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博格尔简介
约翰·博格尔
先锋集团(VanguardGroup)的创立者、前首席实施官约翰·博格尔(JohnBogle)固执地觉得,基金管理人辛苦找寻的股市“钻石”,恰恰就是人所共知的市场指数。1974年,博格尔断言并没有存在能战胜市场指数的基金,开始推行以指数为基准执行投资的原则,同年成立了先锋指数基金。发展初期即使只有1100多万美元,但经历数十年的成长,先锋基金管理资产范围已达到8840亿美元,一半资产来自机构投资人,先锋集团也成长为美国第二大基金管理公司。“我们拥有很多消息,它们代表知识吗?我表明怀疑。我们拥有很多消息,它们代表智慧吗?我更无法想象。”先锋基金从创立那天开始,就守在约翰·博格尔提出的投资理念,即无限靠近市场,投资于大企业,靠近市场指数运转。在约翰·博格尔的整个投资管理生涯中,他的两大“最简单”原则广为人知。第一条是指数和低成本基金的运转原则,即“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成本”。先锋基金控制成本的方法很简单,即扩大基金范围达到范围经济、改进内部技术、完善员工奖励机制和维持客户忠诚度。先锋的长期优秀业绩,致使媒体对先锋的新产品宣传全部免费,甚至途径售卖新基金也不收费。个人大客户在公司平均投资长达20年,而行业平均数只有5年。机构投资人如退休计划基金,一旦加入先锋,就不再选择离开。据统计,先锋指数基金的管理费用仅为0.25%,比一般股票基金的2.8%少很多,每年费用下滑3亿美元已至极限。第二条原则更是简单,就是约翰·博格尔所倡导的“以雇员为本”。他喜欢雇佣有长期眼光的人,觉得雇员的薪水不是成本,信奉“优秀的员工=好的薪水=高效率”,构建一个平稳的利益共同体。在先锋集团有如此的部门,从经理到小构成员至今只有1名离开,原因是退休,有的雇员已是公司20多年的元老级伙伴。约翰·博格尔之所以把公司命名叫先锋(Vanguard),是因为18世纪末海军史上的一次伟大战役――纳尔逊海战。在那场经典之战中,英国君主纳尔逊率领他的先锋号,一夜之间歼灭了当时意图征服世界的拿破仑.波拿巴的主力舰队。如今,约翰·博格尔和他的先锋集团,依靠独特的被动投资理念和卓越业绩,坚定地捍卫指数基金的市场地位.约翰·博格尔(JohnBogle)约翰·博格尔(JohnBogle)指数基金教父[编辑
约翰·博格尔基金投资五大原则
基金的选择正由于市场范围的快速扩大,变得愈加复杂起来:有关基金的新名词、新概念层出不穷;报章上有关基金业绩和投资举动的分析连篇累牍;专业机构的基金评级体系,除了美国晨星,国内的研究机构也已推出了若干套。但对于需要独立、公正、科学信息,又缺乏专业知识和分别能力的普通投资人来看,究竟该如何选择呢?"面对复杂,请回归简单。"投资大师约翰·博格尔如此说。约翰·博格尔是世界最大两家共同基金组织之一--先驱集团的缔造者,在共同基金领域,他的地位如同巴菲特在股票投资领域一样名声显赫。约翰·博格尔的忠告是,有关基金的种种信息,往往被那些看上去无所不知的人宣讲,但无论得到了什么信息,我们都务必牢记,自己处在一个不确定的金融环境中,我们应当依靠的是常识性的原则。
原则一:选择低成本基金.不同于当前国内基金投资人看重预期收益的广泛思维,约翰·博格尔把投资成本放到了第一名。事实上,对于基金投资中低成本的重要性,巴菲特也非常重视,他在哈萨维1996年年报中写道:成本的确很重要。基金造成的成本,其中很大一部分支付给了基金管理人,伴随时间的推动,相当于对投资人收益征了税。我们可以简单如果基金得到了10%的绝对收益,当前基黄金市场场平均费用水平约为4%(包含申购、赎回费、管理费等),可见我们本应得到的收益早已经被各种费用吞噬了近一半。
对于控制基金投资成本,约翰·博格尔建议从两方面考虑:
1、被动型基金(指数基金)好于主动型基金。指数基金采取的是追踪某个标的指数的被动投资方式,研发费用低(只投资标的指数成份股,不必花费过多的资金去执行上市公司调研),交易费用少(追踪指数行情,不像主动投资型基金那样频繁进出)。
