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经济经济知识文章详细

国债政策

外汇网2021-06-24 10:58:28 105
目标

各国政府国债政策目标的选择和表述不尽相同,概括起来首要有下方几项:①筹集财政资金;②减弱筹资成本;③通过国债种类的多样化,满足不同的投资人需求;④保持政府债市的平稳;⑤对国民经济执行宏观控制和调节。内容

首要包含:

发行政策

不同的国债发行方式有不同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如公募发行可以较普遍地吸收社会资金,发行费用也较低廉,但是该种方法往往费时较长,不能满足国家资金急需,因此在非常期间(如遇战争或灾害)不宜采取此法。

流通政策

首要指政府债券发行后的再转让困难。为了顺遂地推销国债,使其在市场上流通,满足投资人对其流动性、安全性、升值性的要求,必需建立和完善国债的流通体系。

运用政策

原则上,国债资金运用的收益率应大于国债的利息率,使国债的偿还具有坚实的基础。

偿还政策

政府依据不同期期的财政经济事态、政治事态和政策目标,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时间偿还国债。比如,在经济萧条或衰退期间,增长国债的偿还以刺激经济恢复,在经济高涨期间则降低国债的偿还以收到压抑通胀之效。

总量政策和结构政策

总量政策是指如何确定国债的适度范围。国债的范围应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界限在内,这个界限首要是由一国的财政经济实力和国债管理水平决定的。结构政策则是指如何在各种类型的国债之间维持适当的比例。债务结构包含期限结构、利率结构、种类结构等。传导机制

国债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的首要传导机制是它的流动性效应和利息率效应。

流动性效应 指通过更改国债的流动性来影响国民经济的货币助推力。首要渠道是:①确定国债的期限组成。债券的期限愈短,流动性愈大。当经济中的扩张性力量过大时,政府可以增长长期债券,降低短时间债券,以紧缩资本市场,压抑通胀;反之,在经济衰退期间,则可转向短时间债券的发行,以增长经济中的流动性金融资产,刺激经济恢复。②确定国债的应债来源。国债的应债来源亦会影响一国经济的货币助推力。银行系统认购国债,一般会扩大信用范围,增长货币提供量;非银行系统认购国债,则只会致使资金运用权的转移,不会放大货币提供量。所以,国债应债来源的选择应该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起来。在经济高涨或通胀期间,可从非银行系统借入资金,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在经济紧缩或衰退期间,则可增长银行系统持有的国债,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利息率效应

指通过调整国债利息率和影响其供求情况来影响金融市场利率的升降,进而对经济施加扩张性或紧缩性影响。首要措施有:①决定国债的发行利率。国债利率是金融市场上的一种有代表性的利率,它的高低一般将对金融市场利率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当经济需要紧缩时,可相应调高国债的发行利率;反之,当经济需要扩张时,则可相应调低国债的发行利率。②买卖政府债券。债券价格和市场利息率呈反方向变动,债券价格变动会让其事实利率发生改变,从而对整个金融市场利率造成影响。所以,政府可通过在金融市场买卖来影响债券的单价,进而影响金融市场利率,以高达调节经济的目的。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调节经济的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三大政策工具”中最灵活的政策手段。自此可见,国债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连接点,是货币政策的传导器之一。

国债政策顺遂发挥作用需要具备适当的前提条件,首要是:①国债种类的多样化;②债券和股票等有价证券的数量要高达适当的范围,其中国债要占有适当的比例;③要有一个比较发达的金融市场。施行简况

1950年,为了保证解放战争的胜利执行和复苏国民经济,中央人民政府发行了以实物计算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953年,中国进入有计划的大范围经济建设期间,为了筹集建设资金,从1954~1958年发行了五期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总计达35.44亿元,并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借入大批资金,完成了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着重建设,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958年,中国停止了内债的发行,随后又停止了国外借款工作。1960年,中国还清了全部内债和外债。1978年以后,中国政府复苏国内公债的发行和国外借款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筹集了巨额资金。在国债管理上也逐渐有所改进,如扩大国债范围,逐渐建立和放开国债流通和转让市场等。受于中国尚不具备较发达的金融市场,国债和其余有价证券的种类还比较单调,数量也很有限,因此国债政策的作用尚有很大的局限性。存在困难

在中国国债政策中,受于重视和研究不够,在国债工作方面,曾经存在“发行国债举动短时间化”困难,在国债运行、运用中则存在“财政赤字化,赤字债务化,债务消费化”等首要困难。? ?

中国国债工作中曾经存在的国债举动短时间化,首要表当下下方几个方面:一是筹资举动短时间化,具体显现为国债期限短、利率高,国债的金边债券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国债发行机制的设计不合理。当前国债发行机制是:目前发债范围=当年赤字+目前国债还本+当年国债付息。该种机制不是从国债作给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角度执行设计的,导致从处理目前财政的临时问题出发,因此不利于对财政开支的控制和管理,对财政赤字控制无自律作用,对国债范围的膨胀失去约束,容易致使国债范围的盲目扩大。在国外国债利用开支列为经常性预算,同期对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又加以制约,如此国债利息开支的上涨,对财政开支上涨执行控制造成一种“倒逼”机制,进而对国债范围的膨胀造成了一种内在的制衡作用。三是国债资金分配运用投往上消费化的困难。在分配上,重消费(只管弥补赤字)、轻发展,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在运用上,重直接效益、轻社会效益,重短、平、快项目建设,轻公共事业发展和基建,致使基础设施发展欠账太多,影响国民经济的连续、迅速、健康发展。必要性

长期以来,中国财政收支守在“收支平衡、稍有节余”的信条,以既无外债,亦无内债作为优越性自我炫耀。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理论上有了大的转变,实践上开始主动地运用国债。1994年以前,国债发行量依然控制较紧,递增稳定,而1994年以后国债发行量迅速上涨,时迄今日,国债范围已逾16000亿元。为此,有人对继续运用国债政策造成了疑惑。那么,现实条件下究竟能否应继续运用国债呢?

