第三,外汇市场不是一个有效率的市场,即外汇率价格格的波动不能充分反应市场在一定期间内显现的全部信息,致使外汇的事实价格经常过分地偏离均衡价格。
外汇市场的短时间强烈波动或许是受于市场参与者主观地排斥某些信息,片面地接受或过分地接受某些信息,使外汇率价格格过分扭曲;也或许是某些影响外汇波动的信息掩盖了其余一部分同样重要的信息,产生外汇率价格格大起大落。其次,假使外汇市场不是一个有效益的市场,就会致使一部分纠偏的举动在市场显现,如以牟利为动机的投机者介入市场、需要精准地公布影响市场的信息、政府干预等。这些纠偏的举动有时会让事实价格与均衡价格趋于统一,有时却会更深一步扭曲市场的单价波动。
从当下外汇市场的事实波动来说,外汇市场在长期或许是一个信息有效率的市场,但在短时间却还远远没办法证明。当前对外汇市场每天波动影响最大的是新闻,它包含经济和政治两大类。另外,市场投资人的意向和心理原因,又常常使这些新闻对外汇市场的影响更深一步扩大了。
第二课:经济新闻对外汇市场短时间波动的影响
在影响外汇市场波动的经济新闻中,美国白宫发布的有关每月或每季度美国经济数据统计的作用最大,其首要原因是美元是外汇市场交易的最重要的货币。从经济数据统计的内容来说,按作用大小排列可分为利率改变、就业人口的增减、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对外贸易、通胀情形等。该种排列并没有是绝对的,比如,美国对外贸易的每季度统计数曾是最重要的影响美元行情的报告之一。80年代中期以前,每当美国贸易数字发布前几天,外汇市场就会显现种种猜测和预期,引起外汇市场的强烈波动。但是在80年代中后期以后,其作用越来越小,原因是市场已真正意识到,当前外汇市场的交易额中,国际贸易额所占的比重仅仅为1%左右。所以,当下美国对外贸易数据统计发布时,外汇市场经常不将对它做出大的反映。
1、利率政策
在各种经济报告中,各国有关利率的调整以及政府的货币政策动向无疑是最重要的。对外汇汇率和利率的相互关系,本文不做详细介绍,但这里要强调的是,有时政府尽管没有任何表明要更改货币政策,但只要市场有该种期待,或者说其余国家都采取了相似的行动,那么,外汇市场会继续存在这一政府会更改政策的期待,使这一国家的货币汇率显现大程度波动。比如,1992年下半年,德国奉行反通胀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德国中央银行一而再、再而三地声明要坚持这一政策,但外汇市场经常流传德国要减息的谣言和猜测,理由是德国的利息已经加见顶了。尽管德国没有任何减息动向,但在英国、法国、丹麦、瑞典等陆续减息后,外汇市场又顽固地觉得德国会减息,即便年末不减,第二年初也会减。这使马克对美元的汇率价格在美国与德国的利率差依然很大的情形下,节节下挫。
2、非农就业数据
美国有关非农业人口就业人口的增减数和失业率是近几年影响外汇市场短时间波动的重要报告。这组数字由美国劳工部在每月的第一个礼拜一发布。在外汇市场看来,它是美国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数字自身的好坏意味着美国经济前景的好坏。所以,在这组数字发布前的一、两天,只要市场上有任何有关这一数字或许不错的风言风语时,美元抛售风就会嘎但是止。较典型的例子是1992年1月上旬的美元对其余外汇的行情。从1991年下半年开始,外汇市场受于对美国经济或许深陷衰退的忧虑,开始持续抛美元,使外汇对美元的汇率价格节节高攀,英镑对美元的汇率从1991年7月的1.60涨到1992年1月初的1.89。1992年1月9号,也就是美国劳工部发布美国前一年12月份非农业就业人数数或许上涨10万,致使这一天外汇市场一开市,就有人开始抛外汇买美元,英镑对美元的汇率价格从1.88跌向1.86,降幅差不多200点。经历几个小时后,外汇市场便开始恐惧性地买美元,马克、英镑、瑞士法郎等对美元的汇率价格显现狂泻,英镑又掉了差不多600点,跌向1.8050。第二天发布的非农业就业人数数虽仅上涨了3万,但这次恐惧更改了以后4个月美元对其余外汇的行情。美元在对美国经济前景看好的前提下,一路上升,一直到4月份,美国经济情形并没有如预期中那么好的事实才被外汇市场所接受,美元从此又开始走下坡路。
3、其余经济报告
其余一部分美国经济数据统计对外汇市场也有影响,该数据包含工业生产、个人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开工率、库存率、美国经济综合指标的先行指数、新住房开工率、汽车销售数等,但它们与非农业就业人数数对比,对外汇市场的影响要小得多。这些经济指标对外汇市场的影响也有其独特的规律。一般来看,当美元呈一路上升的“牛”势时,其中任何指标在发布时只要稍好一部分,全将被外汇市场用来作为抛外汇买美元的理由,使美元更深一步上升,而指标为负值时,外汇市场有时就对其采取视而不见的立场。同样,当美元呈一路下泻的“熊”势时,任何发布的经济指标为负值时,全将形成外汇市场更深一步抛美元的理由。
