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地方融资平台,就是指地方政府发起设立,通过划拨土地、股权、规费、国债等资产,快速包装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均可达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再辅之以财政补助作为还款允诺,以达到承接各路资金的目的,从而将资金运用于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肥瘠不一的项目。
地方融资平台的形式: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首要表现形式为地方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简称“城投公司”)。 漫画图解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其名称可以是某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运营公司等。
地方融资平台的由来:1994年分税制度的改革,一面,客观上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力,降低了地方政府的财力,而转移、支付制度又不完善,这也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财力;另一面,地方政府又要承受大批的公共事务开支。
在该种情形下,致使了地方政府负债机制转换和体制改革的相对落后,再加之地方可用财力不足造成的阻力,使预算法禁止地方财政负债的“明规则”,被实际上的广泛负债这一“潜规则”强制替代,也催生了很多地方领导干部扭曲的负债观,即借债不怕还钱、自己借别人还、不还钱还能借到钱的错误逻辑,更深一步助长了地方政府的盲目举债,进而在地方上催生了“前人借钱、后人还债”的奇怪现象,对于地方政府官员来说,“谁借的越多,谁在任期内的政绩就越大”,该种机制也令地方政府官员存在强烈的借债活力。
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风险的累积:2010年,伴随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范围的飞速发展,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负债范围亦在急剧膨胀。大范围的投融资也给地方政府导致了居高不下的举债。“地方债”又一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有消息称,地方债务在短短几个月内,已经从4万亿攀升到7万亿。据相关专家分析,达到7万亿甚至许多的地方债务,或许会拖垮中国经济刚刚恢复的脚步。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银监会召开的2010年第二次经济金融事态分析通报会议上介绍说,到2009年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38万亿元,同比上涨70.4%。占一般贷款余额的20.4%,全年新添贷款3.05万亿元,占全部新添一般贷款的34.5%。这离世界公认的警戒线60%已经很靠近了。可见在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打击,地方政府圈钱之猛。
来自银监会的数据统计表明:到2009年5月底,全国各省、区、直辖市合计设立8221家投融资平台公司,其中县级平台达到4907家。而从地方平台公司贷款债务与地方政府财力对比看,债务率为97.8%,部分城市平台公司贷款债务率胜过200%。
风险的实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曾经一剂见血地表示,地方融资平台最大的风险,在于把地方政府基础建设和公共事业造成的债务信贷化。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形式与特质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般是指地方政府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发起设立并授权执行城市基建或土地开发的市政实体公司。通过搭建融资平台,地方政府意在处理辖内城市建设、公共事业、基建的融资困难,达到地方政府基建职能市场化运转。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首要表现形式为地方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下方简称“城投公司”)。近年来,受于禁止地方政府直接从市场借贷,城投公司便形成地方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的首要融资力量。地方政府通过划拨土地、股权、规费、国债等资产,将一部分政府背景的企业执行整合,成立一个资本金和资产等可高达融资标准的城投公司,代表政府执行城市建设有关资金的投融资,建设和管理城建有关项目和资产。 有关地方政府拥有的各种融资平台究竟有多少,尚无牢靠的统计资料。此类融资平台大多依托于各级城市。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在全国率先成立城投公司以来,全国差不多所有的省会城市、部分地级市以及县级政府相继成立了名称各异的投融资平台,为本地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一个城市多的有八家,少的也有一两家。据《财经》发文,2007年全国有四个直辖市和283个地级市,平均按每个城市两家推算,即有差不多600家;在全国2895个区县中,如果有三分之二的区县有一个县级融资平台,就有差不多2000家,两者之和在2600家左右。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在构建融资平台方面已有不少探索和各具特色的经验,重庆、上海等城市都针对当地情形渐渐摸索出适应地方特色的融资平台建设方式。但也有一部分地方政府在平台搭建过程中忽略了诸如对担保和资金运用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政府过多介入平台公司运转,最终致使融资平台实质上形成政府规避法律执行融资的载体:表面为企业直接向银行借款,实质是政府通过企业间接向银行借款。“政资不分”是目前政府融资平台建设和运转中最为常见的困难,这致使融资平台不但不能发挥积极作用,还从多方面放大商业银行的授信风险。