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也称为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跨国直接投资(Trans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TDI)、海外直接投资(Overseas direct Investment,ODI)。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人以控制企业部分产权、直接参与运营管理为特质,以获取利润为首要目的的资本对外输出。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创办新企业和控制外国企业股权两种形式。创办新企业指投资人直接到国外执行投资,建立新厂矿或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以及收购外国现有企业或公司等,从事生产与运营活动。而控制外国股权是指买入外国企业股票并高达一定比例,进而拥有对该外国企业执行控制的股权。
最新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是以利润执行再投资,其就是指投资人把通过直接投资所得到的利润的一部分或全部用于对原企业的追加投资。该种形式的直接投资,伴随国际投资的深入,越来越形成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
国际直接投资特点
国际直接投资与其余投资对比,具有实体性、控制性、渗透性和跨国性的重要特点。具体表当下:
(1)国际直接是长期资本流动的一种首要形式,它不同于短时间资本流动,它要求投资主体务必在国外拥有企业实体,直接从事各种运营活动。
(2)国际直接投资显现为资本的国际转移和拥有运营权的资本国际流动两种形态,即有货币投资形式又有实物投资形式。
(3)国际直接投资是获得对企业运营的控制权,不同于间接投资,他通过参与、控制企业运营权得到利益。当代的国际直接投资又有下方几个特点:范围日益扩大、由单向流动变为对向流动、低收入国家国际直接投资日趋活跃、区域内相互投资日趋扩大、国际直接投资部门结构的巨大改变、跨国并购形成一种重要的投资形式等等。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成长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于60年代初期由海默提出,其后经历维农、巴克利、小岛清等人的成长,到70年代后期终于由邓宁完成了国际直接投资的一般理论。这一理论在研究国际直接投资困难时,强调了与传统国际资本流动有两个不相同的地方:其一是强调执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可以得到较大的利益;其二是强调这类企业可以节省交易成本80年代以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首要以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觉得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首要来自企业对市场的垄断、产品差异、高科技和大范围投资以及高超的企业管理技术。对比之下,低收入国家跨国公司并没有具备上述优势,它们往往投资范围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且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如服装和纺织、简单食品加工等,缺少名牌产品,广告费用开支较少。但80年代以后有学者专门研究低收入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在经济理论界一般觉得有代表性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首要有下方几种:
(一)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邓宁在80年代初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低收入国家的运用和延伸。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觉得,“低收入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倾向取决于:1、经济发展阶段;2、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域优势”。依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邓宁区分了四个经济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美元下方。处在这一阶段的国家只有少量的外来直接投资,完全没有对外直接投资。第二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 400-1500美元之间,外国对本国的投资量有所增长,而本国对外直接投资量依然是零,进而净对外直接投资呈负值上涨。在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500-4750美元之间。在这一阶段,外国对本国的直接投资量依然大于其对外直接投资,然而两者之间的差距缩减。处在经济发展第四阶段的国家其净对外直接投资呈正值上涨。在这一理论中,邓宁又将经济发展周期与企业竞争优势原因结合起来,以表明某国的国际投资地位是怎样伴随其竞争优势的消长而相应改变的。
可见,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将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起来,觉得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关系。世界上发达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国际投资地位的改变大体上符合这一趋势。邓宁觉得,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数量不能仅仅用经济指标衡量,它还取决于一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市场机制、教育水平、科研水平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等原因。一国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可以从国家、产业和企业三个方面上执行分析。从所有权优势看,国家方面的原因包含自然资源禀赋、劳活力素质、市场范围及其特质、政府的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竞争与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方面的所有权优势包含产品和加工技术深度、产品差异成度、范围经济、市场结构等;企业方面的所有权优势包含生产范围、产品加工深度、生产技术水平、企业创新能力、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技术、企业得到低成本要素供给的能力等。