美国、德国等每月发布的批发价、零售价指数的改变情形对外汇市场也有影响,但影响的大小要看特定的条件。一般来看,当市场对某国中央银行存在着减息或加息的期待时,其每月发布的物价指数对外汇市场的敏感性就很强。比如,1992年11月,澳大利亚的澳元对美元的汇率已刷新近几年的最低位,外汇市场很多人觉得澳元已靠近谷底,有机会开始反弹了。但市场上也有人依据澳大利亚经济前景暗淡的预期,传言澳大利亚中央银行或许会采取减息的刺激经济措施。这时,澳大利亚政府发布的10月份批发物价上涨率仅为0.1%,为差不多10多年来的最低水准,外汇市场仿佛寻到了其减息期待的根据,当天就显现抛澳元风,使澳元在低谷徘徊。
除了经济数据统计之外,其余有关经济活动的发文也将对外汇市场造成很大的影响。外汇率价格格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外汇市场上的人对外汇波动的期待的反应,换言之,假使民众期待外汇有某一个长期的均衡价格,那么,现货价格的波动就会朝这个价格的方向移动。而该种期待是主观性的东西,它必然会承受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所以,在接连几天没相关于经济活动报告分布的情形下,相关国家货币当局官员的发言、《Wall Street日报》有关外汇市场的有影响力的一篇文章、某研究机构或大企业有关外汇行情的研究数据等,都或许会在某一天产生外汇市场的强烈波动。该种现象对那些身处外汇市场以外的人来看,疑似很难理解,为何一个官员的发言会让美元猛跌或猛涨2到3美分(即200到300点)?假使把民众主观期待的原因考虑以内,该种现象就不难解释了。一个官员的发言中一篇有关外汇的重要文章仅仅是给予了某种信号,给民众的合理预期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最后致使外汇市场的波动。而波动程度的大小,就由这些信号在合理预期中的催化剂作用大小来决定。
假使市场不觉得它是信号,则该种发言再多,外汇市场的人也会充耳不闻。较典型的例子是英镑在1992年年末的下跌趋势。从1992年9月欧洲货币体系危机以后,外汇市场显现了猛抛英镑风,其原因在于英国经济前景暗淡、英国经济政策不明朗、英国减息期待等多种原因,为了平稳英镑的汇率,英国财政大臣拉蒙特多次发表发言,表明要平稳英镑汇率,甚至或许以加息来提升英镑的汇率价格。但每次都只能给英镑的汇率以微弱而暂时的支持,在英镑略有回弹后,外汇市场就有许多的人抛英镑。
影响外汇市场短时间波动的政治原因
与股票、债券等市场对比,外汇市场受政治原因的影响要大得多。当某一件巨大国际事件发生时,外汇市场的涨落程度会经常性地胜过股市和债市的改变。其首要原因是外汇作为国际性流动的资产,在动荡的政治格局下所面对的风险会比其余资产大;而外汇市场的流动速度快,又更深一步使外汇市场在政治局势动荡时愈加强烈地波动。
外汇市场的政治风险首要有政局不稳引起经济政策改变、国有化措施等。从具体形式来说,有大选、战争、政变、边界矛盾等。从资本安全角度出发,受于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军事强国,其经济也仍处在领先地位,所以,一般政治动荡造成后,美元就会起到“避风港”(safe haven)的作用,会立刻走高。政治事件经常是突发性事件,出乎外汇市场的意料,这又使外汇市场的现货价格异常强烈地波动,其波动程度大大胜过外汇率价格格的长期波动程度。下面选择苏联8.19事件、英国1992年大选和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计划为例子,表明政治事件对外汇市场短时间行情影响的一部分规律。
1、苏联1991年8.19事件对外汇市场的影响
从1991年下半年开始,美元对差不多所有的首要外汇都呈弱势。但是,苏联8.19事件使这行情完全打乱,而事件失利后,又使行情复苏到以前的状态,美元又一路走软,到第二年1月才止跌至升。
外汇市场在苏联8.19事件前后的波动完全表明了美元作为“避风港”货币的作用。在8.19事件发生以前,外汇市场已在流传苏联政局不稳的消息,美元接连7日小涨,但谁也没有预料到会有突发事件发生。到8月19号,当外汇市场所有交易者的计算机屏幕上打出“苏联发生政变”的字样时,便立刻显现一片恐惧性地买美元风。以英镑为例,英镑对美元的汇率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从1英镑兑1.6633美元猛跌向1.6130,降幅达3.1%。第二天,外汇市场又伴随弋尔巴乔夫失去联系、发动事件者疑似很难控制局势等消息的持续显现而涨涨落落。到第三天,8.19事件宣布失利,外汇市场立刻抛出美元。同样以英镑为例,英镑对美元的汇率从1.6363美元涨到1.6915,猛涨3.4%,使英镑又同其余外汇一起,开始了对美元的汇率价格一路上升的行情。
苏联8.19事件阶段外汇市场的行情显示,外汇率价格格的变动有其内在的规律。短时间的突发性事件会引起外汇的现货价格显著地背离其长期的均衡价。但是,在事件过后,外汇行情又依照其长期均衡价格的方向移动。一般来看,短时间的单价变动至多会修正长期外汇均衡价格的方向,却很难更改或彻底逆转它的长期波动趋势。
