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管理管理知识文章详细

新型工业化道路

外汇网2021-06-20 19:51:09 72
背景

从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开始的世界工业化进度,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二百年间铸造了几十个工业化国家,先后有英、法、德、美、日等强国通过工业化而崛起。历史显示:这些国家的崛起总是和殖民掠夺及列强为分割殖民地执行战争相联系的。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前的世界工业化进度,称之为第一次世界工业化进度,或称之为传统工业化道路。

伴随战后殖民制度体系瓦解,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废墟上建立了一连串新兴民族国家,尤其是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很多新兴国家(地区)纷纷开始工业化进度,显现了以低收入国家(地区)为主体的世界工业化进度,作者把它称之为第二轮世界工业化进度,也可称之为“迟到的工业化”。中国作为东亚地区低收入国家的一个成员,尽管在计划经济期间已开始推行工业化,但只有改革放开才开始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们处在信息化时代,面对经济世界化潮流,国内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当代国内外的这些条件,既决定了中国务必完成发达国家一、二百年前早已完成的工业化历史任务,也决定了中国工业化必会是一条与传统工业化全然不同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当代国内外条件给中国给予了“和平崛起”的历史机遇,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基于对这历史机遇的深刻认识,给我们展示出一条在今后20-30年内把这一历史机遇付之实践的成长道路。

中国自改革放开以来,就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从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轨的双重转轨期间。前一转轨,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后一转轨乃经济结构的转变。历史显示,要把二元经济结构更改为现代经济结构,就务必走工业化道路,即大大提升二产(首要是工业)和三产(首要是服务业)在社会生产结构中所占比重,大大减弱一产(首要是农业)所占比重;尤其是要更改就业结构,要大大减弱一产所占比重,通过工业化和与此相联系的城市化进度,把大批农村余下劳活力转移到二产、三产中去,变成城市和乡镇的居民。世界历史显示,这是一个农业国家需要经历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可完成的历史性任务。

我国为工业化已奋斗了近半个世纪,虽获得了巨大进步,但我国仍处在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变过程中。统计显示,在1961-2001年40年间,我国一产(首要是农业)在社会商品生产增长值总额中的比重从36.16%降到15.23%,二产(首要是工业)的比重却从31.88%增到51.15%;一产从业者在就业结构中的比重从77.17%降到50.00%,而二产从业者的比重却从11.16%增到22.3%。这虽显示了工业化的进步,但按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和世界银行的研究,二产在社会商品生产升值总额中的比重在40-60%者为半工业化国家,我国当前应属于半工业化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向我们显示一个严峻的现实,即占全国劳活力总额二分之一的农民,仅创造15.23%的商品性财富,却要供养着占全国人口63.9%的农村人口。这就是我国“三农”困难的症结所在。出路何在?首要应从工业化和与之相联系的城市化中找出路,就是靠发展制造、基础产业、服务业以及其余非农产业,把大批余下劳活力从农业、农村中转移出来(诚然农业本身的技术改造及发展也必不可少)。

我国共有劳活力达7.4亿人,约有3.7亿在农村,近二十年来外出农民工约9000多万。据中科院国情研究中心预期,2000年约有1.42亿农村余下劳活力,约占农村劳活力总数的42.45%。另据分析,在将来20年里,我国如维持年均7-7.5%的经济上涨速度,到时一产(首要是农业)在全社会就业结构中的比重将从50%降到30-32%,即下滑18-20个百分点,将令有1.4-1.5亿农村余下劳活力从农村转移出去,被制造业、基础产业、服务及其余非农产业所吸收。同期,若以年均7-7.5%的经济上涨率计,以制造业为主的二产增长值在商品生产总额中的比重可望年均上涨0.70-0.75个百分点,如此,二产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可从当前的51%增到2020年的64%左右,高达国际公认的工业国所要求的指标。这是工业化所要达到的一项重要历史性任务。

所以,我国二重经济结构的现实,决定了推行工业化乃是我国通往现代化必经之路。我们无法超越工业化历史阶段。但是,当代经济世界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国际环境,又使我国这个迟到的工业化道路具有与传统工业化有所不同的新特质,即具有重大的后发优势,可使我们得以更快的进展、更短的时间、更高的质量完成工业化历史使命。基本特质

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是一条对传统工业化给予扬弃的道路,即对传统工业化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道路。改革放开二十多年来,我国工业化脚步尽管突飞猛进,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度工业化水平对比,差距是非常大的。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采取逾越式发展的思路,达到工业化目标。这不仅是我们达到工业化的捷径,也是必由之路。和传统工业化对比,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有如下一部分新的特质:

(1)放开性。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充分抓住经济世界化、新技术革命导致的成长机遇,迎接考验,积极参与世界规模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以达到工业化的迅速、高效推动。

(2)逾越性。在工业化中引入信息化,达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及精髓。在工业化进度中引入信息化,不仅大大丰富了工业化的内容,而且势必更改传统经济的商业模式,助推业务流程重组、生产要素重组,从而助推传统经济的转型,从根本上更改传统工业化的性质。这也是我国作为低收入国家抓住后起发展的可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