(二)小范围技术理论
美国经济专家刘易斯·威尔斯在1977年发表的《低收入国家企业的》一文中提出小范围技术理论,他觉得,小范围技术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摒弃了那种只能依靠垄断的技术优势打入国际市场的传统看法,将低收入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竞争优势的造成与这些国家本身的市场特质有机结合起来,进而为经济落后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给予了理论根据。受于世界市场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即便对于那些技术不够先进、运营规模和生产范围不够庞大的企业来看,参与对外直接投资仍有很强的经济活力和较大的市场空间。诚然,该理论也有某些局限性和片面性。它将低收入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仅仅局限于小范围生产技术的运用,或许会致使这些国家在国际生产体系中的位置永远处在边沿地带和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同期该理论很难解释一部分低收入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对外投资举动,也无法解释当今低收入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日趋上涨的现象。
(三)技术地方化理论
英国经济专家拉奥在1983年出版了《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成长》一书,提出用技术地方化理论来解释低收入国家对外投资举动,他觉得,低收入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特质即使显现为范围小、运用标准化技术和劳动密集性技术,但该种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致使低收入国家能够形成和发展自己独特优势首要有下方几个原因:
(1)低收入国家技术知识的当地化是在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环境中执行的,该种新的环境往往与一国的要素价格及其质量相联系;
(2)低收入国家通过对进口的技术和产品执行某些改造,使它们的产品能更好地满足当地或邻国市场的需要,该种创新活动必然形成竞争优势;
(3)低收入国家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来自于其生产过程和产品与当地的供给条件和需求条件紧密结合,而且来自创新活动中所造成的技术在小范围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
(4)从产品特质向上瞧,低收入国家企业往往能开发出与名牌产品不同的消费品,尤其是当东道国市场较大、消费者的品位和买入能力有很大差别时,来自低收入国家的产品仍有适当的竞争力。
(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
80年代中期以后,低收入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显现了增速上涨的趋势。尤其是一部分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把触角直接伸向了发达国家,并形成当地企业有力的竞争对手。如何解释低收入国家跨国公司的新趋势,是跨国公司理论界面对的重要考验。英国里丁大学研究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困难的著名专家坎特威尔教授与他的弟子托兰惕诺共同对低收入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困难执行了系统的考察,提出了低收入国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并提出了两个命题:
(1)低收入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表明了低收入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持续积攒的结果;
(2)低收入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是与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上涨直接有关的。在两个命题的基础上,得出基本结论是:低收入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伴随时间的推动而渐渐改变的,而且是值得预期的。
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觉得,从有记录以来看,技术积攒对一国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发达国家和低收入国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技术创新是一国产业、企业发展的根本活力。与发达国家对比,低收入国家的技术创新表现出不同的特质。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显现为大批的研究与开发投入,掌握和开发尖端的高科技,引导技术发展的潮流。而低收入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并没有很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首要是利用特有的“学习经验”和组织能力,掌握和开发现有的生产技术。
