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影响
大萧条的影响比有记录以来任何一次经济衰退都要来得深远。这次经济萧条是以农产品价格下挫为起点:首先发生在木材的单价上(1928年),这首要是受于苏联的木材竞争的缘故;但更大的灾难是在1929年来临,加拿大小麦的过量生产,美国强迫压低所有农产品产地基本谷物的单价。不管是欧洲、美洲依旧澳大利亚,农业衰退受于金融的大崩溃而更深一步恶化,尤其在美国,一股投机热致使大批资金从欧洲抽回,随后在1929年10月发生了让人恐惧的Wall Street股市大跌。1931年法国银行家收回了给奥地利银行的贷款,但这并没有足够偿还债务。这场灾难使欧中和东欧很多国家的制度破产了:它致使了德国银行家为了自保,而缓期偿还外债,从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国有很大投资的英国银行家。资本的匮乏,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里,都导致了出口和国内消费的锐减:没有市场必然使工厂关闭,货物越少,货物运输也就越少,这必然会危害船运业和造船业。在所有国家里,经济衰退的后果是大范围失业:美国1370万,德国560万,英国280万(1932年的最大报告)。大萧条对拉丁美洲也有巨大影响,致使在一个差不多被欧元兑美元银行家和商人企业家完全支配的地区失去了外资和商品出口。经济大衰退
原因
经济大衰退(1929年—1933年),经济学界有各种各样的商业循环理论,在分析大萧条的原因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于萧条原因最好的表明,也许就是一个或几个社会集团开支降低的程度胜过了其它社会集团开支增长的程度。1929年,消费者买入了国民生产总值的72%,工商业者投资消费了18%,美国各联邦、州和地方政府运用了略少于10%,其余的用于出口。
在1929—1930年,受于投资人和消费者降低了大概一百五十亿美元的开支,国民生产总值的开支约降低了一百四十亿美元。政府开支虽略有增长,但其影响微不足道。反应投资和消费开支有所降低的是:劳工市场上解雇和失业增多了,工商业的销售额和利润减弱了。依据上述分析,可见只要查明消费者开支和企业投资所以降低的来由,既能确定这次大萧条的造成原因了。
通过历史剖释,可以清楚看出:在二十年代已经存在着当时被人忽略或漠视的若干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趋向。而农业一直没有从战后萧条中完全复苏过来,农民在这个期间始终贫困。另外,所谓工业部门薪资水平较高,其中不少是假象。在这十年内,新机器的应用把大批员工排挤掉了。比如,在1920-1929年,工业总产值差不多增长了50%,而工业员工人数却没有增多,交通运输业职工事实上仍有所降低。在薪资水平很低的服务行业,员工增长最多,其中毫无疑问也包含了很多因技术进步而失业的技术员工。所以那些表明薪资稍有提升的统计数字,看来没有把真实情形反应出来。受于工农民众是基本消费者,这两类人遇到经济问题对消费品市场一定会有影响。
在这些情形下,二十年代广告的扩大和分期付款赊销的增长就会造成不良后果。分期付款赊销竭力膨胀消费品市场。在1924—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售额约从二十亿美元增为三十五亿美元,自此可见其上涨率大得惊人了。无庸置疑,采取分期付款的赊销办法,增长了小汽车、收音机、家具、家庭电气用具等耐用消费品的销售额。但是分期付款销售办法的推广运用,也显示如此一个事实:不增长贷款,消费品市场就不或许容纳工业部门生产出来的大批产品。而且,从经济看法来说,该种销贷方式自身孕育着某种危险性;只要缩减消费信贷即分期付款赊销,消费者的购置就很或许降低。看来,1929年就发生了该种情形。
二十年代工业生产之所以能扩大,是受于对新工厂、新设备的巨额投资。这项投资使建筑业、机床制造业以及钢铁工业等相关部门雇用了大批员工。所以,资本开支或投资一降低,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员工就会大批失业。到1929年,消费品市场容纳不了增产的商品,也就不再需要扩充厂房和设备了。比如,据预期1929年美国整个工业的开工率只高达80%。在这些条件下,无怪乎投资额(用1958年美元计算)从1929年的四百零四亿美元降为1930年的二百七十四亿美元,从而降低到1932年的四十七亿美元了。投资的削减则致使了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破产和员工的失业。这个困难因住房建筑的降低而愈加严重起来。住房营造在1925年高达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后就江河日下了。1929年动工兴建的住房只有50万幢(1925年约有100万幢)。1927年以后,汽车工业也急剧衰落。
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员工失业,会让消费品的销售额降低,进而致使消费品生产部门员工的失业。而消费品销售额的降低又倒过来使投资更深一步削减,这两大部类愈演愈烈的相互作用驱使生产日益下滑,失业率持续上升。甚至诸如低税率和高利润等有利原因也或许助长了危机自暴发。当下看来,那个期间增长的收入大半落入少数人或少数家族的腰包了。1934年布鲁金斯研究所发表的一篇研究二十年代经济困难的论文如此写道:
“美国呈现出了收入分配日益不均的趋势,起码在二十年代前后是这样。这就是说,这个期间人民民众的收入有所上涨,而上层阶层的收入水平提升得更快。受于伴随上层阶层高额收入的达到,他们的收入中节约部分增长得比消费部分快,也就显现了大富豪及其家族把积攒的收入逐渐增多地作为投资的趋势。”
从经济看法来说,二十年代收入的分配有紧缩消费来增长投资的趋向。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看出消费者手头钱多些,投资人手里钱少些,国民经济也许会平稳些。1929年在某种程度上由银行信用产生的股票市场的繁荣也反应了资金过剩,使资本家投资于购建厂房设备无利可图。
二十年代的繁荣,首要归因于自然资源充足,工农业生产上涨,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升,消费扩大和对外贸易兴旺。但是,很多美国人的贫困处境和国民经济之存在某些薄弱环节,致使了大萧条的暴发。即使这样,直到二十年代未,大部分美国人还盲目乐观地相信繁荣继续会继续下去。
经历
1920年代被称为“新时代”,财富和机会疑似向刚在首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美国人敞开了自己吝啬的大门。整个社将对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趋之若鹜,“炫耀性消费”形成时代潮流。胡佛总统也觉得,“我们正在获得对贫困战争决定性的前夕,贫民窟将从美国消失”。
1929年10月24号,美国迎来了它的“黑色礼拜一”(美国Wall Street股市的忽然大跌事件)。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价格下挫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表明器都跟不上。1929年10月29号这天是礼拜一,而且这天的纽约股市大跌高达极点,所以也有人用“
黑色礼拜一”来指这次事件。从1929年10月29号到11月13号短短的两个星期内,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相当于美国在首次世界大战中的总支出。但美国股票巿场崩溃然而是一场灾难深重的经济危机暴发的火山口。
当时纽约流行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Wall Street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Mellon pulled the whistle, Hoover rang the bell, 华尔街 gave the signal and the country went to hell)伴随股票巿场的崩溃,美国经济立即全面深陷毁灭性的灾难当中,可怕的连锁反映迅速发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员工失业、贫困到来、有组织的抵抗、内战边沿。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批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城巿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胡佛袋”,受于无力买入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叫做“胡佛车”,甚至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上盖著的报纸也被叫做“胡佛毯”。而街头上的苹果小贩则成了大萧条期间最为人熟知的象征之一。在那些被逼以运营流动水果摊讨生活的人中,有很多从前是成功的商人和银行家。
股票巿场的大崩溃致使了连续四年的大萧条,这次经济危机迅速从美国蔓延到其余工业国家。对千百万人来说,生活形成吃、穿、住的挣扎。各国为维护本国利益,增强了贸易保护的措施和手段,更深一步加重恶化世界经济事态,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暴发的一个重要根源。
大萧条也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困难:大萧条阶段约有200-400万中学生中途辍学;很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杀;社会治安日益恶化。其中最重要的困难是失业。在美国,失业人数总数高达了830万,在美国各城巿,排队领救助食品的穷人长达几个街区。英国则有500-700万人失业,必须排著更长的队伍等待在劳务交易巿场内。
历经了大萧条的民众在思想上发生了转变。员工从20年代的麻木状态中清醒过来,发动了富裕战斗性的罢工。自由主义者被苏联的繁荣吸引而形成马克思主义者。而保守主义者受于惧怕布尔什维克主义,日益转向法西斯主义。