(3)整体性。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的部署下提出的,不是哪一面的单兵突进,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协同性推动,以避免造成新的结构失衡,维持经济达到一个长达20年左右的连续迅速上涨和社会全面进步。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融工业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知识经济为一体的成长道路,是追求科技创新、农村城市化、高速上涨、充分就业、劳动和要素生产率大程度提升的全面发展渠道,也是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核心所在。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务必把工业发展和农业、服务业的成长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同期形成农业现代化和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活力;把速度同质量、效益、结构等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使我国工业真正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把工业生产量力的提升和消费需求能力的提升协调统一起来,把工业上涨建立在消费需求持续扩大的基础上;把技术进步、提升效率同达到充分就业协调统一起来,使许多的人能够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和利益,并达到人的全面发展;把目前发展和将来可连续发展衔接统一起来,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使工业化与可连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走文明发展之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4)特色性。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充分顾虑到我国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不足、劳活力供给大于需求的冲突突出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我国新世纪将得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区别于传统工业化道路,具有显著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是反应时代特质,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人类社会从18世纪30年代开始迄今的工业化历史已270多年,但到迄今为止,世界达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仅27个,人口合计 9.265亿人,占世界人口 15.3%。我国基本达到工业化时人口将高达14亿,胜过已达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总量。中国基本达到工业化,是一件对世界发展具有巨大影响的大事。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顺遂推动,将给占世界人口80%以上的仍未达到工业化的成长中国家供应一条可供借鉴的工业化新模式。内容要求

①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②经济效益好,就是要达到经济上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即从首要依靠增长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道路上来,通过技术进步、增强科学管理、减弱成本,提升劳动生产率。?

③资源消耗低,就是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事实,实行可连续发展的战略,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付出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动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节约的转变,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④环境污染少,就是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困难,从宏观管理入手,注重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坏,避免走旧工业化过程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⑤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从我国人口多、劳活力资源丰富的事实出发,策划推动工业化的具体政策,处理好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通过教育和培训增强劳活力资源的能力。优势条件

(1)经济世界化势头迅猛,国际间的要素配置和产业重组脚步加速。国际间资本流量增长。从直接投资看,我国已形成世界注目的外商直接投资首选地之一;从间接投资看,我国已获得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农发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的不错信誉,向中国贷款可按时获得好的回报。这有助于我国积极有效合理地利用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加速经济发展。世界规模内大跨度的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正在执行。跨国公司甚至一部分中小企业,为谋求更大利润空间,增速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执行产业转移,其中制造业是转移的着重行业,有助于我们有选择的承接一部分先进适用技术。

(2)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快速崛起,为我国企业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减弱资源消耗、提升经济效益,导致了不错机遇。

(3)我国改革放开以年的连续迅速发展,奠定了新型工业化启动的不错条件。2001年末GDP已达95533亿元人民币,比1989年上涨差不多2倍,与1978年对比,年均上涨9.4%,是世界上上涨最快的国家之一,具备了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坚实物质基础。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为新型工业化的启动给予了技术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为新型工业化的推动给予了不错的体制保障。

(4)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市场空间重大。在已经达到工业化的大国中,欧洲的英、法、德、意等国,人口范围与中国几个大省相近,迄今不足1亿,美国有2亿多人口,日本则1亿多。中国人口靠近13亿,这样大量的人口处在工业化中期,进入重要的工业和服务产品迅速上涨期间,形成的市场范围和导致的上涨空间是极其重大的,而且受于人口基数庞大且发展不均衡,结构转换所导致的上涨空间很大,可使我国经济维持比其余国家更长的迅速上涨期间。

(5)中国具有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保持和制造业优势上升并存的竞争优势。中国经济在历经了轻纺工业、重化工业为着重的成长阶段后,正在进入以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加工组装制造业为着重的成长阶段,正在逐渐形成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制造业优势。同期,中国地域广大,地价很难过快升高;廉价劳活力源源持续,近于“无限供给”;具有大批素质较高而与国际水平对比收入相当低的熟练员工、技术和管理人士,使中国可以连续地维持人力资源总的上的低成本优势,没有形成一部分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劳活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价格的明显上升的局势。日本经济产业省2000年的一项价格调查结果表明,与中国大陆对比,日本工业产品的单价为2.49倍,产业服务价格则达到8.44倍。中国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保持和制造业优势上升并存,有助于吸引着逐渐增多的国际制造业生产量力转移到中国,我们可以有选择的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大国比较优势,付出把中国建形成世界制造业基地之一。

(6)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成熟及现代化、工业化之后才发展知识经济,但在中国,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世界化及信息化等同期执行,形成了多元转变的统一体,有希望缩短追随先进的时间。限制因素

将来推动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也是经济上涨、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的过程,各种新旧冲突和困难必将交织和再加上,对新型工业化顺遂推动组成制衡。这些限制因素较为突出的有下方一部分。