至于在政治性突发事件发生时,外汇市场的波动程度的极限有多大,始终是一个有争论的困难。一般觉得,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外汇率价格格的波动完全由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原因决定,取决于民众对这一事件的承受能力。该种解释在事实运用中称服力不强。但是,技术面专家却觉得,外汇对美元的汇率在突发事件时能跌多少,完全是有规律可循的。以苏联8.19事件为例,英镑对美元的汇率价格之所以跌向1.6130时止跌至升,完全是由于这一点是差不多5年来英镑对美元汇率移动平均线的底部,英镑对美元的汇率不太应该一次就穿过这条线,以后苏联8.19事件失利,更表明这一点的支撑作用。
2、1992年4月英国大选对外汇市场的影响
在英国大选前的一个多月,外汇市场就开始承受这次大选的影响。在大选以前,保守党候选人即现任首相梅杰在民意测验中一直落后于工党候选人尼尔·金诺克。英国的工党在80年代以前执政时曾坚持实施国有化政策,致使资本外流的局势。保守党撒切尔夫人在1979年上任当首相后,花了差不多10年的时间推行私有化政策,而梅杰上任后也继续实施这一政策。所以,假使金诺克在大选中获胜,就或许代表着英政府政策的更改。尽管员工出身的金诺克在工党内属保守者,但民众依旧担忧英国有机会回到国有化政策推行的年代。受于金诺克在民意测验中领先于梅杰,英国的金融界从3月就显现了两种现象,一是资本开始渐渐外流,另一是英镑的汇率价格逐渐下挫。以英镑对马克的汇率为例,英镑的汇率价格从2月中旬就开始下挫,从2月末的1英镑兑2.96马克逐渐跌向4月6号的2.83。
英镑是欧洲货币体系的成员货币,它对马克的汇率是由固定但可调节的汇率制决定的,上限在3.1320马克,下限在2.7780马克,中心汇率为2.95。但自从英镑在1990年加入欧洲货币体系后,外汇市场一直觉得英镑的汇率价格是高估的,所以经常在英镑走高时抛英镑。在英国大选来临时,梅杰在民意测验中落后,自然使外汇市场觉得英国的政策前景不稳,更深一步煽起了市场的抛英镑风,使英镑对马克的汇率向欧洲货币体系规定的底限接近。
大选这一天,英镑在外汇市场显现了强烈的波动。从英镑对马克的汇率来说,波幅为2%,达600点,即6个芬尼,而且整个一天的波动是很有戏剧性的。在大选前两天,外汇市场受于听到梅杰在民意测验中已靠近金诺克的传闻,就已经开始买英镑抛马克等外汇。在大选这一天,金诺克的选票和民意测验结果在一开始依然领先于梅杰,使外汇市场又大程度地抛英镑。但没过多久,梅杰的选票就开始节节上升,立刻在外汇市场刮起了抛外汇买英镑的旋风,使英镑对马克的汇率价格快速升高,从2.8477马克猛涨到2.9053。
大选终结以后,英镑疑似从此逆转了弱势,成了坚挺的货币。外汇市场总是谈论英国的经济前景看好,流到海外的资本会返回英国,梅杰的胜利显示英国政局的平稳等等。其实,这时的梅杰依旧原来当首相的梅杰,而以后一段期间内经常显现英国经济不景气的数据统计。但英镑在以后的近两个月内依旧一路上涨。很多预期专家和技术面专家都预言,英镑对马克的汇率价格将上升到3.10,去试探欧洲货币体系规定的3.13上限。从图形上来说,英镑对马克的汇率价格在大选后一直居高不下,但每次冲顶时都在2.9500处被弹回,经历近两个月的高处徘徊,英镑对马克的汇率价格终于在6月份开始下挫。
英镑在英国大选前后的行情显示,外汇率价格格在短时间内的过分波动或许会受于市场预期的支持而保持较长期间。在该种预期被打破以前,市场有时会觉得短时间的均衡价格是一种合理的单价,而预期中的长期均衡价格反而被觉得是有偏差的。但是,假使外汇市场的预期始终得不足确认,因无意中事件而扭曲的外汇率价格格行情就会复苏到以前的趋势上去,甚至走得更远。从6月份开始,英镑对马克的汇率价格一路下挫。在外汇市场确认英国经济前景并没有十分乐观时,英镑的弱势就形成势在必行了。以至在9月份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后,英镑对马克的汇率价格直线下滑,仿佛如自由落体,致使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英镑对马克的汇率在10月跌向2.40马克。
3、美国攻打伊拉克解放科威特的“沙漠风暴”计划对外汇市场的影响
“沙漠风暴”计划也很典型地反应出黄金和美元作为资金的“避风港”作用。世界局势的动荡恐慌会让美金和黄金暴涨,以前民众所说的“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应当就是这个意思。
外汇市场的很多投资人觉得,外汇率价格格的行情有其适当的规律。但是在“沙漠风暴”计划前后,外汇市场的单价行情忽上忽下,显得非常凌乱。美国进攻伊拉克是1991年1月17号,在这以前的一个月内,外汇市场环绕美国究竟会否打的猜测,大起大落,很显著地表明了上述特点。每当美国白宫要员发态度度强硬的发言,表明要采取军事行动,美元就会在一天内暴涨一轮;而外汇市场听到有西欧国家出面调解的传闻,疑似和平处理可望达到时,美元就会下挫一次。在1月17号战争暴发这一天,美元一开始也是猛涨。从图4—4英镑对美元的行情来说,英镑跌到过1.8990。但没隔多久,新闻界传来美国已迅速控制局势,稳操胜券时,美元的“避风港”作用立刻消失,市场便开始抛售美元,英镑对美元的单价猛涨到1.9353,以后的一个月内便一路上涨。
