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经济理论经济理论知识文章详细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理论

外汇网2021-06-21 06:24:23 71

经济上涨原因分析理论简述

经济上涨原因分析理论又称经济上涨要素分析理论:一种通过对影响经济上涨的原因及其在经济上涨中的作用执行数量分析和国别比较,谋求更快地上涨的理论。

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亚当·斯密论述了分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以及资本积攒使生产者人数的增长,可以促使一国人民的真实财富与收入的增长。此后,李嘉图、马歇尔、熊彼特等也不同程度地对经济上涨的原因执行过分析。继英国经济专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专家多马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创立经济上涨理论之后,美国经济专家肯德里克和丹尼森从60年代开始,更深一步对经济上涨原因执行分析,并执行国别比较,以便谋求到更快地上涨的渠道。肯德里克的特点是从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国的事实统计资料出发执行经济上涨率的相互比较和全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丹尼森则是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影响经济上涨的原因执行定量分析和考察。

丹尼森把影响经济上涨的原因分为7类:就业人口及其年纪——性别组成;包含非全日工作的人以内的工时数;就业人士的教育年限;资本(包含土地)存量的大小;资源配置的改观,即低效率运用的劳活力比重的降低;范围经济达到的程度;知识(包含技术与管理的知识)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其中,前三项为劳动投入量,第四项为资本投入量,后三项是单位投入量的产出率,即生产率。依据美国1929-1933年的统计资料,丹尼森对上述各种原因在经济上涨中的作用作了如下预期:若这一期间国民收入的总上涨率为100%则总上涨率的54.4%由总投入量供应。其中劳动投入量供应的总上涨率为15%),45.6%资本投入量供应的总上涨率为15%),45.6%由要素生产率供应。丹尼森还会美国和西欧等国各种上涨原因在经济上涨中所作的贡献执行了比较。如在1950-1962年这一期间,总体来看,西欧总上涨率的40%为投入量供应,60%为要素生产率供应;美国则恰恰相反,总上涨率的60%为投入量供应,40%由要素生产率供应。这显示战后西欧各国生产率的提升快于美国。再从劳动投入量来说,西欧国家的劳活力数量对经济上涨所做出的贡献比较大;而美国的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高,其教育水平对经济上涨所作的贡献较大。丹尼森对经济上涨原因的分析,对于研究经济上涨的态势和策划科学的经济上涨政策,有着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标签:

随机快审展示
加入快审,优先展示

加入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