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证券证券知识文章详细

负债管理

外汇网2021-06-21 23:36:53 85

基本含义

负债管理负债管理

(1)商业银行管理者对其持有的资产负债的类型、数量、资产负债的总量及其组合同期做出决策的一种综合性资金管理方法。此即其广义的含义。包含对下方三个阶段的管理:第一阶段,资产、负债的总括管理;第二阶段,资产、负债各个项目的具体管理,以求得各类目的最佳组合;第三阶段,为达到利润目标的利差管理、间接费用的控制、流动性管理、资本管理和税收管理。广义的资产负债管理,实质就是对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各类目的总量、结构执行计划、指挥和控制,进而使利润最大化。

(2)商业银行利差管理,即控制利息收入与利息开支的差额(净利息收入),使其大小及改变与银行总体风险——收益目标相统一。此即其狭义的含义。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觉得,风险和收益是衡量银行运营好坏的重要标志。收益首要来因为利差,利差又是银行潜在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反应,是资产负债综合作用的结果。风险则显现为利差的敏感性或波动性,利差的大小及其改变决定了银行总体风险——收益情况。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在股东、金融管制等条件约束下,使银行利差最大化(进而收益最大化),其波动程度(风险)最小化,即维持利差高水平的平稳。为达到这一目标,银行管理者采取两种手段:一是依据预期利率的改变,积极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即运用利率敏感性差额管理法。二是运用金融市场上转移利率风险的工具,按计划限管理法、金融期货、期权、利率调整等保值工具,作为差额管理法的补充。

方法目标

负债管理负债管理

储备头寸负债管理方法代表着用借入资金满足短时间流动性需要,也就是说,用借入资金补充一级准备,以满足存款的提取和增长的贷款需求。与资产管理的各种方法对比较,储备头寸的负债管理方法使银行可以持有较高比例的收入资产。所以,银行预期收入提升了,但也增长了两个风险:一是借入资金的成本不能确定;二是有时或许借不足资金。

全面负债管理方法也叫纯负债管理,银行用借入的资金连续扩大资产负债范围。全面负债管理方法实行的前提是借入资金有较大供给弹性,其条件是市场有充足的资金和参与者,单个银行的活动并没有将对整个市场利率环境产生影响。所以,实行全面负债管理的最大风险是得不足充足的资金来源,假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一旦紧缩,实行全面负债管理的小银行的负债管理结构甚至会崩溃。

负债管理的目标是为争取流动性大、平稳性强、吸存方式灵活多样的各种存款,以扩充银行的贷款能力,并没有断调整负债结构,以短续长、以小聚多、以收益的多重变换来适应资产结构的需要。比如美国对商业银行的存款管理有一套完整的立法,包含存款种类、方式、支付程序、银行与客户的权益关系,都依法执行管理。

银行管理

负债管理负债管理

负债是银行运营的首要资金来源,是银行资产业务扩张和其余业务活动开展的基础,传统负债管理的核心首要体当下两个方面:第一是通过哪些途径和工具来筹集充足的资金以支持贷款及公众所需要的其余金融服务;第二是如何控制负债成本,为达到银行整体盈利目标创造首要条件。这两个方面又相互联系;成本是制衡筹资方式选择的原因,对于某种筹资工具的运用,也务必全面衡量其成本,力求通过合理定价,使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能够被银行与公众双方接受。

负债管理思想的提出:在早期银行的运营中,受于在金融资源的掌握上,银行业居于绝对垄断地位,因此从整体向上瞧,银行业的负债管理也处在一种相对消极状态,负债工具只限于为数不多的几种简单的存款产品,被动接受客户选择、以既定的负债合理开展资产运营是银行管理的着重。即使彼时不同银行之间在资金方面也存在着竞争,但竞争是初级的,负债产品的创新速度迟缓,负债管理思想保守。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受于首要国家都发生了严重通胀,市场利率大程度飚升,而银行业受于仍受相关当局严格的利率管制,银行存款的事实收益率呈现负数,致使“脱媒”现象。面对严峻的市场事态,银行业对负债管理再也不敢掉以轻心。积极主动地筹措资金、通过创新负债产品吸引资金流入,一时形成银行业运营的时尚。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西方银行的负债管理水平,亦在很大程度上更改了银行的运营管理思想。

