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货币政策
外汇网2021-06-19 12:35:48
55
什么是中性货币政策中性货币政策指的是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完全相等的货币政策,换句话说,就是一种保证货币原因不对经济运行造成影响,进而保证市场机制可以不受干扰地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增长货币供给来动员总需求的上涨。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提供量过分差于货币需要量的政策。瑞典学派创立者维克塞尔(Jahan GustafKnut Wickse11,1851—1926)提出“中性货币”概念,指在真实或静态分析中,务必除却货币的扰乱作用,货币导致作为表现价值的计量单位。奥地利经济专家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将货币中立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着重加以强调。该政策觉得货币提供量变动损坏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使经济深陷通胀或紧缩的窘境。假使货币数量维持不变,商品相对价格平稳,货币将不造成干扰作用,起严格的中立作用。中性货币政策过分强调货币对经济的负作用,事实上货币在当代经济社会中起着积极作用。货币中立只适合于静态经济社会,不适合于人口、技术等原因持续改变的动态社会。该政策建立在货币供给可直接或部分地引起价格水平改变的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但是即便在货币维持中立时价格水平也会因交易量的更改或劳动生产率的改变而波动。中性货币政策的设计以完全竞争的自由经济为框架,但经济的基本改变又要求货币当局时常调整货币供给,以达到货币中立目标,而货币当局管制与自由放任思想又是相互冲突的。">编辑]中性货币政策造成的理论基础“理性预期”:中性货币政策造成的理论基础美国有记录以来每一次大的货币政策的调整后面总是离不开经济学理论的变革(Bamhart,S.W1989)。年代的金融创新,致使货币主义深陷僵局以后,理性预期学派跟随兴起,并又一次证明了货币中性命题。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觉得,货币供给中的可预期部分对就业、产能或其余事实变量均无影响,其中不能被预期的部分或货币提供量意想不到的不规则的变动,尽管能够对事实变量造成适当的影响,但其作用只会加重经济的不平稳与波动。所以,政府货币当局的经济政策,无论从长期依旧短时间来说均为无效的,其结果均为将引起通胀(Bordo,M.D.1980)。而巴罗则提出货币非中性的假说。他觉得,受于私人经济单位掌握信息的不完全性和通胀预期的不精准性,使有些货币与财政政策很难预期和觉察到,这就使货币呈现非中性(woodford,michae1,2000)。但理性预期学派觉得货币中性如果与巴罗的货币非中性假说并没有冲突,由于前者是基于“完全信息假定”,而后者则建立在“不完全信息假定”基础之上,前者考察的是规则的、可预期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变量的名义影响;后者研究的则是不规则的、不可预期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变量的事实影响。两者可以说是互为补充的,是对理性预期学说的更深一步拓展,也从新赋予了货币中性命题新的理论基础。">编辑]中性货币政策的操作根据“泰勒规则”:中性货币政策的操作根据诚然,1990年代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除了理性预期学派的助推以外,货币政策理论的一个新规则—泰勒规则(Taylor rule),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经济学理论显示,当总需求差于总供给时,将因生产量力不足而显现正的产出空缺,引起价格下挫;而当总需求胜过总供给能力时,将因生产量力不足而显现负的产出空缺,进而导致通胀。从这个意义向上瞧,经济上涨与物价水平有着紧密的关系,货币政策的目的自身就是维持经济上涨的同期控制物价水平过快上涨。非中性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时牺牲物价水平的平稳性来换取经济的高速上涨。而中性的货币政策则是在经济上涨与物价水平之间求得一种平衡,但如何策划政策以达到该种均衡却成了一大难题。正在这个时候,斯坦福大学的泰勒(John B.Taylor)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当下各种影响物价水平和经济上涨的原因中,真实利率是唯一能与物价和经济上涨维持长期平稳关系的变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货币政策的一种简单而又有效的规则。