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脱媒,是指伴随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度的加速,商业银行首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对减弱,积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连续下滑及自此导致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
一般是指在执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执行。由于存款人可以从投资基金和证券谋求更高回报的可能,而公司借款人可通过向机构投资人卖出债券得到低成本的资金,降低了银行的金融结束作用。银行一直是我国投融资体系中的主体,但近些年来,银行在投融资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下滑,显现一部分"脱媒"迹象。
“脱媒”的成长
在传统计划体制下,国家通过生产资料的垄断占有,并依托扭曲的劳活力、农产品价格体系,最大限度地占有了社会生产余下。在国民财富分配中,国家占有绝大部分份额,是真正地“藏富于国”。
1979年,在国民积蓄结构中,居民、企业、政府部门积蓄比重分别为22.55%、33.65%和42.8%,政府掌握着绝大部分社会经济余下,居民积蓄微乎其微。改革以来,严重扭曲的劳活力、农产品价格体系逐渐得以调整,“放权让利”的改革及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成长加速了由“藏富于国”向“藏富于民”的转变。
到1995年,居民、企业、政府在社会积蓄结构中的比重已变为70%、25%和5%,动员居民积蓄,加速积蓄向投资的转化,则形成加速社会资本形成,助推中国经济高速上涨的核心。
转型以来,中国政府面对国有企业强盛的融资需求,依托国有银行的信用垄断地位,通过利率管制、范围计划、信贷干预等大量的金融管制政策的推行,低成本动员了居民部门的金融余下,对国有企业部门给予了庞大的融资支持,这形成影响中国转型发展绩效的一个核心性原因。
在金融管制政策下,国有银行在社会信用活动中享有垄断运营权,居民除了将钱存入银行外,没有其它的投资途径,使积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占有过高的比重。
“脱媒”促进经济上涨
银行“脱媒”是调整中国金融业格局,更改金融风险过分集中于商业银行的现况,提升资金效率的难得节骨眼。非银行金融资产及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有助于提升直接 融资比重,开拓企业融资途径,形成一个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直、间接融资比例适宜、风险分散、资金运用效率较高的市场化的金融格局。
1996年后,中国政府更深一步助推资本市场的成长,直接融资快速发展。1993-1998年,直接融资比重由12.36%上升到36.86%,间接融资占比例则由87.64%下滑到63.14%。到1999年时,直接融资额已逾过间接融资额的一半,银行在资金融通中的地位已明显下滑。
首先,银行“脱媒”、积蓄分流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尤其是股市和债券市场的成长,更改企业资产负债比率过高的现况。长期以来,受于国有企业对间接融资过份倚 重,资产负债率一直过高。1980年时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仅为18.7%,1999年时达到到86%。银行“脱媒化”,直接融资的成长有助于更深一步减弱企业负债水平,减轻财务负担。
其次,银行“脱媒化”有利于减弱银行风险。长期以来,国有银行在政府信贷干预下大批执行的信贷投放形成项目铺底资金,资产流动性、安全性减弱。与此同 时,居民积蓄存款迅速上涨,形成了“硬负债,软资产”格局,金融风险向银行集中。银行“脱媒化”加速,直接融资发展,减轻了银行的运营风险,助推了风险的社会化。
产生“脱媒”的原因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历经了由“藏富于国”向“藏富于民”、由单独的间接融资到直、间接融资并重的转变,两个转变是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的客观要求,银行"脱媒"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放松管制和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必然结果,同期也对我国货币调控、银行监管及银行业务开展等,导致一连串考验。
随著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的开发和需求的创造,尤其是随著资本需求的强劲劲上涨,致使以证券市场为中心资本市场功能日趋彰显,而传统银行媒介金融的媒介作用则趋於萎缩,利润下滑,存放利差收入降低,依靠传统的存贷业务很难保持生存的情况。
一是从居民角度说,在收入持续提升的情形下,倾向与更高的回报率和更为多样化的资产形式,信贷、利率、外汇管制加重了这一动机。
二是企业为谋求更为便利的融资途径和更小廉的融资成本,通过债券、股票、融资票据等证券直接筹措资金。
三是各种理财机构如基金等,在传统的直接和间接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方式以赚取收益。
“脱媒”导致的新困难
首先,受于银行利率仍未市场化,在积蓄分流加速,银行“脱媒化”发展的同期,不能利用利率手段吸引居民积蓄,将使各家银行资金来源锐减,降低其信贷投放能力。
当前四大国有银行纷纷通过加大收回再贷强度,挖掘存量资金潜力。中小银行受于存量资金潜力有限,资金来源骤减致使资金来源与运用的不均衡,已形成十分强大的运营和支付阻力。假使它们积蓄少增、贷款多增的趋势连续下去,势必加大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发行阻力,埋下通胀的隐患。
其次,在起步经济阶段,银行“脱媒化”、信贷投放趋于萎缩将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信贷政策与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举动,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反周期操作的有效性大大减弱,放大起步经济的难度。
1996年至今,中央银行接连七次降息,银行利差更深一步扩大,尝试以此扩大居民消费及银行信贷投放,结果均不理想,银行“脱媒”、资金分流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又一次,银行“脱媒化”使股市风险加大,规范股市运转,助推中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化已形成金融发展的重心困难之一。
90年代后,伴随金融市场化的逐渐发展,社会金融资产类型日渐增多。国债、国家投资债、投资公司债、金融机构及企业债券、股票、大额存单等金融资产的显现为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更深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规范股市运转,防止信贷资金大批入市,已形成目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