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人权益指什么

与所有者权益的区别
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均为两个会计要素,均为反应了企业的资金来源,前者又称为负债。区别在于所有者权益是余下权益,在偿还了债权人权益后,余下部分才是所有者权益。
债权人权益是资产,企业存续阶段内须偿还;所有者权益是资本。企业存续阶段内不偿还。影响上市公司债权人权益的原因分析
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首要有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两种方式,其中,债权融资是上市公司调整财务结构和股权获取最大利益的重要手段。上市公司在调整财务结构和达到股权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常常以牺牲债权人利益为代价。所以,深入分析影响上市公司债权人权益的原因,对怎样保护上市公司债权人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地说,影响上市公司债权人权益的原因包含股权的支配作用、运营者的地位和态度、现行债权处理政策导向、公司独立人格滥用和债权人权益保护观念陈旧五个方面。
一、股权对债权起支配作用依据委托代理理论,当上市公司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后,两者便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即债权人(委托人)与债务人(代理人,为简化,如果不考虑股东与运营者之间的利益摩擦)之间关系。当借款合同一旦形成事实,资金一旦进入上市公司,债权人就差不多失去了控制权,股东就可以通过运营者为本身利益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该种情形在发生财务危机时尤为突出。这是由于债权人对上市公司资产具有优先但固定的索偿权,而股东对上市公司债务承受有限责任,对上市公司余下资产具有无限的索偿权。“有限责任”予以股东将上市公司资产交给运营者而不必偿付全部债务的权利,“无限索偿权”予以股东得到潜在收益的最大好处。或者说,有限责任使借款人对极端不利事态(如破产)的损失事有最低保证赔款人的收益不或许差于零),而对极端有利事态所获取的收益没有最高制约。该种损益不对等分配致使股东具有强烈的动机去从事那些即使成功机会甚微但一旦成功将获利丰厚的投资活动。假使投资成功,债务人将受益可观;假使投资失利,债权人将承受多部分损失,其结果是财富从债权人手中转移给了股东,而风险则转移给了债权人。尤其是当上市公司显现财务危机、面对破产的时机,上市公司股东就会采取转出资金或分发现金红利的形式保护本身利益,有的会选择特大风险的投资项目投资,盈利了对股东有利,亏损了则亏的是债权人,这会让上市公司深陷更为严重的财务危机。从权利与义务的角度看,上市公司的股东与债权人处在不平等地位,股东拥有主动权,而使权人是被动的,即股东支配债权,是影响上市公司债权人权益的客观存在。二、运营者的地位和态度直接影响上市公司债权人的权益上市公司是以所有权和运营权相分离为首要特质的,而拥有所有权的所有者(股东)和拥有运营权的运营者均为上市公司的控制主体。因此可以将两者统称为双元控制主体。上市公司双元控制主体的存在,体现了上市公司“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特质:一面是鼓动对运营者的控制,由于股东拥有对运营者的评价和任免权,同期也决定着其报酬的高低,所以可以说运营者是在股东的控制之下执行运营的:另一面,尽管股东拥有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权,但在运营过程中,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事实上为运营者所拥有,股东必然依靠运营者“尽心尽力”地工作才可达到其资本的扩张和企业价值的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表达;股东又承受运营者的牵制和控制。所以说股东和运营者是相互控制与被控制:股东为了运营者为其利润最大化更好地服务而设立一部分激励机制,而运营者为了剪报酬和声誉而尽心为公司服务。可债权人既不控制和受控制于股东又不控制和受控制于运营者,他对于公司来看或他给自己相对于公司定位仅仅是一个债务期一满,便收回本息的讨债人,上市公司的财务情况与其设有多大关系。对运营者和债务人(股东)来看,无人在获得借款后乐意与债权人打交道,更不会为了顾及债权人利益在决策时考虑放弃或者更改已定有损债权人利益的方案。运营者在利用上市公司运营情况的有限信息为如何达到股东和本身利益最大化而奔波,假使能将债权人应享有的利益夺来,那更是一件运营者和股东皆大欢喜的事情。理想化的上市公司双元控制主体的控制目标应当是统一的,其前提务必如果委托运营者是一个“忠诚”的人,他以企业(事实上是股东)价值最大化为运营目标,并满足于自此而达到的“个人价值”,但是,运营者达到其“个人价值”的方式和手段诚然不会家想象中那么纯正,他们极有机会会利用手中“暂肘的控制权”谋求“个人价值最大化”,而此种情形下,股东及债权人权益也将承受侵害,但无论运营者是忠诚为股东服务依旧谋求“个人价值最大化”,运营者的该种地位和态度决定了债权人权益在其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必定承受损害。三、现行债权处理保护股权的政策导向在我国,最能体现债权处置保护股权的现行政策导向是财政部于1998年6月公布企业会计准则—一并已实行的《债务重组》。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情形下,一部分上市公司或许因运营管理不善,或受外部各种原因的影响等,使财务情况发生问题,致使盈利能力下滑或显现亏损,现金流转不畅,显现临时性的资金紧缺,很难按期偿还债务。尤其是对于一部分st类上市公司和Pt类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对于改观这些公司不合理的债务结构,减轻其债务负担具有积极作用,同期又避免了破产程序费时耗资,社会震荡等消极原因。与同样具有消灭债权债务关系功能的破产程序对比,债务重组体现为双方当事人之间的谈判与协议的过程,法律干预程度较低;与破产程序的“法定准则”及“司法主导”两大特质形成显著对比。依据我国会计准则,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发生财务问题的情形下,债权人依照其与债务入促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债务重组定义中的“让步”,是指债权入答应发生财务问题的债务人当下恐会来以差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的金额偿还债务,让步是债务重组的重要特质。让步的结果是:债权人发生债务重组损失,债务人得到债务重组收益。在下方几种情形不属于债务重组:(1)正常情形下,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2)债权人受偿的现金、非现金资产或债权转为股权的公允价值等于或大于重组债权的贴面价值;(3)债务人偿付的现金。非现金资产或债务转成的资本的公允价值等于或大于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4)债务人发行的可转换债券按正常条件转为其股权;(5)债务人破产清算时发生的债务重组;(6)债务人改组,债权人将债权转为对债务人的股权投资;(6)债务人借新债偿旧债。这六种情形有一个共同点: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的公允价值等于或大于债务的账面余额,或债权人收到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的公允价值等于或大于债权的账面余额的情形,即债权人未做出让步。当前,上市公司债务重组方式有缓期支付、停息挂账、债权转股权、部分或全部债务减免等。无论何种债务重组,从目的、内容到结果均为对

参考资料
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584810.html
2.http://baike.baidu.com/view/136514.htm
3.http://baike.baidu.com/view/277781.htm
4.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971082.html5.http://www.studa.net/company/060319/14473514.html
6.http://www.studa.net/company/060319/144735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