“黑色礼拜一”
1929年10月29号,纽约证券交易所里所有的人都深陷了抛售股票的漩涡当中。股指从以前的363最高位骤然下挫了平均40个百分点,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眼睁睁看着他们一生的储蓄在几天内烟消云散。这是美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国有记录以来影响最大、危害最深的经济事件,影响波及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此后,美国和世界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期间。所以,这一天被视作大萧条期间开启的标志性事件,受于正数礼拜一,被称为“黑色礼拜一”。
起色
1933年初,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取代了焦头烂额的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他针对当时的事实,顺应广大人民民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行了一连串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有记录以来被称为“罗斯福新政”,新政的首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助(Relief)、改革(Reform)。受于大萧条是由疯狂投机活动引起的金融危机而触发的。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也先从整顿金融入手。在被称为“百日新政”(1933年3月9号到6月16日)阶段制订的15项重要立法中,相关金融的法律就占据1/3。罗斯福于1933年3月4号宣誓就任总统时,全国差不多没有一家银行运营,支票在华盛顿已无法兑现。在罗斯福的要求下,3月9号,美国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决定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许赶紧复业。从3月13号到15日,已有14771家银行领到执照从新营业,与1929年危机暴发前的25568家对比,淘汰了10797家。罗斯福采取的整顿金融的非常措施,对收拾残局、平稳人心起了重大的作用。公众舆论评价,这个行动犹如“黑沉沉的天空显现的一同闪电”。罗斯福在整顿银行的同期,还采取了增强美国对外经济地位的行动。从1933年3月10号宣称停止黄金出口开始,采取一个接一个的巨大措施:4月5号,宣称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美钞停止兑换黄金4月19号,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6月5号,公私债务废除以黄金偿付;1934年1月10号,宣称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4%。通过美元贬值,增强了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这些措施,对平稳局势,疏导经济生活的血液循环,造成了重要的作用。
在“百日新政”阶段,罗斯福在处理银行困难的同期,还竭力促使议会先后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这两个法律成了整个新政的左膀右臂。罗斯福要求资本家们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订出各企业生产的范围、价格、销售规模;给员工们订出最低薪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进而制约了垄断,降低和缓和了紧俏的阶级冲突。在得到大企业的勉强支持后,罗斯福跟随又尽主张取中小企业主的支持。他说大企业接受工业复兴法固然重要,“而造成丰硕成果的领域仍在于小雇主们,他们的贡献会是为1到10人供应新的就业机会。这些小雇主事实上是国家骨干中极重要的部分,而我们的计划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中小企业的成长,为美国社会的平稳、经济的恢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新政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救助工作。1933年5月,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助法,成立联邦紧急救助署,将各种救助款物快速拨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单纯救助改为“以工代赈”,给失业者供应从事公共事业的可能,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罗斯福执政初期,全国1700多万失业人士及其亲属保持生计全靠州政府、市政府及私人慈善事业的帮助和施舍。