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证券股票术语文章详细

股权集中度

外汇网2021-06-19 14:50:25 76
什么是股权集中度

股权集中度是指全部股东因持股比例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股权集中依旧股权分散的数量化指标。股权集中度是衡量公司的股权分布状态的首要指标,也是衡量公司平稳性强弱的重要指标。

">编辑]股权集中度的历史变迁

股份公司作为一种企业制度自从诞生以来,伴随经济的成长和制度的演进,它是持续发生改变的。相应的,股权集中度也历经了一个持续发生改变的过程。大差不差说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相对集中阶段、高度分散阶段和从新集中阶段。

1.相对集中阶段。

最早成立的股份公司或许要算英国于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用于垄断英国的海外贸易并管理其东方的殖民地。到19世纪末,股份制度在银行业、保险业、交通运输业以及一切公共事业部门得到了发展,逐渐形成了企业首要的组织形式。

这一期间的股份公司范围尽管持续扩大,但股份持有相对集中,在私人股东中,首要是少数私人家族持有大部分股票,一般胜过50%。受于是家族控股,所以此时的大财团都有私人家族背景。在美国,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时著名的私人家族就有杜邦家族、福特家族、梅隆家族、洛克菲勒家族等,这些家族控制的大财团在制造业、金融业、铁路及石油开采和提炼等行业均居于支配地位。

2.高度分散阶段。

进入20世纪以后,资本主义进入大公司时代。公司范围持续扩大,而公司股票持有呈现高度分散趋势。在美国,从1929年到1976年,在大概一半以上的公司中,私人家族的持股比例下滑了约75%以上,在五分之四的公司中,私人家族的持股比例下滑了50%多。以美国最大200家非金融公司1929年12月到1974年12月股东数目为例。1929年,在这200家公司中,有47%的公司股东人数在2000人下方,而1974年拥有同样股东人数的公司的比例只有4.5%;1929年拥有200,000—499,999个股东的公司占200家公司的比例只有1.5%,1974年该比例已上升到10.5%。这代表着美国200家最大非金融公司从1929年到1974年股东数量大程度增长,持股分散化程度大大提升。

3.从新集中阶段。

自二战终结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以退休基金、商业银行信托机构、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共同基金等为主体的机构投资人渐渐崛起。它们以灵活的运营活动、大量的业务规模、新颖的服务方式见长,形成最具竞争力的投资场所,进而吸纳了巨额的社会闲置资本。在此基础上这些机构投资人又将资本投向股票市场,形成股票市场的首要交易者。伴随公司股票渐渐向机构投资人手中集中和机构法人持股比例的持续上升,大公司的股东主体亦由大批的个人股东转变为少数机构法人股东,公司股票持有从新集中化的进度已经开始。在美国,机构投资人的持股比重在战后初期仅为百分之十几,70年代中期高达30%左右,80年代中期更深一步上升到40%,进入90年代事态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机构投资人比重第一次胜过个人股东而居优势。1995年,美国机构投资人的持股比重已经胜过50%,在最大1000家非金融公司中的持股率已从1987年的46.6%上升到57.2%,在个别大公司中的持股率已高达70%以上。在日本,战后初期个人持股的比例曾高达70%,但在以后的经济复苏和发展过程中,股票渐渐向法人股东集中,法人股东取代个人股东形成大公司股份的首要持有者。法人持股的比例,1960年为53.2%,1970年为59.6%,1980年为70.5%,1990年为72.1%。在德国,机构持股的比例也高达很高的水准,包含非金融公司、保险公司、养老金和银行以内的机构法人持股比例,1970年为52%,1990年高达64%。

自此可见,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股权集中度从相对集中到高度分散再到从新集中,历经了一个轮回。认清这一历史背景,对于研究股权集中度的决定原因意义巨大。其一,从西方发达国家公司股权集中度的历史变迁可知,股权集中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适应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与制度环境的产物。其二,从西方发达国家公司股权集中度的历史变迁过程探寻其变迁的内在力量,也可以给我们的研究供应很多启迪和帮助。