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扩张及成因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911.html">贷款范围迅速扩张 以城投公司为主导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911.html">贷款范围近年来达到了超常规上涨,2009年至今更形成银行信贷的首要上涨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一般基于本身信用或政府允诺执行借贷,筹集资金从事基建。这些平台的负债范围究竟有多大,同样没有公允的预期,但从不同侧面可窥其一斑。 1999年,全国银行中长期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不足25%,此后十年快速升高,2007年击穿50%并保持迄今。这与城投公司蓬勃发展的历程基本相符。到2009年5月,中长期贷款余额已过18万亿元,其中有逾8万亿元流向由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据财政部财科所预期,当前多地融资平台的负债总范围约在3万亿元到8万亿元之间,且呈迅速上涨态势。2007年全国地方政府负债余额约为4.1万亿元,其中地级市与区县两级占61%,约2.4万亿元。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报告,2009年1~5月全国首要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投向基础设施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差不多1.3万亿元,约为同期新添中长期贷款的46%,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入各级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 2009年至今,伴随国家保上涨、扩内需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多地城投公司911.html">贷款范围迅速扩张。现以上海和广东为例表明如下:上海城投总公司在“十一五”阶段建设项目总投资将高达2000多亿元,2009年计划投入500亿元。在各家银行的支持下,该笔资金已基本到位。预计到2009年末,仅中行对上海城投的整体本质性授信将高达450亿元人民币。而在此之前,农行已供应约300亿元的综合授信。广州市城投集团2008年成立运转,2009年与16家金融机构参与的银团签订了总金额达到713亿元的贷款合同,其中约433亿元用于债务重组;280亿元用于中心城区的雨污分流工程、首要干道的改造工程、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和旧社区的改造工程等。此外,城投集团还得到了100亿元的项目临时周转贷款。 在经济低迷阶段的大举融资和全力投资,对各级地方政府将来的财政阻力已难以忽略。以陕西省为例,财政部财科所研究数据表明,截止2007年末,陕西省的债务总额达1272亿元,已相当于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23.2%。这一研究仅测算了政府债务总额中的显性债务,并没有包含隐性债务。但是,仅此看来,存量债务范围已然胜过了全省的财政总收入。伴随新一次投资热潮的涌动,将来政府的真实融资杠杆率的高企,势将形成经济恢复和城市繁荣新起点难以忽略的暗疾。 成因分析 2009年底以来,伴随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的实行,多地掀起一次建设大工程、大项目的高峰潮,在民营经济部门投资需求下滑的情形下,信贷集中投向以城投公司为代表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基建项目便形成商业银行的一种现实选择。 新一次投资热潮创造了重大的信贷需求。2008年第四季度到2010年末,中央计划投资1.18万亿元,加之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范围约4万亿元。为加速着重领域的建设,国家确定的着重区域、着重行业、着重企业都在以抢先进入新一次经济上涨周期的姿态,掀起了新一次投资热潮。自此而来的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快速增长,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相应显现暴发式上涨。积极“争抢”4万亿投资计划中率先推出的优质项目,形成2009年前几个月信贷猛涨的主要原因,而在银行信贷投向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形成了商业银行贷款投放的首要领域。据《每日经济新闻》对2009年前两个月国内14家银行的公开授信资料执行的统计表明,前两个月,国内14家银行授信额度总范围高达4.52万亿;其中对地方政府授信3.49万亿,对大型投资项目和大型企业授信1.06万亿,对中小企业授信1956亿,仅为总范围的不足1/20。 民营经济需求的下滑更深一步加重了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集中度。2008年末,受金融危机打击,国内经济事态急转直下,在民营经济部门投资未见回暖的情形下,商业银行放贷可供选择的规模和空间相对有限。新项目多部分集中于垄断行业、政府融资平台,真正生产运营型企业的投资需求显著下滑。除了政府类的项目,民营部门的项目贷款要么没需求,要么就是风险大,银行不敢涉足。所以大批的资金涌向政府类项目,竞争异常激烈。 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2个上报工业效益情形的省份统计,绝多部分工业企业的利润呈现下滑态势。报告表明,2009年1~4月,范围以上工业企业达到利润同比下滑27.9%,降幅比一季度缩减4.3个百分点;其中,盈利企业盈利额下滑20.4%,亏损企业亏损额上升18.6%,亏损面高达21.7%。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16个行业利润涨幅比一季度回跌或降幅更深一步扩大,其中钢铁行业利润同比下滑97.5%。分析人员觉得,即使从2008年末以来政府投资以少有的进展大幅扩张,但当前国内非政府部门的投资反弹任然难见成效,这亦是商业银行信贷扎堆投向政府项目的根本原因所在。 关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 在“保上涨”环境下,多地政府为刺激经济上涨,纷纷开展大范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以城投为主导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遍地开花,范围由小到大,政府的融资能力增速膨胀,而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松懈无疑为商业银行大范围投入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领域给予了从来没有过的机遇。