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金融银行文章详细

消费信贷

外汇网2021-06-18 23:07:51 98
基本概念

个人消费信贷是指银行或其余金融机构采取信用、抵押、质押担保或保证方式,以商品型货币形式向个人消费者供应的信用。按接受贷款对象的不同,消费信贷又分为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买方信贷是对买入消费品的消费者发放的贷款,如个人旅行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个人短时间信用贷款等。卖方信贷是以分期付款单证作抵押,

对销售消费品的企业发放的贷款,如个人小额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汽车贷款等;按担保的不同,又可分为抵押贷款、质押贷款、保证贷款和信用贷款等。个人短时间信用贷款的开办,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转变运营观念,开拓业务新领域,对传统业务模式的击穿;个人消费信贷的开办,顺应了国民日益上涨的金融产品多元化需要,优化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结构,增长了商业银行的创利途径,也有助于起步市场、扩大内需,增长消费品生产,形成生产——消费——生产的良性循环,促进国民经济连续、平稳、健康地发展;个人消费信贷的开办,对引导个人有计划消费、改观生活质量、提升生活品质也有着极积意义。但受于中国仍未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机制、个人经济举动尚不规范,加上个人消费信贷开办的时间不长,尚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此项业务有着很多新的课题尚待研究。

消费信贷是金融创新的产物,是商业银行相继开办的用于自然人(非法人或组织)个人消费目的(非运营目的)的贷款。个人消费信贷的开办,是国有商业银行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适应金融体制改革、适应金融国际化发展趋势的一连串全方位变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打破了传统的个人与银行单向融资的局限性,开创了个人与银行相互融资的全新的债权债务关系。种类

中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处在启动阶段,种类还不是很多,首要有:

短时间信用贷款

是贷款人为处理由本行办理代发薪资业务的借款人临时性需要而发放的,期限在一年在内、额度在2000元到2万元且不胜过借款人月均薪资性收入6倍的、毋须供应担保的人民币信用贷款。该贷款一般不能展期。

综合消费贷款

是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的不限定具体消费用途、以贷款人认可的有效权利质押担保或能以合法有效房产作抵押担保,借款金额在2000元到50万元、期限在六个月至三年的人民币贷款。

旅行贷款

是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支付旅行费用、以贷款人认可的有效权利作质押担保或者有具有代偿能力的单位或个人作为偿还贷款本息并存担连带责任的保证人供应保证,借款金额在2000元到5万元、期限在六个月至二年、且供应不少于旅行项目事实报价30%首期付款的人民币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

又分为一般助学贷款和特困生贷款,是贷款人向全日制高等学校中经济问题的本、专科在校学生发放的用于支付学费和生活费并由教育部门设立“助学贷款专户资金”予以贴息的人民币专项贷款。

汽车贷款

是贷款人向在特约经销商处买入汽车的借款人发放的用于买入汽车、以贷款人认可的权利质押或者具有代偿能力的单位或个人作为还贷本息并存担连带责任的保证人供应保证,在贷款银行存入首期车款,借款金额最高为车款的70%、期限最长不胜过5年的专项人民币贷款。

住房贷款

是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买入自用普通住房或者城镇居民修房、自建住房,以贷款人认可的抵押、质押或者保证,在银行存入首期房款,借款金额最高为房款的70%、期限最高为30年的人民币专项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又分为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委托性个人住房贷款和个人住房组合贷款三种。首要特质

1、上涨速度快,范围持续扩张。截止2003年底,中国消费信贷余额已从1998年的172亿元增长到15732.6亿元(见图1),5年间范围上涨了90倍,年平均增速高达112%。1998年消费信贷的上涨速度达到326%,伴随贷款余额的上涨,消费信贷的上涨速度渐渐减缓,2003年下滑到47.5%。在如此的高速上涨支撑下,消费信贷在银行信贷资产中的比重持续上升(见图2)。其中,个人消费信贷发展最早的中国建设银行这一比重最高,为17.1%,而消费信贷余额最大的中国工商银行,这一比重为12.2%。消费信贷已经形成国内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各家银行纷纷将消费信贷业务从以前的信贷业务中独立出来,设立了零售业务部、个人金融部、住房信贷部、银行卡中心等,专门从事和管理各种消费信贷。