">编辑]股权集中度的决定原因

在影响股权集中度的诸多原因中,有四种力量应承受特别重视,它们分别是企业范围、公司绩效、所有者的控制权偏好以及政治力量。

1.企业范围

不同行业或同一行业内部的不同企业在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所需的范围是不同的。但是假使其它情形相同,一般说来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其范围是与其竞争力大小正有关的。而竞争力越强,企业的市场价值也就越高,较高的市场价值会吸引大量的投资人,进而减弱股权的集中程度。此外,当企业的范围变大时,假使一小群所有者企图保留有效的、集中的股权结构,则面对着两个不可避免的冲突。第一,企业范围的变大代表着对许多资本资源的需求,这一小群所有者或许无法满足该种需求。钱得勒所谓的第一个现代企业———铁路企业的造成,就是由于铁路企业所需的重大资本不是少数几个投资人可以供应的,该种资本供求的客观冲突助推着企业股权结构的分散化。第二个不可回避的冲突就是:为了保留在企业中有效的、集中的股权结构,这一小群所有者务必向一家企业投入许多的财富。出于正常的厌恶风险的心理,他们期望以较低的单价来买入企业的股份,如此对所承受的风险才具有弥补的作用。而股价一旦减弱,就代表着企业筹资成本相对上升,进而障碍企业范围的扩大。所以,这两个冲突的存在致使企业处在一个两难境地:要么扩大企业范围,分散股权结构;要么保留集中的股权结构,使企业很难扩张。但是激烈的市场竞争最终致使企业只能选择扩大范围和减弱股权集中度,否则就无法生存。一旦股权显现分散化的趋势,股权主体也就多元化起来,如此一来当控制程度一定时,即便是较小比例的股份也可以控制大的企业。这一效应致使原来股权集中的企业对分散的股权结构造成了适当的兴趣。

总之,在正常的市场竞争中,伴随企业的逐渐扩张,一般来看股权集中程度也就逐渐减弱,二者存在适当的负有关关系。

2.公司绩效

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存在一定程度分离的现代企业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所谓的代理困难,即代理人或许利用委托人的授权为最大化本身效用而侵占或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之所以这样,原因有二:第一,激励不相容。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不一定完全重合,其举动动机或激励不统一。第二,信息不对称。委托人与代理人掌握的企业内部信息和相关代理人自身的信息极不相同。第三,契约不完全。受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加之未知性的存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必定是不完全的。

为了治理代理困难,提升企业绩效,民众发展出了一整套公司治理机制。一般来看,公司治理机制可以分为内部治理机制与外部治理机制。内部治理机制以所有者控制为核心,而外部治理机制则以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为核心,内外机制互相补充,又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组合成一套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公司治理是影响公司绩效的核心原因,这是难以置疑的。困难是公司治理的决定原因又是什么呢?影响公司治理的首要原因正是股权集中度,孙永祥和黄祖辉(1999)证明了不同股权集中度对公司治理进而对绩效不同的影响。倒过来,我们同样可以觉得公司绩效对股权集中程度也有适当的影响,也就是说二者是互动的。由于股权集中度通过公司治理机制对绩效造成重要影响,那么股权集中程度能否适当是值得通过公司绩效表现出来的,通过绩效的改变可以促使民众对股权集中度加以调整,使之适合不同期期和不同国家的环境。从股权集中度的历史变迁可以目睹,股权集中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经济的成长和制度的变迁持续调整的,而调整的根据就是公司绩效。而当今世界不同治理模式存在的趋同化趋势,从股权集中程度的角度来说,也是对不同国家企业绩效的一种适应性调整。

3.所有者的控制权偏好

钱得勒(1976)在分析经理式企业替代家族式企业的原因时觉得,伴随多单位工商企业的成长,家族要想继续获得对企业的控制就务必有家族成员形成专职的高管人士,否则会受于企业管理经验和信息的缺乏,逐渐丧失对企业决策积极的作用。而事实情形往往是家族成员在享受职业经理成功的管理协调所导致的利润时,懒得在经理晋升的阶梯上多花时间了,于是公司渐渐变成了一个收入的来源,而非可管理的公司。而作为一个收入来源,家族也就没有必要把股权集中于一个企业。如此,最终致使了经理式企业的胜利。可以目睹,钱得勒的分析仍未顾虑到所有者对控制权的偏好这一原因,进而使其认识存在适当的偏颇之处。

事实上,企业的收益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很难度量的非货币形态的收益,另一部分是容易度量的货币形态的收益。非货币形态的收益与控制权相联系,故又称为控制权收益。正是受于控制权收益的存在,才致使了所有者对控制权的偏好,而所有者对控制权偏好程度的不同,也就影响了股权集中程度。

控制权收益包含了诸如指挥别人导致的满足感,名片上印上“总经理”的荣誉感,当总经理可享承受有形或无形的在职消费,以及可以影响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种类所供应的效用。这些收益离开了控制权就无法存在,不同的所有者对控制权收益追求程度不同,反应在对控制权偏好程度的不同。所有者控制权偏好程度大,则企业股权集中度相应较大。反之,则相应较小,二者成同方向改变。哈罗德.德姆塞茨(1998)就表示在国外职业体育俱乐部和新闻媒体这两个行业中,股权集中度就高。原因就在于赢得世界冠军或相信自己能够有步骤地影响公众舆论,疑似就能够带给某些所有者如此一种效用,即便自此得到的利润要比在其余行业投资所能得到的利润低。

