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会计会计知识文章详细

审计重要性

外汇网2021-06-20 19:14:31 88
审计重要性的涵义

依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定义: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严重程度在特定环境下或许影响会计报表运用者的分析或决策。其在量上显现为审计重要性水平。

我们在理解这个概念时应从下方几方面把握:

1、分析考虑的角度是报表运用人。审计重要性尽管是注册会计师做出的专业分析,但是其分析考虑的角度却是报表运用人。注册会计师在分析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能否重要,是以能否影响会计报表运用者的分析或决策为根据的,并非是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或注册会计师的角度考虑的。所以,注册会计师在做出审计重要性的分析以前,务必在充分了解报表运用人的基础上评估会计报表运用者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容忍程度。对审计重要性的分析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不同的企业面对不同的环境,因此分析重要性的标准也不同。这个特定的环境包构企业的范围、所

处的行业、企业所处的会计阶段、会计报表运用者涉及的广度等。一般来说,企业的范围与其重要性水平的相对比率成反方向,即,范围越大

的企业,其重要性水平的比率越低;会计报表运用者涉及的广度与重要性水平成反方向,即和会计报表运用者涉及的广度会计报表运用者涉及

的规模越广,其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重要性是对会计报表来说的

分析一项业务重要性与否,应视会计报表中错报漏报对会计报表运用人所作决策的影响来说。若一项业务

在报表中的错报漏报足够更改或影响报表运用人的分析,则该业务的错报漏报就是重要的,否则就是不重要的。 运用的领域是会计报表审计。审计重要性只运用于会计报表审计中(即注册会计师审计),其对政府审计(即财经法纪审计)和内部审计都

不适用。政府审计是为了评估被审计单位遵守法律法规的程度,对它来说,根本就不存在重要性的分析,只若是错报和漏报均为重要的,不论

其金额的大小和其性质,由于只要它是错报或漏报,都违法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内部审计首要是为了试探对组织内部的运营活动和内

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对它来说,也不存在重要性的分析。与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

本质性试探的可容忍误差由注册会计师依据编制审计计划时对审计重要性的评估确定。重要性水平是审计人士审

查工作质量的一个可容忍的规模,胜过这个规模是不能容忍的,由于胜过这个规模显示审计工作质量的下滑。事实上,帐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就是本质性试探的可容忍误差。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是反向关系,即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证据越多;反之,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证据越少。重要性指的是由

审计人士分析的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该水准是审计人士依据审计的外部环境的要求,即会计报表运用者允许的错报漏报水平而确定的。当可

接受的重要性水平较高时,显示会计报表运用人对该信息的敏感度较低,允许的错报漏报较高,审计环境较轻松,注册会计师对一部分在其水平之下的错报漏报可不予关,可以实施较少的审计程序,缩减审计规模,降低审计的工作量,收集较少的审计证据;反之,当可接受的重要性水

平较低时,显示会计报表运用人对该信息的敏感度较高,允许的错报较小,审计环境较严格,注册会计师对一部分在其之上的错报漏报要给予关

注,要实施较多的审计程序、扩大审计规模,增长审计工作量,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比如,当重要性水平为20万元时,注册会计师只要实施

必要的审计程序,合理确定审计规模和审计工作量,检查出20万元以上的错报漏报就行;但当重要性水平下滑为10万元时,注册会计师就要在

原有的工作基础上,增长审计程序,扩大审计规模,查出10-20万元之间的错报漏报。显然,重要性水平为10万元时收集的审计证据要多于重要性水平为20万元时。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存在反向关系,即审计重要性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反之,审计重要性越低,审计风险越高。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存

在反向关系可从二方面理解:一面审计重要性对检查风险的影响。假使重要性水平为20万元,则20万元下方的错报漏报不会影响到会计报表

运用人的分析或决策,注册会计师只需实施相关的审计程序查出20万元以上的错报漏报;而假使重要性水平为10万元时,则10-20万元的错报漏

报依然会影响会计报表运用人的分析和决策,注册会计师不但要查出20万元以上的错报漏报,而并要查出10~20万元之间的错报漏报。显然要

查出20万元以上的错报漏报比要查出10万元以上的错报漏报要容易,也就是说,审计重要性与检查风险存在反向关系。依据审计风险模型:审

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不变的情形下,审计风险和检查风险成正比例关系,所以,重要性水平与审计

风险也存在反向关系。此外一面,就同一金额的未查出的错报漏报也会受于重要性水平不同,注册会计师要承受不同的审计风险。比如,同

样10万元未检查出来的错报漏报,假使重要性水平为20万元时,会计报表运用人觉得10万元错报漏报未能查出,没事;假使重要性水平为10万

元时,会计报表运用人觉得10万元错报漏报未能查出,要追究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显然,重要性水平为10万元时存在的审计风险要比重要性水平为20万元时存在的审计风险高。审计重要性与审计意见类型之间的关系

依据审计意见类型,审计数据一般可分为四种,即无保留心见、保留心见、否定意见和婉拒表明意见的审计数据。究竟发表何种类型的审计报

告,重要性是注册会计师考虑的首要原因。若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10万元的错报漏报,审计数据的类型由注册会计师对其重要评估。分析审计重要性方法

分析重要性应考虑的原因

重要性的评估与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审计意见都存在紧密的关系,在执业中,注册会计师务必运用职业分析能力对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性做出

合理的分析。注册会计师在对重要性做出分析时务必考虑如下几个原因:

1、以往的审计经验。假使以前年度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适当,可以作为此次审计确定的直接根据。假使被审计单位的运营环境、业务规模或职

责发生改变,可作相应调整。

2、相关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做出了特殊要求,就应该审慎地确定其重要性水平。一般来说,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