创新思路

银行负债可分为存款类负债和非存款类负债两大类。非存款类负债产品的创新首先受制于金融市场整体的发育情况,所以,负债产品的创新往往从存款类产品着手。从西方银行存款产品创新的基本思路看,大差不差有下方4种路径:

负债管理负债管理

1、将传统存款产品的特质从新组合,创造出兼具两方面或多方面优势的存款产品。传统存款产品有活期(支票)存款、积蓄及定期类存款等。活期存款具有转账支付的便利,但没有收益或收益极低;积蓄及定期存款有较高的利息收入,但不具有支付上的便利。存款产品的该种泾渭分明的差异首先给那些不能运营支票存款业务的积蓄机构给予了一条创新思路:开发具有支票存款账户之实而同期又可支付利息的存款产品,以吸引存款资金的流入。于是,可转让支付命令书账户、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书账户等产品应运而生。这些存款产品首先显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开始由积蓄机构开发,直接目的是与具有运营活期存款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竞争廉价资金来源。受于绩效明显,这股创新浪潮迅速席卷美国银行业,银行业针对原有存款产品的各种特点从新拆分、组合形式的存款创新就此全面展开,银行业存款运营的面貌也有了很大改善。这一期间涌现的存款创新产品首要有:可转让支付命令书账户;现金管理账户;可支付利息的交易账户;股金汇票账户等。从这些创新的存款产品可以看出,此时金融机构在负债产品创新方面采取的策略首要是目光向内,力图通过对原有产品的某种改造和交叉融合加强银行负债的吸引力。

2、将存款产品与直接融资产品的特性执行某种组合,创造出在收益和安全性方面均有所兼顾的负债产品。存款产品的突出优势在于其安全性,但劣势在于其收益相对有限,尤其在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存款利率的向上调整显著落后,使存款人的利益承受损害。此外,银行存款虽具有存取自由、灵活的特点,但无法像证券产品那样通过二级市场交易得到利率改变致使的单价收益。在市场利率连续波动的环境下,面对直接融资工具的考验,银行业开始研究开发具有直接融资工具特点的负债工具。一马当先的是可转让大额存单,这一被誉为20世纪60年代最成功的金融创新产品最早显现于1969年的欧洲货币市场,它的诞生使存款产品第一次具有了二级市场交易,存单持有人不仅可通过交易将存单变现,而且仍有期望得到利率下滑时存单升值导致的收益。另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是货币市场基金账户,该种账户的收益直接与货币市场工具的收益挂钩,同期兼具支票账户的特性,可在账户资金余额规模内以支票形式对外直接支付。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工具相互融合的另一极具代表性的银行负债产品是股票指数存款。该种存款的收益直接与证券市场的股票价格指数挂钩,存款人依据其对股市将来行情的预期选择买入牛市或熊市存单,到期银行依据阶段股指的变动率及事先确定好的参与率计算该账户的收益率。在一般情形下,该类账户的本金是有保障的。显然,这类账户对那些既期望得到股市波动所导致的利益又对投资安全有一定要求的客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实际上,在西方银行业,这类负债产品五花八门,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收益预期好于普通存款。尽管很多如此的存款产品不能得到存款保险的保障,但就事实情形来说,依旧比较安全的。