(1)知识经济导致的考验和打击。

知识经济是知识的生产、分配和运用。民众所提及的网络经济、信息经济、高科技经济、创新型经济等都仅仅反应了知识经济某一面的特质,只有它们的整体才组成知识经济自身。其中,信息经济是知识经济组成的主体;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运行的基础;创新型经济是新经济发展的灵魂。知识经济国际化的特点,会对我们的国家管理体系、政策和传统经济造成打击,致使就业机会降低、国民收入分配差异扩大等的负面原因远大超过知识经济对发达国家的影响;那些缺乏竞争力和企业产品将显现严重的过剩,部分产业失去了生存空间。我们的社会组织方式还不适应新经济时代显现的企业组织“扁平化”、整个社会网络化的需要。尤其是我们对知识经济导致的考验和改变缺乏前瞻性的、战略性的、系统性的应对措施。在知识经济的核心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对比差距较大,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只占我国GDP的10%左右。后发优势在工业经济时代是完全或许的,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受于知识有收益递增效应,知识越多发展才越快,如此后发优势就很难获得,给我国赶超发达国家增长了难度。面对知识经济的兴起,我们既要发展传统的以资本、技术、劳动为基本生产要素的产业,又要促进以知识要素为主的"知识产业"的成长;既要完成工业化的历史性任务,又要为向知识经济形态迈进创造条件,任务十分艰巨。

(2)人口与就业的阻力重大。

人口与就业阻力重大就是我们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其面对的一个突出难题。减轻这一阻力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平稳的重要保障。

(3)资源利用粗放,生态环境恶化事态比较严峻。

我国资源相对匮乏,同期利用粗放,工业化耗水严重,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足20%,总回收率为30%,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30和20个百分点,资源消耗速度是国民经济上涨速度的2倍多,单位产值能耗量是国外先进水平的2-4倍。生态恶化现象严重,生态改观的任务艰巨。

(4)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冲突突出。

工业化的过程,就是减弱农业劳活力的比重、提升城市化水平的过程,但承受我国比较突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衡。一面,我国三农困难突出。农村余下劳活力数量重大,向非农产业转移问题,农村发展严重落后于城市,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都十分落后。另一面,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落后,差于世界平均水准10个百分点。同期城乡关系不协调,城乡分割的体制仍有待更深一步改革。

(5)工业制造业的素质不高。

突出表现是:劳动生产率低,生产运营范围小;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配套能力差,对国外技术装备依靠性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程度也不够。这与新型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要求仍有相当差距。

(6)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总的较低。

我们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条件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基本达到工业化,面对着与发达国家争夺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及与我们的产品争夺市场份额的严峻现实。我国经济达到国际竞争力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难易。当前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较低。依据一项研究,从收入向上瞧,人均GDP还不足1000美元,而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在2万美元以上。从技术向上瞧,我国科学技术对经济上涨的贡献率仅在30%左右,而发达国家在70%以上,我国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0年为1%,差于发达国家2.3%的水准,我国很多尖端技术和巨大核心技术的开发能力不强,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和装备依靠进口。从产品向上瞧,不少高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依靠进口,化工医药产品多部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计算机芯片差不多全依靠进口,高技术品种钢每年需进口700-800万吨,高档合成树脂自给率不足50%,不锈钢80%要靠进口。从人才向上瞧,我国专业技术人士总量相当于发达国家1/3-1/4;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专业技术人士总数的17.5%,中专下方的人士占一半以上,高级人才仅占5.5%。从体制看,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上述困难集中显现为综合竞争实力较为低下。

(7)如何顺遂地处理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本等要素匮乏困难。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知识经济的达到,对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需求远大超过传统的工业化。战略目标

依照十六大数据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达到工业化的要求,新型工业化的首要战略目标如下:

1、人均GDP高达3000美元。十六大数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升效益的基础上,GDP到2020年主张比2000年翻两番,年均上涨7.2%左右,到2020年将胜过4万亿美元(按2000年汇率计算),人均GDP可以高达3000美元。

2、制造业增长值占总商品生产升值额的比重提升到64%左右。高达工业化国家该项指标60 %以上的要求。

3、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提升到50%以上。当前中国的信息化水平约为10%,快速提升国家的信息化程度是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

4、城镇化水平高达 55%左右。当下我国已进入了城镇化进度加速的期间,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中期阶段城镇化进度将加速。如日本在1947-1975年的工业化增速期间,城镇化水平由28%提升到75%,28年提升了4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升1.67个百分点。韩国 1960-1981年城镇化水平从28 %提升到56%,21年提升了28个百分点,年均提升1.33个百分点。依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事实,城镇化率平均每年将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的目标完全有机会高达。

5、一产从业人士在全社会劳活力中的比重降到35%下方。对应经济发展速度、城镇化的速率及第三产业发展的加速,一产从业人士在全社会劳活力中的比重将大程度下滑,到2020年降到35%下方是完全有机会的。