泰勒规则觉得,联邦基金利率应首要盯住两个目标:经济上涨和通胀程度。当通胀胜过一定水平或者经济上涨胜过潜在水平时,联邦基金利率将向上调整。泰勒规则的代数表达式为:……(1)在公式(1)中,r代表短时间利率(泰勒用的是联邦基金利率);π代表通胀率(即价格变动百分比);y代表真实国内生产总值相对潜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偏移百分比;g、h、和rf都是常数。泰勒在研究中发现,当g、h、和rf分别取0.5,0.5,2和2时,公式(1)计算出的联邦基金利率(规则值)在1987年到1992年这段时期内与事实值非常相符。但泰勒强调得到经济专家们广泛认可的是上述代数形式,在系数的取值困难上经济专家们远未促成共识。Taylor之后还利用七述利率规则对美国的货币历史执行分析,他得出的结论是,不同历史期间上述规则的反映系数改变很大。如按上述取值,可得到:联邦基金利率=P + 0.5 + 0.5(P − 2) + 2……(2)其中,P为前4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代表物价水平;Q国内生产总值为年度真实国内生产总值改变;T国内生产总值为趋势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潜在国内生产总值;这样,公式中第二项衡量的就是产出空缺。泰勒的该种新的“政策规则”,致使中性货币政策具备了可操作性(Taylor,J.B.1999)。依照规则要求,中央银行将通胀率和产出空缺作为经济活动水平的两个代表性指标,并依据各自对目标值的偏离程度来评价其相对重要性。诚然,假使将产出空缺看作将来通胀阻力的代理变量,泰勒规则也可以被理解为中央银行对当下和将来物价趋势反映的一种规则。依据该种理解,泰勒规则也是一种实施“通胀定标”的规则。">编辑]中性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真实经济的成长离不开货币,受于真实经济的微观个体对货币的需求弹性不同,货币当局对货币的供给可以影响真实经济,货币政策就是货币当局利用该种影响调控真实经济达到本身利益诉求的政策手段。根据对真实经济的有无扰动分类,货币政策可分为有扰动的货币政策和无扰动的货币政策。有扰动的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变动货币政策可以引起真实经济的变动,其效应有扩张性和紧缩性之分。无扰动的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尽管变动货币政策,但是该种变动对真实经济不造成更多的打击,其原因在于要么受于货币政策深陷流动性陷阱,要么真实经济的变动刚好将之吸收。根据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的目的区分,货币政策可以分为传统的“逆风向而动”货币政策和中性货币政策。传统的“逆风向而动”货币政策是依据经济的波动情形采取与之相反的做法来刺激经济发展,受于预期原因的影响,传统的“逆风向而动”货币政策往往以将来可预期的波动情形为调控根据。当预期经济低迷的时机,中央银行通过策划扩张的货币政策,通过扩张货币提供量或压低利率的方法,促使投资增长,进而拉动经济上升;当预期经济过热的时机,中央银行通过策划紧缩的货币政策,通过缩减货币提供或提升利率的方法,促使部分投资的利润率差于名义利率,压抑了投资,社会产出相应下滑,价格不会连续上升,通货膨胀预期减弱。自此可见,传统的“逆风向而动”货币政策注重中央银行的调控职能。而中性货币政策与此不同,依据李扬、彭兴韵(2005,p326)的看法,所谓中性的货币政策指的是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完全相等,使名义货币提供量维持在不会引致民众更改其在全部财富中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例(在剑桥方程式中,即维持“K”的平稳)的状态,换言之,中性货币政策就是那种保证货币原因不对经济运行造成任何影响,进而保证市场机制可以不受干扰地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导致为真实经济供应服务。中央银行假使实施传统的“逆风向而动”货币政策,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真实经济不会自行平稳上涨,真实经济内生性波动会致使要么通胀要么经济衰退,中央银行的利益汇聚在宏观调控所得到的经济稳定上涨,货币政策的变动会通过影响总供需而影响经济上涨,菲利普斯通过实证也检验了这个理论,传统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币值平稳基础上的经济上涨,在各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不强时更强调经济上涨目标。