商业银行通过贷款、理财产品等多种方式向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源源持续地输入资金,地方政府的杠杆率持续增大,来自地方市政工程的坏账隐忧也跟随而来。即使短时间内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应还在可控规模内,然而一旦宏观经济及政策发生一部分改变,坏账上涨风险将加大。 整体来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首要体当下下方几方面: 地方政府偿债能力下滑导致过分授信风险 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审计数据表明,截止2009年3月末,审计抽查的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35个新添投资项目,中央投资资金平均到位率为94%,但其中有的项目按工程进程,地方配套资金到位仅为48%。究其原因,就在于地方财力严重不足,且短时间内难有改善。 2009年至今,经济大幅下跌和结构性减税致使财政收入转为负上涨,但积极财政政策致使财政开支增速大幅提升,财政紧俏格局日益彰显。2009年前5个月财政开支增速较财政收入增速高出34.5个百分点。2009年1~5月总计全国财政收入27108.67亿元,同比下滑6.7%;全国财政开支22496.98亿元,同比上涨27.8%。2009年前5个月收入减开支后的总财政盈余为4611.7亿元,但前5个月中财政开支仅完成预算的29.5%,而财政收入已经完成预算的40.9%。这代表着,伴随预算开支在2009年下半年放出强度加大,财政阻力将集中体当下2009年下半年。 另外,房地产市场萧条,往日火爆的土地交易日渐冷清,致使地方政府以“土地财政”为主的预算外收入大幅缩水。以北京市为例,据发文,2008年北京市政府土地拍卖筹资500亿元,约占当年市财政总收入的27%(不包含以议价方式卖出的土地收入金额)。2009年一季度,开发商购地量同比下跌86%,政府土地拍卖收入降到仅为47亿元。2008年至今多地土地出让数量大幅降低,价格下挫,致使大批以土地为抵押或以土地出让收入为首要还款来源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不平稳。加上受经济下探影响,地方财力下滑且开支增长,政府项目信用风险增长。 在2009年首次经济金融事态通报会上,银监会已清晰表明,受于政府融资平台资本金较少,资产负债率广泛达到80%以上,地方政府背景贷款风险上升。监管部门高度关注的具体风险包含: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资产负债比例广泛较高,举债速度有持续加速之势;受房地产市场下跌和经济缩减的影响,地方政府财税收入削减较大,部分不具备自偿性的建设项目还款来源很难保证;一部分原定以市场化经营方式回收现金流偿还贷款的政府投资项目,偿债能力大打折扣;银行很难真实、全面地评估地方政府整体债务水平等。 地方政府融资范围非理性扩张,加大了金融体系波动性风险 与中央的基础设施建设呼吁和地方的大范围投资相伴而行的,是地方政府负债范围的无约束膨胀,各级地方政府借用各种融资平台大批举债,多头授信使政府融资范围非理性扩张,在催生基建泡沫的同期,很或许在将来导致新一次不良资产的发生。 同期,在“银政合作”之下,地方政府直接参与低成本资黄金市场场竞争,对民间投资形成挤出效应。在货币政策宽松时,地方政府贷款超常上涨,挤压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空间。一旦货币政策缩紧,中长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短时间内很难压缩,回收贷款的阻力很或许将汇聚在贷款期限较短的中小企业客户,对中小企业将产生更沉重的冲击。 另外,银行资金集中投向地方融资平台或许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整难度增长。目前一部分地方政府通过城投、交通等不同融资平台持续扩大融资范围,致使将来投资上涨过分依靠信贷的连续投入,甚至不少政府直接将新贷款作为旧贷款的还款来源。假使银行资产大批积存在这类项目上,流动性必然降低,风险也会加大。一旦通货膨胀预期加大,信贷政策被逼紧缩,地方政府贷款将很难滚动,发生流动性危机的几率将大暴涨加。为了避免地方政府发生支付危机,货币政策调整的时效性堪虑。 贷款主体的制度性缺陷或许导致信贷风险 受于规范地方政府运转的法律框架不允许地方政府从市场借贷,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城投公司作为独立经济实体,为地方政府给予了向市场借贷并迅速实行基础设施项目的公司化政府机构形式。但是,《公司法》仍未清晰规定地方政府对城投公司承受债务责任的制约。为了保证贷款安全,银行一般要求政府出具政府补助还款的允诺函,允诺在政府指定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本息时,由政府实施补助还款。但是,严格从法律意义上分析,地方财政出具的“还款允诺书”并没有具备法律效力。 受于地方政府不具备法律许可的贷款资格和担保资格,这类地方政府控制下的融资平台公司承受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最终还款,将由地方税收或土地出让收益来保证。受于地方政府的负债范围持续膨胀,严重依靠财政补助的融资平台是否真正做到还本付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财政收入的上涨和土地价格的上升。由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居高的事实情形,以及将来财政收入的未知性,有机会使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最终转化为信贷风险。 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评估加大了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金纳入预算外管理是地方政府积极设立城投公司的重要激励原因之一,但是,政府平台公司融资作为公共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游离于必要的公共监督体系之外却致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财务信息越来越缺乏透明度,受于获取地方政府负债范围的途径有限,信息不对称使银行很难真实、全面地评估地方政府整体债务水平。同期,多地财政担保评估体系落后,法规不健全,监管不足位,中介举动不规范,也给银行有效评估和防范信用风险产生较大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