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还分析了低收入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特质和地理特质。他们觉得,低收入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受其国内产业结构和内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在产业分布上,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一体化生产活动。从海外运营的地理扩张看,低收入国家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的影响,其投资方向遵循周边国家-低收入国家-发达国家的渐进发展轨道。伴随工业化程度的提升,一部分新型工业化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改变,技术能力也得到快速提升。在对外投资方面,它们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产业的传统产品,开始从事高科技领域的生产和开发活动。如中国台湾省的跨国公司在化学、半导体、计算机领域,新加坡的跨国公司在计算机、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电子技术领域,韩国、香港特区企业在半导体、软件开发、电信技术等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也表现出不错的竞争力。
(五)产品周期理论
美国经济专家维农在实证分析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时间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对外投资理论-产品周期论。该理论将产品周期划分为新产品创新、成品成熟和产品标准化三个阶段。当产品处在第一阶段时,为垄断技术,防止竞争进入,生产者选择在国内生产。当产品进入第二阶段时,伴随产品出口的增长,生产者垄断的技术也所以扩散,仿制品开始显现,由垄断技术导致的优势显现丧失的危险。为了避免贸易磨擦、靠近消费市场和降低运输费用,生产者选择到其余发达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在当地销售或向其余国家出口的运营策略。当产品处在第三阶段时,生产者拥有的技术垄断优势已经消失,竞争的重心是产品的单价。为了减弱生产成本,生产者选择到低收入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在当地销售或向其余国家出口的策略。当某产品进入第二第三阶段时,生产者又开发出新一代产品,并进入一个新的周期。
(六)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创新
近年来,国际经济学者克服了以往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提出了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该理论的核心看法是:任何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均为在投资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的组合作用下而发生的。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尝试重新的角度阐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其创新之处在于强调间接诱发要素包含经济政策、法规、投资环境以及宏观经济对国际直接投资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以往诸多理论都仅从直接诱发要素单方面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造成,进而致使某些片面性和局限性。在一般情形下,直接诱发要素是对外直接投资的首要诱发原因,由于对外直接投资自身就是资本、技术、管理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但是,单纯的直接诱发要素不或许全面地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特别是对大部分低收入国家的企业来说,在资本、技术等直接诱发要素方面往往并没有处在优势地位,其对外直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间接诱发要素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表达,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为低收入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给予了新的理论支持。
跨国直接投资回升促进世界经济结构加速调整
(一)跨国直接投资从2004年起重拾上升轨道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呈现较快上涨,世界贸易投资自由化脚步加速,世界跨国直接投资进入“黄金发展期”。2000年世界跨国直接投资达 13929.6亿美元,高达30年来的顶峰。但受世界经济低速上涨影响,2001年至今世界跨国直接投资连年下滑,2003年跌向5600亿美元,刷新近年来的新低。伴随世界经济事态的转好和跨国公司运营情况的改观,从2004年起世界跨国直接投资开始回暖。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期,2004年世界跨国直接投资达6112亿美元,比2003年上涨9%。该机构的一项调查表明,无论是跨国公司依旧各国投资促进机构,均觉得2004-2007年世界跨国直接投资将维持复苏性上涨,重拾上升轨道。
(二)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向是继续向低收入国家分流
在跨国直接投资中,发达国家始终占主导地位,但近年来低收入国家上涨势头迅猛。2003年流入发达国家的跨国直接投资即使仍达3670亿美元,但已比2002年降低了 25%。其中,流入美国的跨国直接投资仅300亿美元,降低53%,处在12年来的最低水准。而流入低收入国家的跨国直接投资则持续上升,达1720亿美元,上涨9%。
(三)跨国直接投资的热点是亚洲、中东欧等一部分新兴国家
近年来亚太地区一直是跨国直接投资的热点地区,中东欧和非洲发展潜力较大。2003年流入亚太地区的跨国直接投资达1070亿美元,上涨14%;流入非洲的跨国直接投资达150亿美元,上涨28%。2003年流入中东欧的跨国直接投资降到210亿美元,降低48%,;而流入其余地区,如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跨国直接投资则接连四年下滑,2003年降到500亿美元,降低3%,是从1995年至今吸收跨国直接投资的最低水准。
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调查显示,2004-2007年,亚洲、中东欧是最有吸引力的跨国直接投资地区;2004-2005年,中国、印度、南非、埃及、巴西、墨西哥、波兰、俄罗斯、英国和美国是跨国直接投资最青睐的国家。
