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方法
1、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投资主体故意识地放弃风险举动,完全避免特定的损失风险。简单的风险回避是一种最消极的风险处理办法,由于投资人在放弃风险举动的同期,往往也放弃了潜在的目标收益。所以一般只有在下方情形下才会采取该种方法:
(1)投资主体对风险极端厌恶。
(2)存在可达到同样目标的其余方案,其风险更小。
(3)投资主体无能力清除或转移风险。
(4)投资主体无能力承受该风险,或承受风险得不足充足的弥补。
2、损失控制
损失控制不是放弃风险,而是策划计划和采取措施减弱损失的机会性或者是降低事实损失。控制的阶段包含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事前控制的目的首要是为了减弱损失的几率,事中和事后的控制首要是为了降低事实发生的损失。
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通过契约,将让渡人的风险转移给受让人承受的举动。通过风险转移过程有时可大大减弱经济主体的风险程度。风险转移的首要形式是合同和保险。
(1)合同转移。通过签订合同,可以将部分或全部风险转移给一个或多个其余参与者。
(2)保险转移。保险是运用最为大量的风险转移方式。
4、风险保留
风险保留,即风险承受。也就是说,假使损失发生,经济主体将以当时可利用的任何资金执行支付。风险保留包含无计划自留、有计划自我保险。
(1)无计划自留。指风险损失发生后从收入中支付,即不是在损失前作出资金安排。当经济主体没故意识到风险并觉得损失不会发生时,恐会意识到的与风险相关的最大或许损失明显低估时,就会采取无计划保留方式承受风险。一般来看,无资金保留应该审慎运用,由于假使事实总损失远远大于预计损失,将引起资金周转问题。
(2)有计划自我保险。指或许的损失发生前,通过作出各种资金安排以保证损失显现后能及时得到资金以弥补损失。有计划自我保险首要通过建立风险预留基金的方式来达到。
伴随中国金融市场放开程度的持续提升,商业银行面对的金融风险也将日益增加。将来商业银行的竞争,其核心是风险管理水平的竞争。如何防范和控制新的金融风险造成,及早消解已经形成的金融风险,及在同跨国银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亟需处理的题。表现
从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运营与发展来说,存在的风险首要表当下下方几方面:
?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即借款人受于运营不善或主观恶意等发生债务危机,无力全部或部分偿还商业银行债务,产生逾期、呆滞、呆账等贷款风险。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首要客户尤其是一部分中小企业信用不良,存在着大批的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形,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广泛较差,不良资产比率始终处在较高水平。
2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即银行用于即时支付的流动资产不足,不能满足支付需要,使银行丧失清偿能力的风险。当前这方面的风险尽管临时被居民的高积蓄率所掩盖,但依然存在潜在的支付问题。曾有专家学者表示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从“技术上讲已经破产”,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当前仍未显现居民挤提存款、商业银行倒闭的情形,原因就在于其后面有强大的国家信用的支撑。但伴随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商业银行必将形成真正按市场化运转、独立运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优胜劣汰将形成市场的游戏规则,那些不能满足市场要求、不顺应市场发展的商业银行必将被淘汰出局。到那个时候,缺少了国家信用支持的我国商业银行必将有一部分会深陷流动性危机,从而破产。
3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首要表当下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和运营利润虚盈实亏两个方面。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足够率均差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国际最低标准,而当前银行的资产上涨速度远好于其资本上涨速度,资本足够率还会更深一步下滑;另一面,自1993年财务体制改革以来,将大批的应收未收利息作为收入反应,夸大了银行的盈利,而事实上多数银行虚盈实亏。
4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这首要由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引起。一面,
部分企业将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股市,加大了股市的泡沫成分,间接危及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另一面,企业债券清偿风险也持续加大,其中多部分债券是由国有商业银行担保或代理发行的,受于企业运营效益不好,到期无力兑付,往往需要银行垫付,企业风险跟随转化成金融风险。
5内部管理风险
内部管理风险,即银行内部的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形不力而形成的风险。近几年来伴随《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担保法》和《贷款通则》“四法一则”的颁布,金融业已步入了依法管理和运营的良性轨道。同期,商业银举动加强素质,也策划了很多内部规章制度,其完善程度和极强的针对性是从来没有过的,但银行内部经常发案,大要案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给银行产生了很大的损失。
6 其余风险
除此之外,还存在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高负债风险、信用卡风险、金融欺诈风险等。如不能及时正确处理,也很容易转化成现实的风险。