2、主动型基金中,低换手率的好于高换手率的。基金买卖过程的交易成本,事实上被掩盖了,但这些成本同样吞噬着投资人的收益。约翰·博格尔建议说,应当选择换手率较低的基金。"成本只有40个基点的基金,好比帆船比赛中对付每小时20海里的微风;有着150个基点费用的高成本基金,则无异于与时速130海里的台风抗衡。"
至于基金换手率困难,当前国内还没有专业的分析,简单地说,我们可以对比不同数据期的报表,通过观察整体仓位和首要持仓品种的变动,大体分析手中基金的风格是持仓相对平稳依旧频繁买卖。
原则二:认真考虑附加成本约翰·博格尔提出的第二个建议,依然与成本相关。很多投资人接触并决定买入基金,是通过媒体的介绍,或者是代销机构的推荐,这其中隐藏的附加成本,就是约翰·博格尔警示投资人注意的困难。美国市场当前约有3000只没有销售佣金、无发行费用的基金,约翰·博格尔觉得,对于那些具备一定分析能力的投资人,选择该种基金是个可行的方案。在基金品种选择正确的前提下,买入无发行费用的基金,就等于把成本占将来收益的比例下滑到了最小。对于那些不具备独立决策能力,需要供应投资建议的普通投资人,约翰·博格尔建议关注那些优秀咨询机构的研究数据。当前国内银河证券基金评价中心、中信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华夏证券研究所等都供应独立第三方的基金分析,投资人可作为参考,但正如约翰·博格尔所说,"我并没有觉得有人能够预先得知谁会是业绩最优异的基金管理者。"
原则三:不要过高评价明星基金
明星基金是基金公司力捧的招牌,也是最被投资人看中的原因之一,然而约翰·博格尔对此并没有十分在意,"恐怕业绩记录在评价纯种马速度时有用--诚然有时也会失效--但在预期资金管理者会如何经营时,却往往容易显现误导。"由于即便有人能够预见市场将来的绝对收益,也不或许预期出个别基金相对于市场的收益,至多是预期出指数型基金的收益。约翰·博格尔觉得,很有机会预期精准的只有两种情形:一是高成本基金的业绩,一般劣于相应的市场指数;二是历史业绩明显好于市场指数收益的明星基金,会向市场平均值回归,甚至差于后者。当前国内市场上,受于基金业历史还比较短,尚无相应数据统计,但从美国市场看,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以及1987-1997年两个时间段内,业绩处在市场前25%的基金,回归到均值和均值下方的分别为97%和100%。约翰·博格尔说:"基金行业非常清楚,差不多所有的绩优者,终有一天会失去他们的优势。基金发起人坚持花费巨资对以往的业绩广为传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吸引投资人的大批新资金。"对于历史业绩的真正参考意义,约翰·博格尔觉得该数据可以帮助投资人分析基金业绩能否具有可连续性,比如在历经上涨和下挫的完整过程中,基金能否始终能维持不错业绩;在相同的经济和政策环境下,目标基金能否明显好于其余同类型基金。
原则四:大的未必是好的约翰·博格尔曾提及如此一个例子:美国市场上某只成长型中市值基金,受于业绩出色吸引了大批的申购份额,但其业绩却伴随基金份额的膨胀而持续恶化。1991-1995年,该基金在五年时期内有四年的业绩排名列行业第一梯队,基金范围也从1200万美元增长到20亿美元。从1996年开始的接连三年中,该基金范围最达到到了60亿美元,但业绩排名却跌到了行业末尾。约翰·博格尔警示投资人注意,一只低换手率、申购资金流入平稳的基金,要比采取积极操作、基金份额变动程度大的基金更容易管理,由于后者需要愈加频繁地交易。约翰·博格尔说,"太多的钱会损害投资效果。"原因一是范围提升了交易成本,而且范围越大,对所持有股票的单价影响也越大,这会在时间迫切的交易中更深一步加重股票价格波动;二是为了维持基金的流动性和分散投资原则,大市值基金必须以更小的集中度,持有许多数量的股票,而每一只持仓品种所能供应的收益也更小;三是相对于小市值的基金,大市值基金对于流动性要求更高,所以可以选择的股票品种愈加有限。
原则五:不要持有太多基金