2、品种丰富,结构体系日趋完善。中国消费信贷初步形成了以住房按揭贷款为主体、汽车消费贷款、综合消费贷款、教育助学贷款等多种贷款品种构成的贷款业务体系。中国消费信贷结构的首要特点为:

消费信贷中个人住房信贷占绝对比例。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表明,2003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11779.74亿元,同比上涨了42.46%,是1998年的27.64倍。这6年间,个人住房贷款占消费信贷的比重平均胜过75%。受于住房贷款的期限较长,更首要的是个人还款意识广泛好于企业,所以个人住房贷款的坏账率非常低,只有0.5%。所以,个人住房贷款形成消费信贷中最受重视、同期也是市场竞争最激烈的产品。2003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消费贷款余额总计12.358亿元,其中,住房贷款9.780亿元,占整个消费贷款余额的79.14%。

汽车消费信贷形成仅次于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信贷品种。供应汽车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首要有商业银行、汽车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中国加入WTO后,在汽车价格下挫、居民收入水平提升等原因的推动下,汽车消费大程度升高,而且贷款购车比例达20%以上,有力地激活了汽车消费市场。2001年,全国汽车消费信贷余额为436亿元,到2002年底,已上升到了945亿元。2003年春夏之交肆虐的SARS,极大地刺激了汽车消费信贷,该年底,汽车消费贷款余额胜过1800亿元,差不多比上年增长了1倍。

信用卡消费信贷金额较小,但是发展势头不错。银行卡消费信贷功能一直未被中国大部分人接受。比如:银行卡总发卡量从1994年的842.61万张上涨到2002年的49651.95万张,同期,总交易额从5204.86亿元增长到115601.85亿元;发卡量年均上涨速度高达66.45%,交易额年均增速达到47.34%。但是与发卡量的迅速上涨对比,银行卡消费金额却非常小,2002年其消费金额只占总交易额的1.62%,作为消费额一部分的消费透支额所占比例更小。在中国的银行卡中,首要被作为电子货币,行使转账、存取现金功能的借记卡占绝对优势,2003年第3季度末,在总共发行的6.14亿张银行卡中,借记卡有5.8813亿张,占银行卡总数的95.8%,而具有消费信贷功能的信用卡(即贷记卡)只有0.2587亿张,只占4.2%。然而,2003年SARS显现后,基于安全考虑,民众更愿运用迅速、清洁的银行卡,很多人开始利用信用卡的消费信贷功能,信用卡业务显现了较快上涨,全年贷记卡发行量约为480万张,同比增长了325万张,涨幅达209%,卡均交易额约为7400元人民币,远远好于借记卡。

助学贷款份额较小,发展迟缓。1999年到2001年,已总计发放了国家助学贷款14.4亿元,共计扶持了37.9万名学生就学读书。助学贷款余额已达32亿元(其中国家助学贷款为13亿元、一般助学贷款余额为19亿元)。截止2004年2月底,助学贷款余额为71.8451亿元(其中国家助学贷款52.0614亿元)。

3、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城乡差异较大。多地区发展不均衡。受于消费信贷政策的规定,中国金融机构发放的住房贷款首要限于该机构所在地,所以,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产生消费信贷发展的不均衡。很多全国性商业银行都清晰表明,其消费信贷的成长着重应汇聚在沿海、沿江等发达地区。截止2000年11月末,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福建5省(市)消费信贷余额合计为1921亿元,占全部消费信贷余额比重的61%,其它省市仅仅占39%。在消费信贷品种方面,地区差异也很大,西部有些地区迄今还没有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相当多的学生得不足助学贷款。

各金融机构之间发展不均衡。无论是消费信贷范围依旧发展速度,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处在领先地位,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消费信贷总范围中的比例很小。截至到2002年末,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合计为8886亿元,占全部消费信贷余额之比为85.6%,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所占比例只有14.4%。截止2003年11月,中国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余额已高达1800亿元,其中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总份额的81%,股份 制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比例只占19%。中国银行的消费信贷市场份额涨幅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首,全年发放个人住房贷款939.43亿元,新添消费信贷余额同比上涨36%。