4.政治力量

一般觉得,以美国公司为代表的分散的股权结构是技术和经济原因致使的不可避免的后果,是一种标准范式。假使真的如此,在日本和德国为何又存在不同的股权结构呢?对此马克.J.洛觉得(1999),只有经济分析是不够的,务必顾虑到企业演进过程中的政治原因。金融机构对公司股权集中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出于对集中的金融机构的力量的厌恶,美国的政治家选择了严格制约金融机构权力的作法,进而使伯利———米恩斯型的公司不可

避免的形成。而在日本和德国,金融机构的力量则强大的多,通过自己掌握的股票以及代理的别人的股票,它们在企业中与公司经理相互制衡,分离着权力,进而形成了较为集中的股权结构。中国的情形同样可以验证政治力量在公司股权结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中国股市当初创立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定位于帮助国有企业解困,所以在开始的几年,上市公司差不多全是国有企业,国有股和法人股占据绝多部分。十五大提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安危的核心部门,非核心部门比如竞争性行业中的国有经济应逐渐退出。反应在股市上,处在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上市公司才渐渐开始了持股主体多元化与股权分散化的过程。自此可见,政治力量在股权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编辑]我国股权集中度的现况与比较分析

(一)我国股权集中度的现况

1、股权离度集中

股权集中度一般通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指标,即第一大股东持股份额在公司总股份中所占比重来衡量。

我国第一大股东各股权比例区间公司数量及比例表

由上表可见,我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比例在30%以上的有802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71%;第一大股东股权比例在50%以上的公司有455家,占40%;有85家公司第一大股东股权比例在70%以上,占7%。此外据统计,调查规模内的1135家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股权占上市公司总股权的49.9%,第一大股东所占的平均股权比例为43.93%。从以上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

2、国有股占比巨大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的另一特质就是这些股权又首要汇聚在国家和国有法人股东手上。据调查,上述1135家上市公司中,占上市公司总股权的49.9%的第一大股东中80%以上是国家机构和国有法人。这首要受于我国最初股市融资的对象以国有企业为主及股票的计划额度制管理模式等原因。即使我国资本市场得到持续发展和完善,但国有股比巨大的困难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

(二)中外股权集中度的比较分析

1、日中高度集中的股权模式分析

我国和日本都呈现出股权集中度高,社会公众股比重偏小的特质。从产权经济学的看法来说,在该种模式下,上市公司的余下控制权(运营决策权)和余下索取权(收益权)首要集中于国家股股东或法人股股东,广大社会公众股股东只能分享一点微不足道的余下索取权。上市公司的运营管理和资本运做均为在如此一种极不对称的权利结构的支配下执行的。以”圈钱最大化”为目标函数的上市公司,往往很难顾虑到中小股东的利益。当控股股东的利益和外部小股东的利益不统一,甚至造成矛盾时,若没有充足的外部控制威胁,大股东就可通过自己的控股地位以牺牲其余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本身利益最大化。

从中国上市公司的运转看,我国证券市场上的高股权集中度也致使了大股东控制上市公司、操纵上市公司利润、占用上市公司资产的一连串不正常现象。据统计,在接连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中,70%存在控股股东侵占资金举动.在已退市的15家里,其运营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控股股东的侵占举动。依据上市公司2003年年度数据统计,控股股东及其它关联方通非运营性方式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余额为577亿元,即使通过相关部门的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已呈下滑趋势,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侵害仍很严重。

2、美中的内部人控制困难分析

股份公司的两权分离形成了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美国分散式股权模式下,受于股东所持股份相对分散很难发挥股权的作用,委托代理关系往往会导致内部人控制困难。我国的股权集中度高本不应有此困难,但受于我国很多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首要为国有股,而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大差不差为: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者一一全体人民,全体人民又不或许直接对资产执行管理,要通过所有者的代表一一国务院,国务院又将资产的管理权逐层下放到具体的所有者代表一一各个部、省、市、县等具体政府机构,所以对国有股的管理不再是简单的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管理,而是一层层的委托,在这个过程中,一旦有一个环节出了困难,就会致使对整个国有资产的监督失控,事实结果也证明,我们该种国有资产管理格局致使最终所有者根本不或许有约束力。国有资产管理困难致使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主体缺位,进而造成了在分散式股权模式常见的内部人控制困难。

美国受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和透明度较高的证券市场,可通过外部环境对代理人执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比如:美国的外部接管市场就能对公司管理层造成很大的外部阻力促进其为股东利益尽心工作。我国受于证券市场透明度较低和外部环境及法制环境不成熟,依靠外部环境很难对代理人执行有效监督和约束。在该种情形下,要想降低代理成本,提升公司绩效,上市公司的股权还应相对集中并应有控股股东的存在,如此能使大股东有充足活力和能力加大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约束,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情形,进而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改观.

参考文献 ↑ 1.0 1.1 丁荣清,张洪珍.从国际比较看我国股权集中度 .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年11期 ↑ 2.0 2.1 张华,鄢华.企业股权集中度的决定原因.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2期

标签:

随机快审展示
加入快审,优先展示

加入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