国际著名基金评级机构--美国晨星的一项调查表明,随机选取4-30只股票基金建立组合,并没有能高达减弱风险的效果。约翰·博格尔说,没有必要持有超4-5只的股票基金,由于过分分散投资的效果相似一只指数型基金,但受于股票基金的高成本,最终的收益很或许差于指数。分散持有不同风格的股票基金,也未必是个明智选择。约翰·博格尔觉得,如果建立由大市值混合型和小市值成长型基金组成的基金组合,这个组合将具有比市场更明显的波动性,该种比市场指数更具风险的组合没故意义。单一持有大市值混合型基金的风险,比任何基金组合更小。
博格尔:指数基金先锋
博格尔指数基金先锋(之一)——指数基金梦想成真在美国,说起证券投资,就会提及共同基金,无论是资金范围、投资人参与程度,依旧投资领域,共同基金均为证券市场的绝对主力。而说到共同基金,民众就会说到指数基金,说到指数基金的创立者约翰·博格尔。博格尔1997年被《金融服务领导者》杂志评为20世纪世界7名"创新领导者"之一。其名望不仅在于他所掌控的先锋集团管理了28个各种类型的指数基金,拥有1500亿美元的资产,是诚然的业界领袖;更在于他用自己的信念培育了指数基金,用毕生的付出将其信念付诸实践。1999年他在《共同基金常识》一书中系统阐发了他的信念。巴菲特一贯把指数基金作为上乘的投资选择,他说:"博格尔以他的独一无二的投资理念在基金业中掀起了一场运动,最终致使美国的投资人得到了更好的服务。"
经济学泰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到者保罗·萨缪尔森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巴菲特不或许告诉你如何形成沃伦•巴菲特。而博格尔对他的投资原则的详尽描述,使我和上百万的投资人在20年后将会我们的邻居羡慕不已------而就在此时,我们在这充满着变数的20年中又能高枕无忧。"知名的基金评级专业杂志《晨星》的总裁唐·菲利普则评论《共同基金常识》一书"代表了Wall Street上一个极需灵感的职业的顶极水平。不仅提升了投资人的收益,更是提高了基金界的整体水准。"其实正如博格尔本人所表示的:"指数基金对于传统投资人来看,算不得什么。典型的低成本运转,而且缺乏公认的具有聪明、机智和熟练技能的投资管理管理人优势。指数基金导致简单地购入和持有特定指数中的证券,并以它们在指数中的比重为投资比例。其简单的原理显而易见。"这一点博格尔和巴菲特有相同之处------尽管蕴含最高级的智慧,但他们的投资理念都简单易懂,他们都厌恶Wall Street玩家时髦花哨的作派,都强调投资人是上帝,均是忠于自己的理念选择了孤独。博格尔上世纪50年代初跻身共同基金业,当时就萌发了相似指数基金的想法,但是到70年代,他才形成了清晰的指数基金的运营理念,并有机会自己创业,来实践这一理念。其后,更是历经了10年的冷落,到80年代指数基金才渐渐被人认可,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美股从1987年开始的长牛,让指数基金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1995年只占股票基金资产的3%,3年后便上升到6.4%。直到1997年初,指数基金才开始显现在《纽约报》、《Wall Street时报》的首要版面。差不多在与时,《时代》和《新闻周刊》开始报导丰富多彩的指数基金故事。《货币》杂志1995年更是用封面发文鼓吹:"不可思议的胜利:指数基金在今天应形成大量投资管理的核心。"媒体的介入使指数基金形成众人追捧的明星,博格尔兴奋不已:"1998年预期有500亿美元的现金流入量,是整个股权基金现金流的25%。指数基金已经形成整个共同基金行业中上涨最快的部分。"指数基金从当初养在深闺人不识,甚至被行业人士讥为"博格尔的荒唐事",到90年代末的"功成名就",这一切,真可谓对博格尔创业理想的最大奖赏。