潜力重大的农村市场多为空白。中国有8亿多农民,消费信贷在农村的广阔发展空间是显而易见的,某市农户的抽样调查表明,有70%的农民对消费信贷有急切需求。但是,消费信贷依旧首要汇聚在城市,对中国部分县的调查显示,消费贷款总量中,县城中的消费贷款占90%强,而农村中的消费贷款不足10%。存在困难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中国在进入经济转轨期后,国有企业数量及国有经济份额下滑,国家横向统筹能力显著降低,私营经济形成就业的主途径,而私营企业的社会保障十分不健全。而且,中国也面对着严重的老龄化困难,2000年中国老龄人口比重高达总人口的10%,比世界总的人口年纪结构提早10年进入老龄社会,社会抚养负担显著加剧。同期,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产生退休人士/在职人士的比例快速上升,由1978年的1∶30上升到1997年的1∶4.42,社会统筹养老基金入不敷出,个人务必承受相当部分的养老开支。加之深化国企改革的强度加大,

大批人士下岗分流,这不仅给下岗职工的家庭生活导致问题,而且对在岗职工也产生重大的心理阻力,居民的理性选择就是增长积蓄、缩减消费,以备不时之需。

住房价格偏高

市场上针对广大农民以及城镇低收入群体的中低档消费品供给十分有限,消费供给存在着结构性需求空缺。中高档住房偏多,房价广泛较高,住房价格与人均收入的比例好于许多发达国家,胜过了居民的承受能力。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与纽约、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打平,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无力购房,住房有效需求不足,有的城市空房率达到40%以上。

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受于各种原因,中国社会分配差距仍在扩大,不足30%的家庭占有80%左右的居民积蓄。高收入家庭的消费需求已经得到很大的满足,住房、汽车应有俱有,消费倾朝下降;低收入家庭有强烈的消费欲望却没有必要的支付能力,这正是中国消费信贷上涨速度减缓的首要原因之一。

信用体系建设落后

消费信贷最大的风险是信用风险。中国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尤其是个人信用体系缺失,缺乏一个统一的、完备的个人资信系统,相关个人信用档案的信息被封闭在不同行业主管部门手中,银行不能共享;而且还缺乏供应权威个人信用信息的中介机构,使消费信贷的成长面对制度性约束。而且,消费者信用意识淡薄,一部分贷款申请者一般开立好于事实收入水平的收入证明以获取贷款;仍有一部分借款人,在有能力还本付息的情形下有意拖欠。银行、消费者、消费产品供应者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困难,并自此造成风险。

消费交易成本比较高

中国消费信贷的首要品种为住房和汽车贷款,而这两类贷款的品种有限,差不多均为等额还款方式,市场细分不够,不能满足不同收入层次、不同消费需求的消费者需要。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首要从事以企业客户为对象的批发性信贷业务,消费信贷尚处在启动阶段,银行还缺乏以千家万户为对象 的消费信贷业务的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所以,银行在发放消费贷款时对风险必须严加防范,对贷款条件及手续规定甚为严格,对每一笔贷款都要求抵押担保、评估、保险,致使贷款申办程序手续繁杂,不仅给借款人导致诸多不便,而且也增长了借款人的交易成本。

缺乏二级市场

从理论上讲,消费信贷具有范围小、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对于中国的住房和汽车贷款来说,信用风险特别让人关注。由于在人均收入击穿1000美元、经济对外放开增速的情形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大范围产业结构调整的特殊期间,居民收入的总量上涨与个别行业雇员收入的降低同期并存,一部分行业与地区居民收入的波动性、不平稳性比较严重,客观上产生了住房贷款的违约风险上升。在一部分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一般将消费贷款打包卖出或者执行证券化处理,将这些风险较高、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在二级市场变现,较好地达到了资产负债、风险和收益的适当匹配。限制因素

缺乏理想的社会经济环境

消费者承受能力较弱,制约了消费信贷的范围。依据国外消费信贷发展的经验,居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即承贷能力的大小,是决定其能否负债消费的根本性原因。居民家庭承贷能力越大,消费信贷所能发挥的作用就越显著。尽管改革放开20多年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相对于住房、汽车等高值商品来说,其现有收入水平依旧很难接受。

