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两难论简述
美德两难论(Conflicted Virtue)
为了解释即便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所有东亚国家显现经常项目盈余还要继续维持本币对美元的平稳汇率,罗纳德·麦金农(McKinnon)于2004年提出了“美德两难论”,又称为“美德两难效应”。他表示任何不能用本币贷款的国际债权国显现了其他形式的货币不匹配即美德两难,这实质是债务国原罪论的翻版。
有着高积蓄率“美德”的东亚国家看好于维持经常项目盈余,而经常项目盈余代表着对外债权增长。但是与有记录以来的债权国不同,东亚债权国不能以本币执行国际放贷。伴随对外债权的持续增长,两种情形将令发生:
伴随美元债权的积攒,本国美元资产持有者越来越担忧连续增长美元资产会致使本币增值; 外国人开始抱怨债权国货币不公平低估致使了该国接连性贸易顺差。上述两种情形是相互作用的。贸易逆差国的抱怨越多和对本币增值所施加的阻力越大,越加深了本国美元资产持有者对于本币增值的预期,进而使自我达到的挤兑更容易显现。一旦民众开始用美元挤兑本币,该国将深陷本币增值不行、不增值也不行的“两难”(conflicted)境地。由于假使本币增值,经济将最终深陷通货紧缩和零利率流动性陷阱;假使不让本币增值,则将遭致外国的贸易制裁,同样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而能以本币执行国际贷款的债权国就不存在如此的两难境地。该种不能以本国货币执行国际放贷的债权国,受于经常项目盈余导致对外债权的持续增长最终所面对的两难窘境就是“美德两难”综合症。
麦金农对于东亚国家目前大批经常项目盈余同美国大批经常项目赤字的关系,从汇率制度方面给出了比较新颖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