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经济货币文章详细

货币流通速度

外汇网2021-06-19 00:07:28 82

影响要素

首要有经济和心理两个方面,其中经济原因是基本的,包含:

①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和开支结构改变的影响。一般情形下,收入水平既定,消费结构不会有大的改变。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升时,消费结构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会增长。在积储过程未达到买入力,居民持币率就呈上升趋势。这就会促成货币流通速度的放慢。

②产业结构及生产专业化情况的影响。不同生产周期、不同资本有机组成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重不同,以及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程度不同等,全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生产周期长的部门,资金周转慢,其货币流通速度相对较慢;反之,则较快。资本有机组成高的部门,资金占用多,使货币流通速度放慢;反之,则加速。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越细,进入市场交易的中间产品越多,生产效率越高,生产周期缩短,达到国民生产总值越多,流通速度就越快;反之,则较慢。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有这些方面发生改变,全将相应地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快慢不等的改变。

③经济单位数量和金融市场发达情况的影响。参与运营及收入分配的个人和企业数量越多,社会整体效益提升,货币流通速度就加速,否则货币流通速度就慢。金融市场越发达,商品交易之外的货币交易占用量越多,货币流通速度越慢;反之,则相对加速。

④财务及结算制度的影响。如一定期间中分多次支付薪资,每项支付期短,会加速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则慢。金融业发达,能采取多样灵活的结算方式,降低资金占用时间,可以加速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则慢。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心理原因首要是消费者对经济事态的预期和对信用货币及纸币的信任程度。心理原因包含民众的支付习惯、消费心理、价值观念,以及对通胀率、利率等变动的预期,还包含对政府的巨大政策改变和其余政治原因的预期等。心理预期致使的举动改变,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时甚至是很大程度上左右民众的积蓄和买入举动,进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上述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诸多原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货币流通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很难考察和计算的变量。

计算公式

货币流通速度的计算公式,从K.马克思有关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变换得出。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公式是:

实施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M)=待销售商品数量(Q)×单位商品价格(P))/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V)

将上式移项,即可得出货币流通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根据这一公式,可以计算出任什么时候期的事实货币流通速度。对计划将来期间货币流通速度的改变,一般是以前期或正常年度的货币流通速度为基础,综合分析以上各类原因的影响,再做出预期。一般是排列一定期间中影响货币流通速度正、负改变的诸原因,最后预期出该期货币流通速度是呈加速或延缓的变动趋势。 计算货币流通速度,仍有两个著名公式,即现金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现金交易方程式由美国经济专家I.费希尔提出,其公式为:MV=PT式中M表明流通中货币数量,V表明货币流通次数,P表明一般商品价格,表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交易量的总和。在货币周转量V与其相对应的商品交易量PT 的概念范畴下所求出的货币流通速度可用V代表,又称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它首要受支付制度和支付习惯的影响。剑桥方程式是在英国经济专家A.马歇尔的现金余额说基础上,由A.C.庇古用方程式首先提出,其公式为:

M=kpy

式中M表明民众持有的货币量,k为货币量占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P为最终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y为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P即为名义收入它是从其他角度来表明货币流通速度的依据剑桥方程式求得的货币流通速度,用V表明,又称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是当代国际上相关货币流通速度的流行看法。

和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的创造存款货币功能造成派生存款的作用造成的信用扩张倍数。依据货币乘数理论其公式为:

其中,K2为广义货币乘数,c为现金漏损率.rd为活期款准备金率,t为定期和积蓄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重,rt为定期存款准备金率,e为超标准备率。

结合(1)和(2)得出:

不难看出,在适当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下,货币乘数B和货币流通速度V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即在适当的产出水平下,货币流通速度放大,则货币乘数降低;反之亦然。所以要分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只要找出影响货币乘数的原因,就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考查原因

货币提供量、事实产出和物价的关系可以用交易方程式MV≡PY 表明,其中M 为货币提供量,V 为货币流通速度,P 为平均价格水平,Y 为事实产出。从方程式可以看出决定一国一定阶段价格水平进而影响产出的原因,不是货币存量M,而是货币提供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货币流量。

新货币主义学者弗里德曼曾觉得,受于货币流通速度决定于一国的支付习惯,相关交易的财政金融制度等原因,使它具有一种高度的平稳性和规律性。他依据美国近百年来的经济统计资料,算出美国货币流通速度每年递减约百分之一,但在正常情形下,相近年度货币流通速度改变甚微。据此,为防止货币自身形成经济失调的首要源泉,弗里德曼提出了“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货币提供量上涨率与经济上涨率相统一,把货币提供量(货币存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我们可以看出“单一货币规则”,是以货币流通速度平稳为前提。中国也是把货币提供量(货币存量)作为中间目标的国家,但是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能否平稳,是仅监控货币提供量,依旧须控制货币流量值得考察。

中国趋势

由费雪的交易方程式MV=PY,可推导出货币流通速度计算公式为:V=(PY)/M=国内生产总值/M。国内生产总值与不同层次的货币提供量的比值(国内生产总值/M1、国内生产总值/M2)代表了相应层次货币提供量的流通速度,其中国内生产总值/M2反应了长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也是经济研究中的着重。

纵观1993-2004年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具有下方特点:

(1)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总的趋势是下滑的。 1980-2004年,广义货币流通速度V2从2.70下滑到0.54,下滑了80%;V1从3.93下滑到1.42,下滑了63.9%,V2的下滑程度要远大于V1。但V1的波动程度要大于2,1980-2004年V1的方差为0.46,V2的方差为0.40;1993-2004年,V1的波动更是远大于V2的波动,V1的方差0.13,是V2方差0.029的4.5倍,所以V2比V1更能反映货币流通速度的改变长期趋势。

(2)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呈现显著的顺周期性。货币流通速度增降速率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下滑速率与经济上涨率有着紧密的关系。经济上涨高涨期间,货币流通速度下滑速度减慢;经济上涨处在低潮期间,货币流通速度下滑增速。V2的年度改变率,从1980年至今有三次为非负(1988、1994、2004),分别对应着三次经济高涨期;V1也表明了同样的波动特质,反映程度比V2强烈;而且前两次,V1落后国内生产总值上涨率的波峰2年后高达波最大值,V2落后一年。货币流通速度和经济上涨周期的该种紧密有关性造成于经济上涨周期导致的物流加速和货币需求的变动,当经济上涨强盛时,居民的收入增长且通胀预期加大,消费欲望高涨,货币流通速度加大。

(3)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年度改变很大,但近年有平稳迹象。从1980-2004年V1年均改变率为6.32%,V2年均改变率为6.65%; V1年度最大改变率为11.6%均下滑2.75%,V2年度最大改变率为14.86%。在1981-2004年的24年间,改变率在8%以上的V1有5年, V2有8年;改变率在5%以上的V1有12年, V2有16年。但2003、2004年至今货币流通速度的年度改变率有缩减迹象,2004年V2的年度改变率为1.9%左右,是1981年至今最平稳的。

(4)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与一部分国外发达国家对比较低。1993年,美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65530亿美元,M1余额11284亿美元,V1是5.81,而中国为2.12,差两倍多;V2美国1993年为中国的1.5倍多。各个国家的货币流通速度各不相同,这与各个国家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和居民的消费习惯等相关。中国货币流通速度V2与日本相当,稍低于英国,与美国和新兴国家韩国差距较大。同期,发达国家如美国的货币流通速度的波动很小,1993-1999年V2的方差仅为0.0026,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表达明了美国的金融发展程度较高和经济的平稳性较强。[1]

标签:

随机快审展示
加入快审,优先展示

加入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