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额管理法的分类[2]
1、保守型的,即付出使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靠近于零,进而把利率风险降到最低限,维持银行收益的平稳。 2、主动型的,即银行依据利率预期,在利率的周期性改变中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减利率敏感性差额,进而得到更高的收益。主动型差额管理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利率改变的方向,同期也取决于将来利率的不确定程度。差额管理法的评价[2]
差额管理法不同于其它的管理方法,它觉得决定资产负债内在联系的核心原因是利率,力争把管理的着重放在依据不同利率特点确定的差额上,并依据利率周期的改变,及时地调整各种利率类型的资产和负债的范围组合,进而使差额管理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应变力。从这个角度讲,差额管理可谓是银行运营管理领域内的一场变革。 差额管理法的难点和缺陷在于: 1、在确定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时间标准困难时,银行选取多长时间作为规定利率敏感性的标准,这在银行事实业务运营中十分重要,但也很难确定。 2、银行是否预期利率改变的方向、大小及时间,值得不怀疑。 3、银行是否灵活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这受很多原因(如市场、制度原因等)的制约。 资源的制约,如小的区域性银行,其资金来源有限,因此不具备灵活调节的条件。 差额管理与顾客心理的冲突。由于银行和顾客对利率预期的心理是完全相反的。 调节差额务必有充足的时间,假使利率周期短,那么银行就无法更改差额。 4、银行的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很难权衡,利率风险的减弱或许招致更大的信用风险。 5、差额管理法忽视了利率改变对固定利率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 一般觉得,利率风险有两方面:一是更改再投资利率,二是更改现有资产负债的价值(价格)。差额管理法只集中分析资金流量的改变,强调了再投资风险,而未注意到利率改变对银行长期固定利率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忽视了利率改变对银行净值(股东产权)的影响,因此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6、差额管理法致使银行成本提升。 综上所述,差额管理法虽非十全十美,但却更靠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事实,它能够抓住沟通资产与负债之间联系的核心原因――利率,以部分动员全体,依据,市场情形的改变,采取积极有效的运营措施,使差额管理法更富裕灵活性、准备性和严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