但这部分财源相对于这样庞大的失业大军,无异于杯水车薪。处理这一复杂的社会困难,只有联邦政府才可办到。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项措施,就是促请国会通过的民间资源保护队计划。该计划专门吸收年纪在18岁到25岁,身强力壮而失业率偏高的青年人,从事植树护林、防治水患、水土维持、道路建筑、开辟森林防火线和设置森林望塔,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在遍及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到美国参战前,先后有200多万青年在这个机构中工作过,他们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批国有公园。平均每人每期干9个月,月薪资中拿出绝多部分作赡家费,如此在整个社会扩大了救助面和相应的买入力。对于千千万万依靠州、市养活的民众,罗斯福还督促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助法,成立联邦救助机构,合理划分联邦政府和各州之间的运用比例,策划优惠政策激励地方政府用来直接救助贫民和失业者。新政阶段,全美国设有名目繁多的工赈机关,综合起来可分成两大系统:以从事长期目标的工程计划为主的公共工程署(政府先后拨额40多亿美元)和民用工程署(投资差不多10亿美元),后者在全国规模内兴建了18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包含校舍、桥梁、堤坎、下水道系统及邮局和行政机关等公共建筑物,先后吸引了400万人工作,为广大非熟练失业员工寻到了用武之地。后来又继续建立了几个新的工赈机构。其中最著名的是国会拨款50亿美元兴办的工程兴办署和专门针对青年人的全国青年总署,二者总计聘用人士达2300万,占全国劳活力的一半以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联邦政府开支的种种工程费用及数目较小的直接救助费用达180亿美元,美国白宫藉此修筑了差不多1000座飞机场、12000多个运动场、800多座校舍与医院,不仅为工匠、非熟练员工和建筑业是创造了就业机会,还给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给予了形形色色的工作,是目前为止美国白宫承受实施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助计。这一笔钱经历员工的口袋、通过不同途径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形成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
从1935年开始的第二期“新政”,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着重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公用事业法案等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巩固新政成果。罗斯福觉得,一个政府“假使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供应工作,不能把年青人导入工业体系当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当存在下去的政府”,社会保险应当负责“从摇篮到坟墓”整个一生。为此,策划了《社会保险法》,法律规定,凡年满65岁退休的薪资劳动者,依据不同的薪资水平,每月可得10到85美元的养老金。有关失业保险,罗斯福解释说:“它不只有助于个人避免在今后被解雇时去依靠救助,而且通过保持买入力还会减轻一下经济问题的打击。”保险金的来源,一半是由在职员工和雇主各交付相当员工薪资1%的保险费,另一半则由联邦政府拨付。这个社会保险法,反应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强烈愿望,承受美国绝大部分人的欢迎和赞许。