3、在细分客户的基础上,开发针对特殊目标人群的负债产品。负债产品创新的最新发展则是依据银行的成长战略,清晰银行的客户着重,在对目标客户的需求执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推出量身定做的负债产品。此类负债产品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是理财服务。它可以显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银行依据某一类群客户的需求,结合各种短时间金融工具的特点及收益,设计、开发收益较之存款利率高的集合理财产品;其他形式是客户将本身的需求和条件述之银行,银行以一一对应的形式为其设计投资方案,力求使投资的风险、收益及流动性与客户的特殊需求相匹配。在综合理财账户下,银行还可以组合投资的形式,将客户资金在债券、存款、保险等多种产品中组合搭配,包含对每一类产品中不同内容的有机组合。这类负债产品有时并没有能直接给银行导致可用于放贷的资金,银行从存贷中得到的利差也较为有限,但可给银行导致大批的交易业务,而这也正是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银行业收益结构改变的一个明显特质,即源自存贷利差的收益在总收益中的比率连续下滑,各种市场交易所导致的价差和佣金收入迅速上升,这恐怕是现代银行将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4、针对客户的融资需求,设计、开发对应的融资产品。从严格意义上表达,这已经不完全属于银行负债管理的内容,但其基本思路仍源自于通过筹措资金,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并以此获取银行盈利这一宗旨,是在金融市场日益发达、投资与融资需求多元化的环境下银行对原有运营理念反思和调整的结果。伴随市场的成长,资金盈余者的投资需求发生了很大改变,他们对收益有更高要求,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也更强;而资金匮乏者也对银行贷款之外的融资途径有了许多利用,面对该种“脱媒”的市场发展趋势,银行感受的阻力不言而喻。最有效的应对之策是参与其中,利用本身的专业优势,有效地沟通、达到双方的投融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银行尽管不再能得到存贷之间的利差,但可以得到不菲的各种中介费用,包含融资方案的设计、融资产品的开发及市场推广、资金的后续管理等的佣金,并对客户关系的牢固大有裨益。

中国情况

客观来说,中国银行业对负债一贯高度重视,但长期以来,中国的负债管理基本处在一种粗放式运营状态;负债产品单一,负债产品的定价与账户的具体条件没有任何联系。诚然,形成这一局势,政府的管制是首要原因之一。在银行业加速改革进度的今天,政府的监管思路亦在发生改变,商业银行正在得到许多在负债产品创新和定价方面的权力,这对提高中国银行业的负债管理水平无疑是有利的。在外部管制环境越来越宽松的情形下,借鉴西方银行业在负债管理创新方面的经验,对提升中国银行的竞争力将起到积极作用。

负债管理负债管理

1、在产品创新方面:近些年来,中国银行在负债产品创新方面已有了一定改善。资金的争夺战也动员了负债产品的推陈出新。细观国内银行业在负债产品方面的创新,学者觉得首要体当下两个方面:第一,为积蓄账户供应各种转账支付便利。在中国的银行存款中,个人积蓄占有绝对的比例。伴随市场经济的成长,各种转账支付的需求大程度上升。针对公众的这一需求改变,借助于银行卡的发行与流通,各银行陆续推出了相似于招行“一卡通”如此的产品,使存款人可以积蓄存款为基础,凭银行卡在多个账户之间划拨资金,更可以银行卡方便地执行各种对外支付。以客户授权为基础,银行也可以直接为客户从其账户中扣缴各种公共事业费用。这类账户和业务的显现,极大地方便了客户,提升了客户资金的运用效率,也对银行负债范围的扩张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二,开设各种理财账户,为客户供应综合理财服务。1998年后,在存款利率仍由中央银行管制的环境下,市场利率连续低迷,存款收益相对较低。针对这一现象,各银行陆续推出理财账户,吸引存款资金。这类账户一般以较高的存款额作为基础,账户所有人可得到银行供应的多方面金融服务,如投资咨询与设计、账户组合管理、汇兑、转账等,较具代表性的如招商银行的金葵花账户、工商银行的理财账户、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账户等。银行的意图在于通过供应理财账户,吸引高端客户,而这一般被觉得是真正能够给银行导致利润的群体。

2、负债产品定价方面: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对积蓄客户供应差不多是完全免费的各类金融服务。在传统银行业务利润日益稀薄的今天,免费的金融服务使银行不胜重负。于是,顺应国际银行业的成长趋势,对与存款有关的金融服务收费开始形成各银行共同的单价政策取向。但受于价格政策的转变激烈,社会反响很大,各方对是否收费、如何收费针锋相对,使银行在价格政策调整时必须瞻前顾后,慎之又慎。

3、西方银行业负债管理创新导致的启示:对比西方银行与中国银行负债管理创新的具体做法,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有不少共同之处。适应客户需求的改变,创造丰富多样的负债产品以及关注负债成本、强调账户盈亏平衡是一个总的趋势。即使这样,中资银行的负债管理水平较之于西方银行仍存在重大差距。