其实,依据对美国和伊拉克两国的军事实力分析,以及国际上舆论的倾向,任何理智的结论全将觉得美国会高达把伊拉克赶出科威特的军事目的。但是,外汇市场并没有接受该种逻辑分析,而是依据民众第一造成的心理和期待去寻求价格。只有在事实被民众接受之后,市场价格才会猛然回到原来趋势上去。黄金的美元价格更能表明这一点,在美国向伊拉克进攻后,金价出奇地涨到410美元1盎司,但在美军取绝对优势的消息传出后,黄金又猛泻到373.70美元,阶段的降幅达到9.7%,大大出乎民众的预料,很多市场的小投资人顿时全部被“套”在里面,而且又受于黄金以后又连续下挫,使这部分投资人的损失十分惨重。
从任何一种首要外汇对美元的汇率行情10年图中,民众都可以发现这10年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改变情形。受于每次突发事件,每项重要的经济数据统计全将在每天的外汇市场上引起强烈的波动,使汇率涨跌史形成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史的缩影这一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在外汇市场投资,在把握住外汇行情的长期趋势时,更要十分注意它在短时间的波动,只有认清它的短时间波动规律,才可在外汇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课:政府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干预
1973年以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实施的浮动汇率制并没有是一种彻底浮动汇率制,而是一种所谓肮脏的浮动汇率制,其原因是工业国家里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经常性干预。政府策划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每天都影响着外汇市场的单价波动。工业国家的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不但会透过策划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执行间接性的干预,还经常在外汇市场异常强烈的波动时,直接干预外汇市场。该种政府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干预也是影响外汇市场短时间行情的重要原因。
1、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目标
自从浮动汇率制推行以来,工业国家的中央银行从来没有对外汇市场采取彻底的放任自流的立场,相反,这些中央银行始终保留相当一部分的外汇储备,其首要目的就是对外汇市场执行直接干预。
一般来看,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的单价显现异常大的、或是朝同一方向接连几天强烈波动时,往往会直接介入市场,通过商业银行执行外汇买卖,以尝试减轻外汇市场的强烈波动。对于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原因,理论上可以有很多解释,为大部分人所接受的原因大差不差有三个。
第一,汇率的异常波动常常与国际资本流动有着必然联系,它会致使工业生产和宏观经济发展显现不必要的波动,所以,平稳汇率有利于平稳国民经济和物价。当下国际资本跨国界的流动不但范围很大,而且途径很多,所承受的人为阻碍很小。工业国家从70年代末开始放宽金融方面的规章条例,更深一步为国际资本流动给予了方便。在浮动汇率制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大范围流动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外汇市场的单价浮动。假使大批资本流入德国,则德国马克在外汇市场的汇率价格就会上升,而假使大批资本流出美国,外汇市场上的美元汇率价格必然下滑。从另一面来说,假使民众都期待某一国货币的汇率会上升,资本就势必会流向该国。
资本流动与外汇市场改变的有关性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产业配置和物价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当一个国家的资本大批外流,致使本国货币汇率价格下挫时,或者当民众预计本国货币的汇率价格会下挫,致使资本外流时,这个国家的产业配置和物价必然显现有助于那些与对外贸易有联系的产业的变动。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从对外贸易角度来说,可分为能执行对外贸易的产业和无法执行对外贸易的产业两种。前者如制造业,生产的产品可出口和进口,后者如某些服务业,生产和消费务必在当地执行。当资本流出货币贬值时,能执行对外贸易的产业部门的物价就会上升,假使这一部门薪资的上行速度不是同步的话,追加这一部门的生产就会变得有利可图,出口所以也会增长,但是从国内的产业结构来说,资本就会从非贸易产业流向贸易产业。假使这是一种长期现象,该国的国民经济比例就或许失调。所以,工业国家和中央银行是不期望目睹本国货币的汇率价格长期偏离它觉得的均衡价格的。这是中央银行本国货币连续疲软或过分坚挺时直接干预市场的原因之一。
