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年版)的定义,基础货币包含中央银举动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供应支持的各种负债,首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中,基础货币被称为Reserve Money。基础货币的特质
基础货币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从质向上瞧,基础货币具有几个最基本的特质:
一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并非是中央银行资产或非货币性负债,是中央银行通过本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二是通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对它的影响,高达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
三是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商业银行不持有基础货币,就不能创造信用;
四是在实施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被整个银行体系运用的结果,能造成数倍于它本身的量,从来源向上瞧,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基础货币的公式
从用途向上瞧,基础货币显现为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预案金。从数量向上瞧,基础货币由银行体系的法定准备金、超标准备金、库存现金以及银行体系之外的社会公众的手持现金等四部分组成。其公式为:
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标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基础货币的计量
如前所述,基础货币是由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琢金和商业银行体系的预案金两部分组成。假使把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也视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预案金存款,则准备金就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负债,现金就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大众的负债。所以,通过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导出基础货币方程式。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对政府债权A1
对商业银行的债权A2
国际储备资产A3
其余资产A4
通货B1
商业银行的预案金存款B2
政府及财政存款L1
对外负债L2
其余负债L3
资本项目L4
由上表可导出基础货币一般方程式
得:
A1+A2+A3+A4−L1−L2−L3−L4=B
或者是:(中央银行资产)-(中央银行非货币性负债)=(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政府债权资产净额+对外金融资产净额+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其余资产净额
B=(A1−L1)+(A3−L1)+A2+(A4−L3−L4)
依据复式记帐原理,任什么时候候资产负债双方均为相等的。一般说来,中央银行的资产总额增长,基础货币量必然增长;相反,基础货币量降低,反应出中央银行资产总额降低。假使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有的项目增长,有的项目降低,则基础货币能否增长或降低,要视各类资产负债变动相互抵销的净结果而定。
计算基础货币量
计算基础货币量的多少,一般所采取两种方法,一是依据基础货币的定义执行计算,马上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体系的预案金二者加总求出;二是依据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用基础货币方程式执行计算。影响基础货币的原因
基础货币由现金和存款准备金两部分组成,其增减改变,一般取决于下方四个原因:
央银对商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动
这是影响基础货币的最首要原因。一般来看,中央银行的这一债权增长,代表着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增长,同期也表明通过商业银行导入流通的基础货币增长,这必然引起商业银行超标准备金增长,使货币供给量得以多倍扩张。相反,假使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降低,就会让货币提供量大幅缩减。一般觉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对这部分债权有较强的控制力。
国外净资产数额
国外净资产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组成。其中外汇、黄金占款是中央银行用基础货币来收购的。一般情形下,若中央银行不把平稳汇率作为政策目标的话,则对通过该项资产业务投放的基础货币有较大的主动权;否则,中央银行就会由于要保持汇率的平稳而被动进入外汇市场执行干预,以平抑汇率,如此外汇市场的供求情况对中央银行的外汇占款有很大影响,产生通过该途径投放的基础货币具有很大的被动性。
对政府债权净额
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净额增长一般由两条途径形成:
一是直接认购政府债券;二是贷款给财政以弥补财政赤字。无论哪条途径都代表着中央银行通过财政部门把基础货币注人了流通领域。比如,我国1995年的财政借款存量为1600多亿元,对近几年的基础货币量造成了一定影响。
其余项目(净额)
这首要是指固定资产的增减改变以及中央银行在资金清算过程中应收应付款的增减改变。它们全将对基础货币量造成影响。