4、负债管理理念方面: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是银行的传统运营之道,而现代西方银行早已击穿这一盈利模式,运营理念变为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而达到银行本身的价值,银行风险管理者、资产管理者这一角色日益突出。所以,适应市场的结构性改变,以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的负债产品吸引客户,通过多种形式,包含贷款、账户管理、投资咨询、投资管理管理、交易代理等满足公大量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并以此达到银行的价值将形成银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尽管中国银行业受分业运营的制衡,一部分业务,首要是交易类业务上尚无法涉足,但对这一将来的成长趋势却不能不予以高度重视。

5、产品创新方面:从银行业的整体情形看,国内银行所积聚的积蓄资源仍维持在极高的比例。居民金融资产过分集中于存款,第一,使社会融资需求过分看好于银行,银行面对放贷的极大阻力,容易导致信贷风险和致使不良贷款资产的上涨;第二,超大范围的存款也为今后存款的波动留下了重大的空间,而一旦存款显现大范围流失,银行将深陷非常被动的境地;第三,单一的存款品种使银行运营的利润首要依靠于存贷的利差,而在利率市场化进度持续加速的环境下,竞争的加重势必致使利差持续缩减。所以,无论从短时间依旧长期的角度,银行都有必要继续推动负债产品的创新,既维持银行存款的连续生命力,又为其余业务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中国银行业负债产品欠缺的首要是与直接融资产品结合或可得到市场化收益的负债产品。从2003年下半年后,中国通胀的阴影开始显现,物价上涨胜过银行存款利率,负利率形成中国银行存款的威胁。开发能够与直接融资产品结合的负债产品,使银行负债的债权人得到市场化的收益,不只有利于平稳负债资金来源,还可以扩大银行的业务规模,增长银行的收入途径。这要求银行对于各种金融市场工具能够灵活自如地执行交易和操作,并能有效控制交易中的市场风险,诚然,前提是整体金融市场发育完善,管制较为宽松,商业银行有操控的余地。就最新动态来说,银监会已经放松在这方面的管制强度,商业银行已被允许以理财产品的方式执行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售和操作,且事实运行不错,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银行设立证券投资基金的预案工作亦在各银行紧锣密鼓地执行中。但受于国内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都极为有限,银行在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操作空间还较为狭窄,人民币的理财产品仍有待更深一步发展。

负债管理负债管理

6、中国的银行负债管理:1979年以前,银行的负债业务首要是存款,银行的负债管理差不多是存款管理,而且以吸收存款为首要内容。银行吸收存款的方式有两种:①行政手段。现金管理制度规定,一切单位都要在银行开立存款帐户,无论是转帐依旧现金收入都要存入银行。因此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均为银行的存款对象,有着法定的存款义务。②自愿存款。银行依照存款自愿的原则,普遍设立积蓄存款机构,吸收城乡居民参与积蓄。银行吸收的各类存款,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分配运用,存款银行很少有独立的支配权。在该种体制下,对存款的管理一般只限于业务核算与检查存款指标完成情形的管理,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内容、管理目标和管理手段,也缺乏广泛的连续的管理活力机制和制衡机制。1979年以后国家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在改革中推行存款与贷款挂钩,实施资金自求平衡的原则,对存款的管理才广泛地引起重视。经历十年的改革初步形成了存款管理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7、存款管理的现行原则:存款管理的现行原则是在业务运营中渐渐形成的,尽管未上升为法律规范,但在事实中发挥着指导作用,这些原则首要是:①存款第一原则。各级银行的资产业务,务必在存款许可的规模内执行活动,这是改革中的一个巨大转变。在改革前,运营行只要有上级准许的贷款指标就可以对客户发放贷款;改革以后,一家银行即便有上级银行准许的贷款指标,但没有存款资金,就不能发放贷款,也就是业务运营中的实存实贷、先存后贷。②扩展激励存款、方便存款的措施,促使短时间性存款向平稳方向转化。③提升存款利率,除财政预算存款外,实施广泛的有息存款制度。④增长存款种类和确定不同存期,开办多币种的外汇存款。⑤对存款执行结构、期限管理,维持贷款与存款的对称性。⑥充实和创新存款的考核内容与方法。如考核积蓄存款吸储比率、财政存款的最低保存率、派生存款比率、企业存款平稳率、存款存期结构和存款成本等等,进而使银行的存款管理质量明显提升。 [1]

标签:

随机快审展示
加入快审,优先展示

加入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