社会保障制度体制不健全,使消费者对消费信贷仍有疑虑,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还相当脆弱,特别是接轨期间变革的社会住房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等改革措施的持续出台,安身之处、子女上学、医疗保健、退休养老等将逐渐增多地有个人承受,使消费者对消费信贷有疑虑。

社会法律环境不规范。完善的法律对于保护消费信贷各方,尤其是信用消费者的正值权益举足轻重。世界上消费信贷业务开展得较好的国家都有一套专门的完善的法律体系,如美国颁布有《统一消费信贷法典》、《真实贷款法》、《公正信用法》、《信用机会公平法》等法律来规范消费信贷双方的举动。受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迄今仍未策划消费信贷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因无法可依,在业务操作上存在不少困难,严重制衡了消费信贷的成长。

运行机制不健全及业务操作不规范

个人信用机制。个人信用机制是国家监督、管理和保障个人信用活动正常开展的一套规章制度和运转模式。中国完整的个人信用机制仍未健全,银行获取信息的途径不畅通,获取的信息不精准、不全面,且成本高,这都无形加大了消费信贷的风险程度。

消费贷款担保机制实施消费信贷往往要求消费者供应担保,担保是还款的第二来源,担保能否真实有效,直接关系到消费贷款风险的大小。但中国现行的《担保法》只有生产性信贷规范,没有针对消费信贷的有关规定,致使很多消费者在申请消费信贷时很难供应借款人要求的担保而无法获取贷款。

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和转移机制不成熟。消费信贷的一个突显现象是,除住房贷款外,其余各种消费信贷的贷期均较短,首期付款比例较大。这是由于贷款的银行承受的风险较高。在“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运营原则下,不或许不作出严格的要求。形成该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缺乏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机制。同期,中国的贷款安全保障制度,如办中低收入阶层供应的政府担保,保险公司供应的信用保险担保仍未健全,致使银行的贷款风险不能有效地转移和分担。在该种情形下,银行必须提升贷款的“门槛”,以高达防范风险的目的,这就致使很多消费贷款的条款设置与消费者的愿望大相径庭,制约了消费者信贷的运用。

传统消费观念的制衡

长期以来,受匮乏经济的影响,中国绝多部分消费者依然抱有传统的消费观念。“先入为主”、“无债一身轻”等观念依然是统治消费领域和消费信贷领域的主导思想,现代消费理论和消费观念还没有深入到广大消费者心中,更谈不上形成广大消费者的自觉举动。消费观念不更新,传统消费观念不破除,消费信贷市场将很难有所发展。风险原因

消费信贷风险首要来自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对消费者信用的把握决定了消费信贷的开展程度。中国仍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上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很难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平稳性和还款意向等资信情况作出正确分析。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举动时有发生,银行采取当面对证或上门察看等原始征询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牢靠性。另外,一部分借款人受于收入大幅下滑或临时失业等市场原因,无法按期

北京现代与深发行推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

还款,即使该种情形还不多,但随业务量扩大,相应的风险将出现上升趋势。加上,中国个人信用制度的不健全,一旦学生毕业离校,商业银行就很难查寻到借款人的去向和收入情况,该种互保方式蕴含的风险自然会显现出来。银行本身管理薄弱致使潜在风险放大。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仍未上机管理,很难达到资源共享。一般,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执行分析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差不多依靠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表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情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纪录,有无失信情形等缺乏正常程序和途径执行了解征询,致使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受于现阶段仍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消费信贷业务的规章制度,操作手段相对落后,首要仍采取手工办理,加之从事消费信贷业务的人士紧、网点少,往往不能做到每笔贷款的审查都与借款人当面调查核对,加之一部分业务人士素质不高,审查不严,难免有疏漏。同期贷后的监督检查往往又跟不上,一旦发现风险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致使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放大。

与消费贷款有关的法律不健全。“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同情弱者”的文化环境下,中国实践中常常发生“欠债有理”的现象,一部分法律法规中疑似也有“维护债务人权益”的倾向。现行法律条款差不多均为针对法人策划的,很少有针对消费者个人贷款的条款,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这致使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对显现的困难往往无所适从。受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客户比较分散,均是消费者个人,而且贷款金额小、笔数多,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又不健全,尤其是在个人贷款的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风险控制很难落实。在事实司法过程中,保护借款人或保证人正常生活,而忽略银行债权法律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也给风险防范产生了适当的负面影响。如消费贷款一般额度较小,而小额债务法院一般不受理,受理了也要付出不错的诉讼费,使银行利益受损。所以,要从法律上对银行个人贷款运营予以必要的保护。