货币当局投放基础货币途径首要有如下三条:
一是直接发行通货;二是变动黄金、外汇储备;三是实施货币政策。基础货币的四个属性
①可控性,是中央银行能调控的货币;②负债性,是中央银行的负债;
③扩张性,能被中央银行吸收作为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具有多倍创造的功能;
④初始来源唯一性,即其增量只能来因为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的数量就能数倍扩张或缩减货币提供量,所以,基础货币组成市场货币提供量的基础。在现代银行体系中,中央银行对宏观金融活动的调节,首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达到的。其具体操作过程:当中央银行提升或减弱存款准备金率时,各商业银行就要调整资产负债表,相应增长或降低其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通过乘数效应,可对货币提供量造成紧缩或扩张的作用。社会公众持有现金的变动也会引起派生存款的改变,进而致使货币提供量的扩大或缩减:当公众将现金存入银行时,银行就可以按一定比例(即扣除应缴准备金后)执行放贷,进而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连串的存款扩张过程;当公众从银行提取现金时,又会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连串的存款缩减过程。基础货币与中央银行关系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不可兑现的负债
不兑现货币的应用,离不开早期运用商品币种习惯的形成和发展,由于不兑现货币是由可兑现货币发展而来的,而货币发行的垄断权为不兑现货币的实施铺好了道路。一国转向不兑现货币,一般是由中央政府赋予单个机构具有垄断发行货币的特权开始的。中央银行的负债如同金银被普遍接受,而且形成其余银行的储备。然后,政府持久性地取消了中央银行负债的可赎回性,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也就形成不可兑现的货币。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尽管也将此列为负债,但在一般情形下,却是一种长期无需清偿的债务。当今,对货币发行人的要求权不可兑现。此不可兑现货币能够连续流通的首要原因在于国家法律的强制规定,再者,民众已经熟悉它,并可用自己的物品去交换货币,再用所交换的货币买入自己想买的在买入能力规模内的任何东西。如此,继续接受它也就有了自我加深的性质。在纸币买入力不变起码是不降低的情形下,民众完全可不考虑它对外部货币的要求权,由于它自身可直接达到民众换得所需物品的最终目标,而不必将它换成外部货币进而间接换得自己的所需物品,且这在当前也是不现实的。但核心是纸币并没有具有平稳的买入力,它或许伴随通胀而贬值,如此民众对物的要求权或许无法达到,或达到得很少,也就满足不了民众的最终目标。而纸币买入力的不平稳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不兑现的货币制度。正是该种制度,使中央银行能依照政府意志随意操纵基础货币量,这是以损失大部分人的福利为代价的。
在可兑现货币制度下,基础货币务必以该国的黄金量为基础发行,如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即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余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若美元的发行胜过了美国拥有的与其等价的黄金量,胜过的美元也就不能换取黄金,该种制度将崩溃。事实上,当初该种体系的崩溃,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由于美国深陷越战的泥潭不可自拔,财政赤字快速增长进而大批发行美元产生的。在不兑现货币制度下,受于中央银行不兑现其负债,基础货币量发行的多少对中央银行也就无约束作用。中央银行可通过操纵基础货币量的改变为政府融资、敛取铸币税并实行货币政策以达到政府的目标。
通过垄断对基础货币的铸造为政府获取铸币税
铸币税,是中央银行从发行货币中得到的净收入,它等于发行出来的货币的交换价值与制造货币和维护货币流通的成本之间的差额。假使新旧货币没有差别,通过将新货币投入流通,则基础货币的扩张代表着现有货币的价值缩水,也就对货币持有人执行了课税。显然,铸币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税收。而在征收铸币税时,往往伴伴随货币供给的上涨。
在金银铸币本位下,铸币税指封建主从铸币中所得到的收益,即铸币的面值与事实的金银含量、铸造货币的成本之差。即S=M-PQ-C,S为名义铸币税,M为该批铸币的面值,P为铸币厂为每单位金属支付的名义价格,Q是该批铸币所含金属的重量,C是铸造货币的成本。铸币厂常常通过降低铸币重量和贵金属含量、减弱贵金属价格等手段增长每批铸币的铸币税。假使在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中,竞争将促使铸币面值等于其边际成本,铸币税S=0。但政府竭力在货币生产上推行垄断,期望赚取铸币税。
在不兑现货币制度下,基础货币的黄金含量为0,生产成本也差不多为0,假定Q=0和C=0,则M=S,在不考虑物价水平改变的情形下,每年的名义铸币税即为基础货币存量的改变。在现代金融体系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控制并发行的,中央银行通过增长基础货币即可增长铸币税。受于中央银行与政府的特殊关系,铸币税多部分为政府得到。假使政府将获取的铸币税再投入基础设施等公共领域,既动员了经济的成长,又能通过基础设施等的建设为公众谋福利,那么这部分铸币税对公众来看是乐意接受的。但是政府本来就有为其公民供应各种设施的义务,在通过策划十分复杂完备的税法向公民征收各种税收后,它就不应当再征收铸币税该种隐性税收,如此的重复征税牺牲了公民的福利。假如这部分铸币税用于清偿自己的债务或其余用途,那更是对公民福利的重大牺牲。
中央银行在向市场导入基础货币时具有适当的独立性,可依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市场的货币提供具有适当的弹性,但作为政府的银行,在政府显现财政赤字时,有责任为政府筹措资金和供应信贷。假使中央银行简单地通过印刷纸币直接为政府偿债,因增长基础货币量而获取的铸币税有利于为政府弥补赤字,但却容易产生通胀,所以很多国家从法律上对中央银行向政府的贷款加以制约。