风险控制的手段
自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风险多多。如何将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准已经形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壮大的急切要求。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实践证明:风险控制和商业银行本身发展密不可分。控制风险、降低风险正是为了商业银行本身更好的成长。只有稳健合规运营、资产质量优良的银行才可真正留住并没有断吸引有发展潜力的优质客户群,才有持久发展的生命力,而资产质量差的银行,包袱日益沉重,不良资产大批侵蚀利润,不仅不能吸引优质客户,还会丢失原有较好的客户。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一个健康、稳健的风险控制体系已是迫在眉睫。具体说来,首要包含下方几多部分:
1.建立完善、垂直的风险控制机构体系
西方发达商业银行的成长经验表明,大凡风险控制得比较好的商业银行,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不仅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而且建立了垂直的风险控制机构体系。具体说来我们应在总行一级设一个风险控制委员会,全行的首席风险控制官担任这个委员会的主席。就在此时,各业务部门和每一个分行都设有风险控制官,但他们均为对上一级风险控制官负责,并非是对同一级业务部门的主管负责。
2.维持风险控制的独立性
该种独立性不仅表当下风险控制要独立于市场开拓,还表当下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三个方面。从程序控制向上瞧,包含:采取合适的会计政策,确定合适的呆账准备金比例,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从内部审计向上瞧,包含:控制和管理政策的确立,控制程序完备性的试探,证实银行内部的操作办法符合外部监管的要求;从法律管理向上瞧,包含:银行活动符合法律要求,与监管部门维持联系,为业务活动供应合同文本、警示违约风险等。
3.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
完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各类指标体系,建立一套专门的信贷资产法律。风险控制首要是通过科学的风险指标体系来达到的,包含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等一连串指标,并依据这些风险指标及时供应的预警信号严格控制风险、清除风险。由于当前逃、废银行债务已形成一个社会困难,非常有必要依靠法律的力量给予保护。所以,在严格实施《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等金融法规的同期,要建立一部专门维护信贷资产安全的法律来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对于借款不还,逃废银行债务的举动,要严格绳之以法。
4.建立健全各类风险控制的规章制度
商业银行应该逐渐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体系,其中应包含建立健全以整体风险控制为目标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以局部风险控制为内涵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及职位操作与责任约束制度,以风险控制和评估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制度和以风险转化为内容的保障制度。在贷款增量和存量考核方面,首先要坚持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即谁放谁收,存量方面除紧密注意监测贷款的流动性比率外,还要对那些马上形成的风险或已经形成的风险贷款划分责任,把贷款增量和存量在流动过程中形成的风险额与责任人的薪资奖金挂钩,建立贷款风险抵押承包制和责任人比例赔偿制度,定期考评,依据任务完成情形兑现奖罚。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各业务部门相互制衡,相互监督,既要予以业务部门应有的权力,又要防止将权力过于汇聚在某个部门。
5.建立合适的风险控制的奖惩制度
考核风险控制官业绩好坏的首要指标诚然是银行的资产质量,而资产质量是由分散的单笔资产业务构成的,因此对全行总的资产质量情况、单笔贷款的质量情况应该清清楚楚记录下来。对历来风险控制严格、尺度把握精准的风险控制人士,银行要有所激励。假使经历审计和调查,发现市场拓展人士或风险控制官在一笔贷款运转过程中有有意过失,则应视情节轻重予以相应的处罚。
6.要建立独特的风险文化
要把风险控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灵魂导入金融工作中。我们所说的企业文化,它是一种能支配企业举动的思想性、灵魂性的东西,而风险文化是一个成熟商业银行文化的重要内涵,这个内涵就是风险威胁生存。在从事银行各类业务中,每个人、每个职位、每个部门面对的均为风险与处理风险,要把风险意识从上到下贯穿在每位雇员的思想中,形成理念、自觉行动和准则,使之形成工作的支撑点。所以,要更好地生存,就要真正面对威胁,消除威胁。9号令
2005年2月1号起施行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下方按银行业体系内惯例简称“9号令”)。
1.公布
银监会相关主管在“9号令”公布实行时称,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对比,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内控薄弱是广泛存在的突出困难。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案件充分暴露了国内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
2.内容