6、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值占GDP的比重高达30%以上,研发经费开支占GDP的比重高达1%以上。

7、经济效益持续提升,资源占用与消耗下滑,普遍推行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增强环境和生态保护,达到可连续发展。

8、失业率控制在5%在内。

9、知识经济的框架体系初步建立。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基本原则

1、与现代化的总的战略相适应原则。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阶段,要与现代化的总的战略相适应。我国现代化的总的战略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达到现代化,依照这一部署,在到2020年基本达到工业化后,我国将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也即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动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借鉴工业化国家发展知识经济的成就经验和教训,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必将来临的大趋势,用能够引领、促进工业化的知识经济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体制来锻造新型工业化体系,由新型工业化的迅速推动奠定知识经济社会来临的坚实基础,迈出一条由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逾越之路。

2、发挥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和其余方面的优势,处理好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把技术进步、提升效率同达到充分就业协调统一起来。从发展趋势来说,高新技术产业会大大快于传统产业,但是在中国经济总量当中,传统产业依然会占首要的比例,而且我们在国际竞争当中,优势亦在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或者是高新技术行业当中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

3、技术进步助推原则。就是将新的科技革命成果充分应用于工业化进度,核心是以信息化动员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注重使企业真正形成科技进步的主体,妥善处理好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性的关系。创新是技术进步必由之路,是达到逾越式发展的基础和源泉,要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聪明才智,形成创新的氛围和环境,在技术、产业、制度、文化等方方面面执行全方位的创新。

4、可连续发展原则。作为一个低收入国家,我们在完成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大力实行可连续发展战略,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使目前发展和将来可连续发展衔接和统一起来,走文明发展之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5、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工业化的推动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重视提升人口素质,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使许多的人能够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和利益。

6、统筹协调原则。把工业发展和农业、服务业的成长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同期形成农业现代化和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活力;付出缩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行西部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加速城镇化进度,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渐缩减城乡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证人民民众共享经济成果。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

世界多数发达国家是在完成工业化任务后才推动信息化的。当今中国不必重走这条老路,而在工业化处在中期阶段的今天,就要充分利用人类的共同财富和智慧,将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失机会地推动信息化,使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这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及重要标志,也是提升经济上涨质量和效益的迅速上涨方式。新型工业化,务必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世界不少低收入国家在经济高速成长阶段,有机会维持长达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连续迅速上涨,上涨的动力首要来自经济结构的调整、转换、优化和升级。我国经济在连续差不多20年高速上涨后,在将来的20年中国内生产总值继续维持年均7.2%以上的上涨程度,到2020年达到国内生产总值较200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是或许的。在工业化进度中,工业上涨和发展将一直居主导地位。今后17年工业增长值需要维持年均上涨9.5%到10%的成长速度。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普遍推广应用,极大地丰富并拓展了工业化的内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制造业为支撑,尤其是振兴装备制造业,这既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工作着重,又是加速达到工业化的强大基础。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仍要重视传统产业的成长,但务必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要在大力发展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动员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企业是工业化的主体,也是信息化的主体。企业信息化程度标志着工业化进度和国家现代化水平。要切实增强信息基建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从企业生产运营、公共服务、社会生活以致政府行政管理等,都要运用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脚步。如此,到2020年,我国可同期完成基本达到工业化和大力推动信息化两项目标任务。以信息化动员工业化,可大大缩短工业化时间。从国际向上瞧,英国达到工业化大概用了差不多200年,日本用了100多年,韩国只用了30多年,这是由于韩国充分利用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机遇和新技术革命的成果。

我们要充分利用当今国际国内不错的经济发展环境,增速工业化进度。一是世界规模内,包含发达国家甚至一部分低收入国家实行产业结构调整,一部分跨国公司甚至一部分中小企业,为谋求更大利润空间,增速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执行产业转移。制造业是这些国家厂商转移的着重行业。这对中国有选择的承接一部分先进技术是个好机遇。二是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快速崛起,为我国企业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减弱资源消耗、提升经济效益,又是一个不错机遇。三是经济世界化趋势显著加大,国际间资本流量增长。从直接投资看,我国已形成世界注目的外商直接投资首选地之一:从间接投资看,我国已获得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农发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的不错信誉,向中国贷款可按时获得好的回报。这有助于我国积极有效合理地利用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加速经济发展。四是国内有较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科教兴国、可连续发展战略,走改革放开富民强国之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府增强宏观调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并充分利用别国先进技术、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传统制造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速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继续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多种所有制经济全面发展,维持投资、消费、出口三大拉动的不错态势,使国民经济真正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以信息化动员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形成良性互动,达到生产力逾越式发展。这就可以增速和缩短工业化进度。这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迅速上涨的一条捷径。

