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政策性银行的概念
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国家支持和助推进出口特别是出口,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动员经济上涨的金融机构。
名称不统一。有的国家称作进出口执行或输出入银行、外贸银行;有的国家称为出口信贷公司、出口信贷担保公司、出口信贷保险公司等。
进出口银行建立和发展的原因
1.进出口贸易是各国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
工业发达国家把进出口特别是出口视作“生命线”,对出口的依靠形成其持久性的使命。低收入国家采取“奖出限入”的政策,在其经济发展战略政策措施中,出口被放在十分重要甚至首要的位置。
2.满足本国出口融资需要
受于出口融资具有风险高、期限长、额度大、条件优惠、利率较低等特殊性,无论是发达国家依旧低收入国家,面对竞争激烈的出口市场,若要战胜对手,就要采取措施,激励出口,促进商品输出。而设立专门的进出口政策性银行供应融资是重要解决法之一。
这些政策性进出口金融机构承受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普通出商不愿或无力承受的高风险,弥补商业性金融机构不足,改观本国出口融资条件,加强本国商品出口竞争能力。
进出口政策性银行在各国的成长情形
最早显现的专门从事进出口融资的金融机构是1919年成立的英国出口信贷担保局;
美国于1934年成立美国进出口银行,1945年确定该举动联邦政策独立机构,办理美国进出口融资、保险、担保业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开始复苏和发展经济,为促进出口,法国于1946年设立对外贸易银行;日本于1950年设立进出口银行;德国于1952年设立出口信贷有限公司;瑞典于1962年建立出口信贷公司。
战后纷纷独立低收入国家走上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如韩国、泰国、印度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视出口的作用,也先后设立了政策性金融机构。
进出口政策性,从其所有权看,多为官方或半官方所有,极少数为民营机构。
进出口政策性银行的职能
1.融通资金,如提出口信贷和各种有助于刺激出口的贷款。
2.为融资供应便利,供应贷款担保,保险等。
3.供应其余服务,如供应咨询服务等。
4.经办对外援助,服务于政府的对外政策。
进出口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与运用
有政府拨入资金、借入资金、发行债券和其余途径等
其资金运用首要有贷款、担保与保险等。各国金融机构一般均以不同方式供应贷款,支持出口。开展担保贷款,使进出口政策性银行形成进出口商得到银行贷款的担保人,一旦借款人不能偿还债务,则由这些金融机构给予偿还全部或部分贷款。开展出口信贷保险。
中国进出口银行
它于1994年4月组建并于7月1号正式营业。它首要承受一般商业银行不愿或无力承受的信贷风险,用优惠的信贷条件加强本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以扩大出口,增长就业并促进国家的经贸上涨。
进出口银行首要任务是:
1.设立基金,为出口商供应长期、低息贷款,激励出口;
2.为大宗货物出口供应卖方、买方贷款和信贷担保,以抵消它国出口补助,助推本国商品出口;
3.参与国家外贸战略方针的策划和贯彻实施;
4.为本国金融机构在海外开拓业务供应支持;
5.普遍参与国内、国际银团,向他国供应援助和信贷。
进出口银行的成立是一个国家外贸体制健全程度的重要体现。规范化、法制化是世界贸易的成长趋势。建立与国际管理接轨的、规范化的进出口银行已被看为一个国家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条件。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建立是中国外贸体制趋于健全的重要体现,对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