(四)跨国直接投资的首要方式已转向跨国并购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跨国并购范围持续扩大,跨国并购形成跨国直接投资高速上涨的首要支柱。跨国并购销售额由1987年745.1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11438.2亿美元,年均上涨23.4%。但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世界经济增速减缓,股市大降,跨国公司投资能力下滑,致使跨国并购显著遇冷。汤姆逊金融公司预期,2005年1季度世界并购交易额由2004年4季度的6700亿美元降到5130亿美元,下滑23%,但这仍是从2001年世界并购活动停滞以来新高的单季水平之一,显示跨国公司正再次考虑将并购作为增长企业利润、处理战略性困难的一个重要渠道。
(五)跨国直接投资中服务业的地位更深一步上升
在1970年代初期,服务业仅占世界跨国直接投资存量的四分之一;1990年这一比例还不足一半;而2002年,已上升到约占60%(预期4万亿美元左右)。
当前,服务业跨国直接投资首要汇聚在贸易和金融领域。2002年贸易和金融领域占服务业跨国直接投资存量的47%和流量的35%。供电、供水、电信和企业活动包含IT动员的商业服务等领域正占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比如,1990-2002年,发电和电力配送领域的跨国直接投资存量上涨了14倍;电信、仓储和运输领域上涨了16倍;企业服务领域上涨了9倍。
(六)跨国公司内部服务离岸外包方式愈来愈盛行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经济世界化兴起以白领职位转移为特质的第二轮潮流。伴随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从节省成本、提升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已开始将部分服务外包出去。当前国际间外包业务只占全部业务流程的1-2%。2002-2003年全部以出口为导向的服务业跨国直接投资项目90%因为发达国家。美国公司据主导地位,占全部面向出口的信息和电信服务项目的三分之二,呼叫中心项目的60%和共享服务项目的55%。离岸外移的很大一部分由发达国家得到,如2002-2003年所有面向出口的与呼叫中心相关的跨国直接投资项目一半以上流入发达国家。
[编辑]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联性
贸易投资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使民众认识到了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联性,即两者既存在互补性,又具有相互替代性。中国已经在这一面执行了有益的实践,但是仍需要更深一步拓展和完善。
(一)遭遇反倾销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阻碍
我国目前对外贸易面对的首要困难之一,就是出口商品屡屡遭到国外反倾销调查。从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出口发起第一次反倾销调查算起,截止 2002年末,我国已遭受反倾销诉讼511起,给中国出口产生的直接损失胜过160亿美元。中国已经形成国际上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从当前看,对我国发起反倾销绝对数量最多的是美国和欧盟,占总数的2/5,但近几年低收入国家如印度、巴西、阿根廷、南非等,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数量上涨显著,形成另一支需要着重防范的新生力量。
(二)利用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关联性规避反倾销壁垒
面对国外对华反倾销持续上涨的势头,我国的出口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增强联合,多管齐下,采取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完善反倾销应诉机制等措施执行积极的应对,同期还借鉴其余国家的做法,尝试通过加大对有关国家的直接投资,到有关国家内执行投资设厂等方式绕过反倾销壁垒,推动中国的对外贸易持续发展。为此,相关部门和企业认真研究了一部分已经获得成功的个案及其分析。比如Goodman,Spar和Yoffie(199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倾销诉讼所促成的“有序市场安排”和“自动出口制约”协议促使日本和其余外国企业更改了向美国出口打字机、彩电、汽车、钢铁和半导体的方式,而直接到美国当地去生产。Barrell和Pain(1997)也发现,日本1981~1991年间对欧盟和美国的直接投资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日渐增多的反倾销诉讼的影响。1991年,韩国的一份《韩国制造业的国外投资运营成果调查表》揭示,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贸易联系比较紧密,如开拓市场和回避进口制约所占比重在整个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中高达35.7%.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清楚地目睹,当前中国作为世界上遭遇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正面对着20世纪日本和韩国在出口贸易上的相同遭遇,所以中国可以借鉴日本、韩国的成就经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当地生产、当地销售,进而绕开贸易保护壁垒,更改国际贸易关系中被动的局势。实际上,在持续面对国外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手段的阻力下,我国一部分企业也已经转而采取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比如我国彩电厂商到土耳其设立生产基地,不但动员了适当的零部件出口,而且为避开欧盟对中国彩电的反倾销,成功进入欧洲市场奠定了不错的基础。再如TCL公司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直接在德国国内设厂生产各种型号的彩电整机,利用原产地规则有效地绕过贸易壁垒,其效果更为显然。
(三)中国更深一步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助推对外贸易的分析思考
我国依据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关联性,积极实践利用对外直接投资绕开国外的贸易保护壁垒,助推本国对外贸易发展,已经获得了不错的开端,但是还存在不少困难,需要更深一步提升认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给予调整。