新型工业化与可连续发展

世界多数发达国家在早期工业化进度中,尤其在工业化迅速发展阶段,包含我国建国后几十年时间,资源开发和利用带有适当的掠夺性,大多以大批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走的是“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或“先污染、后治理”、“先损坏、后建设”的路子。我国不能再走这条老路了。将来20年,我国经济发展将给资源、环境、国土等产生很大阻力。从可连续发展看,现阶段我国社会存在的三大突出冲突是,人口基数很大,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厉害。2002年底全国总人口为128453万人,即使维持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为12.86%o,死亡率为6.41%o,自然上涨率为6.45%o,全年净增人口仍达826万人。资源总量丰富,人均资源不足,是我国自然资源国情的基本特质。中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我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占世界第三名:领土面积、耕地总面积分别居世界第三名、第四名;河可流年径流量占世界第六名:森林总面积居世界第六名。但是,人均矿产资源储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3/5;人均土地、人均耕地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3:人均河流年径流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4;人均森林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5。所以,务必认真归纳发达国家达到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充分顾虑到我国人均资源匮乏的现况,坚持实行可连续发展战略,应强调在工业化进度中,严格控制人口上涨,注重资源节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升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付出减弱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做到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达到新型工业化与可连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新型工业化与劳动就业

世界多数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度中,企业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特别强调机械化、自动化,结果导致严重失业的社会困难。我国人口大量,人力资源丰富,劳活力成本相对较低。为此,中国工业化过程务必妥善处理好提升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劳动就业的关系。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工业化过程务必是持续增长许多工作岗位,持续扩大许多就业领域的过程,而不能产生大批劳动者失业。发展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实体经济是处理这一困难的重要渠道。

所以在中国工业化进度中,务必按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并结合中国国情,从产业发展上,正确把握好三大关系:一是正确把握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当今,信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信息技术的利用为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和加强竞争力供应技术支撑。这些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快的,2001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17.5%,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对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务必将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达到生产力逾越式发展。同期要目睹,今后几十年,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仍有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需求。据统计,这几年我国制造业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的l/3,制造业增长值占整个工业增长值的4/5,为国家供应1/3的财政收入,制成品占出口额的90%以上,安排就业8000多万人,表明传统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是经济发展的首要力量。可以预见,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传统产业绝不是“夕阳”工业,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后,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依旧蓬勃发展的产业。所以,在中国工业化进度中,务必正确把握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二是正确把握好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劳动生产率高,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载体,一般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务必大力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又要积极发展那些能大批安置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使二者紧密结合。中国劳活力资源除城镇劳动者外,大批来自农业余下劳活力的转移。城镇化是人类有记录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世界城市化发展进度看,均为遵循一部分具有共性的一般规律。

从世界看,无论发达国家依旧低收入国家,城市化发展一般可概括为六大规律,即:①政治和民族独立是加速城市化进度的前提;②城市化是经济发展伴生的必然趋势;③城市化发展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质;④城市化增速发展阶段,大城市超前领先发展;⑤重视农业,发展农业,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加速城市化进度的基础;⑥城市化进度中,人口由生活环境差、低收入地区向生活环境好、高收入地区流动等,均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共同规律。

从世界城市化进度看,加速工业发展是推动城市化的初始活力,服务业发展是城市化的连续活力。伴随工业化的推动,中国城镇化水平将由2001年的37.7%上升到2010年的45%到50%,到2020年,人口城镇化率将靠近60%。就业是民生之本。如何达到这2.5—3.0亿农业余下劳活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并安置劳动者就业,是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繁重任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有助于农业余下劳活力及农村人口的转移,有助于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升。工业化一般指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劳活力就业增长,从事农业的劳活力持续降低的过程。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标准,国际上有三个结构性指标:农业增长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下方;农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降到20%下方;人口城市化率上升到60%以上。我国当前的工业化水平与国际通行的工业化指标对比,除农业增长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项指标外,均有很大差距,首要表当下农业就业比重高和城镇化水平低两方面;2001年,我国农业就业人口为3.65亿人,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达到50%,距20%下方的国际标准相差甚远;2001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为37.7%,距60%以上的国际标准同样差距很大。可见,中国达到工业化的奋斗目标仍有漫长的一段路得走,达到工业化仍是我国现代化进度中艰巨的历史任务。所以,中国在工业化进度中,务必正确把握好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三是正确把握好发展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一般所说的实体经济是指组成国民经济的农业、工业和建筑业、服务业包含商品物资流通业、交通运输通讯业等供应物质产品和服务贸易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是伴随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的一个标志。虚拟经济是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以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形式显现的虚拟资本的运动形态。实体经济是发展虚拟经济的基础,发展虚拟经济要为发展实体经济服务。要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世界上一部分国家发展虚拟经济的经验教训显示,虚拟经济不等于“泡沫经济”,但假使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发展失控,盲目扩张,过分膨胀,就容易产生“泡沫经济”,损坏实体经济,致使经济衰退,甚至导致金融危机。可见,虚拟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成长有其积极作用,而过分发展又将对实体经济造成消极影响。所以,要正确把握好发展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趋利避害,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适度发展虚拟经济。