资本流动与外汇市场改变的有关性对国民经济的此外一个重要影响在于,大批资本流出会产生本国生产资本形成的成本上升,而大批资本流入又或许产生不必要的通胀阻力,影响长期资本投资。美国从80年代初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致使大批资本流入,美元汇率价格逐渐上涨,而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联储会)在1981年和1982年间对外汇市场又彻底采取自由放任的立场。西欧国家为了防止资本外流,在欧洲货币的汇率持续下挫时,被逼经常直接干预外汇市场,并一再要求美国的联储会协助干预。
第二,中央银行直接干预外汇市场是为了国内外贸政策的需要。一个国家的货币在外汇市场的单价较低,必然有助于这个国家的出口。而出口困难在很多工业国家已是一个政治困难,它涉及到很多出口行业的就业水平、贸易保护主义情绪、选民对政府立场等很多方面。任何一个中央银行都不期望目睹本国外贸顺差是受于本国货币的汇率太低而被其余国家抓住把柄。所以,中央银举动这一目的而干预外汇市场,首要表当下两个方面。
中央银举动了保护出口,会在本国货币连续坚挺时直接干预外汇市场。对那些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比重的国家来看,如此做就更有理由。1992年4月以前,澳元一路看多,而且上涨趋势平缓。但是,在3月30号澳元对美元的汇率涨到0.77美元时,澳大利亚中央银行立刻在市场上抛澳元买美元。又如,德国是世界制造业出口大国,70年代实施浮动汇率制以后,马克的汇率价格伴随德国经济的强大而一路上升,为了保持其出口工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德国政府极力力争实施欧洲货币体系,以便把马克与欧洲共同体其余成员国的货币固定在一个规模内。
从日本中央银行经常干预外汇市场,可以充分看出贸易困难的重要性。80年代以来,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每年维持在一个天文数字的水准,1991年为500亿美元,已形成美日关系之间的一个政治困难。1992年是美国大选年,美国国内针对日本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十分强烈,国会议员依然在国会里抨击日本对美国的市场封闭。日本中央银举动了缓和美国国内的反日情绪,经常发表发言,要求日元走高,还不时地查询汇率情形,以显示自己的立场。1992年1月17号,日本中央银行在美元走高的趋势形成时,忽然在市场抛日元买美元,使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一下子从128.35日元涨到124.05日元。当时日本利率较高,日本政府并无减息意图。对于干预的理由,中央银行导致说期望日元走高。在以后3个星期内,日本中央银行又以同样的方式几次干预外汇市场,抛日元买美元,除了2月7号这一次在图形上较显著外,其余的几次都不十分有效。
从国际外汇市场发展史来说,利用本国货币贬值来扩大出口是很多国家在早期经常采取的政策,它被称为“乞邻政策”,在经济不景气时,常引起两国的贸易战。受于当下非关税贸易壁垒名目繁多,这一人为干预外汇市场的政策已很少采取,而且也会显著地引起其余国家的指责。
第三,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是出于压抑国内通胀的考虑。宏观经济模型证明,在浮动汇率制的情形下,假使一个国家的货币汇率价格长期性地差于均衡价格,在一定期间内会刺激出口,致使外贸顺差,最终却会产生本国物价上涨,薪资上涨,形成通胀的阻力。在通胀已经较高的时机,该种薪资—物价或许显现的循环上涨局势,又会产生民众显现将来的通胀必然也很高的期待,使货币当局的反通胀政策变得很难实施。另外,在一部分工业国家,选民往往把本国货币贬值引起的通胀阻力作为政府当局宏观经济管理不当的象征。所以,在实施浮动汇率制以后,很多工业国家在控制通胀时,都把本国货币的汇率作为一项严密监视的内容。