1937年5月24号,罗斯福向国会提交了承受普遍注意的有关最低薪资最高工时立法的咨文。咨文承认“我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绝大部分从事农业或工业,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我们务必铭记我们的目标是要改观并非是减弱那些当下营养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的那些人的生活水平。我们知道,当我们员工的一多部分还没有就业的时机,超时工作和低水平的薪资是不能提升国民收入的。”由国会没有对法案采取措施,1937年10月12号,罗斯福又一次提出,直到1938年6月14号通过。这就是《公平劳动标准法》(又称《薪资工时法》),它的首要条款包含每周40小时工时,每小时40分最低薪资;禁止运用16岁下方童工,在危险性工业中禁止运用18岁下方员工。有关最低薪资的规定,伴随经济的成长,日后相继有所调整。这些社会立法,虽属社会改良的范畴,但对广大人民尤其是薪资劳动者甚有好处。为了处理社会保险制度的联邦经费来源困难,罗斯福破天荒地实施了一种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对5万美元纯收入和4万美元遗产征收31%,500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可征收75%;公司税以往一律是13.75%,依据1935年税法,公司收入在5万美元下方的税率降为12.5%,5万美元以上者增长为15%。
到1939年,罗斯福总统实行的新政获得了重大的成就。新政差不多涉及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多数措施是针对美国解脱危机,最大限度减轻危机后果的具体考虑,仍有一部分则是从资本主义长远发展目标出发的远景规划,它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国避免了经济大崩溃,有利于美国迈出危机。从1935年开始,美国差不多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健回升,国民生产总值从1933年的742亿美元又增到1939年的2049亿美元,失业人口从1700万下滑到800万,复苏了国民对国家制度的信心,解脱了法西斯主义对民主制度的威胁,使危机中的美国避免显现激烈的社会动荡,为后来美国参与反法西斯战争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战以后美国社会经济的成长方向。
诚然,罗斯福的“新政”措施,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国家资本主义,以克服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新政”是他医治资本主义社会的疾病在常规疗法不能奏效的情形下试用的一种试验性的疗法。实际上,“新政”的某些措施也有不足之处,这也每每形成他的政敌发难的理由。“新政”实行过程中利益受损的阶层也曾给予抵制和诽谤,甚至作为新政初期重要内容的《工业复兴法》及此外两项法案亦在时隔两年后被最高法院裁定为违宪。但是,只要我们真正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审视“新政”,就不难看出,“新政”号准了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脉搏,“使民众能够重回工作,使我们的企业从新活跃起来”的口号,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充分唤起了他们的积极性。罗斯福把维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保证公民就业作为政府的责任,特别是以工赈的形式修建的一大批工程项目,不仅大大减轻了失业问题,刺激了经济的尽早恢复,而且很多基建使美国经济受益无穷。新政留下了大批防止又一次发生大萧条的措施和政策,为美国投入二次大战及战后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罗斯福也所以形成自亚伯拉罕·林肯以来最受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总统而永载史册。
影响
大萧条的广泛影响致使了:
1、提升了政府对经济的政策参与性,即凯恩斯主义;
2、以关税的形式加深了经济的民族主义;
3、激起了作为共产主义替代物的浪漫-极权主义政治运动(如德国纳粹)。大萧条相对于其余单一原因来看是最能够解释为何在1932年到1938年之间欧洲大陆和拉丁美洲各国政治渐渐右翼化。
4、阿道夫·希特勒、贝尼托·墨索里尼等独裁者的崛起,间接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暴发。
生活
1929年10月28号,纽约证券交易所股指大跌13%。第二天,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大跌22%。美国有记录以来最著名的一次经济危机拉开序幕,迎接民众的是长达10年的大萧条。
到了1932年,约有200万美国人到处流浪——其中有25万以上是在16—21岁之间。这些被当时媒体称为大萧条期间的“漂泊无依的人”中,有两手空空的佃农;有由于大旱三年、离乡背井的农场主;有一大批刚从大学毕业,找不足工作的青年,仍有忽然失业的愁眉苦脸的中年汉子带着生病的婴儿——这些人天天奔波,居无定所。
而这些人当中不乏衣冠楚楚的中产阶级——意气风发的银行行长或者曾在著名报纸上发表评论的名作家,如今却在晚上敲门讨饭或蜷缩在城市排队领面包的人群里。
