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理论
商业银行发展的初期阶段,受于当时资金来源途径比较固定、狭窄,首要是吸收进来的活期存款;就在此时,工商企业的资金需求比较单一,一般是短时间的临时性贷款,加之金融市场不发达,银行变现能力较低。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着重,首要放在资产管理方面,通过资产结构的合理安排,达到其运营总方针的要求。自此而形成资产管理理论。 (一)商业性贷款理论(Commercial loan theory) 商业性贷款理论又称“真实票据理论”(Rea IB bill theory),从银行资金来源首要是吸收进来的存款这一客观事实出发,顾虑到维持资产的流动性的要求,力争商业银行只应发放短时间的,与商品周转相联系或与生产物资储备相适应的自偿性贷款,即随物资周转发放贷款,待销售过程完成后,贷款会从收入中得到偿还。该种贷款是以商业举动为基础,有真正的商业票据为凭证。商业性贷款即符合银行资产流动性要求,又适当地顾虑到了盈利性。而且,受于贷款是随贸易活动伸缩的,不会引起货币和信用膨胀。 (二)转移理论(The Shift ability theory) 伴随金融市场的更深一步发展和完善,金融资产多元化且流动性加强,商业银行持有的短时间国库券和其余证券增多,银行对维持流动性有了新的认识,应运而生的是资产转移理论,简称转移理论。该种理论觉得,银行是否维持其资产的流动性,核心在于资产的变现能力。只要掌握了一定量的,信誉好,期限短,且易于卖出的证券,并在需要资金时,能够快速地、不受损失地卖出或转让出去,银行就能保持其运营的流动性,转移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的莫尔顿在1918 年《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商业银行及资本形成》中阐述的。一次大战后,美国因军费支出重大,致使公债大批发行,就在此时,经济危机开始发生和加强,以后接着又暴发二次大战,致使企业和个人对银行的借款需求急剧降低,而政府的借款需求激增,银行把大批短时间资金投入政府债券,证券形成银行维持资产流动性的首要投资对象,商业银行维持流动性的一种全新而积极的方法。 (三)预期收入理论(the expected income theory)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展导致了资产多样化需求,特别是大批的设备和投资贷款的需求,而且消费经济需求也增长了。加之金融业竞争加重,业务开拓和发展迫在眉捷。这时,贷款和投资的预期收入,引起了商业银行运营者的高度重视,预期收入理论应运而生。 预期收入理论是一种有关银行资产投向选择的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应着眼于贷款的按期偿还或资产的顺遂变现,而且商业银行贷款或可转让的资产,其偿还或变现能力都以将来的收入为基础。只要将来收入有保证,即便是长期放款,仍可维持流动性。反之,假使没有将来收入作保证,即便是短时间放款,也存在发生坏帐,到期收不回来的机会。所以,银行应依据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来安排贷款的期限、方式,或依据可转换资产的变现能力来选择买入相应的资产。该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的普鲁克诺于1949年在《定期放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一书中提出的。该种理论表示了银行资产流动的经济原因,为银行业务运营规模的更深一步扩大给予了理论依据,商业银行不仅发放短时间贷款,还对一部分将来收入有保证的项目,发放中、长期贷款。负债管理理论
20 世纪60 年代中以后,受于经济处在繁荣阶段,生产流通持续扩大,通胀率提升。就在此时,对银行贷款需求也渐渐扩大。为了防止银行间的利率竞争,制订了各类法规,使银行无法通过利率的竞争来吸收资金。但是,追求高额利润的内在活力和竞争的外在阻力,商业银行感觉到应从负债方面考虑扩大资金来源,既满足客户的资金需要,又增长银行盈利,这是负债管理理论形成的首要原因。另外,在通胀条件下,负债运营有利可图,这也向银行负债业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存款理论(DeposIt theory) 存款理论的最首要特质在于银行负债运营的稳健性,它曾是商业银行负债的首要正统理论。存款理论觉得:存款是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资产运营活动的基础;存款是被动的,从属的,受存款人的意志左右;为了达到银行运营的平稳性和安全性,资金运用务必制约在存款的平稳的沉淀额度之内。存款理论的逻辑结论就是:强调按客户的意向组织存款,遵循安全性原则管理存款,依据存款的总量和结构来安排贷款,参考贷款收益来支付存款利息,不力争盲目发展存贷业务,不赞成盲目冒险的获利运营。 (二)买入理论(Buying theory) 买入理论的最首要特质在于主动性,银行应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地负债,主动地买入外界资金。它是在存款理论之后显现的一种负债理论。买入理论对存款理论作了很大的否定,觉得银行对负债并不是消极被动,无能为力,而完全可以主动出击;银行买入外界资金的目的是维持流动性,银行在负债方面有大量的买入对象,如:一般公众;同业金融机构,中央银行,财政机构等等。仍有大量的买入手段可以运用,最首要的手段是直接或间接提升资黄金价格格,如高利息、隐蔽补助、免费服务等好于一般利息的单价。一般在通胀条件下,存在着事实的低利率或负利率,或实物资产投资不景气。而此时金融资产投资较为繁荣时,买入举动较为可行。 (三)销售理论(bring to market theory) 销售理论的最首要特质是推销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营销策略。觉得银行是金融产品的制造企业,银行负债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适合客户的需要,营销这些金融产品,以扩大银行资金来源和收益水平。为此,银行应做到:客户至上,竭诚为客户供应金融服务;善于利用服务手段高达吸收资金的目的,这就是要解决到环绕着客户的需要来设计服务,通过改进销售方式来完善服务。最为重要的是,销售观念要贯穿负债和资产两个方面,将资产与负债联系起来执行营销活动的筹划。 销售理论。显现在20 世纪80 年代,在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风起云涌,金融竞争金融危机日益加强的条件下,现代企业营销思想导入银行负债运营中,标志着负债管理理论发展的时代属性和新趋势。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管理理论过于偏重安全性与流动性,在一定条件下以牺牲盈利为代价,尽管随后在处理盈利性上有所击穿,但始终没有本质性进度,负债管理理论能够较好地处理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冲突,而达到它们两者之间的均衡,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外部条件,往往风险较大。 20 世纪70 年代未80 年代初,西方各国都通过了一连串法规,使银行吸收资金的制约逐渐缩减,业务规模愈来愈来大。一面促成了银行业之间吸收存款的竞争,另一面同业竞争引起了存款利率上升,资金成本提升,这对银行安排资产结构从追逐高额盈利方面导致了问题。只有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资产负债两方面的统一协调,才可达到银行运营总方针的要求。 资产负债管理的原则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是以资产负债表各科目之间的“对称原则”为基础,来减轻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冲突,高达三性的协调平衡。所谓对称原则,首要是指资产与负债科目之间期限和利率要对称,以期限对称和利率对称的要求来持续调整其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以达到运营上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其基本原则首要有: 1.范围对称原则。这是指资产范围与负债范围相互对称,统一S 平衡,这里的对称不是一种简单的对等,而是建立在合理经济上涨基础上的动态平衡。 2.结构对称原则,又称偿还期对称原则。银行资金的分配应当根据资金来源的流通速度来决定,即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偿还期应当维持一定程度的对称关系,其相应的计算方法是平均流动率法,也就是说,用资产的平均到期日和负债的平均到期日对比,得出平均流动率。假使平均流动率大于1,则表明资产运用过分,相反,假使平均流动率差于1,则表明资产运用不足。 3.目标互补原则。这一原则觉得三性的均衡不是绝对的,可以相互补充。比如说,在适当的经济条件和运营环境中,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减弱,可通过盈利性的提升来弥补。所以在事实工作中,不能固守某一目标,单纯依据某一个目标来决定资产分配。而应当将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综合起来考虑以全面保证银行目标的达到,高达总效用的最大化。 4.资产分散化原则。银行资产运用要注意在种类和客户两个方面适当分散,避免风险,降低坏帐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