基础货币是形成中央银行资产的首要来源
尽管不同的国家,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不同,资本组成也不同。然而,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说,其资金来源大体由资本金、流通中货币、各种存款等组成。资本金包含中央银行实收资本(初始资本金)和在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得利润执行分配和上交财政税金后余下的公积金。有些国有化的中央银行还包含财政增拨信贷基金。依照资本金所有的形式,中央银行可分为全部资本金国家所有、公私股份混合所有、全部股本私人所有、资本金没有等类型。
新建立的中央银行要么依靠国家的力量授权和没收某一或某几个私有银行而来,要么国家自己先建立银行再来没收和改造以前的私有银行,要么采取其余一部分方式。中央银行不是银行业发展的自然产物,而是外部力量强加的或者是政府偏好的结果。受于中央银行的成长路径有很多,初始资本金所采取的形态也较为复杂。
假使中央银行从私有银行转变而来,其私有银行以前的资本金组成是影响现有资本金组成的重要原因,不管它能否是由于国家授权或没收。而私有银行以前的初始资本金组成应当不是它自己所发行的银行券或货币,只或许是某种外部货币,如金银等,或者是先于它的银行所发行的、被广泛接受的内部货币,由于在它建立时仍未发行自己的银行券或货币。这样类推,最早的银行的初始资本金组成只或许是外部货币。核心是,受于中央银行被赋予的强大力量和特殊地位,它一建立就能发行自己的新货币或统一发行以前的货币,而旧货币必然对新货币具有可赎回性,而且在新货币被普遍认可和流通时,旧货币也务必兑换成新货币。所以,中央银行能否拥有初始资本金的意义并没有是很大。尽管为维护币值平稳,中央银行发行货币须具备适当的准备金,诸如以金、银、外汇、证券作发行准备的现金准备和以短时间商业票据、财政短时间库券、政府公债等为准备的保证准备。但是中央银行可许多地运用保证准备,如先用自己发行的纸币从公开市场上购进政府发行的公债,再以政府的公债作为准备发行纸币。
中央银行既然自己能发行货币,而且其货币即负债被社会公众和各商业银行作为资产和财富储备普遍接受,如此,它发行的基础货币对自己来说也就是资产和财富的代名词。它的收益和公积金也采取了自己发行的货币形式。如此,它发行的基础货币即自己无须清偿的负债形成其资产的来源。它的资产业务也就是通过基础货币对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和再贷款、收购黄金和白银、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等。通过将基础货币投放到各领域,动员各种资产业务的成长进而形成自己的资产,中央银行就可以调整自己的资本组成。伴随基础货币总额的增长,中央银行资产总额也跟着增长。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投放量来调控经济
基础货币是银行体系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是中央银行各政策措施与最终目标之间关系的重要中介指标之一。在现代银行体系中,中央银行对经济的调节,首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达到的。而中央银行在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时,均为通过影响基础货币中的预案金而发挥作用的。中央银行若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预案金将增长,它们在其余情形不变时可动用的基础货币量相应降低,信贷范围降低,进而通过乘数效应降低了货币提供量,产生通货紧缩,压抑投资的上涨和经济的成长。中央银行若在公开市场上从商业银行或公众手中买进证券,便向市场投放了基础货币,尽管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预案金将增长,但可动用的基础货币较之增长更大,信贷范围放大,进而通过乘数效应增长了货币提供量,促进投资的上涨和经济的成长,并或许导致通胀。
外汇储备是一国综合实力的象征,它具有调节国际收支、平稳币值和汇率、应付政治经济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等功能。所以,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途径除了对商业银行执行再贷款和买入公债外,还要买入外汇。我国外汇储备是由国家授权中央银行买入并持有的。从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的角度看,我国外汇储备具有双重性,一面它显现为对外债权的迅速上升,另一面则显现为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急剧上涨,中央银行外汇占款比重日益增长。外汇储备并没有是越多越好,外汇储备越多,投放在此领域的基础货币也就越多,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便致使货币提供量的大程度上涨,并或许诱导通胀。
有关资料
麦卡姆规则(McCallum规则) 麦克勒姆规则又被称为基础货币——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目标规则。与泰勒规则一样,它也是一个适应性政策方程,但具有不同的政策工具及其后面的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麦克勒姆规则的政策工具是基础货币并非是联邦基金名义利率。依据这一规则,基础货币上涨率依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上涨率(或水平值)与设定的目标之间的离差而变动。这一规则中也包含了基础货币上涨率的改变,在基础货币上涨率改变不是很大时,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目标和基础货币目标可以说是等同的。
麦克勒姆规则包含三个首要部分:(1)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上涨目标;(2)货币流通速度改变的移动平均值(即,相对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货币需求的改变);(3)名义与事实国内生产总值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