1、经济学理论的启示

一国政府年度预算开支胜过收入就有财政赤字,而赤字弥补方式不外乎两种:一是向中央银行透支,其结果是中央银行增发货币,货币供给量增长引致通胀,这一般不可取;另一是发行国债,国债发行既可弥补财政赤字,又可避免通胀。经济专家凯恩斯觉得,外债是真正的债务,而内债不同于外债。国家是公众的集合,政府向公众借债,到期偿债归根见底来自向公众课税,事实上是自己偿还“自己欠自己的债”。假使一个社会已达到了充分就业,在积蓄S既定的条件下,依据S=I+(G-T),政府因G>T的举债开支,就会存在政府开支的挤出效应,也就是政府支出G挤占私人投资I.假使一个社会存在较多的闲置资源,仍未达到充分就业,则政府的举债开支,扩大了有效需求,并通过乘数作用导致国民收入成倍增长,经济上涨率提升,同期财源扩大,税基拓展,政府财税收入也增长,结果是事实赤字差于预算赤字。

2、他国的实证表明

各国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府财政目的不同,所以,在财政政策运用上各有其特殊性,但政府在财政政策运用上也有其广泛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八十年代经济步入“停滞性通胀”的窘境,而美国进入九十年代,一改以往“停滞性通胀”颓势,进入“低通货膨胀、低失业、高上涨”的历史最好期间,被喻为“新经济”,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成功地运用了国债政策。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里根政府采取了以债务支撑的减税增支政策,这一政策使美国国债范围逐年升高,到1983年美国联邦政府未偿还的债务已达13819亿美元,假使以每张票面值为1000美元,摞在一起其高度高达差不多100英里,此后,国债范围更深一步扩大,1995年美国国债余额约为3.6万亿美元之巨。据统计,联邦债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七十年代的27.4%上升到九十年代初的47.8%,这曾一度引起经济人员的忧虑,但美国的债务危机并没有暴发,进入九十年代,国债政策的积极效应逐渐显现,经济上涨速度加速,较高的事实经济上涨率导致了政府税收的增长,九十年代中后期赤字逐渐降低,终于在1998年终结了19年的接连赤字后,第一次显现了年度财政盈余达195亿美元。日本经济却与美国不同,进入九十年代,一直低迷不振,到1998年上半年进入25年来最严重的衰退期。日本政府从1990年泡沫经济破灭后,一直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利率低得近乎于零,而财政方面守在“不发行赤字性国债”“不减税”“压缩公共投资”“逐年降低财政赤字”,这不但没有逆转经济,反而更趋衰退,终于到1997年末,被逼更改政策取向,放弃“不减税”“不发行赤字国债”的政策,采取一连串扩张财政的措施。

3、中国近年实践的检验

1997年前,国民经济达到“软着陆”,经济降速是主动调控的结果,1997年后,速度下跌出乎预料。为逆转国民经济下跌趋势,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民众采取了接连八次降息的扩张货币政策,但收效甚微,转而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主的调控政策。1998年下半年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用于基建,1999年在年初预算安排500亿元国债资金的基础上又增发600亿元国债,两年通过财政向银行发行2100亿元长期国债,动员4200多亿元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用于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共建设5100多个项目,建设总范围达2.2万亿元,已建成的首要有:加固大江大河大湖堤防差不多6100公里,新添公路通车里程1.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358公里,增长铁路新线1423公里,复线643公里,建设和改造农村电网高低压线路90万公里,建成仓容250亿公斤的国家粮食储备库。增发国债,扩大投资,对拉动经济上涨率的贡献显著,据测算,国债资金拉动经济上涨,1998年为1.51个百分点,1999年为1.96个百分点,2000年为1.65个百分点,2001年为1.66个百分点。

4、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

2002年,中国经济有了起色,宏观面逐渐走好,但短时间内完全迈出低谷还不或许,所以,仍需继续运用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受于利率已降到差不多20年来的最低点,差不多无向下调整空间,货币政策处在低效区域,所以积极财政政策仍是首选。因受财政收入的硬约束,要增长政府买入和转移支付强度有限,以国债资金为基础的公共工程投资仍非常必要。公共工程投资一般投资量大、投资周期长,在建设过程中务必有后续资金保证,否则,工期延长甚至工程下马,结果是投资见效后延甚至前功尽弃。在私人投资不足的情形下,假使不能用公共工程投资去弥补,则经济更深一步衰退,在增速原理作用下,投资会更深一步降低,这样循环,会让经济深陷萧条泥潭。所以,在今后几年国债范围仍有必要适度扩大。

标签:

随机快审展示
加入快审,优先展示

加入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