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历史成本计量
历史成本计量是指依照资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依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依照其现时义务而事实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受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依照日常活动中的偿还负债与其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历史成本计量的利弊
历史成本计量是建立在币值平稳如果的基础上,要求资产和负债按其获得或交换时的事实交易价格入账,入账后的账面价值在该资产存续期内一般不作调整。历史成本计量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牢靠性和可验证性,往往只对事实交易活动造成的结果执行证实,而不对仍未发生的交易执行预期。从股东及债权人的角度看。该种以交易事实为根据的金额是客观的、可验证的,以此计算的收益亦是可信且牢靠的。所以,反应企业活动的事实收支额被觉得是一种客观计算可分配利润的非常好的计量模式,也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会计实践中得以普遍应用的原因。但是,受于历史成本不涉及后续证实困难,忽略了对经济事项做全面、立体、动态的衡量,所以所供应的报告与持续改变的现时价格脱节,缺乏可加性和配比性。在历史成本会计下,运营情况和信用质量的恶化得不足反应,报表运用者无法依据报表所供应的信息对企业的财务情况和运营成果做出评价,进而影响其投资决策。 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和历史成本计量对会计核算影响的差异首要表当下下方几个方面: (1)入账价值的证实。 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现行会计制度规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其历史成本,即资产获得时的事实资金消耗,而且一经确定不得更改。而以公允价值计量时则不然,受于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信息的一种评价,伴随市场的改变,公允价值处在经常性地改变当中,与此相适应,资产的入账价值就不能是确定不变的,而需要依据公允价值的变动执行调整。一般来看,公允价值既可以大于历史成本,也可以差于历史成本,现资产的升值或减值情形而定。 (2)资产摊销对象的确定。 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资产的摊销对象毫无疑问是其历史成本,或平均摊销,或增速摊销。而以公允价值计量时,资产摊销对象的选择有两种:公允价值和事实成本。很多学者觉得,摊销的对象应是其公允价值。但笔者觉得,资产摊销的对象应是其事实成本。由于公允价值并不是企业为获得该项资产事实付出的代价,假使对它执行摊销记入“ 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科目,当资产升值时,则会虚增费用;当资产减值时,则会少计费用,产生费用不实。公允价值在性质上近似于一种客观的评估价值,它不符合费用类科目的核算内容,所以资产摊销的对象应是其事实成本,并非是其公允价值。正由于这样,以公允价值计量时,会计信息既要反应资产的公允价值,又要反应资产的事实成本,所以,应采取双账户反应方式。 (3)会计反应的形式。 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只需单账户反应资产的事实成本即可。而以公允价值计量时,受于资产的摊销对象依然是其事实成本,所以,会计既要反应其公允价值,又要反应其事实成本,所以需要设置双账户。在会计报表中,除了有反应资产事实成本的账户外,仍需有反应公允价值与事实成本的差额账户,如公允价值大于事实成本,则两个账户同为借方余额;当公允价值差于事实成本,则事实成本账户为借方余额,差额账户为贷方余额。现行的会计科目表,出于审慎性原则的考虑,导致针对资产账户设置减值准备账户,应当说这导致一种过渡形式,等到公允价值能够被精准把握的时机,不仅要反应资产的减值,还要反应资产的升值,如商誉、土地运用权等是值得大幅升值的。