“9号令”强调内部控制是一种系统的制度安排,旨在通过增强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评价,要求商业银行向监管部门、社会、市场供应一套全面和可确认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而使内部控制体系各构成要素间的联系愈加清晰有序;督促商业银行从根本上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保证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这是银监会贯彻“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升透明度”的监管理念采取的具体举措。
3.不足
所有城市商业银行对“9号令”都予以了充分的重视,已依据“9号令”要求开始展开内部控制管理的工作,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第一,多部分银行尽管已经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架构,但是在职责划分上还不够清晰。“9号令” 规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才是负责审批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方案和政策的机构。但是调查发现,只有43%的受访人员表明是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来准许及证实内部审计方案和政策,而其余的银行是由其余部门或通过其余方式来准许及证实。
第二,银行的信息系统建设广泛薄弱,在风险识别和处理、报告精准性等方面人为影响要素过大,对自动系统和标准化方法的运用不足,存在适当的风险隐患。在调查中只有不足60%的机构提及在操作中采取了系统自动核对的方法。
第三,多部分受访人员觉得银行缺乏经验丰富的人士及有效工具或方法来执行自我评估及识别企业的风险,多部分内控工作的实行、评估、监测、沟通及培训皆在内部人士为主导。在“9号令”的实施过程中,只有约25%的受访人员所处的银行邀请了外部专业机构参与。面对的困难
1.困难
目前面对的困难仍难以忽略。突出表当下: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仍未获得本质性进度,制度的缺陷决定了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无法得到根本改观。运营运行机制尤其是风险内控机制有待更深一步提升。积压的大批不良资产仍未得到有效处置,潜在风险任然很大。国外很多教训已证明,银行危机一般是金融危机的核心原因。一面,银行危机往往会通过信用链条快速传递,诱发金融危机;另一面,即使金融危机不是由银行直接导致,但银行业危机一般会接踵而至并导致或加强金融领域的危机。
2.任务
四大银行改革的任务,一是要赶紧处理已存在的重大的金融风险,二是通过各类改革措施,付出把四大银行办成能与国际一流银行竞争的金融企业。但是,第一个困难不能处理好,改革后再好的制度、再好的管理者,也只能压抑新的不良贷款的造成,短期间内仍不能高达改革后高资产质量的银行目标。
3.处理办法
消解四大银行风险的
总的思路应当是:
运筹帷幄、统筹安排;
信息透明、稳住信心;
区别情形、分类处置;
多方筹资、合力处理。
运筹帷幄、统筹安排:四大银行的风险消解困难要统筹考虑,不能分割研究,不能决策前一个时不谋后一个。在专致于消解四大银行风险时,要统筹考虑仍有其余100多家股份制银行,3万多家农村信用社及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已存在风险消解的政府负担。在专致于大银行上市时,要统筹考虑整体的民族金融业,要考虑政府手中应仍能牢牢握有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能影响、左右金融大局的骨干商业银行,这是平稳今后中国金融体系的需要。
信息透明、稳住信心:由于海内外舆论已充斥对四大银行的不利言论,所以我们的处理方案宜早不宜迟,越迟越易引起国内外各方对四大银行不良贷款底数的过分猜疑。处理的方案应越透明越好,越不透明越易在海内外媒体舆论引导下,几年后引起居民对银行的不信任。这似同处理“非典”灾难的情形,前期信息的不透明往往会产生后期工作的被动局势。
区别情形、个类处理:四大银行总的上不良资产情形较严重,但其中有些银行并没有是如有些人想象、猜测的那么糟,所以处理的方案,宜一个银行一个银行分别策划,不应捆在一起算总账,不应仅提出静态的原则性口号和笼统的方案。
多方筹资、合力处理:消解风险肯定是要有人买单的。既然四大银行的风险程度不一和本身挖掘潜力的能力,所以,应适合不同的情形,利用一切或许利用的市场条件,做到政府出一点,股市筹一点,发债集一点,外国战略投资人投一点,以及银行自身再挖掘一点的办法,多方筹资,尽或许减轻政府财力负担。
一句话概括,四大银行的改革能上市的则上市,需分拆的则分拆,该注资的则注资,通过对现有报告的仔细测算,对四大银行分别提出具体的又是经历统筹考虑的操作性方案,在2005年末前将不良贷款风险基本得到消解。对策
按国际一流银行要求全面构建银行的各类制度 ,银行综合改革的内容很多,概括来说,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法人治理结构方面,二是组织管理方面,三是业务运营方面。1.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机构
付出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机构,目标是要清晰出资人与运营管理者的关系,设计一套对管理者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从制度上保证彻底打破管理者“官本位”的看法。当前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可在考虑中国当前国情的基础上,除对四大银行的一把手或若干副职仍维持行政级别外,对其余的人,政府应撰文清晰取消各级银行分支机构管理者的行政级别,一律改为雇佣制。
要让分级管理者清晰,其是企业家、银行家,并非是官,清晰其第一目标是为出资人赚钱、赚钱、再赚钱。而且,一定要形成如此的机制,管理者失职显现重大资金损失,要追究管理者责任,银行赚不了钱,管理者同样也要下台。
2.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制
付出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制
(1)依照市场与效率原则,在原已精简机构的基础上,更深一步调整和精简内部机构。
(2)以“买断”的办法处理存量冗员的退出。
(3)全面建立对各层次人士的绩效考核体系及相应的激励机制。
(4)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及培训机制。
3.改观和规范业务操作程序