做出的要求越严格,被审计单位显现错报漏报的机会性就越大,注册会计师应对其重要性水平定低一点。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运营范围和业务规模。假使被审计单位是上市公司,一面受于其涉及的报表运用人规模较广,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是各

个报表运用人重要性水平的并集,另一面,报表运用人首要依据报表供应的信息做出分析,故应将其重要性水平的比率定低些。假使被审计

单位的业务规模较广,比如,既运营房地产、又运营电器,还运营其余业务,受于其运营规模较广,经济业务比较复杂,故会计处理比较容易

出错,所以,注册会计师也应将其重要性水平定低些。

4、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假使内部控制较为健全,可信赖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部分,以节省审计成本。受于重要性与

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假使审计风险评估为高水水平,则代表着重要性水平较低,应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以减弱审计风险。

5、错报漏报的性质。如涉及到舞弊与违法举动的错报漏报、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漏报、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漏报、不期望显现的错报或

漏报等等,不论其错报漏报的金额多少,注册会计师都务必将其看为是重要的。

6、会计报表各类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会计报表项目的重要性程度是存在差别的,会计报表运用人对某些报表项目要比此外一部分报表项目更

为关心。一般来说,会计报表运用人十分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所以,注册会计师应该对此从严策划重要性水平。受于会计报表个项目之间

是相互联系的,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必须考虑该种相互联系。

7、会计报表个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程度。会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程度或许形成会计报表运用人作出反映的信号,所以,注册会计师在确

定重要性水平时,应该深入研究这些金额及其波动的程度。

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方法

在对重要性水平作了上述定性分析后 ,我们就要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定量分析。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十二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该合理运用重要性水平的分析基础,采取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析基础一般包含资产总额、净资产、运营收入、净利润等。”但是,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哪个国家清晰规定重要性的量化标准。依据审计实务经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

确定重要性水平:1、税前净利润的5%—10%;2、资产总额的0.5%—1%;3、净资产的1%;4、运营收入的5%—10%;5、依据资产总额或运营收入

两者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百分比。前四种方法统称为固定比率法,后一种方法又称为变动比率法。注册会计师在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定量分析

时应把握如下三个原则:①选择的分析基础要合理。假使被审计单位的净利润为0,则不能选择净利润作为分析基础;假使被审计单位的本年利

润变动较大,则不能选择本年利润作为分析基础;假使被审计单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则不能选择资产总额或净资产作为分析基础。②选择的

分析比率要合理。大范围企业的重要性水平比率要比小范围企业的重要性水平比率要低。③假使同一阶段各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依据

审慎性原则,注册会计师应该取其最低者作为整个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比如,A企业是一间从事高科技产业的上市公司,2004年其净利润为

100元,运营收入为20000元,资产总额为100万元,净资产为50万元。依据分析重要性水平的原则,我们可以选择运营收入作为确定利润表层次

重要性水平的分析基础,比率为8%,选择资产总额作为确定资产负债表重要性水平的分析基础,比率为0.5%,于是分析利润表的重要性水平=1600元(20000*8%)、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水平=5000元(100万元*0.5%)。又依据分析原则③,我们应把整个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定为1600元。

六、重要性水平的分配

注册会计师量化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之后,就务必要将令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到各帐户中去。当前,在审计实务中存在两种分配的方法:一种是在没有考虑错误金额与审计成本的情形下,将令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按同一比例分配给各帐户,叫平均分配法;其他是顾虑到特定帐户发生错报漏报的机会性和审计策略或资源的制约,将令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不按同一比例分配给各帐户,叫不平均分配法。如被审计单位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为280万元,两种分配方法的结果如下:

表二:重要性水平的分配

项目 金额 平均分配法 不平均分配法

现金 1400 14 5.6

应收账款 4200 42 50.4

存货 8400 84 140

固定资产 14000 140 84

合计 28000 280 280

注:以上金额单位都是万元,被审计单位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为资产总额的10%.

平均分配方法,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易行,但是其没有顾虑到成本效益原则,也没有考虑各类目的具体情形,因此是不科学的。不平均分配法按

照具体困难具体分析的思路,依据各类目审查的难易程度确定各帐户的重要性水平,对难查的,分配了较高的重要性水平;对易查的,分配了较低的重要性水平。如此,在不减弱整个报表审计质量的前提下使审计成本的减弱胜过了审计成本的增长额,使审计总成本下滑,进而体现了“成本效益原则”。在实践工作中,不平均分配法比较承受注册会计师的推崇。总得来看,注册会计师在分配重要性水平时,应当从质量和成本两个方面来考虑。从质量的角度来考虑,对于重要性的帐户,对报表运用人特别关注特别敏感的帐户,重要性水平应定得低一部分;对一部分不太重要的帐户则可以定得高一部分。从成本的角度考虑,业务交易较大的帐户,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部分,如此就可以减弱审计成本。在决定重要性水平的分配时,注册会计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出专业的分析,寻求到成本和质量的最佳结合。小结

注册会计师既不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过高,也不可将重要性水平定得过低。假使定得过高,尽管面对的问题较小,即检查风险较小,但影响报表运用人决策的错报往往没有查出,致使运用人决策失误并发生损失,进而引起诉讼。反之,假使重要性水平定得过低,尽管可以将影响运用人决策的错报漏报均查出来,不会被起诉,但受于需要查出的错报太多,所以会发生较多的审计成本,甚至会显现收不抵支。所以,重要性水平定得过低或过高,对注册会计师均为不利的,应将重要性水平确立在合适的水准上。

标签:

随机快审展示
加入快审,优先展示

加入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