中央银行的收益函数与政府统一,真实经济处在上升期的时机,自然利率会相应上升,中央银行觉得假使听任自然利率继续高企,会致使通胀,中央银行的收益与真实经济显现背离,中央银行会干预真实经济,大幅提升货币利率,使之胜过自然利率,压抑经济过热;当真实经济下跌时,自然利率会相应减弱,中央银行为防止经济衰退会减弱货币利率,拉动总需求。无论是提升利率依旧减弱利率,中央银行均为从利己的角度出发。但是,基于预期如果建立的理性预期学派将预期原因引入货币政策,证明公众会通过合理预期而选择通胀条件下的举动模式,中央银行尝试通过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只能是一时可用。与传统的“逆风向而动”货币政策的利己主义指导思想不同,中性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是利他主义。利他主义的指导思想来因为贝克尔(G·Becker,1974,p1077)提出的“社会相互作用理论”,通过对不同家庭成员收益函数的分析,贝克尔得出结论,“当家庭领导人的行动对其余家庭成员造成外部效应时,他会自动地使这些外部效应内部化”。吉本斯(R·Gibbons,1999,p102)对该理论给出了正规化的模型。如果中央银行和真实经济分别为经济大家庭的领导人和其余家庭成员,二者执行如下博弈:第一,真实经济选择一个行动A,可使真实经济得到收入IC(A),并使中央银行得到收入IP(A)(可以觉得IC(A)为真实经济减去因A发生的各种成本后的净收益);第二,中央银行观测到收入IC和IP,然后选择给真实经济的奖励或惩罚B。真实经济的收益为U(IC + B),中央银行的收益为V(IP − B) + k(IC + B),其中klg0反应出中央银行关心真实经济的福利。假定行动是一个非负值字,A > 0,收入函数IC(A)和IP(A)为严格凹且分别在AC > 0和AP > 0高达最大值;奖励或惩罚B为或正或负的数字;且效用函数U和V递增并严格凹。该模型描述了一个处在完全且完美信息的序贯博弈,博弈中真实经济处在先行地位,然后中央银行在观测到真实经济的举动后再采取措施,受于“中央银行和真实经济是理性的”是共同知识,所以真实经济在行动以前会从这一共同知识出发得出中央银行应对其行动的最优行动。对此模型可用逆向归纳解的方法求解。模型中对于真实经济的每一个行动所造成的对真实经济和中央银行的收益,中央银行都存在一个最优化的行动与之对应,所以,对于每一个A,中央银行都有行动集B*,致使其收益最大化:max依据一阶最优化条件,得B * 即为其最优化行动集。真实经济依据共同知识,能够推断出中央银行的最优化行动集,在这个理性推断基础上,真实经济可以求出其本身的最优化行动A’,其收益满足:依据如果条件“函数U、V均为单调函数”,U的最大值显现在最大处,即存在A * ,满足:为函数U(IC + B * )的最大值。受于IC(A) + IP(A)是第一阶段博弈的总收益,所以可见真实经济在敢肯定中央银行采取中性货币政策时先采取措施会得到包含中央银行以内的总的收益最大化结果。中性货币政策模型中,中央银行不再是主动调控经济,而是被动适应经济,其收益函数不再是只考虑本身,还包含对真实经济的支持所得。">编辑]中性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长期信誉的积攒中央银行采取货币政策时存在本身的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影响公众的预期,假使中央银行在产能和通胀之间更倾向产能,则会导致公众的惩罚机制,公众将于下期提升通胀预期,致使中央银行无法达到本身的偏好;假使中央银行倾向平稳币值,则公众会给出较低的预期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公开本身的特点或者通过某种规则来约束本身的特点,减弱公众对中央银行本身特点的未知性,直接的后果就是公众较低的通胀预期,较低的通胀预期予以了中央银行更有利的行动空间。在货币政策规则中影响最大的是泰勒规则。泰勒规则也称利率规则,是中央银行根据经济状态而执行调整的方法。该规则的一个理想化状态是假定经济中存在一个“真实”的均衡利率,该利率可以保证真实经济处在其自然法则决定的合理水平上,其中,均衡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胀率。泰勒规则思想因为费雪效应(钱小安,2002,p
标签:
- 上一篇: dead president
- 下一篇: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随机快审展示
加入快审,优先展示
推荐文章
- 黑马在线:均线实战利器 7830 阅读
- 短线交易技术:外汇短线博弈精讲 3298 阅读
- MACD震荡指标入门与技巧 3434 阅读
- 黄金操盘高手实战交易技巧 3646 阅读
- 做精一张图 2585 阅读
热门文章
- 港币符号与美元符号的区别是什么啊? 20326 阅读
- 我国各大银行汇率为什么不一样啊? 9046 阅读
- 越南盾对人民币怎么算的?越南盾对人民币汇率换算方法是什么 8674 阅读
- 黑马在线:均线实战利器 7830 阅读
- 小白经济学 741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