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简介
经济学的知识结构
学术界对经济结构困难的研究视角比较多,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体系。古典经济学从生产结构角度寻求经济上涨的活力,但一直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分析基础。边际革命以后,结构分析在新古典经济专家的研究视野中消失了。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基于落后国家工业化的道路选择,对低收入国家的结构研究割裂了与发达国家的有机联系,而且首要运用制度分析和描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很难建立一个规范的理论范式。20世纪70年代以后,结构理论研究提出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经验特质及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多国标准产业结构”,但它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也缺乏基础理论的支撑。 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中,经济结构理论研究一直没有发展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导致了两个方面的负面影响。一面,致使理论落后于事实发展,并给处理结构失衡困难导致了很大问题。比如,多国模型归纳出的经验无法回答目前世界经济显现的新情形、新困难和新趋势;另一面,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地位严重制衡了结构理论的深化和升华。新古典经济学以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为背景,强调在市场均衡的模式中寻求经济运行的均衡点和财富积攒的方式,不能指导结构困难的研究。新古典综合学派尝试建立宏观与微观经济均衡的理论桥梁,但它的分析框架忽略了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的联系,也忽略了发达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冲突矛盾,对结构困难的研究只停留在表面,这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严重缺陷。在归纳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对经济结构困难的专门性、系统性研究,具有巨大的理论创新意义:既可从理论方面研究、解释、分析经济结构的失衡困难;亦可从现实方面提出有关的对策和建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冲突和困难。造成发展
结构经济学造成于20世纪20年代,而最早执行经济结构研究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创立者威廉·配第,其提出的理论学说最早体当下1690年出版的《政治算术》一书中,仍有法国重农学派的魁奈也是该学派创立者之一。马克思首先提出运用“经济结构”的概念,西方经济专家也提出了一部分经济结构模型,结构经济学据研究规模和种类,又划分为世界结构经济学、国民经济结构学、企业经济结构学和部门分行业的经济结构学等。创建困难
受于结构困难的广泛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创建结构经济学也会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依据对结构理论的初步研究,笔者觉得,结构经济学的创建应处理如下基本困难:确定结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个学科首先要有清晰的研究对象,有了研究对象才可确定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法。结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结构演进的内在规律性。在经济学研究中,结构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它以经济结构为主体,同期包含经济与资源环境及社会结构的适应性。经济结构包含两个维度:一是横向的空间结构,包含地区结构、国际结构,在低收入国家,还包含城乡结构等;其他是纵向的以产业结构为核心的生产价值链,首要是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和金融结构等。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分配结构和流通结构包含在上述横向和纵向的经济结构当中。结构经济学研究强调经济发展中的非均衡和结构转换,所以边际分析的一般方法已不再适应,应吸收一切有用的研究方法,包含统计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博弈分析方法和计量模型法等,来服务于结构经济困难的研究。清晰结构经济学研究的目标。经济结构包含大量子系统,不仅涉及经济结构变量,还涉及人口、生态、资源和环境等诸多原因,整个系统具有层次性、耦合性、非线性、放开性、未知性及动态性的特点。经济结构困难的本质是一个长期发展困难,需要以资源合理优化配置为目标,最终达到可连续发展。可连续发展是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三种体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强调经济效率、社会公正、清除贫困、环境协调等多种目标的有机统一。此外,结构经济学关注经济上涨与环境的关系, 强调代际公平,反对对自然的剥夺和环境的损坏,遏制从贫困的生态不均衡到富有的不均衡。这也是结构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在扬弃的基础上执行理论的整合和创新。结构经济学的造成与古典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有着紧密关系,但决非简单地拼凑,需要在继承和批判中构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该种理论创新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表当下三个方面:一是规范结构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这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二是确定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如果,它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如果具有较大的区别;三是构建核心理论。总体来看,结构经济学需要回答两个基本困难:1、经济结构是如何演进的,如何达到从低级到高级的转换;2、经济结构演进过程中为何会显现失衡,失衡之后应如何矫正。与之对应,结构经济学要构建的两个基本理论就是经济结构演进理论和经济结构失衡理论。不可否认,中国是最大的成长中国家,是开创结构经济学最肥沃的土地,在目前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情形下,更需要从学科建设的高度系统地分析和研究这一失衡的广泛性和特殊性。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看法和方法,从中国事实出发,创建中国分析视角下的结构经济学体系。参考资料
[1] 光明网 http://www.gmw.cn/content/2008-04/06/content_752858.htm[2] 吉林市委 http://www.jc54.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854&Pag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