新型工业化与农民合法权益

世界不少发达国家的早期工业化是以牺牲农民利益和殖民主义扩张为手段。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后,对内实施农村“圈地运动”,剥夺农民土地,一部分大地主所有者拆毁农民居住的房屋,促使这些丧失土地的农村无产者被逼成批进城谋生。对外实施殖民主义扩张,大肆掠夺世界资源,尤其是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执行掠夺,疯狂垄断国际市场。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曾对低收入国家充当过殖民统治的角色。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有本质不同,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是以牺牲农民利益来推动工业化的。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的大批资金,是靠农业、靠工农产品剪刀差积攒的,这就扩大了城乡差别。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一个明显不同是,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中来完成工业化任务,不是孤立地推动工业化,使工业化包含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成长形成农业现代化和加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活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愈加重视增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把工业化与城镇化结合起来,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新型工业化与发展服务业

世界多数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度中,往往遇到资金、技术、市场的制衡,采取扩张、掠夺、垄断等办法处理资金和市场困难。中国建国后差不多30年是以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为主导的,同期严格制约农业余下劳活力向非农转移,不重视服务业的成长,致使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在工业化进度中,走改革放开富民强国之路。发展务必依靠改革,通过改革更深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务必坚持放开,在经济领域积极有效合理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外经外贸,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金、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世界规模配置资金、资源,面向两个市场,参与平等竞争。

在工业化进度中,积极全面地发展服务业是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的巨大区别。

世界经济发展显示,服务业增长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困难是如何提升服务业增长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近些年,有些地方包含有的大城市领导,对振兴制造业是发展服务业的基础,认识不高,不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将工业化搁置一旁,不结合本地事实大力发展制造业,片面强调发展服务业,结果致使经济结构不合理,欲速不达,服务业发展承受严重滞约。反之,那些积极推动工业化进度,大力发展制造业,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地方,却加快了服务业的成长。这是由于大批的制造业产品动员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商品物资流通业、交通运输通讯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同期增长了劳动就业,就业多、收入多、消费多,有助于扩大内需,就拉动了整个经济的迅速上涨。振兴制造业是发展服务业的基础,应付出达到制造业与服务业同步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起码20年内仍要将工业发展汇聚在基础工业和制造业上,这是遵循工业化规律的客观要求。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务必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牢靠根基和重大支撑。要发展各种教育,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务必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要加紧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增强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技术攻关,推动核心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工业化进度

经历50多年的成长过程,我国的工业化获得了很大成绩,但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工业产出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就业结构、工业结构等综合分析,我国的工业化依然没有完成。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或GNP的水准

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汇率换算2001年为911美元;人均GNP,按世界银行图标集方法计算1999年为780美元;这两个数字按1970年时美元换算,都还没有进入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但如按买入力平价(PPP方法)标准,据世界银行计算,1999年我国的人均GNP为3291美元;而我们计算结果是,2001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772美元;这人均收入水平如换算为1970年美元,处在工业化中期的第一阶段。综合执行国际比较,并与日本、韩国、泰国、巴西等国家的历史报告对比较,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或GNP水平所对应的工业化阶段,大约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与中期第一阶段之间,是相对较低的。

2、工业产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工业化进度的直接表现是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这是衡量工业化阶段的一个首要指标。有人觉得,一个国家的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胜过了70%,就是达到了工业化。该种分析方法显然过于简单,也不符合我国的事实情形。

依据钱纳里、赛尔奎因等经济专家的实证研究,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有适当的规律性。在三次产业的产出组成中,工业化的演进使第一产业的比重下滑,第二产业的比重快速上升,并拉动第三产业的比重提升。一般来看,当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胜过第一产业时,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第一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下滑到差于20%时,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好于第三产业而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最大比重,这时工业化进入中期的第二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更深一步下滑到10%左右时,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到了后期阶段或基本达到的阶段。他们的研究还证明,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制造业产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般模式为18%,大国模式为19%。伴随工业化阶段的演进,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80美元到2100美元(1970年美元)的改变相联系,制造业产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36%。也就是说,当以人均收入水平衡量的工业化到了中期第二阶段的时机,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差不多高达了最高水平,这个水平也被称为制造业比重上升的自然制约。

我国受于结构偏差的存在,第二产业从改革放开以来一直占最大比重。以当年价格计算,2001年第一产业的比重为15.2%,第二产业为51.1%,第三产业为33.6%。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好于一般模式中工业化完成阶段的相应水平。我国第一产业的产出比重在1995年下滑到20%下方,标志着工业化进入了中期的第二阶段。也就是说,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所反应的工业化水平,已经高达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2001年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4.4%,其中制造业的比重为37%左右,好于一般模式中工业化中期第二阶段的制造业比重。