博格尔指数基金先锋(之二)——标新立异的入行机缘博格尔的大名差不多是共同基金的代名词,但他的入行,他与共同基金的结缘,却可谓阴差阳错。博格尔1947年形成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依照惯例,他要写高年级论文,但是,博格尔却标新立异,决心找一个"没有在正式的学术论文中显现过的主题"。1949年12月《财富》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波士顿的重大财富》介绍了共同基金行业,引起了他的注意。共同基金的显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20年代,其中1924年由200位哈佛大学教授出资5万美元在波士顿成立的"马萨诸塞投资信托基金",投资人可以按基金净资产随时买入和赎回基金份额,可谓共同基金的雏形。但直到1940年联邦政府通过投资公司法案为整个共同基金行业立法时,共同基金只有85家,资产总值约5亿美元。即使这样,《财富》杂志依旧预言,共同基金有机会对美国经济造成重大的影响力。就是如此一个当时并没有起眼的新行业抓住了博格尔的眼球:"我即将知道,我已经寻到了我的主题。"即使选择主题的动机是标新立异,博格尔写论文却是颇费了一番功夫。经历一年的深入研究,博格尔在论文中得出了很多故意思的结论:基金行业将来的成长可以通过"降低营销成本和管理费用"来使其最大化;"基金投资的目标务必被清晰地表述出来";共同基金务必避免抱有"从管理中创造奇迹的期望";"共同基金的首要功能是合理的管理(不是外部的活动)"等等。正如他本人事后所表示的,这篇论文孕育了他毕生为其服务的共同基金的运营理念,形成以后博格尔引领先锋集团长盛不衰的秘诀------"予以投资人公平待遇"的概念。当博格尔把论文送给基金行业的几位领导者时,这篇论文更改了他的命运,由于它引起了一名特殊人物的关注。他就是沃特·L·摩根,博格尔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友,共同基金行业的先驱者。他以敏锐的嗅觉意识到,投资人需要的是分散化投资、组合管理、便利并非是复杂性,相信共同基金将令是一个很好的商业节骨眼。1928年,他创立了惠灵顿基金。摩根喜欢博格尔的论文:"对于在大学校园里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年轻学生来看,这是篇相当不错的文章。"于是,摩根就把博格尔召入惠灵顿基金。那是1951年,当时的基金行业管理着20亿美元资产,差不多相当于90年代5万亿资产的万分之四。博格尔事后回忆道:"在50年代初,很少有年轻人加入到投资领域中来,更少有人会加入到刚刚发展起来的共同基金行业。"但是,当时的美国中产阶层快速膨胀,住宅、汽车步入平常百姓家,服务业飞速发展,颇像今天的中国,正面对跨入后工业社会的重要转型期,Wall Street的金融家们甚至打出了"人民资本主义"的新旗号------这就是博格尔传奇生涯的开始。
博格尔指数基金先锋(之四)——踏上"指数基金"不归路"先锋"下水了,却是天生的跛脚鸭------依照博格尔的理解,完整的基金公司好比一个三角形,投资、管理和销售是三角形的三条边,缺一不可------"先锋"集团成立伊始就只负责基金的行政管理,基金的投资与销售却委托惠灵顿基金公司,好比远洋船没了风帆,如何起锚远航?身处绝境致使博格尔采取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步骤,拿出了采取指数投资技术的绝招。造成这个想法的思想火花恐怕早在他的那篇大学论文中就已经孕育发芽,但激发他做出这个决策的,则是基金业同行们的可喜进度。据他的回忆,美国WellsFargo银行的威廉•福斯(WilliamFouse)和约翰•麦克考(JohnMcQuown)是指数投资理念的开创者,上世纪70年代初,他们把指数投资"从学术模型发展到具有具体的原理和技术引导的程度",创建了一个600万美元的指数基金,追踪基于纽交所所有股票的指数。这个实验尽管并没有成功,最后这个基金必须用标准普尔500指数取而代之,但它的确是开创性的。Batterymarch金融管理公司的创立者杰瑞米·格兰汉姆和迪恩·利巴隆也是指数基金的开创者。1971年格兰汉姆在哈佛商学院描述了指数投资理论,Batterymarch金融管理公司为此赢得了1972年《养老金与投资》杂志评出的"未知性成就奖"。直到1974年才迎来第一个指数客户。1974年芝加哥的美国联邦银行依据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设立了一个公共信托基金,基金的关口是最低投资额10万美元。此时,指数基金也成了媒体讨论的话题,博格尔目睹这些文章可谓如获至宝,他迄今都保留着这些帮助他在命运作折的关头确定宏图大业的文章:
文章之一是由保罗·萨缪尔森所写的《对批评的考验》。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到者在1974年秋季刊的《投资管理管理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谈及了一部分大基金建立一种追踪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的投资管理的情形,并表示"被动的指数可以比绝大部分积极的基金管理人业绩更优秀",由于对学术研究者来看,不或许在公开的记录中寻到表现一直优秀的基金管理人,他示意指数基金将令问世。
文章之二是查尔斯·D·艾里斯1975年7月在《金融分析杂志》发表的文章《失利者的游戏》。艾里斯表示在以往的10年中,85%的机构投资人其业绩要逊色于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收益。其首要原因在于机构投资的成本占据基金管理人所得到收益的20%。那么,"难道指数的成就,就显示应建立一个完全被动的指数投资管理吗?"他觉得建立指数基金是其中一条渠道。
文章之三是1975年7月《财富》杂志发表的《某些基金的确不错》,杂志副主编埃尔巴得出的结论是:"当基金不能一贯做得比市场好的时机,他们或许受于过分的调查(也就是管理费用)和交易成本而一贯地差于市场收益",为此他遗憾共同基金领域没有向投资人供应一种追踪指数的基金。他期望这是一种开支和管理费用较低并免除佣金的共同基金,其风险与整个市场的风险相当,并采取充分投资的策略。在博格尔看来,他已经描绘出了第一个指数共同基金的雏形。
这一切使博格尔形成了指数投资的清晰方案。1975年9月方案交付董事会讨论,新颖的投资理念赢得了董事会的赞同。博格尔更深一步提出,指数基金不需要"投资管理"------"只拥有所有指数的成分股票"。这个博格尔自称"可以算作狡猾的辩解"的说法,也得到了董事会的认可,这代表着"先锋"夺回了投资的权力,占领了基金管理三角形的第二条边------投资边。1975年底,先锋创立了第一个指数共同基金,这个基金以标准普尔500家公司股价指数为模型。从此,"先锋"走上了指数基金的华山一条路。
博格尔指数基金先锋(之五)——史无前例的运转模式先锋集团,从她成立的那一刻起,就要经历不懈的斗争从她的老对手惠灵顿公司手里夺回自己的业务大权。在成功夺回管理和投资大权后,此刻,摆在博格尔面前的困难是,下一步如何控制基金的销售,也就是如何走到博格尔所说的三角形的第三条边?1977年2月,先锋集团采取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做法,一夜之间把传统的由经纪人、分销商构成的基金销售系统,转为无销售费和发行费的市场营销系统,废除了惠灵顿的经纪人网络,让投资人自己来买入基金份额。在什么都讲究"市场营销"的美国,这无异于自废武功。博格尔敢于走这一步险棋,实在是由于强烈的自信:"受于我们有着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基金结构和成本原则,使我们拥有了特别低的运行成本这一特点,没有销售佣金看来是适时的一步"。博格尔宣布,他的营销策略是:"假使你建造了她,他们总会来"。先锋集团迅速就面对外部的挑战。受于先锋基金的运转模式史无前例,尽管在其执行改革的当年美国证券管理机构予以了临时性的许可,但依旧在1978年召开了专门的听证会。在历时两周的会上,先锋集团给予了大批的资料,为自己全新的组织创新辩护,终于赢得了临时"通行证"。