这是从1929年“黑色礼拜一”开启的大萧条以来,美国人真实生活的一个缩影。据1932年9月的《财富》杂志预期,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此数靠近人口总数的28%。而且这个研究数据一如其余数据,那正在其他地狱里受难的1100万户农村人口是不包含以内的。
有关找工作,1932年前后传说的很多,有些听来离奇,却一点不假。的确有人通宵坚守底特律职业介绍所门口。的确有一个阿肯色州人为了找工作步行900英里。曼哈顿六号大街某职业介绍所聘用求职300人,的确有5000人来求职。华盛顿州的确有人到树林里放火,为的是人家能雇他当救火员。
在那样一个经济萧条的年代,有1500万以上的人到处找工作,可是哪里也没有工作做。《商业周刊》做过调查,确认有不少人不再喜欢美国了,有的已经离开美国,有的正设法离开。30年代初期,迁居国外的人数年年胜过迁入的。
吃野草根、捡垃圾度日
穷人家为了省钱度日想出的种种妙法,说来真了不起。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自己动手卷纸烟,要不就抽“翅膀”牌(一角钱一包);为了省电,改用25瓦灯泡。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旧被单剪开再把两边缝接起来,如此就把中间磨损的地方分移到两边去了;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如此在邻居太太面前就不显得寒碜了——其实邻居手头一样紧,恐怕采取的办法也是一样。很多人家把收到的祝贺圣诞的卡片保存起来,明年好改寄给别的朋友。
在农村,尤其是中西部的农民们,生活极其惨淡。受于农产品价格惨跌,大批农场主破产。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宾夕法尼亚州的乡下人吃野草根、蒲公英;肯塔基州的人吃紫罗兰叶、野葱、勿忘我草、野莴苣以及一贯专给牲口吃的野草。城里的孩子妈妈在码头上徘徊等候,一有腐烂的水果蔬菜扔出来,就上去同野狗争夺。蔬菜从码头装上卡车,她们就跟在后边跑,有什么掉下来就捡。中西部地区一所旅馆的厨师把一桶残菜剩羹放在厨房外的小巷里,立刻有十来个人从黑暗中冲出来抢。民众还目睹,有人全家走进垃圾堆捡骨头和西瓜皮来啃。由于蛆虫多,芝加哥市有一个寡妇在捡东西吃时总是先把眼镜摘掉,眼不见为净。
简单家庭游戏大受欢迎
美国人生活中受大萧条影响最明显的方面,莫过于闲暇时间的利用。娱乐和运动商品的销售净额从1929年的5亿美元,下滑到了1933年的略好于2.5亿美元。休闲团体——城市运动俱乐部、乡村俱乐部、高尔夫俱乐部和网球俱乐部等,在1930-1934年间下滑了一半。仅高尔夫俱乐部就损失了大概100万成员,在严重的财务阻力下,很多私人高尔夫球场都被卖掉了。社交俱乐部等组织也有同样的衰落。
另一面,简单的家庭游戏——拼图、强手、跳棋、国际象棋、掷套圈等,却变得大受欢迎,要么是为了消磨时间,要么是为了排遣焦虑。
罗斯福最有名的消遣是集邮——这跟他的政府在头5年的时间里发行了大概100个新邮票品种也不无关系。他为该种消遣方式作了最好的宣传,致使集邮者的数量从预期的200万增长到了900万。桥牌——小额赌注或无赌注,在各种叫牌约定所导致的新的刺激下颇有进度。研究这一娱乐方式的畅销书作者埃利·克柏森预期,即使是在艰难期间,但全国在桥牌培训上仅1931年就花掉了1000万美元,总共(包含买入扑克牌)花了将差不多1亿美元。
在郊区,民众待在家中,促进了羽毛球、乒乓球和户外晚餐的复兴,还刺激了业余木工、机械、养鸽子等业余爱好。
罗斯福成最佳广播宣传员
端坐不动的消遣项目当中,最广泛的莫过于听收音机了。
公众对新闻分析和新闻解释的渴望,带给时事评论员雷蒙德·格拉姆·斯温、H.V.卡滕伯恩、洛厄尔·托马斯、加布里埃尔·希特等人以从来没有过的声望,数百万人专心致志地收听他们有关国际时事的看法。1932—1939年间,通过收音机传送的消息量差不多翻了一倍。
最好的广播宣传员就是罗斯福总统本人,他那句让人心里暖洋洋的平民化称呼语“我的朋友”,早在他1920年竞选副总统的时机就已经被采取了。他总是直接而亲密地诉诸人民,这一姿态打造了一种个人的领袖风范,就其影响力来看是空前的。一天的“炉边谈话”之后,经常能收到5万封听众来信。记录所有这些发言的唱片,表明了罗斯福在演讲技巧上的改变,从老式的洪钟大吕式的风格,加之在前收音机时代学到的那种雄辩有力的停顿,到更小沉的音调,以及更柔软、更放松、更迷人的谈吐,这些更适合那些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听众。
“布吉伍吉”的流行
1934年初,恐怕是作为经济恢复的先兆,爵士乐的精神得到了重生。这次复兴首要是通过华美的单簧管唱片和班尼·古德曼的伴舞乐队广播,班尼极好地诠释了欧洲鉴赏家们所谓的“热爵士”。它迅速就得到了新的名字:摇摆乐。
1935—1936年冬天,当“即兴曲”和“热乐俱乐部”在美国多地如雨后春笋般显现的时机,一名记者写道:“‘摇摆’之于爵士,就像诗魂之于诗歌。”—个深受民众喜爱的术语,不经意间流行起来了,这就是“布吉伍吉”,它表明一种钢琴音乐,演奏者以连续滚动的左手程式,混合着右手随心所欲的即兴创意。
数百万年轻人认可了该种新风格。那些热情的鉴赏者自称为hep-cat(爵士乐迷),积极地投身其中者自称为jitterbug(爵士乐狂)。当他们“进人最佳状态”的时机,结果往往是更富裕动感,并非是更优雅。