3、就业结构

综合钱纳里、赛尔奎因、艾尔金顿和西姆斯等人的实证研究,就多数国家的一般变动模式来看,当人均GNP为280美元时,工业化进入初期阶段,这时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58.7%、16.6%和24.7%;当人均GNP为560美元时,工业化进入中期第一阶段,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43.6%、23.4%和33.0%;当人均GNP高达1400美元时,工业化处在中期第二阶段,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28.6%、30.7%和40.7%;当人均GNP上升到2800美元时,工业化处在基本达到阶段,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23.7%、33.2%和43.1%;当人均GNP上升到4200美元时,工业化处在全面达到阶段,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下滑到8.3%,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上升到40.1%和51.6%。在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首要是由工业就业拉动的。

2001年,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50%、22.3%和27.7%,仍未高达中期的第一阶段,其原因首要在于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偏低,这与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所反应的工业化阶段是相同的。事实上,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在1997年已经下滑到50%下方,但近年又有所回升,这表明我国由就业结构水平反应的工业化阶段,一定程度上还不够平稳和精准。

4、工业结构

依据相关工业化理论和经验,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一般要历经三个阶段六个期间。第一个阶段是重工业化阶段,包含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和以加工装配工业为重心两个期间;第二个阶段是高加工度化阶段,包含一般(首要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为重心和技术密集型加工工业为重心两个期间;第三个阶段是技术集约化阶段,也包含一般技术密集型工业为重心和高新技术密集型工业为重心两个期间。

我国已基本完成了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化阶段,但在向以加工装配工业为主的高加工度化阶段转变中,消费品工业过分扩张,而重加工工业特别是装备工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增强和发展,一直停留于一般(劳动密集型为主)加工工业为重心的期间,不能连续升级向技术集约化阶段转变。该种工业结构水平所反应的工业化进度,只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的比较分析,假使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和就业结构指标为首要根据,以工业产出比重和工业结构水平两个指标为辅助根据,来分析我国工业化的进度,那么,我国当前大约处在工业化中期的第一阶段。传统工业化道路

我国的工业化具有本身的特质,存在产业结构偏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或GNP的上涨,就业结构与工业结构转换的落后。这与我国在较长期间内选择了一条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紧密有关的。

受于历史的原因和当时的国际环境,从“一五”期间到改革放开前夜,我国的工业化没有击穿苏联计划经济的模式,一直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这条道路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走的工业化道路有所不同,与后起的一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所走的道路也有所不同。

1、在所有制结构上,实施单一的公有制

20世纪50年代初,私有经济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是占主导地位的。政府把私有经济首要区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私人小手工业者,一种是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1950年,我国的私人手工业企业约为800万户、从业人士2000万人,加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12.3万户、从业人数164万人,私人工业企业数是812.3万户,从业人数高达2164万人,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83.2%;私人商业企业约408万户,销售额占批发商业机构的76%、零售占85%。到1956年,城镇私人商户还剩下43.2万户、民营工业80%以上都执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此后,个体、私有经济更深一步承受制约和排斥,到1978年,我国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形式中从业劳动者占全社会劳活力的99.6%,个体劳动者只占0.04%,根本就不存在私人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约为16万户,相当于1952年的1%左右。1957年,国营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约为53.8%,集体所有制工业占19%;到1978年,分别为80.8%、约19.2%,两者加起来,占到工业总产值的100%,个体、私人工业企业已不复存在。

实施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在资源配置方式上,我国也开始逐渐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运行机制。1949年10月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其后,其余专门性的负责计划管理的中央机构陆续成立,国家通过这些机构开始对经济活动实施行政指令的直接管理。1950年2月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以指令性方式提出了“六个统一”:财政收支统一、公粮统一、税收统一、编制统一、贸易统一、银行统一。其后,国家开始以策划指令性的形式,对国民经济各方面开始实施全面的计划管理,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初步形成。1954年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成长和改造,使生产力持续提升,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从此,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我国法定的经济体制。

而且,计划管理的规模越来越大,指令性计划的规模越来越大。从1953年到1956年,国家计委统一管理、下达计划的产品,从115种增长到380多种,这些产品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60%左右;对农产品采购的计划,一般也占采购总额的70%左右。1957年,中央各部门直接管理的工业企业,从1953年的2800多个增长到9300多个,户数约占中央和地方管理工业企业总户数的16%,而产值却占49%,向工业企业下达的指令性指标有12个之多。国营企业的利润和基本折旧基金全部上缴国家,纳入国家预算。企业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及技术措施费、新产品试制费、零星固定资产购置费等都由财政拨款处理。在劳动管理方面,由“介绍就业与自行就业相结合”到逐渐扩大统一分配的规模,由“能进能出”逐渐向“能进不能出”、“铁饭碗”发展。

从“一五”末期开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病就开始暴露出来,改革经济体制的要求多次被提出,国家也几次执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试图,如“大权独揽,小权分散”,“下放权力,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等,但这些小改小革并没有击穿高度集中计划体制的总的框架。

