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还发现一部分职业领域往往与过分自信相联系,如外科医生和护士、心理学家、投资银行家、工程师、律师、投资人和经理在分析和决策中会存在过分自信特质。Grifin和Tversky(1992)发现民众在回答中等到极其问题的困难时,看好于过分自信。在回答容易困难时,看好于不自信;当从事的是可预期性较强,有迅速、清晰反馈的重复性的任务时,看好于仔细推算。如专业桥牌运动员、赌马者和气象学者在决策时都看好于仔细推算。
Frank(1935)发现民众过分预期了其完成任务的能力,而且该种过分预期伴随个人在任务中的重要,性而加强,民众对将来事件有不切事实的乐观主义。Kunda(1987)发现民众期望好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几率好于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几率,甚至对于纯粹的随机事件有不切事实的的乐观义。民众会有不切事实的积极的自我评价,往往觉得自己的能力、前途等会比其余人更好。过分自信的人往往有事后聪明的特点,夸大自己预期的精准性,尤其在他们期望一种结果,而该种结果的确发生时,往往会过分预期自己在造成该种合意结果中的作用。Daniel、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1998)觉得成功者会将自己的成就归因于自己知识的精准性和个人能力,该种自我归因偏差会让成功者过分自信。
过分自信的人在做决策时,会过分预期突出而能引人注意的信息,尤其会过分预期与其已经存在的信念统一的信息,并看好于搜集那些支持其信念的信息,而忽视那些不支持其信念的信息。当某些看法得到活灵活现的信息、重要的案例和显著的场景支持的时机,民众会更自信,并对这些信息反映过分。而当某些看法得到有关性强的、简洁的、统计性的和基本几率信息支持的时机,民众一般会低估这些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反映不足。
首要内容
人类看好于从无序中看出规律,特别是从一大堆随机的经济报告中,推出所谓的规律。Amos Tversky给予了大批的数据统计,来看明很多事件的发生完全是受于运气和偶然原因的结果,而人类有一种表征直觉推理(repsentative heuristic)特点,即从一部分报告的表面特质,直觉推断出其内在的规律性,进而造成认知和分析上的偏差(biases of cognition and judgment)。投资人的归因偏好也加剧了该种认知偏差,马上偶然的成就归因于自己操作的技巧,将失利的投资操作归于外界无法控制原因,进而造成了所谓过分自信(overconfidence)的心理现象 。过分自信是指民众对自己的分析能力过于自信。投资人趋向于觉得别人的投资决策均为非理性的,而自己的决定是理性的,是在依据优势的信息基础上执行操作的,但事实并不是这样。Daniel Kadmeman觉得:过分自信来因为投资人对几率事件的错误预期,民众对于小几率事件发生的机会性造成过高的预期,觉得其总是或许发生的,这也是各种博彩举动的心理根据;而对于中等偏高程度的几率性事件,易造成过低的预期;但对于90%以上的几率性事件,则觉得肯定会发生。这是过分自信造成的一个首要原因。另外,参与投资活动会使投资人造成一种控制错觉(illusion of contro1),控制错觉也是造成过分自信的一个重要原因。
投资人和证券分析专员们在他们有一定知识的领域中特别过于自信。但是,提升自信水平与成功投资并无有关。基金经理人、股评家以及投资人总觉得自己有能力跑赢大盘,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Brad Barber和Terrance Odean在此领域做了大批研究。男性在很多领域(体育技能、领导能力、与别人相处能力)中总是过高预期自己。他们在1991年到1997年中,研究了38000位投资人的投资举动,将年交易量作为过分自信的指标,发现男性投资人的年交易量比女性投资人的年交易量总的高出20%以上,而投资收益却稍低于女性投资人。报告表明:过分自信的投资人在市场中会频繁交易,总的显现为年交易量的增大。但受于过分自信而频繁地执行交易并没有能让投资人得到更高的收益。在其他研究中,他们取样1991年到1996年中的78 000位投资人,发现年交易量越高的投资人的事实投资收益越低。在一连串的研究中,他们还发现过分自信的投资人更喜欢冒风险,同期也容易忽视交易成本。这也是其投资收益差于一般水准的两大原因。
市场影响
在传统的金融理论中都如果举动人是风险规避的,但现实中人往往是风险中 性甚至是风险谋求的。Friedman和Savage(1948)就发现,即使赢得彩票的概率只有数百万分之一,但依旧有很多人去买彩票,该种买入彩票的举动就显现为风险谋求。风险谋求的原因很或许是过分自信。