“米老鼠”“唐老鸭”问世
电影——在上一个十年是全国第四大产业,任然是最重要的商业娱乐。特别是听到那些在无声电影当中倾慕已久的明星们的声音所导致的喜悦,把电影工业推向了大萧条期间的第一轮小小的高潮。
迪斯尼1926年从美国中西部地区到达好莱坞,两年后创造了“米老鼠”,在有声电影《威利汽船》(1928年)让这个足智多谋的啮齿动物走上世界性主人公的道路以前,默片中的米老鼠并没有成功。而1930年代快要终结的时机,据称,米老鼠已经逐渐让位于迪斯尼后来创造的其他卡通形象“唐老鸭”。
迪斯尼,这些“机器时代的童话故事”的作者,仍在《白雪公主》(1938年)和《幻想曲》(1940年)中展示了他的多才多艺。前者是他的第一部全长电影,由将差不多50万幅绘画依次拍摄而成,后者是大胆的试图,尝试把古典音乐与绘画艺术结合起来。
大部分电影的内容是为了逃避现实而设计的,多数反应了那些疲累或倦怠的成年人的品位。他们所谋求的是奢华和传奇、性和情感的世外桃源,这些对于年轻的电影迷来看,远不如迪斯尼的世界那么有益健康。
“没有图书馆,我早疯了”
在大萧条马上来临的时机,20个成年人当中大概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四分之三的人读杂志,二分之一的人读书。经济危机只给报摊和杂志书架产生了较小的伤害——光顾这些地方的花费总是很小,但它带给图书界的却是一次严重的冲击,就在此时,正快速发展的公共图书馆也处在一个经费捉襟见肘的艰难期间。
无所事事的百万群众忽然发现,公共图书馆简直就是穷人的俱乐部,一个可以随便翻阅、打盹瞌睡的温暖而安静的地方。
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预期,从1929年至今新添的借书人大概在200万到300万之间,而总体图书流通上涨了将差不多50%。顾客偶尔将对图书管理员说:“要不是由于有图书馆,我没准早就疯掉了,或者自杀了。”
起初,小说是最大的受益者,西部小说和轻松杂志的大批读者都渐渐增长,然后逐渐转向了技术和知性主题的书籍。但是不幸的是,就在这个发展机会最大的契机上,图书馆却在贫困的重负下呻吟。
在60个大城市中,购书经费从1931年的一年两三百万美元,削减到了1933年的不足100万美元。在举行193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的那一年,芝加哥极力把它最好的一面呈现给世界。而芝加哥图书馆却面对着接连第三个季度没钱买书。无力替换破损的旧书,无力改观糟糕的服务,缩短借阅时间,是最常见的阻碍。直至大萧条中期的那些年,正在复兴的国家经济才让图书馆复苏了以往的标准。
《读者文摘》发行量大
在大萧条的冲击下,杂志一般都维持平稳,发行量还稍微有所上涨,周刊比月刊更有优势。纪实故事和爱情杂志是逃避现实的精神鸦片,自夸其在1935年的总发行量比1921年差不多超出了三分之一;但其他假想的安慰剂——幽默杂志,却没能重整旗鼓,到1935年,其发行量只有大萧条以前的一半多一点。除了《吹牛大王》临时的成就之外,“笑解”这场危机没能满足民众的需要。
宗教杂志继续衰微,但通俗科学和机械方面的杂志却坚持了下来。自由主义的和激进的杂志在1931年刷新了高峰,但在接下去的一年里,损失了将近二分之一的发行量,1934年高达最低位,然而从1935年以后又开始小程度升高。
女性期刊——它们的1200万订户到艰难期间也仍未大减———继续提供着浪漫传奇和多愁善感,只对持续高涨的经济和政治争论做出了很小的一块让步。第一份专门为男人办的杂志《时尚先生》创刊于1933年。
《读者文摘》是一份口袋大小的月刊,这一期间刚开始的时机有25万订户,而到这期间终结的时机,其发行量靠近七八百万份,包含外语版和盲文版。这是有史以来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杂志。它的成就部分源自于大萧条——当时,很多家庭没有能力订阅几份不同用途的杂志,就只好订阅该份多用途合一的杂志——部分因为它的提炼其余出版物的精华的做法。它的食谱包罗普遍,从探求一线期望的文章,到瘸子和盲人所讲述的快乐生活的故事,混合了有关聪明小狗和花鼠的奇闻趣事以及一本正经的下流笑话。
“硬汉”海明威影响一代人
在整个虚构文学领域,最重要的小说家是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在大萧条时代,他以《永别了,武器》(1929年)开始,以《丧钟为谁而鸣》(1940年)终结,前者讲的是一个处在战争和死亡阴影下的深刻感人的爱情故事,后者在主题上有些相似,但背景是一场新的斗争:西班牙内战,该美国自由撰稿人参与了这场战争。
海明威的惜墨如金、断断续续的对话,以及他专门描写性格外向的男人,深刻地影响了这一代人,他的强硬都市学派的弟子们甚至比师傅愈加顽强。
托马斯·沃尔夫用笔描绘了大萧条的让人难忘的图景:为了取暖而在市政厅厕所里挤作一团的曼哈顿穷人,廉价公寓里的外籍居民,出没于地铁和通宵流动咖啡摊的那些衣衫褴褛、孤苦伶仃的人。沃尔夫一直对正在迈向纳粹深渊感觉到不寒而栗,比如《时间与河流》(1935年)和《你再也回不了家》(此书在他1938年过早去世的两年之后出版),象征了美国人迷失在困惑、光荣、挫败和对生命自身的死亡预感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