3、在发展战略上,优先发展重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道路有两种战略选择:一是西方国家达到工业化的战略,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攒了大批资本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工业化战略,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快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经历反复权衡利弊,中央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首先是建设钢铁、煤、电力、石油、机械制造、军事工业、有色金属及基本化学工业。1958年8月,国家计委《有关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提出,重工业以1962年生产钢8000万吨为纲执行安排,到时全国在钢铁和其余重要工业产品的产能方面靠近美国。从发展速度看,只有“五五”期间重工业的成长速度慢于轻工业,为10.7,其余四个五年计划,重工业的成长速度都快于轻工业。“一五”期间轻工业发展速度与重工业发展速度之比为12;“二五”期间高达了26;“三五”期间为11.8;“四五”期间是11.3。从结构向上瞧,1952年我国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35.5%,差于轻工业,到1958年,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53.5%。到1978年,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7.3%,轻工业占42.7%,重工业的比重更深一步上升。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使我国的工业化走一条资本密集型的成长道路,产生劳活力转移落后。1978年我国工业吸收的劳活力仅为5009万,比1952年上涨302%,而同期固定资产(原值)却上涨了2046%,相当于工业劳活力上涨的6.8倍,这给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导致很大阻力。

4、在发展方式上,追求高速度和粗放式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客观上显现为片面强调经济上涨速度,忽略经济效益。工业生产得到的迅速发展,是靠高积攒、高投入、高消耗来支撑的。中国“一五”期间的积攒率差不多在23%~25%之间;“二五”期间平都是30.8%;“三五”期间平都是26.3%;“四五”期间平都是33%;1976年为31.3%,1977年为32.3%,1978年为36.5%,比例均为很高的。经济效益上,70年代末与50年代初对比基本没有什么改变,甚至还稍有下滑。1952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净值达到利税为37.1%,1978年为35.3%;1952年每百元全部资金达到利税为25.4%,1978年为24.2%。资源利用效率上,1953年我国能源的国民经济效益系数是1310元/吨,1978年则下滑到527元/吨,能源消耗力度1953年为7.63吨/万元,1978年增长到18.98吨/万元。资源消耗的上涨大大好于经济上涨。

受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建起了一批污染大、资源能耗高的工业企业,产生大批的环境困难,致使大气质量下滑,水污染严重,矿产资源和能源被过分开采,森林遭受过分砍伐,引起水土流失,河流断流。把大批人口留在农村,加上国家从农业汲走资金,致使我国的土地利用力度加大,土地沙漠化严重。

工业依靠工农产品剪刀差积攒资金

我国的工业化是在一个经济落后、基础薄弱的基础上启动的,执行工业化建设所需资金首要依靠农业和农民供应。1952年到1978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积攒了几千亿元,农民每年向国家缴的农业税在27亿~32亿元之间,总计有几百个亿;通过农民积蓄这条途径,国家积攒了约155.5亿;三项相加,从1952~1978年国家依靠农业积攒的资金总计高达了4452亿元左右,年均约171亿元,占国民收入积攒额的比重,除1978年外,都在30%以上。假使扣除国家对农业的投资,1952~1978年国家依靠农业积攒的资金约4413亿元。就在此时,国家实施了制约农民进城的政策。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把户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并以这两种户口为基础,陆续推出了与户籍制度相配套的就业制度、食品提供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等。农村居民与城市分割,流动和择业承受严格制约,只能从事单一的农业劳动,大批的农村人口被束缚在土地上。所以即使工农业产值的比例1978年已由1952年的3∶7变为7∶3,但城乡人口的比例仍为2∶8,在30多年里,农业劳动生产率差不多处在停滞状态。

因特殊的历史背景而片面强调自力更生

新中国成立时,受于东西两大阵营对峙、西方国家联合反华的历史背景,我国实施了与苏联结盟的“一边倒”政策,该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工业化的方向和进度。从1950年开始,苏联就开始以贷款的形式向我国供应复苏生产所急需的机器设备和工业原材料,1953年我国开始了大范围的工业化建设,并以156个工业建设项目为着重。“一五”期间,苏联对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执行了卓有成效的援助。70年代初,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一部分新的改变,我国政府不失机会地调整了外交政策,进而为引进和利用外国技术创造了条件。1973年~1977年我国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总计额高达35亿美元,相当于1973年前23年引进技术设备花费外汇的总和。

改革放开前,我国的对外贸易尽管有时发展较快,但总的水平不高,外贸依存度也是比较低的。1952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是9.4%,以后各年都没有胜过10%,1977年是8.9%。不重视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工业化的进度。

从实践的效果看,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在推动我国的工业化进度方面功不可没。工业化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约一个多世纪。从19世纪40年代起,我国开始有大机器工业,造成了一部分民族近代工业,也造成过几次工业化运动的高潮,但受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成效并没有明显。从“一五”计划到改革放开前夜,在短短二三十年时期内就基本达到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期目标,建成了一个初具范围、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个成绩是举世注目的。

但是我们也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其首要弊端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产权不明晰、对外放开程度低等。它使我们牺牲了市场的作用,牺牲了比较优势的作用,进而最终牺牲了效率,牺牲了社会总的福利的赶紧提升。

标签:

随机快审展示
加入快审,优先展示

加入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