依照国际一流银行的标准,全面改观信贷、会计、产品开发、成本财务、内部审计等规范的业务操作程序。这包含结合各银行经认真研究入世后新事态确定的成长战略,从新整合原有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构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面的和分部门的内部成本、利润核算体系,以及相应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科学的内部风险控制管理体制与机制,这不仅包含信用风险,同期应包含以往不被人注意的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依照国际会计准则,全面推动审慎性会计原则建设,真正提升银行的资本足够率和核心资本足够率水平。在此基础上,依照巴塞尔委员会要求,及时、正确地披露有关信息,加强银行的透明度。风险控制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商业银行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运营管理活动中受于本身和外界的原因,致使商业银行发生资金、信誉损失的机会性。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成很多类型。从风险防范的角度考虑,无论哪种风险都务必加以防范,而对于风险的立场,体现出商业银行的运营作风,这一点也是投资人执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根据。
1.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
近年来,银行业在防范风险上,突出了内部控制的建设。对风险的控制,银行可以运用独立的控制方式,如在各业务部门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防范信用风险、价格风险;银行也可以通过建立适当的风险控制机制对各种风险加以控制。其中首要有监督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决策机制、处罚机制。
现代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较好地处理了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的困难。内部审计机构、纪检监察机构,是监督机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内审机构、纪检机构相对独立地行使监督职能将更为有效地高达监督的目的,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
在监督机制中,授权授信管理为何有权人对下级的权限规模、业务品种等监督给予了一条重要渠道。举报制度是监督机制的其他重要构成部分,举报制度对银行全体雇员,特别是各级领导的日常举动组成监督。
约束机制是指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工作中,通过设置机构和职位、清晰各机构和职位的职责、科学地策划业务操作程序、合理地执行工作分工,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在银行重要的运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相互制衡,防止个别人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给银行导致风险。建立严格、科学的业务操作规程,举动规范是建立约束机制的重要渠道。在业务操作过程中设置必要的职责分离可以形成有效的制衡。
激励机制是银举动了更好地防范内部人士导致的风险,通过对雇员薪资、福利、安全保障、晋升提级等策划科学的方案,给雇员公正、合理的待遇,促使他们积极工作,维护银行利益的机制。
决策机制是通过授予决策人决策的权限、采取适当的决策程序和决策方式、利用适当的决策方法策划银行运营管理中的各类决策。决策的权限是决策机制组成的重要原因,务必保证权限与决策人的能力相适应。
处罚机制是在风险控制工作中,通过设置专门负责对错误、过失举动执行处罚的机构和职位,颁布各种处罚的制度根据,策划处罚标准,对于违背国家法律法规、银行规章制度的举动和个人,予以恰当的处罚的机制。
2.风险控制机制如何发挥作用
风险控制机制在风险控制中所发挥的作用首要体当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信贷风险的控制上。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在近年来商业银行的管理实践中,越来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内部控制在银行风险控制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银行可以运用各种风险控制机制,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几项机制的综合作用,达到了对“人”的控制,进而对银行资金的安全起到了保障作用,控制了资金风险。
(1)在信贷风险的控制上。在信贷业务中,银行通过设置不同的部门或职位,分离贷款的审查和发放的职责,在这两个环节上形成相互制衡。同期受于每笔贷款均涉及信贷部门、资金部门、财会部门和运营机构,所以,在这些单位之间也形成了适当的监督和制衡。
(2)在决策方面,一笔贷款务必经历信贷调查人士、信贷审查人士、信贷检查人士,还要依照授权授信管理的要求,根据权限规模经历各级领导的审批,而当贷款额比较大时,还要经历专门的贷款审查委员会(在大额财务开支的决策中,银行一般设置财务管理委员会)的审批。
(3)此外,在信贷风险控制上,银行还会设置专门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和资产保全部门。为了使累积的风险不致危及银行的生存,银行还通过提取呆帐准备金和坏帐准备金的方式来缓冲风险,提升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以上的审查、决策过程中,体现了监督、约束和决策机制的运行作用;而激励机制通过对雇员工作成绩的认定、评价以及奖励,保证了各环节经办、审批人士能够坚持原则、充分发表意见;处罚机制则通过内部审计及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在各环节经办、审批人士显现错误和失误时予以纠正和惩戒,进而起到对他人的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