英镑从80年代以来的波动,很清楚地表明货币贬值与通胀的关系。70年代,差不多所有工业国都深陷两名数的通胀,英镑亦在劫难逃。在整个80年代,美国和西欧国家的中央银行都获得显著效果,而英国则效果较差。欧洲货币体系在1979年成立后,英国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出于政治等原因的考虑始终不愿加入,在压抑本国通胀方面也做了很大的付出。在顶了10多年后的1990年,英国终于在梅杰任首相后宣称加入欧洲货币体系。其首要原因就是期望通过欧洲货币体系,把英镑的汇率价格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使英国的通胀得到更深一步的控制。但是好景不长,1992年欧洲货币体系显现危机,外汇市场猛抛英镑、里拉等,终于致使意大利里拉正式贬值。同样是基于反通胀的考虑,英政府花了60多亿美元在市场干预,德国中央银举动了保持英镑和里拉的币值,也花了120多亿美元在外汇市场干预。在英镑继续暴跌,英镑在欧洲货币体系内贬值的呼声很高的情形下,英国宣称退出欧洲货币体系,而绝不正式将英镑贬值,同期宣称仍要继续实施反通胀的货币政策。
2、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手段与效益
有关什么是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有一个较为正式的定义。80年代初,美元对所有欧洲各国的货币汇率都呈升势,环绕着工业国家要不要对外汇市场执行干预,1982年6月的凡尔赛工业国家高峰会议决定成立一个由官方经济专家构成的“外汇干预工作小组”,专门研究外汇市场干预困难。1983年,该小组发表了“工作组数据”(又称“杰根森数据”),其中对干预外汇市场的狭义定义是:“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上的任何外汇买卖,以影响本国货币的汇率”,其渠道可以是用外汇储备、中央银行之间调拨,或官方借贷等。其实,要真正认清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实质和效果,还务必认清该种干预对该国货币提供及政策的影响。所以,在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手段上,可以分为不更改现有货币政策的干预(sterilized intervention,又称“消毒干预”)和更改现有货币政策的干预(no sterilized intervention,又称“不消毒干预”)。所谓不更改政策的干预是指中央银行觉得外汇率价格格的强烈波动或偏离长期均衡是一种短时间现象,期望在不更改现有货币提供量的条件下,更改现有的外汇率价格格。换言之,一般觉得利率改变是汇率改变的核心,而中央银行尝试不更改国内的利率而更改本国货币的汇率。
中央银行在执行该种干预时可采取双管齐下的手段:
(1)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进或出售外汇时,同期在国内债市上出售或买进债券,进而使汇率变而利率不改变。比如,外汇市场上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价格大程度下挫,日本中央银行想采取支持美元抛出日元,美元形成它的储备货币,而市场上日元流量增长,使日本货币提供量上升,而利率呈下滑趋势。为了抵消外汇买卖对国内利率的影响,日本中央银行可在国内债市上抛债券,使市场上的日元流通量降低,利率下滑的趋势所以而抵消。需要表示的是,国内债券和国际债券的相互替代性越差,中央银行不更改政策的干预就越有效果,否则就没有效果。
(2)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通过查询汇率改变情形、发表声明等,影响汇率的改变,高达干预的效果,它被称为干预外汇市场的“信号反映”。中央银行如此做是期望外汇市场能得到如此的信号: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将要发生改变,或者说预期中的汇率将有改变等等。一般来看,外汇市场在初次接受这些信号后总会做出反映。但是,假使中央银行经常靠“信号效应”来干预市场,而这些信号又不全是真的,就会在市场上起到“狼来了”的效果。1978年到1979年卡特政府支持美元的干预,经常被觉得是“狼来了”信号效果的例子。而1985年西方五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的“广场饭店声明”立刻使美元暴跌,就经常被觉得是“信号效应”成功的例子。 所谓更改政策的外汇市场干预事实上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种转变,它是指中央银行直接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而听任国内货币提供量和利率朝有助于高达干预目标的方向改变。比如,假使马克在外汇市场上持续贬值,德国中央银举动了支持马克的汇率价格,它可在市场上抛外汇买马克,受于马克流通降低,德国货币提供下滑,利率呈上升趋势,民众就愿意在外汇市场多保留马克,使马克的汇率价格上升。该种干预方式一般来看非常有效,代价是国内既定的货币政策会承受影响,是中央银行目睹本国货币的汇率长期偏离均衡价格时才愿意采取的。