借款人多头贷款或透支,致使信贷风险上升。国内很多银行官僚主义严重,部门之间缺乏整体的联动机制,使一部分道德水准不高的借款人有机可乘,如公司业务部、房地产信贷部、零售业务部、银行卡部等差不多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地办理各不相同的消费信贷业务,且各自都有一套不完整的借款人信息资料,一套核算管理办法和风险控制措施等,致使一部分借款人在与一银行里多头借款或透支的现象时有发生,增长了消费贷款风险。

抵押物很难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一旦消费贷款发生风险,银行一般会将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而抵押物是否顺遂、足额、合法地变现,就形成银行消解资产风险的重要环节。受于中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在启动初创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致使银行很难将抵押物变现,影响了银行消费贷款的健康发展。伴随消费贷款范围的扩大和抵押贷款的增长,这类困难将令变得愈加突出。现阶段,中国住房一、二级市场很不完善,政策上要求对大批非商品房产执行商业信贷支持,而一旦购房人无力还贷,这些非商品房产抵押又无法执行过户转让,银行很难得到充分的处置权,贷款抵押形同虚设。

缺乏资产证券化的有效手段,致使银行流动性风险增长。资产证券化将不具备流动性的贷款转化形成具有流动性的资产,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缩减商业资产和负债在期限和流动性方面的差距。而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首要消费贷款期限都比较长、金额较大、客户分散,可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相对较短,在允许银行参与的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健全的情形下,银行无法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建立融通长期资金的途径,进而 形成“短存长贷”的格局,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流动性风险明显上升。

利率仍未市场化,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弥补机制。消费贷款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客户分散且数量大、客户风险情况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对不同客户群应采取不同的利率定价,以达到贷款风险收益的最大化。但受于中国利率尚处在管制阶段,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差别定价的贷款策略,增长对高风险客户贷款的风险贴水,进而不能有效地减弱消费贷款的平均损失率。

指令性发放消费信贷,形成重大的风险隐患。为扩大内需,逆转宏观经济事态,人民银行策划了相关指导原则,激励各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在具体实行过程中,显现了不少违规操作现象,一部分商业银举动了扩大消费信贷范围,对基层行下达硬性的放贷指标。不少银行擅自减弱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对高风险、低信用的客户供应消费贷款,一部分地区的基层行甚至为了完成贷款任务,给大批收入无保证的下岗职工发放金额达到数万元的消费贷款,该种现象的蔓延将产生新一次的风险积聚,不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基本对策

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专业的个人信用评估和调查机构。美国消费信贷数据机构的存在致使贷款人能以合理的投入得到真实的申请人信用资料。贷款人可以通过专门搜集和保管申请人信用资料的商业性信贷数据部门得到申请人信用资料。在中国可以在条件较好的城市为试点,逐渐建立信贷数据机构,既减轻银行系统的调查负担,又保证调查的专业性和精准性。此外可以引入国外金融机构广泛采取的“5C个人信用评分模型”即: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品(9119.html">Collateral)和行业背景(Conditionofbusiness),结合中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的事实情形,建立适合中国应用的个人资信评估模型,以更好的反应个人资信水平。实施的个人结算账户和积蓄账户分开制度,将个人的信用情形愈加精准地反应出来,无疑为信用体系的建设起到了适当的辅助作用。