投资人的过分自信对金融市场也会产生影响。Odean(1998b)将市场参与者分为价格接受者、内部人和做市商,分析过分自信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在中国,价格接受者相当于中小911.html">小散投资人;机构投资人受于其较强的得到信息的能力,相当于内部人;中国不存在做市商,但是庄家的某些举动相似于做市商,可以作为做市商来分析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这三类投资人在获取信息和价格决定上具有不同的机制。
1.过分自信对交易量的影响
当投资人过分自信时,市场中的交易量会放大。在无噪音的完全理性预期的市场中,假使不考虑流动性需求,交易量应当是零。假使理性是共识,当一个投资人买进股票时,此外的投资人出售股票,买进者会考虑能否存在出售者知道而买进者不晓得的信息,这时就不会有交易造成。而现实中金融市场的交易量是非常大的。Dow和Gorton(1997)发现,世界外汇的日交易量大概是年度世界贸易总额和投资流动总额之和的四分之一。1998年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周转率胜过75%。中国的情形更是 晾人,199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换手率是591%,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换手率是902%。受于没有模型来看明在理性市场中交易量应当是多少,所以很难证明什么样的交易量是过多的。Odean(1998a)分析了投资人的买卖举动,发当下考虑了流动性需求、风险管理和税收影响后,投资人买进的股票表现低于出售的股票,这些投资人交易过多,受于交易成本的原因,过多的交易损害了其收益,其解释是投资人是过分自信的,过分评价了其私人信息的精准性并错误地解释了这些信号,才致使了差的决策。Odean观察了166个投资俱乐部6年的交易,发现平均每年的周转量是65%,年净收益是14.1%,而作为基准的标准普尔500指数收益是18%。
2.过分自信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在理性市场中,只有当新的信息出来时,价格才会有变动。但是当投资人过分自信时,将对市场波动性造成影响。过分自信度对市场效率的影响取决于信息在市场中是如何散布的。假使少量信息被大批投资人得到,或者公开披露的信息被很多投资人做了不同的解释,过分自信会让这些信息被过分预期,致使价格偏离资产真实价值,这时过分自信损害了市场效率。假使信息仅为内部人所拥有,过分自信的内部人会过分预期其得到的私人信号,通过其过多的交易表明其私人信息,那么做市商、其余的投资人会快速致使资产价格向其真实价值靠拢。假使内部人的信息对时间敏感,在其交易后会快速形成公共信息,那么该种效率收益是暂时的,这时过分自信提升了市场效率。
3.过分自信对波动性的影响
过分自信的单价接受者会过分预期他们的个人信息,这会致使总体信号被过分预期,致使价格偏离其真实价格。受于过分自信使投资人扭曲了价格的影响,使市场波动增长。过分自信的做市商会促使内部人揭示许多的私人信息,进而将价格设定的更靠近其真实价格,这时过分自信使市场波动增长,同期当做市商过分自信时,其风险规避程度会差于其不具有过分自信特质的程度,会觉得持有存货的风险不大,这增长了其存货量,存货量的增长减弱了市场波动。过分自信对价格的影响取决于不同特质交易者的数量、财富、风险承受能力和信息。假使市场中价格接受者和内部人的数量和财富都较大,而做市商的数量较少、力量较小,则价格的波动性会更大。
4.过分自信对投资人期望效用的影响
当投资人过分自信时,其资产组合并没有完全分散化,集中的资产组合会减弱其期望效用。假使信息是有成本的,过分自信的投资人会花费更大的成本去形成知情者,同期执行更频繁的交易,受于交易费用的原因,过多的交易会减弱其净收益(Odean,1998a)。Lakonishok等(1992)发当下1983-1989年间,积极的基金经理的业绩低于标准普尔500指数的状况,扣除管理费,积极的管理降低了基黄金价格值。这或许是受于过分自信致使基金经理在获取信息上花费太大,或者是对其选股能力过分自信所致使。但是De long,Shleifer,Summers和Waldmann(1990)证明了过分自信的交易者能够在市场中存活下来。Wang(1997)用双寡头模型证明了过分自信的基金经理不仅能够得到比他的理性竞争对手更高的期望收益和效用,而且也比他理性时的收益和效用更高,所以过分自信严格占好于理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