分析中央银行的干预能否有效,并没有是看中央银行干预的次数多少和所用的金额大小。从中央银行干预外汇的历史起码可以得出下方两个结论。
第一,假使外汇市场异常强烈的波动是由于信息效益差、突发事件、人为投机等原因引起的,而受于这些原因对外汇市场的扭曲经常是短时间的,那么,中央银行的干预会十分有效,或者说,中央银行的直接干预起码或许使该种短时间的扭曲提早终结。
第二,假使一国货币的汇率长期偏高偏低是该国的宏观经济水平、利率和政府货币政策决定的,那么,中央银行的干预从长期来说是无效的。而中央银行之所以坚持执行干预,首要是或许高达下方两个目的:首先,中央银行的干预可缓和本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下跌趋势或升势,如此可避免外汇市场的强烈波动对国内宏观经济发展的过分打击;其次,中央银行的干预在短时间内常会有显著的效果,其原因是外汇市场需要适当的时间来消化该种忽然显现的政府干预。这予以中央银行适当的时间来从新考虑其货币政策或外汇政策,进而做出适当的调整。
3、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历史发展
从1973年到当下,工业国家的中央银行经常在外汇市场上执行直接干预,其中较大的联合干预约有5次,成功和失利的兼而有之。
对1976年—1979年美元弱势的干预在经历1974年到1975年的世界性经济衰退以后,美国的经济仍处在高通胀,高失业率和低经济上涨率的处境。卡特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决定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尽管利率在上涨,但美国的通胀率涨得更快,外汇市场所以开始持续地抛美元,使美元的汇率价格一路下挫。
面对美元的下跌趋势,卡特政府决定干预外汇市场。1978年10月末,卡特政府宣称了一项反通胀的计划,但受于对美国将来的货币政府并没有清晰的表明,美元反而在外汇市场上狂泻。面对马克和日元增值的重大阻力,德国和日本两国的中央银行被逼执行不更改自己政策为前提的大范围干预,买美元抛本国货币,但收效甚微。
1978年11月1号,卡特总统宣称美元汇率价格太低,美国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将直接执行干预。受于前一星期的反通胀计划使外汇市场大失所望,卡特这次宣称的干预包含两项重要的政策转变。第一,货币政策将紧缩。联邦储备银行将把贴现率提升一个百分点,使贴现率高达当时前期高位的9.5%,进而使这次干预包含政策内容。第二,美国中央银行将调用300亿美元干预外汇市场,稳定美元的汇率价格。其中150亿将从其余中央银行借调,50亿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取和特别提款权的销售,50亿为所谓“卡特债券”(Carter bonds),即财政部在国外销售的以马克和瑞士法郎记帐的债券。卡特计划宣称后,外汇市场果然承受震动,对其第一项紧缩政策愈加警觉。在11月1号上午9:13,美元对马克的汇率价格立刻比前一天的最低位上升3.25%,高达1.83马克;几分钟后,伴随中央银行抛出6,900万马克、1,900万瑞士法郎后,美元继续上升,对马克的汇率价格又上升1%,对瑞士法郎的汇率价格也上升到1.567。在针对日元的干预动用了500万美元之后,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价格也跌向187.5日元。在这一天外汇市场收市时,美元对首要外汇的汇率价格平均上升了7%—10%。
在以后的两个星期内,外汇市场仍有抛美元风,以试探美国等中央银行干预市场的决心,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联合德国、瑞士和日本中央银行,一次又一次地在市场干预。到11月末,美国干预市场的总额达350亿美元,使美元显著回升。但是,到12月初,外汇市场开始怀疑美国能否会真正采取货币紧缩政策,又开始抛美元,使美元再次下挫。美国等中央银行继续大范围干预外汇市场,光是美国就花了310亿美元,但干预的效果已显著下滑,到12月末,美元汇率价格已差于11月的水准。美元的真正走高是1979年10月新的联储会主席保罗·沃尔克上台宣称货币提供控制以后的事。
1985年9月工业五国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假使说70年代末美国等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是一场失利的持久战,1985年9月工业5国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则是一场成功的速决战。里根上台后,美元就开始一路走高,到1985年2月25号高达最高位,对马克的汇率达到1美元兑3.4794马克。经历春季和夏季的调整后,美元在该年9月又开始上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五国的财长与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开会讨论外汇干预困难。