策划有关贷款优惠政策与申请者资信挂钩的办法,并规范收费标准。对于资信较好的客户,银行可以赋予申请者许多的贷款优惠条件。比如赋予其许多的还款方式选择权,无形中减弱了申请者的贷款成本,并以优惠的政策激励了申请者维持不错的信用记录。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报中一条重要措施即“银行向中低收入的家庭发放的贷款,对首次贷款者供应优惠”,要清晰地体当下利率优惠或其余贷款期限优惠、资费优惠上来,使政策得到落实。对于一般的收费标准,要在与行间严格规定统一的标准并严格实施。同期清晰保险费收费原则,加大保险费收费透明度,合理收费,不一味追求高保费收入,注重保费与保险责任金的比例,分清银行和保险公司各自承受的责任界限。以抵质押保险为主,避免如江苏地区一度显现的保险公司与银行间不合理的让利现象,减轻提早还贷显现时保险公司的退保阻力,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从卡业务入手,搜集整理个人客户的信用资料。在中国信用体制还不是很健全的情形下,伴随卡业务的迅速成长,可以考虑从各种银行卡业务,尤其是信用卡业务入手,来追踪消费者取款或消费记录,以电子化生成日常交易的各种报告信息增补客户资料,作为客户信息资源逐渐建立起客户资料报告库。再结合客户开户时录入的基本资料,建立全面反应客户资信情形以及客户还款能力的报告库。同期考虑对于现存账户采取无限期保留,对于已关闭或已付清账户继续保留若干年的措施,以备查询。

重视个人信贷资料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建设,完善法律环境。科技上要完善基础报告库的接口技术,加速报告平台建设,以扩大征信试点,互联互通,赶紧达到报告共享系统的建设和全国首要城市征信体系的建设。同期赶紧策划全国统一的个人征信体系法律法规,在清晰信息披露规则的同期保护商业秘密和消费者个人隐私,促进个人征信体系发展;保护债权人金融资产权益,清晰信贷消费者应承受的法律责任,将消费者信贷中的违约举动与其余项日常交易举动挂钩,在社会规模内加深信贷消费者的责任意识。发展思路

切实提升中下收入居民的事实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费首要是由居民的即期收入水平决定的,即期收入水平有利于消费水平的提升;中下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好于高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切实提升中下收入居民的事实收入水平可以直接提升国内消费水平。将来两年内,事实消费或许继续受居民收入增势减缓和职工下岗待业的影响连续走跌。所以,国家在收入政策上要采取有利措施提升公务雇员资、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金,同期在分配政策上要更深一步缩减收差距,加速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居民有钱敢花,进而更改居民的收入和消费预期,以刺激消费的合理上涨。

更深一步减弱利率环境,减弱贴现率,促进利率市场化进度。居民的消费信贷受利率环境的直接影响,消费信贷务必是在低利率的环境下形成,经历七次降息,具有标志性的一年期存款利率由1995年的10.98%降为2.25%,一年期贷款利率由12.06%降为5.85%。为了刺激消费和消费信贷应更深一步减弱利率环境,进而支持居民适度超前消费;减弱贴现率便于形成灵活的市场化的信贷结构。

形成居民信用评估体系。居民信用评估体系特别是消费信用评估体系基本没有形成,而居民信用评估体系是消费信贷的基础,所以建立消费信用评估体系就显得必要而急切.。笔者觉得消费信用评估体系的培育应从下方几方面入手:(1)通过国家信用的转移使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个人信用造成。建议具体由所属单位人事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利用个人档案和组织考察对个人执行信用评级,供应相应信用担保;同期银行部门供应手续费给供应担保的同级财政部门建立信用担保损失准备,所属单位也要负信用担保损失责任,从义务和利益的关系上建立银行、财政、单位、个人之间的信用框架,自此作为居民信用评估体系的击穿点。(2)发展民间信用评估体系。成立民间信用评估机构以及银行系统联合成立银行信用评估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具体执行政策指导。(3)发展民间信用保障体系。居民在运用个人信用时,应由实物保障升华为法律法规保障、个人信誉保障和国家信誉保障。由国家立法建立一整套完备的法律体系对发展民间信用保障体系做出具体规定,清晰处罚和偿还程序。(4)简化居民运用个人信用执行消费信贷时的审批手续。简化审批手续有助于居民经常运用消费信贷。各专业银行和商业 银行推出的住房和汽车信贷手续繁琐,办理时间长,而且要供应本银行大额定期存单或抵押品,即便条件符合,也要多次往返办理,尤其大件耐用消费品信贷为甚。

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在中国市场经济已经步入了买方市场和显现通货紧缩的情形下,提倡适度负债和超前消费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务必加大宣传强度,引导居民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从无债消费转变为适度负债消费,从落后型消费转变为适当超前型消费,逐渐提升居民的消费信用水平。其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通过市场的力量引导居民渐渐适应超前消费,适应消费信贷,使之形成重要的消费形式。