首先应当目睹的是,当前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度。截止2002年年末,我国设立国外中资企业总数6960家,中外双方协议投资总额 137.8亿美元,中方协议投资金额93.4亿美元,其中,国外加工贸易企业42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1.22亿美元,无论是数量,依旧范围,都有了长足的成长。对外投资的行业领域也从最初的只投资于与贸易相关的服务业,逐渐拓宽到工农业生产、投资开发、交通运输、餐饮旅行、咨询服务、技术开发、贸易、金融、房地产等各种产业。尤其是服务贸易型的行业投资十分突出,依照投资额计算,截止1999年年末,在中国海外投资中,服务贸易型投资占62%,资源开发型投资占19%,生产加工和农业开发投资占18%.另外,对外投资的区域渐渐由低收入国家向发达国家延伸。在中国跨国直接投资的启动阶段,受于投资主体的制约,外贸公司的投资区域多选择在原进出口市场集中的地区,以亚洲特别是东南亚为主,而承包工程多汇聚在中东和非洲。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我国海外投资从以港澳、东南亚地区为主渐渐扩大到其余国家。截止2001年年末,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遍布154个国家和地区,而且首要汇聚在发达国家和港澳地区。200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排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中国、美国香港地区、加拿大、澳大利亚、秘鲁、泰国、墨西哥、赞比亚、俄罗斯和柬埔寨。中国在这10个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都胜过了1亿美元,约占中方投资总额的67%,其中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直接投资额都胜过了3亿美元,占中方总投资额的29.4%.所有这些改变,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成长,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应该承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的效用不够显著。依据国内相关院校和学者的调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首要动因当前还比较复杂,具有显著的多元化特质:既有机会是母公司出于长期战略和开拓外国市场的目标需要,也有机会是为了克服已经存在的贸易壁垒,仍有或许是为了安置和转移国内过剩的资源,等等。但是,无论如何,在所有的动因当中,通过增长或扩大直接投资,以绕过贸易壁垒,克服进口国贸易制约的动因所占比重是很低的,这就代表着中国企业在面对贸易壁垒时,较少运用直接投资的方法去绕开。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也显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关联性不大。如2001年,中国向对反倾销困难叫嚷最厉害的地区之一的欧盟出口了492亿美元,而对欧盟的投资仅为1161万美元,是欧中贸易额的2%.统计中还发现,中国对欧盟的投资首要汇聚在德、法、英、意等大国,即便在这些中国企业投资偏好的国家里,中资企业的总投资额也不足5000万美元。另一面,据统计资料表明,1998~2000 年三年内,中国对欧盟出口上涨分别高达281亿、302亿和455亿美元,但三年内中国对欧盟投资总量涨幅不大,分别为5097万、5149万和5884 万美元,就是显著的例证。
怎样更深一步发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助推对外贸易的作用?依据我国的事实情况,除了需要积极地激励与提倡服务业和自然资源开发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之外,应该着重抓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较为复杂。首先,受于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中,有近一半投资于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生产初级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对动员我国有关行业的贸易出口作用很小,但假使能进口该初级产品,经历深加工再出口,则能间接起到贸易创造效应。其次,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制造业如机械行业,受于其技术是与原材料、零部配件等高度结合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动员我国有关技术、原材料和零部配件的出口,所以具有显著的贸易创造效应。另外,遭受贸易壁垒的行业如纺织品业,受于直接出口的问题较大,出口成本提升,为了规避这一壁垒,谋求在海外的市场,争取参与国际分工,企业往往转而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对贸易的替代,补充市场的贸易损失。假使在投资中可以运用国内原材料,则可以促进国内原材料的出口,对贸易起到适当的补充作用。尽管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是复杂的,既或许造成替代效应,也或许会有创造效应,但经验性研究显示,作为投资母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替代效应,对外直接投资会更改母国向东道国出口的商品组成,以中间产品出口代替终极产品出口,这也就更表明了增强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
总之,伴随经济世界化程度的持续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关联性将令持续发展,我国应当适应这一新的事态,积极更改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缺乏竞争优势,与对外贸易的范围不相适应的情况,激励企业在增强本身发展的基础上,策划的确可行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目标。同期,政府要增速完善国外投资立法,利用财政、金融等多种手段支持企业开展跨国运营,为企业国外直接投资供应优质服务, 付出建立起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之间的健康良性的成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