9月22号星期天,五国发表声明。声明说,五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统一答应,“非美元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价格应当更深一步走高”,他们“在有必要时将更深一步合作,执行干预”。第二天早上,外汇市场美元便立刻暴跌,对马克的汇率从2.7352跌到2.6524马克,降幅达3%以上。美元从此一路下挫,以至到1986年末,日本和德国的中央银行又被逼采取支持美元的干预措施,收效依然甚微,美元的下跌趋势到1987年初美元中央银行也参与市场干预时才止住。 1985年9月的干预能否有效,外汇市场存在着争论。有人觉得,美元在干预前已经开始走软,即便中央银行银行不干预,它也会在9月份反弹后继续走软。但许多的意见觉得,这次干预依旧有效的。
这次干预假使说是成功的话,那就是“信号反映”起的作用。在干预的前后两个星期,汇率大变,而工业国家之间的利率差根本没有改变,一直到10月末,日本在信贷市场上实施紧缩政策,才使利率差开始有真正的改变。但是,这次五国联合起码使外汇市场得到两个强烈信号。首先,这次声明使外汇市场意识到,五个工业国家将令充分协调,竭尽全力地执行更大范围的外汇市场干预。而以后的事实证明,中央银行在干预外汇市场时,的确是那样做的。其次,这次声明代表着美国外汇政策的巨大转变。里根政府一开始就奉行让市场自由竞争的自由放任政策,一直听任美元的一路走高,而且对其余国家里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要求置之不理。这次美国与其余工业国一起参与干预,使外汇市场有理由相信,美国为了与其余工业国家协调,有机会调整货币和宏观经济政策,使美元开始走软。
1992年夏季美国等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1992年3月中旬开始,外汇市场对期待已久的美国经济恢复又一次失望,在德国高利率和美国坚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下,开始持续抛售美元,致使美元对差不多所有欧洲货币的汇率价格都一路下挫。美国与欧洲各国的中央银行分别在7月20号和8月11号两次大范围干预外汇市场。这两次干预从性质上来看,均为属不更改各自经济政策的干预,尽管有短时的效果,从中、长期来说却完全是失利的。
首次干预是7月20号马克与美元的汇率价格打击1991年2月以后的高峰点1.4430时执行的,美国等15个工业国家的中央银行联手在市场抛马克买美元,经历3次干预后,美元对马克的汇率价格一下子从1.4470上升到1.5000,美元在两天内反弹了500多点。但是这次干预并没有止住美元的下跌趋势。在经历半个多月的徘徊后,美元又继续下挫。美国等13个工业国家的中央银行于8月11号又一次联手干预,但效果比首次还要差。第一次干预使美元对马克的汇率从1.4620马克反弹到1.4780,仅上升150点,而且时效仅保持了半个多小时。以后美元从新下挫。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3个多小时内分别在美元兑马克的汇率1.4715、1.4730和1.4770等处4次干预市场,抛马克买美元,但仅仅使美元稍有反弹。在这次干预中,美国等工业国家共动用了10到15亿美元。但是,两天以后,美元又跌过干预前的最低位。
这次干预之所以失利,除了上面所说的属于不更改政策的干预外,外汇市场对这些干预早有期待也是个重要原因。对外汇市场来看,最以助推市场的是突发性事件,而预料当中的事件往往会提早反应到外汇市场中去。这是首次干预比第二次干预有效一部分的原因。而这两次干预最终不能更改美元的弱势,原因是中央银行不能使外汇市场相信,美元的汇率价格应当市场价高一部分。
1992年9月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1992年9月欧洲货币体系显现危机,外汇市场猛烈地抛售成员国中差不多所有的疲软的货币,英镑、意大利里拉、爱尔兰镑等无不显现大程度币值下挫的情形。受其株连的是非成员国芬兰等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也显现暴跌,致使这些国家宣称脱离与欧洲货币体系的自愿挂钩。
这次干预中,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差不多都花了很大的代价。德国中央银行花了120多亿美元,英国花了差不多60亿,而法国向德国中央银行借调外汇执行干预的钱,到11月初才还清。这次干预使欧洲货币体系的冲突有所缓和,但远远没有处理困难。
受于外汇市场的短时间波动非常频繁且程度较大,创造了非常多的短时间获利机会。所以,把握上述首要原因和外汇市场之间的关系,对于提升分析能力和盈利能力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