但是,1980年,证券管理委员会更改了自己的决定,收回了临时"通行证"。惊愕之余,博格尔必须奋起而战,开始了积极的申诉活动。然而他依旧十分自信:"我知道我们所做的事对基金持有人是有利的"。博格尔的理由首先是,我们创造了一个公司结构,使我们的顾客形成我们的主人。我们的公司将她的所有权转移给了我们基金的持有人,并非是像这个产业中的其余企业一样,交给一个私人或者公众持有的追逐利润的基金管理公司。该种结构恰恰代表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由它的股东来控制公司。其次,先锋集团的做法因为一个简单的商业策略:为股东赚取尽或许高的收益,将他们的钱明智地投资,而且以最低的成本结构去操作。"我们没有给我们的高管供应丰厚的奖金、一流的旅游条件以及专为官员服务的小餐厅。我们一直聘请外部的投资咨询顾问。我们谈判最低限度的费用,我们尽力不把我们投资人的钱浪费在昂贵的市场营销上。"1981年,证券管理机构的立场终于发生了更改,在准许先锋的做法的同期,还做出了这样评论:"先锋集团的计划的确要比《1940投资公司法案》的目标更先进,通过保证基金的董事们……能更好地评估基金所实行的服务的质量。这个计划使披露愈加透明……显著地提升了基金的独立性……促进了健康和可行的基金联合公司的形成。"先锋的试图终于得到了法律的认可。
博格尔指数基金先锋(之六)——坚忍不拔终成正果1981年,也就是在证券委审批的同期,先锋集团建立了传统的积极型管理基金,使公司形成业务齐全的基金联合体。此时,公司创立已经7年,终于完成了内部业务建构与外部法律认可。但是,作为共同基金业的改革先锋,先锋集团注定还要经受更深一步的磨难和挑战。1.5亿美元资产,这是先锋指数基金1976年第一次发行时确定的目标,可是事实却只有1100万美元。就在此时,1977-1982年间,指数基金的标的物标准普尔指数,其收益也破天荒地大比分输给了大部分的基金经理人。所以,先锋高达这个目标整整用了6年。此后共同基金业迈向繁荣,指数基金的资产却上涨有限,直到1990年,公司成立后第15年才胜过10亿美元。平心而论,博格尔本着他的远大理想走了一步险棋。既没有基金经理打败Wall Street的传奇故事,又没有其余基金公司拿手的广告攻关,指数基金靠低成本低风险为持有人谋福利,却落得个门前冷落车马稀的下场。对于指数基金较之当时流行的积极管理型基金的优势,博格尔作过精心测算,但是,谁又能证明这一福利与优势呢?时间,唯有时间可以证明。对于先锋基金来看,这代表着15年、20年的等候。怪不得指数基金被称为"博格尔的荒唐事"。博格尔却无怨无悔,正所谓"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诚然,时间站在博格尔一边。美国证券市场,从1974年历经大萧条以来最大的熊市,到进入20世纪90年代的大牛市,完成了从以个人投资人为主到机构投资人独领风骚的历史转型。这是百家争鸣的年代,那些此后纷纷赢得诺贝尔桂冠的金融经济学与投资学大师们,推出了资本资产定价理论、投资管理理论、期权定价理论与有效市场理论,资本市场求贤若渴,指数基金应运而生。这是大浪淘沙的年代,共同基金快速崛起,很多喧嚣一时的明星却纷纷陨落。时间终于证明,大部分尝试战胜大势的积极管理型基金最终成了指数、指数基金的手下败将。90年代,博格尔的坚忍不拔终于得到报偿:"看着她(先锋基金)开始胜过其余基金,看着她逐渐得到更多的边际利润,我们对此的信心得到了维护。"接着,指数化投资开始快速成长。先锋集团拥有1500亿美元的指数基金资产,其中包含了28个针对各种不同市场指数的基金,当仁不让地形成业界的领袖。"
博格尔将此称之为"企业家的年代"。"企业家"是经济上涨的引擎,这是熊彼特的定义,也是他的理想。如此的企业家能够抓住历史的机遇,不仅靠远大的理想:"思维敏捷,有远见,有使命感,富裕激情,善于领导别人的同期也善于服务他人,历经失利,决策果断,耐心和勇气,是我从经验中归纳的一名优秀领导者所务必具备的基本特性。"博格尔的这番话是他的自画像,他,就是如此一名改写历史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