更改银行个人消费信贷观念。国内银行对企业信贷业务熟悉,企业信贷一般数额较大,也便于管理,但应表示企业信贷坏帐率高,而且国内投资预期较差,企业慎贷,银行惜贷,银行积蓄总额60000亿,银行储贷差加大,“多余”的银行资金务必寻求新的投放热点,个人消费信贷就是好的投放领域,所以银行界应对轻视个人消费信贷的观念认真思考。巨大意义

首先,发展消费信贷有助于提升消费倾向,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国内需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选择,所以有效刺激消费是中国经济维持长期平稳上涨的重要保证。尤其重要的是,中国经济运行呈现供给相对过剩和通货紧缩的特质,消费品市场从卖方市场格局向买方市场格局转化;而另一面,居民积蓄率日趋高升,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此种情形下,国家先后出台了一连串扩张投资需求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但从消费领域看,消费市场任然偏淡,扩张投资需求刺激消费作用有限,更深一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仍有赖于发展消费信贷从而扩张有效需求。投资和消费是经济上涨的两个轮子,要使投资拉动经济上涨的态势得以连续,消费需求务必及时跟上,发展信用消费正是扩大消费需求的一种重要渠道。从全社会看,受于消费与生产不或许完全同步,消费总是落后于生产,两者之间存在着适当的滞差,消费信贷的实行有利于增长即期消费,维持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在经济事态下,消费信贷尤其具有下方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消费信贷是调节宏观经济的有效措施。消费需求不足可以说是中国经济上涨中的一个突出困难,积极开展消费信贷,通过消费信用支持需求扩张,可以高达起步消费品市场动员经济上涨的目的。政府通过消费信用引导消费者的开支投向,故意识地增速或延缓某类消费的社会达到,还可以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达到经济结构的优化,使经济上涨步入良性循环。

其次,发展消费信贷有助于为经济上涨供应助推力。消费的上涨始终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以消费为导向也正是市场经济发展伪真谛。居民消费的上涨与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正是经济范围扩展与经济向更高层次进化的根本助推力。据测算,居民消费对国民经济上涨的贡献率,韩国为64.8%,日本为66.4%,美国为68%,而中国该项指标约为50%。在发达国家,信用消费占其整个消费的比重达30%。按此计算,在中国可增长消费1300亿元左右,将动员消费上涨约4.5个百分点,若消费对经济上涨贡献率为50%,则最终可拉动经济上涨2.3个百分点。中国的消费水平在高达小康之后,面对消费升级,一次性大额支付是其中一个重要特质,也将是一个经常遇到的困难。通过消费信贷,使部分急需改观生活条件并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居民提早达到对住房、汽车等高价值消费品的需求,也有助于提升生活水平的质量,促进社会消费升级的顺遂达到。实际上,消费信贷是一个人乃至一 个民族有没有信心的标志——敢不敢于花将来挣的钱,所以,通过发展消费信贷,可以从根本上更改传统的制衡消费的政策和观念,把消费和劳动生产有机起来,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提升劳动生产率,最终提升人民消费生活水平。

第三,发展消费信贷可以优化社会信用结构,使债权和债务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提升信用内在约束机制和全社会的信用水平。在中国畸形的社会信用结构中,居民高债权,政府和企业高债务,银行高风险。风险和收益是绝对分离的。发展消费信贷可以优化居民的资产结构,使居民的收益和风险通过信用消费的方式相结合。消费信贷和积蓄对于货币流通的作用恰恰是相反的,前者是将来的收入当下运用,而后者是当下的收入将来再用。发展消费信贷也是构建市场积蓄向投资转化机制的重要措施。另外,发展消费信贷可以延伸贷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作用规模,是调整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有力工具之一。货币、信贷政策均为在匮乏经济中发挥促进生产作用的,而通过消费信贷可以使货币、信贷政策延伸到消费领域,建立消费主导型的经济上涨方式。更更深一步,通过政策作用规模的延呻,可以帮助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升银行效率和效益。

标签:

随机快审展示
加入快审,优先展示

加入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